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L波段探空雷达数据、温度廓线仪数据、微脉冲激光雷达边界层数据、PM_(2. 5)质量浓度数据,结合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济南2008—2017年逆温层参数特征以及逆温对PM_(2. 5)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2017年济南逆温发生频率为47. 2%,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 44%·a~(-1)。逆温频率、逆温强度和逆温层厚度在冬季较高,夏季较低,但不同类型逆温季节变化不同。济南地区贴地逆温平均厚度为134 m,逆温强度为2. 46℃·(100 m)~(-1);脱地逆温平均厚度为212 m,逆温强度为1. 34℃·(100 m)~(-1)。逆温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子之一,逆温的存在导致济南近地面PM_(2. 5)质量浓度升高24. 8%。PM_(2. 5)质量浓度与逆温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逆温强度的相关性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7—2017年乌鲁木齐市L波段探空雷达和地面常规观测数据,以Holzworth干绝热曲线原理,估算该地逐日最大边界层高度,并计算对应的边界层平均风速和通风量等数据。同时,应用2015—2017年空气污染指数(AQI),探讨空气质量与大气边界层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日最大边界层年均高度为1415 m,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5. 9 m·a-1。时间序列上,日最大边界层高度分布呈明显周期性。逐月数据呈"抛物线"状,1月平均高度最低(336 m),6月平均高度最高(2400 m)。冬季边界层平均风速最小,为2. 6 m·s-1,春季和夏季最大,均为5. 6 m·s-1。一年中,1月平均通风量最小,为977. 0 m^2·s-1,5月平均通风量最大,为14835. 9 m^2·s-1,4—9月为平均通风量大值期,平均通风量为13282. 3 m^2·s-1。大气污染物在风速弱、边界层高度低和通风量小条件下的累积,易造成中度以上污染。冬季,乌鲁木齐常处于蒙古高压后部或底部,为造成冬季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华南近海两浮标点的波浪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汕尾和茂名海域2个近岸浮标连续1年的风、浪观测数据,分析了有效波高等参量的月统计特征,并检验了多种风-浪经验关系.统计显示:2个浮标点的波浪有共同特征,如波高都具有明显的冬半年与夏半年特征.冬半年浪较大,其中茂名点有效波高中值在1.3~2m之间,汕尾点有效波高中值在1~1.5m之间;夏半年浪较小,两浮标点有效波高均在1 m以下.2点的波浪也存在差异,如汕尾点波浪在9月份至次年3月份呈冬半年特征,而茂名点则从10月份至次年3月份呈冬半年特征;汕尾点波向呈向岸特征,而茂名点则无此特征.风-浪经验关系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经验关系的集合预报结果可较好地与实测值吻合,并分析了产生离群值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福建黄岗山东南坡气温的垂直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郑成洋  方精云 《气象学报》2004,62(2):251-255
利用HOBOOnset自动温度记录仪于 2 0 0 1年 11月~ 2 0 0 2年 11月对福建黄岗山东南坡 7个地点的气温 ,间隔15min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显示 :黄岗山年平均气温直减率为 0 .4 3℃ / 10 0m ;不同月份的直减率有差异 ,一般来说 ,冬季小 ,夏季大 ,其中 12月最小 (0 .2 6℃ / 10 0m) ,9月最大 (0 .5 6℃ / 10 0m)。平均最高气温沿海拔高度变化并非呈线性关系 ,表现为中海拔 (16 0 0m )数值最低 ,而平均最低气温沿海拔高度呈明显线性关系 ,直减率为0 .5 4℃ / 10 0m。最高温度沿海拔高度变化不明显。月平均的日较差沿着海拔高度变化呈“U”字形 ,中海拔月平均日较差值最低。日平均气温≥ 0℃ ,≥ 5℃和≥ 10℃的积温沿海拔高度呈线性关系 ,直减率几乎相同。≥ 10℃积温从低海拔至高海拔相差约 2 0 0 0℃ ,海拔每升高 10 0m稳定初日至终日 ,积温日期间隔平均减少 7d左右。  相似文献   

5.
