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驻马店10个站气象资料,分析了极端温度的时间变化特征、高温天气与6-8月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和极端晴热高温、极端湿热高温天气形成的天气背景及影响因子,确定了高温出现的前期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2.
北京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和2008夏季奥运会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王迎春  葛国庆  陶祖钰 《气象》2003,29(9):23-27
利用1951~2000年北京6、7、8月的逐日最高和最低温度资料,统计分析了北京夏季高温天气和闷热天气的逐月、旬、候的分布及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北京夏季高温天气和闷热天气发生概率分别为1/10和1/20,是一个适宜举办奥运会的城市。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和7月份,逐候分布呈双峰型,分别在6月第6候和7月第5候。闷热天气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逐候分布也呈双峰型,分别在7月第6候和8月第2候。6月份高温天气较多,但闷热天气很少。8月份高温日数非常稀少,但闷热天气日数还有一定数量。每年至少出现一次持续2天的高温天气,另外还非常有可能出现一次持续3天或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0.84次/年)以及一次2天及2天以上的持续闷热天气(0.88次/年)。高温天气和闷热天气的平均持续日数均约为3天。8月中、下旬,高温天气和闷热天气出现的概率都非常小,是最适宜举办夏季奥运会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平凉市崆峒区夏季高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平凉市崆峒区1951~2006年夏季(6~8月)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高温过程的特征。结果表明:崆峒区平均每年发生3.5次高温天气,最多可发生18次高温天气。近56 a共出现了6次持续4~9 d的高温天气过程;1997年以来是高温频繁发生期;年高温日数与6~8月平均气温、总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6~8月总降水量呈反相关。持续高温与东亚上空500 hPa的新疆暖高压脊或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驻马店极端气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驻马店10个站气象资料,分析了极端温度的时间变化特征、高温天气与6--8月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和极端睛热高温、极端湿热高温天气形成的天气背景及影响因子,确定了高温出现的前期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5.
玉林夏季高温天气气候特征与环流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50年(1961~2010年)广西玉林站的气温、风、相对湿度、日照等地面观测资料及历史天气图、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玉林夏季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并探讨出现高温天气的大气环流形势。结果表明:(1)玉林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9月,3d以上的持续高温主要出现在7~8月,且高温日数的年际差异很大。玉林高温...  相似文献   

6.
利用济南市1951-2005年5-9月日极端最高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济南市极端最高气温与高温天气的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影响济南高温天气形成的主要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济南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7月,1951年以来济南市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济南市夏季酷热与极端最高气温高、持续高温天气出现次数多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期以及90年代后期至今的两个时间段内。  相似文献   

7.
舟山市高温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利用1954~2000年舟山市定海观测站6~9月气温资料,分析了舟山市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并通过谐波分析发现高温天气年际振荡的周期性。发现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位置与高温天气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他一些因子正是通过影响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位置,从而影响高温天气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利用济南市1951—2005年5-9月日极端最高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济南市极端最高气温与高温天气的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影响济南高温天气形成的主要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济南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7月,1951年以来济南市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济南市夏季酷热与极端最高气温高、持续高温天气出现次数多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期以及90年代后期至今的两个时间段内。  相似文献   

9.
当气温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人体散热通畅,反之则感到闷热。中国气象局将长城以南日最高气温>35℃的天气称高温天气。本文将气温35~36.9℃的天气作为炎热天气,≥37℃为酷热天气,高温天气持续3天以上称为热浪。根据上述指标对湛江市区1975~1997年各月的高温与热浪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湛江市区出现高温和热浪的天气特点和形势特征,供预报时参考。1高温与热浪天气及其分析1.1高温天气的统计分析高温天气一般开始于5月,结束于9月,以6~8月出现较多,其中又以7月为最多。炎热天气平均每年7天,最少是1985年,只有2天,最多是1977…  相似文献   

