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溶胶-凝胶法,以CNTS-TiO2为前驱物制备了Li+掺杂CNTS-TiO2的纳米复合光催化剂(以下均称为Li+/CNTS-TiO2),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对光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催化剂为纳米材料且在TiO2的基础上增大了比表面积。利用掺杂量为3%的Li+掺杂CNTS-TiO2复合光催化剂(以下均称为3%Li+/CNTS-TiO2)光催化降解海洋柴油污染,在可见光条件下考察了Li+掺杂量、煅烧温度、光催化剂投加量、柴油初始质量浓度、光催化反应时间、H2O2质量浓度等条件对光催化实验的影响。进行正交实验,确定最优化工艺条件为:Li+掺杂量为3%,光催化剂的煅烧温度为600 ℃,3%Li+/CNTS-TiO2的投加量为0.1 g/L,降解柴油初始质量浓度为0.4 g/L,光催化反应时间为3 h,H2O2质量浓度为0.6 g/L,降解率可以达到95%以上。同时对此光催化剂进行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光催化剂去除效果优异,去除率可达91.87%。 相似文献
2.
采用化学沉淀法成功制备了Cu2+/SnO2复合纳米光催化剂,采用XRD、SEM等测试手段对复合纳米光催化剂的粒径、形态等进行表征。在紫外光条件下,分别改变催化剂掺杂比、催化剂煅烧温度、催化剂投加量、柴油初始含量和光照时间等单因素,探究不同条件对Cu2+/SnO2复合纳米光催化剂降解海洋柴油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制复合纳米光催化剂可以有效降解海水中的柴油污染物,在紫外光作用下,于400℃下煅烧Cu/Sn掺杂比为0. 03的Cu2+/SnO2复合纳米光催化剂、投加量为0. 2 g/dm3、柴油初始含量为0. 15 g/dm3、H2O2溶液含量为0. 2 g/dm3、溶液的p H为7、光照时间3 h时效果最好,海水中柴油的去除率最高,达到86. 98%。Cu2+/SnO2复合纳米光催化剂用聚丙烯纳米球负载后可以实际应用于海洋中,便于回收。 相似文献
3.
4.
5.
6.
利用海洋微藻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生物柴油是一种新兴的可再生生物质能,清洁环保,易生物降解,燃烧后排放的氮氧化物和CO2少,且可直接用于现有的柴油发动机,因此成为了一种良好的化石燃料替代物[1]。 相似文献
7.
我国海洋监测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洋监测(观测)技术是海洋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论述了我国海洋监测(观测)技术研究和开发(R&D)的总体目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海洋监测技术研究和开发、特别是863-818海洋监测技术主题研究和开发的主要成就,预测了21世纪初我国海洋监测(观测)技术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入海排污口造成的陆源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文章从我国入海排污口的现状出发,分析入海排污口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治理入海排污口的必要性;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从法律视角研究我国治理入海排污口的改进措施。在入海排污口治理的相关立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减少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专门法律,以该法为依托,从法律角度思考入海排污口造成的污染问题,研究备案制度在入海排污口治理中的可行性与运行的不足之处,分析现存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对入海排污口的管理现状,聚焦现有法律制度对入海排污口造成的入海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局限。进而从完善入海排污口管理的具体细化立法,改进监管体系漏洞、促进监管体系全面性,以及提高公众对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参与度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9.
海洋溢油污染对生物群落和种群的影响及生态系统的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溢油污染带来的最严重的威胁在于它能够改变或破坏海洋环境中正常存在的生态系统。溢油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初步影响是造成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度、均匀度下降,进一步则是敏感物种消退,另一些机会物种大量繁殖,群落结构受到扰动。受到溢油污染后的生物群落的变化和恢复过程通常呈现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溢油作为一种外来的扰动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发展强行加注了一种相对统一的发展模式,生态系统会经历一些优势种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种群数量出现大幅度的波动,系统变得敏感脆弱,生态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本文对国内外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今后应大力开展海洋石油污染调查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变暖的问题正变得日益严峻, 碳减排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努力目标。作为CO2减排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近年来备受关注并且发展迅猛。CO2海洋封存作为其中一种最具潜力的减排方式, 了解其发展现状对进一步研究CO2封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介绍了CO2海洋封存的方法和封存机理, 总结了该技术在国内外研究进展。此外, 文章还概述了我国在CO2海洋封存上的巨大潜力和库源匹配上的优势, 以及海洋封存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最后, 指出推进CO2海洋封存技术的研究并开发相应的能力, 将有助于加速推进碳减排进程、尽快实现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11.
12.
南海北部湾铁山港码头建设期间,邻近区域红树林带植株出现受损死亡现象。本研究构建基于遥感增强包含红树林潮间带的海湾水沙嵌套模型,评估码头建设对红树林带潮流、泥沙输移及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湾水沙嵌套模型可充分利用南海海流模拟信息,且精细化模拟了工程建设附近海域泥沙输移规律。采用全球地表水覆盖几率遥感反演数据与当地潮位的信息融合技术,为红树林带水沙模拟提供了可靠地形信息。码头建设主要影响红树林带南部潮流,涨急时流速减小,落急时部分潮沟通道流速增大。当进港方案更改为过水钢栈桥,红树林带东南部流速略有增加。码头施工期,红树林带69%~72%范围的悬浮泥沙浓度增量介于20~50 mg/L之间。码头建设前,红树林带泥沙平均冲淤量为0.27 cm/a;进港方案分别为不过水通道和过水钢栈桥,码头建设后红树林带淤积量增加的面积占比分别为96.6%和89.3%,平均冲淤量分别为0.45 cm/a和0.36 cm/a。过水钢栈桥替换不过水通道,红树林带冲淤增量下降了50.0%。研究结论可为潮间带水沙环境模拟和红树林带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