根据 2 0 0 4- 0 4- 0 2— 2 3在蒲城电厂建设区取得的大气边界层污染气象资料 ,对建设区地面风场、低空风场、低空温度场和大气稳定度作了分析。得出建设区地面主导风向为南西南( SSW)风 ,日平均风速相对较大 ,1 4时最大为 3 .2 m / s。在 2 5~ 1 5 0 0 m高度之间 ,最多风向和次多风向均以偏西风为主 ,风速随高度的变化较大 ,并呈指数增长。夜间接地逆温非常频繁 ,频率高达 78.8% ,平均强度达 2 .5 7o C/ hm,在 2 0时左右开始形成 ,次日上午 1 1时消退 ,逆温平均厚度在 2 0 0 m以下。低空逆温也表现为夜间出现频繁 ,频率 64.0 % ,白天为 3 6.2 % ,平均强度 1 .60o C/ hm,从 1 7时前后开始逐渐增多 ,0 8时前后最频繁 ,1 1时前后开始快速减少 ,1 4时前后为最少 ,逆温顶高在 60 0 m以下。稳定类天气出现最多 ,混合层平均厚度在 1 2 0 0 m以上 ;不稳定类次之 ,混合层平均厚度仅 1 72 .3 m。总之 ,观测期间建设区白天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夜间 3 0 0 m以下不利于污染物向上扩散 ,60 0 m以上扩散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0—2014年山西岢岚地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相关系数等方法,探讨NCEP再分析资料中2 m地面温度、2 m相对湿度、地面气压及10 m风速在岢岚地区的可信度问题。结果表明:(1)2005年以前,NCEP再分析资料2 m温度偏低,之后开始偏高,且与地面观测资料的偏差有逐年增大趋势,每10 a约增加1.4℃;两者相关性高,多年相关系数平均值达到0.9557;(2)相对湿度均呈减小趋势,2006年以前,NCEP 2 m相对湿度偏大,此后开始偏小,相对湿度的多年平均绝对差为14.5522%,且后9 a(2006—2014)均小于多年平均绝对差;两者相关系数值呈增大趋势,年平均值为0.7167;(3)NCEP地面气压总体偏大,平均绝对差值呈明显减小趋势,最小值0.5889 h Pa出现于2014年,多年平均值为4.2725 h Pa;两者相关系数呈增大趋势,多年平均值达到0.9625;(4)历年NCEP 10 m地面风速均偏大,但与地面观测资料的偏差呈减小趋势,每10 a约减小0.4 m·s~(-1),多年平均绝对差值为1.7996 m·s~(-1),而2005—2014年的平均绝对差值皆小于多年平均值;两者相关系数较小,但逐年呈微弱上升趋势,其多年平均值只有0.4849。  相似文献   

7.
对塔中气象站1996—2008年气象数据分析和野外观测试验及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地表沙源平均粒径约为2.88φ(136μm),属于细砂、极细砂;年平均风速均在2.5 m·s-1以下,近10年来整体呈下降趋势,风速的年变化呈单峰分布,最大值出现在6—7月,风向与起沙风向以偏东风为主;2 m高度的起沙风速约为4.1 m·s-1;年浮尘、扬沙日数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年沙尘暴日数呈缓慢下降趋势;年风蚀气候因子平均为28.3。  相似文献   

8.