10.
文章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内蒙古119个区域站逐小时自动观测资料,对2016年内蒙古出现的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发现:全年有76个站出现≥35℃的高温天气587次,站点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西部和中部、巴彦淖尔市西南部、乌海市、锡林郭勒盟中部和北部、赤峰市北部、通辽市北部、兴安盟东部以及呼伦贝尔市西南部;高温集中发生在7、8月份,日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15—17时;各站每日高温持续时间较长,持续6h的最多,最多的一天中可以持续15h。7月上旬和7月下旬到8月上旬高温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强;极端高温天气事件突出表现为单日极端高温天气出现站多,单站持续高温时间长,单日超过37℃或40℃高温站次多;14个站日最高气温超过历史极值,9个站连续高温日数平历史极值。高温发生时地面减压,地面风速多在4m﹒s^(-1)以上,高于日平均风速。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阻塞高压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NCEP/NCAR 2.5°×2.5°再分析资料和PV-θ阻高指数,分析了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结果表明,欧亚大陆3个关键区的阻塞高压(简称阻高)在此次灾害发生的环流背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存在异常特征。与1950—2008年历史同期相比,2008年初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阻高发生的日数显著偏多,而鄂霍茨克海地区无阻高发生;乌拉尔山阻高的强度偏强,而贝加尔湖阻高的强度则偏弱;乌拉尔山地区最大PV-θ阻高指数发生的位置比大多数年份偏东,而贝加尔湖地区最大PV-θ阻高指数发生的位置比大多数年份偏西,这种位置的异常特征说明此次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欧亚大陆关键区阻高在位置上很集中。3个关键区的阻高在发生日数、强度以及位置上异常特征的共同配置,使得分裂出的小槽活动偏多,造成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不断南下补给,加之此时的异常环流特征,共同造成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内蒙古地区94个气象站1961—2007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利用累积频率法,分析了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内蒙古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和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的强度和出现的频次均呈现出增多趋势,尤其在1977年降水发生突变之后,增加趋势更为明显。(2)近50年内蒙古地区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和最长连续降水日数持续时间缩短,表明连续性干旱和降水的持续性减弱,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陡升和最长连续降水日数陡降,气候湿润程度下降,加之全球气候变暖,使内蒙古地区进入本世纪后暖而干的气候特征更为明显,这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极为不利。(3)内蒙古地区近50年小雨和暴雨日数的减少,降水强度的加大,使全区降水不稳定性增加,降水有极端化发展趋势,尤其是在1987年气温发生突变之后,降水强度变化更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漠河站点1961~2004年逐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计算得到的年均温、年变化和季节变化的持续暖口和冷夜频数,分析了它们的线性趋势、增量、显著性和平稳性.其中年均温升高了约1.61℃,年持续暖口频数增加了约4次,冬季持续暖日频数和夏季持续冷夜频数都呈显著增加趋势.分别对年均温和年持续频数的线性回归关系,以及年均温和季持续频数的线性回归关系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在线性回归关系显著的情况下,分别就各频数序列埘年均温的影响逐一进行显著性检验,从而揭示了年均温与符频数序列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按年,变化的角度米分析,年均温的升高是由年持续暖日频数的增加和年持续冷夜频数的减少共同显著影响的;从按季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年均温的升高主要由春、夏季持续暖日频数的增加和春、秋季持续冷夜频数的减少共同显著影响的.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月甘肃省连阴雪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8年1月甘肃省连阴雪实况资料及同期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WMF)逐日客观分析场资料、 1951\_2000年NCEP/NCAR500 hPa高度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甘肃省持续20天之久的低温连阴雪天气的特征, 以及这次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天气气候原因, 并针对过程中强降雪发生时段进行了完全矢量散度诊断及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2008年1月甘肃省的低温连阴雪天气具有降雪异常偏多、 气温异常偏低、 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属60年不遇。大气环流的异常及稳定维持为连阴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气候背景, 具体表现在阻塞形势建立并长时间异常维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加强西伸、 维持。阻高崩溃及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 促使这次连阴雪过程减弱、 结束。诊断分析和MM5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高低空形势场以及中尺度的动力、 湿度因素的有效配合为较强降雪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在甘肃南部到中部出现较强降雪时, 青藏高原南支槽前有一支明显的偏南风向北输送, 并在高原东南侧形成辐合, 同时在高原中部也有明显的高原切变线发展东移。强降雪对应区域上空有明显的低层辐合、 高层辐散, 而且垂直上升运动发展旺盛。  相似文献   

