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西藏安多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 SHRIMP年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西藏安多斜长花岗岩分布于安多县多普尔曲一带。在1/25万安多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作者研究了安多一带蛇绿岩中新发现的斜长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岩石成因和时代。结果表明斜长花岗岩具有低钾高钠、高锶、低铷和低∑REE的大洋斜长花岗岩特征,同位素指示其为地幔源区产物。首次对斜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 SHRIMP测年,其结果为188.0±2.0 Ma,结合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其代表了洋壳形成的年龄,时代为早侏罗世,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蛇绿岩时代基本同时。本次研究为班公湖-怒江中段蛇绿岩提供了高精度同位素年龄依据。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亚造山带南部的最终缝合界线,天山—索伦缝合带记录了古亚洲洋晚期的扩张消减历史。本文对新疆北天山混杂带中奎屯河蛇绿岩的斜长花岗岩进行了SIMS锆石年代学研究及地球化学研究。斜长花岗岩富Na2O,贫K2O(2O3(<15%),微量元素含量整体低于标准N-MORB,稀土配分曲线平坦,无明显Eu异常,是典型的洋中脊斜长花岗岩,其结晶年龄代表准噶尔洋盆扩张时代。24组离子探针测年数据显示,斜长花岗岩加权平均年龄为343.1±2.7 Ma。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本文认为在晚古生代石炭纪,伴随着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的逐渐形成,准噶尔洋盆持续扩张并向外俯冲于周缘地体之下,形成了东、西准噶尔洋内弧,以及天山和阿尔泰安第斯型陆缘弧。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羌塘西部桃形湖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及锆石Hf同位素成分。斜长花岗岩中的锆石具有典型的岩浆生长环带,结合其Th/U值(0.16~0.44),表明为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LA-ICP-MS和Cameca U-Pb定年结果分别为441Ma±2Ma和442Ma±3Ma,相当于早志留世,略年轻于伴生的堆晶辉长岩。锆石的εHf(t)值为+8.13~ +11.23,平均值为+9.50,具有明显的幔源成因特征。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斜长花岗岩是洋壳运移过程辉长岩部分熔融形成的。斜长花岗岩的年龄数据表明,羌塘中部地区存在志留纪洋盆。 相似文献
4.
北天山巴音沟蛇绿岩斜长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蛇绿岩成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6,他引:19
巴音沟蛇绿岩侵位于辉长岩中的斜长花岗岩亏损LREE和不相容元素,(Ce/Yb)_N=0.67~0.88.(Gd/Yb)_N= 0.63~0.73,ε_Nd(t)=8.36~8.52,~87Sr/~86Sr(t)=0.70365~0.70408,为亏损地幔来源花岗岩,是蛇绿岩的组成部分。斜长花岗岩的精细SHRIMP锆石U-Pb年龄为324.8±7.1Ma,表明巴音沟蛇绿岩形成于早石炭世晚期。巴音沟蛇绿岩中辉长岩、辉绿宕、基性熔岩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和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配型式呈平坦型分布,(Ce/Yb)_N=0.63~1.36,(Gd/ Yb)_N=1.02~1.41,近似于N-MORB分配型式。~87Sr/~86Sr比值变化于0.70306~0.70439,ε_Nd(t)=4.63~8.69,表明其岩浆主体来源于N-MORB,但在形成过程中有OIB组分的加入。结合天山石炭纪区域火山岩的研究,认为巴音沟蛇绿岩形成于大陆裂谷向大洋裂谷转化的构造环境,它是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红海型”洋盆的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5.
西藏改则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藏改则蛇绿岩主要由地幔橄榄岩、均质辉长岩、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斜长花岗岩组成。其中斜长花岗岩主要由石英、基性斜长石组成,SiO2含量较高,为72.18%~74.55%,Mg#均值为42,Na2O含量为1.30%~3.13%,K2O含量很低,为0.26%~0.67%,Na2O/K2O变化范围为3.64~8.23。斜长花岗岩和中基性岩(辉长岩、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改则斜长花岗岩可能是由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并且斜长花岗岩富集Sr、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岛弧型火山岩的特点,推测该斜长花岗岩形成于岛弧环境,是SSZ型蛇绿岩的组成单元。LA-ICPMS法测得斜长花岗岩中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89.8±1.9Ma,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改则地区在早侏罗世发生了俯冲作用,该区的俯冲消减时间要早于西段的班公湖地区,晚于东段丁青地区。 相似文献
6.
斜长岩岩体主要由斜长岩、苏长岩、辉长岩、纹长二长岩、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等组成。它仅出现在前寒武变质地层中,在地球演化历史中的意义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值得探讨。本文不拟研究斜长岩岩石学方面的一些问题,只着重它的产出时代和构造意义作一粗浅讨论。 相似文献
7.