利用遵义市14个县区站2013—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实况数据,检验分析了对应时段内欧洲中心(EC)细网格2 m(简称EC 2 m)温度预报产品对遵义市的预报准确率,在此基础上,根据2015年EC 2 m温度预报平均误差,对2016年1—8月EC 2 m温度进行订正检验。结果表明:2013—2015年EC 2 m温度对遵义地区预报准确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远高于最高气温。其中,2015年EC 2 m温度预报系统性偏低;最高气温的预报准确率呈冬、秋、春、夏递减,最低气温的预报准确率呈夏、秋、春、冬递减;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随时效延长呈下降趋势,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随时效延长呈波动变化趋势;播州、汇川、绥阳、赤水、习水、凤冈各时次的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都在80%以上,参考性强,其余站点相对较低。通过平均误差对EC 2 m温度进行订正并检验,订正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对北京地区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利用北京地区20个气象站36年(1970—2005年)的逐日雨量、平均风速和冬季08时平均温度资料,对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6年来热岛效应呈现强度逐渐增强、面积逐渐增大、由单一向多个热岛中心演变的趋势,2000—2005年热岛强度最大达2.11℃,城区冬季的平均增温率为0.298℃/10a。(2)城市化发展使得北京地区降水量呈现不均匀分布态势。20世纪70年代城市西部降水较多,东南部降水少;80年代整个城区处于少雨区;90年代城市西部、南部降水少,东北部是大雨量区。2000年以后降水较少区域自城区逐渐朝东南方向扩展。(3)不断增高、密度不断加大的建筑物对气流的阻滞作用使得城区平均风速呈减少趋势,城区的平均风速70年代是2.49 m.s-1,80年代是2.32 m.s-1,90年代是2.16 m.s-1,2000—2005年是2.28 m.s-1,平均风速递减率为0.05 m.s-1.(10a)-1。(4)人口密度的对数与气温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65;城区面积与温度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6387。  相似文献   

10.
1986年6月中旬到7月中旬,采用飞机与地面定点测量,对上海地区SO_2空间及地面的分布、变化进行了观测研究,得出了如下结果:1.在降水较频繁的观测期间,上海近郊地面(龙华机场)SO_2的平均日变化呈一峰一谷分布,峰值在08时;约34ppb,谷值在02时,约10ppb,全天平均为18ppb。但在连续的晴天状况下,SO_2日变化呈二峰二谷分布,2.SO_2空间分布有两大特征。一是不稳定大气层结(晴天)下的向上递减型,1500m以下,城市比郊区大10ppb左右,1500m以上,市区、郊区的浓度趋于一致,相差只1—2ppb。二是层状云中SO_2浓度垂直分布先向上递增,约在1500m高度上达极值,然后又向上递减。3.资料分析发现,云中SO_2浓度越高的地方,云水的酸度也越大。4.冷锋,准静止锋天气过程,每次都伴随SO_2日均浓度分布曲线上的一个峰值。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1年10月15—24日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系留气艇边界层试验的探测资料,分析了沙漠腹地近地层风、温、湿等气象要素廓线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结论如下:(1)20时—08时存在逆温,08时逆温最强,逆温强度为2.85℃/100 m,逆温层高度为700 m,之后逆温逐渐消失;夜晚近地层湿度明显大于上层大气,在100 m高度差内,湿度先快速减小再缓慢增大,与白天相反,20时近地面出现逆湿,1 100 m高度湿度发生明显切变;逆温层以上风速随高度变化呈多峰态,逆温层范围内风速增大趋势明显,900~1 100 m之间存在200 m厚的恒风区,1 100 m以上风速再次增大,白天的风速小于夜间。(2)风速波动范围大约为2~8 m/s,近地面100 m范围内风速随高度快速增大,风向由东南风向南风转变,600~900 m之间风速变化减缓,风向由从南风逐渐向东风转变,以东南风为主,风速与风向同步改变。(3)600 m以下随温度升高湿度快速减小,600~1 100 m之间又持续增大,1 100~1 500 m之间呈波动变化的趋势,1500 m增大明显。(4)风切变指数夜晚大于白天,最大值在23时(20.88),最小值在中午14时(0.97),平均风切变指数为9.61。混合层厚度平均为125.88 m。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6—2020年暖季(5—9月)哈密市6个国家气象站及71个区域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降水量、降水日数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哈密市暖季降水集中在6—8月,降水量(日数)以小雨最多,暴雨最少。(2)暖季平均降水量(日数)及各等级降水量(日数)均呈西北—东南向的带状分布,沿天山山脉向两侧递减;各等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大值区在天山山脉两侧海拔较高区域,东北部以及西南部的戈壁区域降水很少,且西南部的戈壁区域未出现过暴雨。(3)暖季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在2 600 m以下,海拔高度平均每升高100 m,降水量增加约12.3 mm,降水日数增加2.1 d。(4)在海拔1 000 m以上各等级降水量均存在相对偏少区,海拔2 400~<2 600 m中雨及以下降水日数最多,2 200~<2 400 m大雨及以上降水日数最多。  相似文献   

13.
