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主成分分析法在辽宁地区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多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选择与地震活动强度有关的地震频次N(ML≥3.0)、b值、η值、Mf值、A(b)值和Ac值等6个参量进行分析,实现对上述参量的有效约简,得到反映地震强度特征的综合指标W.发现指标W在辽宁海城7.3级、岫岩5.4级地震前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震后恢复.表明综合指标W可以较好的反映地震活动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2.
2021年6月10日和6月12日,云南地区先后发生双柏MS 5.1和盈江MS 5.0地震,距5月21日云南漾濞MS 6.4地震发生不足1个月,文中系统总结2次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其中:地震活动方面:震前存在中等调制地震集中、地震条带等中短期异常;地球物理观测方面:2次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存在形变、电磁和流体等多项异常,其中双柏MS 5.1地震以形变学科趋势异常为主,盈江MS 5.0地震以流体异常为主。对2次地震序列跟踪分析,发现双柏MS 5.1地震余震较为丰富,震后半年内共记录ML 3.0以上地震7次,最大震级为ML 4.8,计算得到地震序列活动参数为:h值=1.23,b值=0.85;盈江MS 5.0地震发生后半年内仅记录ML 3.0以上余震4次,最大余震为ML 3.3地震,计算得到地震序列活动参数为:h值=2.45、b值=1....  相似文献   

3.
主成分分析及地震活动参数的约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从不同侧面反映地震活动时、空、强特征的地震频次N(MLge;3.0)、b值、eta;值、A(b)值、Mf值、Ac值、C值和D值8个参量进行主成分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反映地震活动时、空、强异常特征的综合指标W. 通常这8个参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各参量在不同时段的变化各有所异,预报效果并不理想. 但是综合指标W在华北13次5.8级以上地震前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 表明综合指标W可以较好地反映地震活动时、空、强异常特征. 本文还对主成分分析所得结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以2013年1月23日灯塔M_S 5.1地震为研究对象,计算地震发生区域的地震频次N、b值、η值、A(b)值、M_f值、AC值、C值、D值、R_m值、能量E、响应比Y等11个地震活动性参数,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参数约简和数据挖掘,得到综合参数W,发现W在灯塔地震发生前有明显异常变化,说明主成分分析法在地震活动性参数的信息再挖掘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多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选择与地震强度有关的3级以上地震频次N(ML≥3.0)、b值、η值、Mf值、C值和Ac值等6个参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实现对上述参量的有效约简。这6个参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各参量在不同时段的变化各有所异,但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得到反应地震强度特征的综合指标W,发现该指标W,在辽宁海城7.3级、岫岩5.4级地震前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震后恢复。这表明综合指标W可以较好的反映地震活动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30多年的跨断层观测资料,基于断层三维运动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及其与周边几次强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在观测期内(1982—2015年)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各段落的活动速率都不相同,其中炉霍段、道孚段的活动速率大于乾宁段,乾宁段趋于闭锁状态;断层活动参数时间序列曲线具有较明显的线性运动特征,但在个别时段内会出现偏离直线的加速或转折变化.此外,断层三维活动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断层水平走滑量和水平张压量的主成分和综合指标在2001年、2006年、2010年和2012年分别出现趋势性转折和破趋势的异常变化,断层垂直升降量第一主成分在2013年也出现了相对小幅转折变化,这些异常变化可能与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2008年汶川MS8.0、2010年玉树MS7.1和2013年芦山MS7.0等地震有关,属于这几次大震的前兆、同震或震后效应.   相似文献   

7.
考察新疆于田地区2008年以来发生的2008年3月21日MS7.3、 2012年8月12日MS6.3和2014年2月12日MS7.3等3个地震序列的参数早期特征, 利用“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 统一选用截止震级Mc=ML3.0, 并使用最大似然法分别估算了这3个序列不同持续时间的α、 p和b等参数. 研究结果表明, 3个地震序列的参数差异明显, 其中: 2014年MS7.3地震序列α值与2012年MS6.3地震序列接近, 但高于2008年MS7.3地震序列; 2014年MS7.3地震序列p值较低, 表明当前序列衰减缓慢; 2012年MS6.3地震序列b值最大, 2014年MS7.3地震序列次之, 2008年MS7.3地震序列最小. 此外, 2008年MS7.3地震序列参数在震后20天内变化较为显著, 而2014年MS7.3地震序列的α值和p值在震后3.5天内则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8.
扫描2022年芦山MS 6.1地震和马尔康MS 6.0地震震前不同震级档调制比图像,同时给出震前b值分布图像,结果表明:2次6级地震前震中附近不同震级档调制比均出现高值异常。最小扫描震级越高,调制比扫描结果越稳定清晰,调制比高值异常出现时间越晚,同时最小扫描震级越高,异常范围、幅度也越大,异常与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关联性越强。调制比异常的幅度和范围与应力水平有关,2次地震震前震中附近均出现低b值区域,且马尔康MS 6.0地震震中附近调制比异常和低b值异常都比芦山MS 6.1地震更突出,推断马尔康MS 6.0地震孕震区应力水平可能高于芦山MS 6.1地震孕震区应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毕金孟  宋程  马永 《地震研究》2023,(2):204-215
利用可充分考虑小震信息的Omi-R-J模型,对2013年芦山MS7.0地震和2022年芦山MS6.1地震序列活动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芦山MS7.0地震序列较芦山MS6.1地震序列完备性随时间变化更加明显,震后早期检测能力较低,两次地震序列稳定时段检测得到的完整性震级均为1.8级左右。芦山两次地震序列p值差异较小,展示了相对正常的衰减过程;芦山MS7.0地震序列k值明显大于芦山MS6.1地震序列,这或许与芦山MS7.0地震较为发育的余震或强余震有关;芦山MS7.0地震序列b值小于芦山MS6.1地震序列,表明MS7.0地震之后芦山地区仍处于较高的应力状态,而MS6.1地震之后应力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利用N-test方法开展效能评估,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序列初期阶段余震发生率展示了较好的预测效能,基于震后初期1天内的数据开展的未来1天的余震预测中,仅有1...  相似文献   