15.
郑州市空气质量状况及冬季持续污染过程的气象机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2004-2008年郑州市环境监测站所监测的SO2、NO2、PM10日平均浓度资料及历史气象资料,分析了郑州市近5a的空气质量状况与特征,并以2006年12月份的2次持续性污染过程为例,分析了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郑州市以煤烟型污染为主,污染物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春季节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夏秋季节;冬季均压场中持续多日风速小、近地面层出现逆温层是造成郑州市出现持续污染事件的主要气象条件,持续性污染过程往往因受冷空气的影响而结束。  相似文献   

16.
地基GPS遥感观测安徽地区水汽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对2002年6~7月安徽地区肥西、桐城、寿县、无为、芜湖、滁州6个GPS观测站的数据,结合相应的地面温度、气压等气象数据反演了时间间隔为30min连续变化的水汽总量。这一解算结果由解算方法分析达到1~2mm量级精度,达到了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的要求。利用这些资料,分析了上述地区水汽变化特征。单站水汽的持续积累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是强降水系统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研究水汽来源及水汽量的大小,结合NCEP资料计算了一次强降雨过程中水汽通量值。  相似文献   

17.
Rossby波列传播效应在梅汛期强降雨中期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秀文  李勇  周兵 《气象》2012,38(9):1070-1077
根据1981-2010年30年梅汛期(6-7月)46个代表站的逐日实测降雨量和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归纳出强降雨天气气候特征;通过对大量历史个例的总结,对影响江淮流域强降雨的500hPa主要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850hPa风场等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强降雨的概念模型和中期预报着眼点。针对近30年来出现的10次长持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了Rossby波的下游效应分析,得出Rossby波列自西向东明显传播将有利于江淮流域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Rossby波能量的下游效应可为中期预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库尔勒1959-2008年冬季气温及负积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库尔勒市近50a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库尔勒冬季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负积温以及低温持续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库尔勒冬季平均气温自1985年开始发生增暖突变,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均在波动中逐渐上升,冬季增温主要体现在最低气温和2月平均气温的显著偏高,冬季气温最暖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冬季负积温增暖变化早于冬季气温,冬季≤0℃低温持续日数明显减少,但近8a冬季≤-15℃的低温寒冷日数较20世纪80、90年代有明显增加,从而导致近8a负积温绝对值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四种客观定量表征阻塞高压方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荣花  李艳  王式功 《高原气象》2009,28(5):1121-1128
已有的阻塞高压客观定量化表征方法可归纳为距平方法、 T&M方法、 动力学方法和环流型方法四种。以2008年1月1日~2月2日中国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的阻塞高压事件为例,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等压面资料, 检验对比了上述四种方法的优点与缺点。结果表明,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表明仅以某种标准或公式的客观方法实现对多种形态的阻塞高压的精确识别是极其困难的。同时还指出, 研究者和业务技术人员在了解各种阻塞高压客观表征方法的优、 缺点基础上, 针对具体需求选取适合的方法, 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予以改进, 都将可能获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4月7~11日北京浮尘天气过程的持续性进行分析,指出此次浮尘天气过程主要受500 hPa西西伯利亚冷涡、鄂霍次克海暖高压以及青藏高原高压脊影响;700 hPa有干冷空气不断向北京地区输送,冷平流和斜压性都很强,大风和沙尘暴发生在强冷平流区域;由于华北南部地区近地面至中低层存在弱的不稳定层结,容易产生弱的上升运动。在近地面低压前部偏东风的作用下将沙尘粒子向北京地区输送,北京地区上空大气在中低层基本处于中性或不稳定层结状态,沙尘粒子不易在北京上空沉降,造成较长时间的浮尘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