在北京气象塔上测量城市边界层辐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4年10~12月在北京325m气象铁塔上所测量的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垂直分层资料,分析了晴空、霾(烟、尘、轻雾)和浓雾天气条件下塔上两层的辐射特征。结果表明,城市边界层大气对短波总辐射有明显的衰减作用,2m处的总辐射280m处的总辐射。在晴好天气下,衰减比例为11.2%;在霾和雾天气下,衰减比例分别达到22.3%和36.6%。在塔上280m处测量的晴天城市地表反照率为0.12,而在霾和雾天气条件下分别为0.17和0.29。大气逆辐射(向下长波辐射)的日变化没有短波辐射的明显且有规律,晴好天气的辐射通量密度最小,霾天较大,雾天最大,2m处的大气逆辐射一般高于280m处的。向上长波辐射呈明显的日变化,且2m处的向上长波辐射日变化幅度280m处的。净辐射具有典型的日变化,晴天日变化幅度最大,霾和雾天的日变化幅度减小。晴天辐射加热最显著,278m厚气层的辐射加热达1.35℃.h-1,霾天为1.13℃.h-1,雾天为0.40℃.h-1。个例分析表明,在近地面气层内,霾中的气溶胶粒子和雾中的水滴对辐射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并影响到辐射平衡,进而影响不同高度气层的加热和冷却,导致边界层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1年和2013年青海格尔木地区机载DMT仪器观测的气溶胶资料,对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及气溶胶数谱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格尔木低层主要为局地气溶胶,高层为输入型气溶胶;气溶胶数浓度随高度升高呈减小趋势,且各高度层气溶胶数浓度均小于500 cm~(-3);气溶胶粒子有效粒径随高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3500~5000 m气溶胶有效粒径最大;气溶胶数谱呈多峰分布。对格尔木第1模态(0.1~0.2μm)、第2模态(0.2~1μm)和第3模态(1~3μm)的气溶胶数谱进行对数正态拟合,发现气溶胶数谱谱宽第2模态第1模态第3模态,其与北京、天津拟合的谱宽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对比格尔木与北京和天津地区相同模态的气溶胶数谱发现,气溶胶第1模态数谱谱宽天津最宽、北京最窄,第2模态格尔木最宽、北京最窄,气溶胶粒子平均粒径在第1模态和第2模态北京均最大,格尔木均最小。  相似文献   

15.
选取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和北缘过渡带肖塘地区2013年土壤热通量观测资料,初步比较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两种下垫面的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日变化尺度上,两个站点都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1月份塔中站土壤热通量日平均变化幅度小于肖塘站,日较差分别为58.9 W.m2和72.4 W.m2,4月份两站土壤热通量变化幅度较为接近,日较差分别为88.1W.m2、100.1 W.m2。7、10月份塔中站土壤热通量变化幅度明显高于肖塘站,日较差分别为99.0 W.m2、53.7W.m2,100.3 W.m2、73.3W.m2。(2)不同天气条件下两个站点土壤热通量变化都有很大差异。晴天,塔中站和肖塘站土壤热通量变化都呈现出单峰型,变化幅度较一致,日较差分别为119.7 W.m2、119.1 W.m2。沙尘天和雨天受云层或降水的影响土壤热通量变化波动较大,沙尘天塔中站变化幅度小于肖塘站,日较差分别为83.6 W.m2、133.1 W.m2;雨天塔中站和肖塘站变化幅度都很剧烈,日较差分别为70.6 W.m2、66.6 W.m2。(3)年变化尺度上,塔中站土壤热通量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7.7 W.m2),在11月出现最小值(-5.3 W.m2),肖塘站7月份出现最大值(4.2 W.m2),11月份出现最小值(-10.2 W.m2)。塔中站和肖塘站土壤热通量年总量差异很大,塔中站为16.8 W.m2,能量由大气向土壤传递,土壤为热汇,而肖塘站则为-34.9 W.m2,能量由土壤向大气传播,土壤表现为热源。  相似文献   

16.
