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福建各县(市)经济发展梯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善金 《福建地理》2003,18(1):20-24
本文采用区域经济分析中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来研究福建59个县(市)^**的经济发展梯度及差异。通过计算各县(市0的经济发展梯度值,总结出福建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地域分异规律,并用系统聚类方法把福建各县(市)划分为5个经济发展梯度区,为制定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及采用此法做综合评价的原理和步骤,并用两个方面的实例具体阐述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这种方法的特点及应用中须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区域经济分析中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来研究福建59个县(市)**的经济发展梯度及差异.通过计算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梯度值,总结出福建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地域分异规律,并用系统聚类方法把福建各县(市)划分为5个经济发展梯度区,为制定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主成分分析及MAPINFO在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黄淑芳 《福建地理》2002,17(1):47-49
本文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以MAPINFO为平台,按自然分类法分类制作范围专题地图,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基本上可把全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度分为五级:极脆弱型、脆弱型、中等脆弱型、轻脆弱型、轻度脆弱型,体现了东、中、西部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主成分分析在农田土壤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高吉喜  段飞舟  香宝 《地理研究》2006,25(5):836-842
本文尝试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农田土壤污染物进行识别,并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分级。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土壤污染物中的主要成分,揭示土壤污染物的数据结构和相互间的关系。主成分分析方法可用于定量化的土壤复合污染研究或对历史数据较为缺乏的地区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在污染物检测指标数量较大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农田土壤重点污染物的定量化识别过程。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分析及战略构想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建立了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22个指标的权重,根据1990年统计数据对全省110个市(县)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利用模糊ISODATA法对各市(县)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划分为5个经济发展梯度区域,并讨论了各梯度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福建省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所选取的12项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进行综合,应用聚类分析的数学方法对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进行聚类研究。并根据所得结果分析9个地级市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以MAPINFO为平台,按自然分类法分类制作范围专题地图,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基本上可把全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度分为五级:极脆弱型、脆弱型、中等脆弱型、轻脆弱型、轻度脆弱型,体现了东、中、西部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元统计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新疆兵团13个师1991~2006年的各师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人均农业增加值、人均工业增加值、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人均GDP等11个经济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并且对各师的综合经济可持续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从原始数据中提出占总方差86.6%的4个因子来反映各师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程度,经分析发现影响各师的4个主成分因子:(1)人均GDP、人均工业增加值(包括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的因子控制;(2)人均新增固定资产、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等反映人均资产投入的综合指标;(3)反映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利润、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综合指标。(4)反映人均农业增加值、人均固定资产投入及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综合指标。然后将各主成分得分结合主成分权重进行计算得出各师经济可持续能力值,其中农一师排在第一。从总体上看1992~2006年各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标趋势是逐渐上升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在回顾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的基础上,以县市为研究单元,从土地资源利用的结构、投入、产出、生态、动态和潜力等6个方面,遴选出25个指标,组成区域土地利用分区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借助SPS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市土地利用程度呈现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南北区域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县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水平相对较高,并由南向北逐渐递减,梯度差异地域特征显著;参考综合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特点和区划单元空间位置的连续性,将江苏省划分为3个一级土地利用区域,即江南地区、江淮地区和淮北地区;并进一步划分为环太湖地区、宁镇山地丘陵地区、江淮沿江地区、江淮沿海地区、里下河平原地区、淮北沿海地区和沿黄河故道地区等7个二级土地利用区域。  相似文献   

11.
依据1995-1999年广东省所辖21个城市科技人口数量增长率,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率,耕地面积递减率,森林覆盖递减率,三废处理能力增长率,三废排放增长率,人平工资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等指标统计资料,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广东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PRED)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并从众多PRED系统因子中揭示出典型的敏感因子(主成分),同时,也为城市PRED)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并从众多PRED系统因子中揭示出典型的敏感因子(主成分)。同时,也为城市PRED系统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分类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新疆实际,采用多元统计中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新疆87个市县进行了生态经济类型划分。首先确立指标体系,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接着用聚类分析法将87个市县划分为十大类型,最后对各类型生态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和概述,为系统整体地认识和评价新疆各地区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P个气候要素、n个站点的气候要素场,由主成分分析,可用前m个主成分反映气候要素场的主要气候特征,由各主成分的空间分布,可以分析各地的气候特征。据此,将陕西省划分为5个气候亚带11个气候区。  相似文献   

14.
主成分分析法在地区综合实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地区综合实力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在保证原始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的情况下,以少数的综合变量取代原有的多维变量,使数据结构大为简化,并且客观地确定权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因而是地区综合实力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各个地区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及其差距。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福建省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所选取的12项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进行综合,应用聚类分析的数学方法对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进行聚类研究。并根据所得结,果分析9个地级市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全国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区域经济分析中常用的主成分方法(PCA),来研究全国35个中心城市的发展梯度及差异,通过计算各中心城市的主成分载荷矩阵,主成分得分矩阵,梯度值,总结出全国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空间地域分异规律,并针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梯度分区,提出了一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选定内蒙达拉特旗三晌梁地区40个地下水质站点2年资料,在SPSS统计软件的支持下,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应用于水环境的综合评价之中。利用主成分综合得分从评价分区、地下水水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理想,体现了主成分分析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地市经济差异综合评价及分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选择14项指标,对湖南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区域聚类划分。评价结果表明:湖南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可划分为5个层次。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提出了实现地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重视经济发展效率;坚持"点-轴"开发模式,优化空间开发结构;加快长株潭发展极产业一体化发展步伐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福建经济欠发达县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伟 《福建地理》2001,16(4):22-25
本文以福建省19个经济欠发达县为对象,选取14项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PCA)与聚类分析(CA)的数学方法对其进行类型研究,分析,总结出3类经济欠发达县的特点,并据此分别提出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PCA的福建沿海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芬 《福建地理》2004,19(2):13-17
福建沿海有40个县市(区),计为23个统计单元。本文选取了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15个指标,对以上各单元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计算其经济发展水平总得分值,发现沿海地区大体形成“中部繁荣,两端落后”的“梭形”结构。最后,结合沿海各地发展趋势,探讨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