古昌蛇绿岩中首次发现斜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和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异常洋脊花岗岩的属性,岩浆源自地幔,与古昌蛇绿岩中的变质橄榄岩、基性岩墙、基性熔岩的岩浆同源,是基性—超基性岩浆分异的残余,应属古昌蛇绿岩中的浅色岩组分,是蛇绿岩的端元岩石。 相似文献
8.
蛇绿岩及蛇绿岩中浅色岩的SHRIMP U-Pb测年 总被引:101,自引:2,他引:101
文中简要评述了蛇绿岩的层状辉长岩,斜长岩和斜长花岗岩,以橄榄岩为主岩的花岗岩和蛇绿岩中的埃达克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的地质意义。层状辉长岩(或堆晶层状辉长岩)通常起源于洋脊下的岩浆房,因而它的形成年龄代表洋壳形成的时代。斜长岩与层状辉长岩的时代相近或略晚。斜长花岗岩年龄的解释极其依赖锆石组成和地球化学证据。橄榄岩为主岩的花岗岩,可能记录蛇绿岩的侵位时代。蛇绿岩中的埃达克岩是消减洋壳在深部的部分熔融的产物。文中发表了新疆扎河坝蛇绿岩SHRIMP定年的中间成果,并简略地介绍了滇川西部金沙江和内蒙古图林凯等地的研究实例。根据层状辉长岩的测定结果,扎河坝蛇绿岩形成于(489±4)Ma,金沙江蛇绿岩形成于(328±8)Ma。内蒙古图林凯蛇绿岩中埃达克岩形成于(467±13)Ma~(429±7)Ma。块状辉长岩、斜长花岗岩和橄榄岩为主岩的花岗质岩石记录了蛇绿岩的复杂演化。新疆扎河坝蛇绿岩中的块状辉长岩中存在多组锆石年龄值。较老的一组为468~511 Ma,与层状辉长岩和斜长岩相似,记录了蛇绿岩或洋壳的形成时代,但是,岩石中的大部分锆石年龄为396~419 Ma,加权平均年龄为(406±4)Ma,可能反映了一次部分熔融事件。滇川西部金沙江蛇绿岩中的斜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约300~285Ma,晚于层状辉长岩和? 相似文献
9.
新疆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中广泛存在斜长花岗岩,对其形成时代及成因还存在较大争议。在研究卡拉麦里地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测定LA-ICP-MS锆石U-Pb年龄时发现,清水东斜长花岗岩与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堆晶辉长岩在稀土、微量元素成分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但与其中块状辉长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微量元素配分模式,并且两者符合部分熔融趋势,清水东斜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342.0±3.8)Ma,表明它是处于早石炭世后碰撞背景下的一次构造-热事件的产物,而不可能是蛇绿岩中的浅色岩。 相似文献
10.
11.
滇西北金沙江古特提斯洋早期演化时限及其性质:东竹林层状辉长岩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约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滇西北金沙江蛇绿岩带是古特提斯最重要的缝合带记录之一,本文对该带内的东竹林层状辉长岩进行了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东竹林层状辉长岩形成于354±3Ma,表明金沙江古特提斯洋在早石炭世已扩张形成洋壳,暗示其裂解时期应为更早的泥盆纪。单颗粒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得到东竹林层状辉长岩锆石εHf(t)=10.3~12.6,平均值为11.5,明显低于结晶时亏损地幔值;单阶段亏损地幔Hf模式年龄tDM1为478~576Ma,平均值为523Ma,明显大于成岩年龄354Ma。锆石Hf同位素结果显示金沙江古特提斯洋地幔受到了富集组分的影响。岩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富集组分可能来自特提斯连续演化过程中早期的俯冲作用带入的壳源物质。结合区域演化特征,认为金沙江古特提斯洋是在弧后盆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洋盆,它不能构成古特提斯的主大洋,而是古特提斯洋的一个重要分支,分隔着中咱-中甸地块与昌都-思茅地块。 相似文献
12.
西秦岭关子镇蛇绿混杂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 U-Pb年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西秦岭沿天水武山断裂带产出的关子镇蛇绿混杂岩由变玄武岩、变中-基性深成岩浆岩以及少量蛇纹岩组成.变玄武岩具有平坦或轻稀土略亏损的稀土配分型式((La/Yb)N=0.63~1.24),且不存在Nb、Ta和Ti的负异常,表明它们形成于洋中脊环境.变中-基性深成岩浆岩包含两种类型类型Ⅰ显示轻稀土富集((La/Yb)N>2.2)、具有显著Nb负异常((La/Nb)N>2.4)的特征,类似于岛弧火山岩;类型Ⅱ显示轻稀土亏损到略富集((La/Vb)N=0.44~1.38)、无显著Nb负异常((La/Nb)N<1.5),这些特征与上述变玄武岩类似,表明它们也是关子镇蛇绿岩的组成部分.蛇绿岩中辉长岩和闪长岩(该闪长岩属"大洋斜长花岗岩类")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534±9Ms和517±8Ma,这反映关子镇蛇绿岩可能为早-中寒武世古洋壳残片.由于西秦岭的天水武山断裂带是东秦岭商丹断裂带的西延并共同被认为是华北和华南陆块之间的主缝合线,上述年龄对理解该带及古秦岭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制约. 相似文献
13.