灌水量和气温对玉米生物耗水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玉米适宜灌水量,以石羊河流域武威荒漠生态和农业气象试验站为试验地点,按照常规灌水方式设计玉米全生育期灌水量3 750 m3·hm-2、4 500 m3·hm-2、5 250 m3·hm-2、6 000 m3·hm-24种处理,并按1∶1.5∶1∶1比例分4次灌溉,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分析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气候年景下,不同灌水条件对玉米发育期影响不明显;在玉米生物耗水过程中,气温升高耗水量增加,气温升高1℃,耗水量增加124mm;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呈抛物线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至抽雄期间,此期间也正是耗水量影响玉米产量最敏感的时期,期间耗水量每增加1 mm,玉米产量增加0.33 kg·hm-2;不同灌水处理情景下,水分利用率以灌水量为5 250 m3·hm-2最高,可达34.7 kg·hm-2·mm-1,故该灌水量可视为当地适宜灌水量。  相似文献   

17.
阿拉山口1957—2007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塔中气象站1996-2008年的气象数据分析、野外观测试验及理论计算,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近10a来的风沙环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地表沙源平均粒径约为2.88φ(136μm),属于细砂、极细砂;年平均风速均在2.5m·s-1以下,近10a来呈整体下降趋势,风速的月变化呈单峰分布,最大值出现在6—7月,风向与起沙风向以偏东风为主;2m高度的起沙风速约为4.1 m·s-1;年浮尘、扬沙日数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年沙尘暴日数呈缓慢下降趋势;年风蚀气候因子平均为28.3。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EC资料及广西气象台降水资料,采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广西1960年以来日暴雨30站以上的锋面暴雨过程,了解该类暴雨的发生特征。表明:(1)该类暴雨年平均出现0.8次,1990年以后呈增多趋势,月分布最多出现在5月;(2)有7次过程引发主要江河超警戒洪水,主要出现在汛期5~7月;(3)暴雨落区频数分析显示,最大频数位于桂北;(4)持续2d超大范围锋面暴雨过程出现2次,主要出现在2008年以后;(5)暴雨预报关键区南风指数≥45m.s-1,同时北风指数≤0m.s-1,是该类暴雨预报的关键指标,过程比例为72.2%,处于合理预报指标范围,可以作为该类暴雨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9.
石泉气象站 2 0 0 2 -0 5-1 3 ,EN风极大风速为1 4.4m/s,风向为东风 ,出现时间为 2 0 :1 0 ,最大风速为 1 1 .2 m/s,风向为东南风 ,出现时间2 0 :1 9。 2 1 :0 0风速为 2 .4m/s,风向为西南风 ,2 2 :0 0风速为 2 .2 m/s,风向为西南风。针对此记录有同志提出疑问 :日最大风向风速与相邻正点风向风速相差太大 ,建议该日最大风向风速和极大风向风速按缺测处理。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判断该记录的正误。1 根据石泉站 EN风多年的使用情况来看 ,没有出现过此类乱码现象 ,感应部分也未出现过风速偏大情况 ,因此应排除仪器故障原因。2 从地面观测的角…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动态地分析和客观评估城市绿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本文将气象卫星及资源卫星分别作为城市热力分布、可吸人颗粒物污染分布,绿地分布监测的主要信息源,研究、建立了卫星光谱与地面气温、可吸人颗粒物指数(PM10)观测要素之间的反演模式,也研究和建立了GIS动态监测和空间分析模式,对城市"热岛、浊岛、绿岛"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关系、作用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得出6×104m2以上绿地的降温范围在9×104m2~13×104m2之间;8×104m2以上的绿地降尘效果较为明显,通常当绿地面积增加4×104m2上下时,对降尘的影响距离约增加5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