金沙江构造带嘎金雪山岩群玄武岩铀-铅同位素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U Pb单颗粒锆石同位素稀释法 ,测定了嘎金雪山岩群中两件玄武岩样品的同位素年龄。获得的两个下交点年龄分别为 (36 2± 8)Ma和 (396± 7)Ma ,两个上交点年龄分别为 (2 52 5± 12 )Ma和 (1387± 59)Ma。前者代表嘎金雪山岩群玄武岩的生成年龄 ,说明金沙江洋在早石炭世就已打开 ;后者代表下伏基底年龄 ,表明金沙江构造带深部可能存在具扬子古陆壳性质的中—早元古宙地层 ,从而表明金沙江洋是由扬子古陆边缘裂解而成的。 相似文献
14.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of gabbro, anorthosite, trondhjemite and granodiorite from the Jinshajiang ophiolitic mélange of southwestern China provides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Paleo-Tethys. The ophiolitic mélange is exposed for about 130 km along the Jinshajiang River where numerous blocks of serpentinite, ultramafic cumulate, gabbro, sheeted dikes, pillow lavas and radiolarian chert are set in a greenschist matrix. A cumulate gabbro-anorthosite association and an amphibole gabbro have ages of 338 ± 6 Ma, 329 ± 7 Ma and 320 ± 10 Ma, respectively, which constrain the time of formation of oceanic crust. An ophiolitic isotropic gabbro dated at 282–285 Ma has the same age as a trondhjemite vein (285 ± 6 Ma) cutting the gabbro. These ages probably reflect a late phase of sea-floor spreading above an intra-oceanic subduction zone. At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Jinshajiang belt, a granitoid batholith (268 ± 6 Ma), a gabbro massif (264 ± 4 Ma), and a granodiorite (adakite) intrusion (263 ± 6 Ma) in the ophiolitic mélange constitute a Permian intra-oceanic plutonic arc complex. A trondhjemite dike intruded serpentinite in the mélange at 238 ± 10 Ma and postdates the arc evolution of the Jinshajiang segment of Paleo-Tethys. 相似文献
15.
报道采自双溪坞群不同岩组岩石样品的锆石年龄,其中,平水组英安质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908.2±6.8Ma,双溪坞群北坞组安山岩年龄为901.6±5.5Ma,双溪坞群章村组火山角砾岩安山质角砾岩年龄为899±8Ma,上覆河上镇群骆家门组底砾岩(花岗闪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878.96±4.5Ma。通过年龄数据探讨位于该断裂带的构造背景,依据该年龄数据限定区域地层对比和构造演化序列。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标示了江山—绍兴断裂带北侧双溪坞群的沉积地层,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群代表了新元古代早期华南洋的中间岛弧。上述年龄为江山—绍兴断裂带变质地层的对比增添了可靠的年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报道采自双溪坞群不同岩组岩石样品的锆石年龄,其中,平水组英安质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908.2±6.8Ma,双溪坞群北坞组安山岩年龄为901.6±5.5Ma,双溪坞群章村组火山角砾岩安山质角砾岩年龄为899±8Ma,上覆河上镇群骆家门组底砾岩(花岗闪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878.96±4.5Ma。通过年龄数据探讨位于该断裂带的构造背景,依据该年龄数据限定区域地层对比和构造演化序列。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标示了江山-绍兴断裂带北侧双溪坞群的沉积地层,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群代表了新元古代早期华南洋的中间岛弧。上述年龄为江山-绍兴断裂带变质地层的对比增添了可靠的年龄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重点介绍了没草沟蛇绿岩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等,并对该蛇绿岩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该蛇绿岩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构造上处于东昆仑复合造山带西段,岩石组合由变质基性玄武岩及少量辉绿岩、辉长岩、变质橄榄岩、辉橄岩等组成。岩石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该蛇绿岩与俯冲无关,属正常洋中脊型玄武岩。前人开展的地质调查表明,该蛇绿岩形成于晚奥陶世。通过对没草沟蛇绿岩中玄武岩和辉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分别获得了488.2±2.1Ma和500.8±2.2 Ma的年龄数据,确定该蛇绿岩形成时代为中寒武世—早奥陶世。该同位素年龄的获得填补了该地区蛇绿岩无时代依据的空白,同时反映古特斯洋在本区的残留。综合区域地质特征认为,没草沟蛇绿岩早期为初始洋盆环境,晚期有洋脊扩张中心环境的玄武岩形成。寒武纪早期是洋盆发育的全盛期,奥陶纪晚期洋壳发生消减,于晚志留世洋盆基本闭合,后期伴有绿片岩相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