10.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门源地区地震活动频繁,自1986年以来先后发生了三次6级以上的强震活动.研究门源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发震构造和孕震环境可以为地震发生机理的分析和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判定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地震目录和震相数据,使用波速比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门源地区2009年以来的地震精定位结果和高分辨率的三维VP、VS和VP/VS模型.使用“剪切-黏贴”方法计算了门源MS6.9地震和MS4.5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收集了该区域历史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2013年门源MS5.3地震和2016年门源MS6.4地震的余震序列沿着冷龙岭北侧断裂展布,2022年门源MS6.9地震的余震序列沿着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展布,其展布方向与附近断裂的走向一致.1986年门源MS6.4地震、2013年门源MS5.3地...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东北地震活动异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选择与地震强度有关的地震频次N(ML≥3.0)、b值、η值、Mf值、A(b)值和AC值共6个参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实现对上述参量的有效约简。这6个参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不同时段各参量的变化各有所异。根据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反应地震强度特征的综合指标W。1970年以来东北14次5级以上浅源地震前W都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震后恢复。这表明综合指标W可以较好地反映地震活动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21年5月21日21时21分至22时31分,云南大理州漾濞县接连发生4次MS≥5.0地震,分别为MS5.6,MS6.4,MS5.0和MS5.2地震。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4日漾濞地震震源区及其附近区域记录的地震资料,利用极大似然法计算研究区b值,通过分析漾濞地震前后不同时段的b值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以下主要认识:(1)漾濞震群发生后,震源区b值出现快速下降,可能预示着局部地壳介质强度接近临界状态;(2)漾濞4次MS≥5.0地震均沿剖面低b值异常区的边缘分布;(3)漾濞地震发生后,震源区b值明显回升,预示着地壳应力得到释放,短期强震危险性降低;(4)漾濞地震西北40 km和70 km处存在低b值异常区,未来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刘月  吕晓健 《地震学报》2016,38(2):208-219
基于区域-时间-长度(RTL)算法,本文以汶川MS8.0、 于田MS7.3、 芦山MS7.0、 鲁甸MS6.5及景谷MS6.6地震为例, 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空间分布与发震地点的关系进行分析, 并根据新提出的物理参数区域-时间-长度的面积分IRTL探索区域地震活动水平与地震发生时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3次MS≥7.0强震前均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 2次MS>6.0地震前均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 这些地震活动平静和增强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附近潜在发震断裂带及周边, 异常范围和异常程度随时间由小到大再到小. MS≥7.0强震前, 地震活动平静主体区的IRTL曲线在震前1—3年从零值下降至低谷后回升,低谷点与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为9—18个月; 鲁甸MS6.5和景谷MS6.6地震前, IRTL曲线分别在震前1年和1.8年由低值开始上升, 达到峰值后回落, 峰值点与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分别为3个月和9个月. 本文结果表明, 地震活动平静的IRTL低谷点和地震活动增强的IRTL峰值点对地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使用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5.7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震资料, 选择反映地震活动时、 空、 强特征的地震频次N(ML≥3.0)、 b值、 η值、 A(b)值、 Mf值、 Ac值、 C值和D值参量进行因子分析。 这些参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各参量在不同时段的变化各有所异, 预报效果并不理想。 但是根据因子分析可以得到反映地震活动时、 空、 强特征的综合指标Wfa值, 该指标在九江5.7级地震前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 表明综合指标Wfa值可以较好地反映地震活动的异常特征。 文中还对与因子分析结果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主成分分析法在林甸Ms5.1地震回顾性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2005年林甸Ms5.1级地震前后震中附近的地震资料,选择与地震强度有关的3级以上地震频次N、b值、Mf值、C值、和Ac值等6个参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实现对上述参量的有效约简。这6个参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各参量在不同时段的变化各有所异,预报效果并不理想。但是根据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反映地震强度的综合指标W,发现该指标在震源区附近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震后异常恢复。表明综合指标W可以较好的反映地震活动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主成分分析法在汶川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与地震强度有关的3级以上地震频次N(ML≥3.0)、b值、η值、Mf值、C值和A。值等6个参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实现对上述参量的有效约简。这6个参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各参量在不同时段的变化各有所异,但是根据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映应地震强度特征的综合指标W,发现该指标W在汶川8.0级大地震前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这表明综合指标可可以较好的反映地震活动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7.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该震前1天曾发生MS5.4前震,震后余震活动频繁.截止到2月20日12时,该地震序列记录到4000多次余震,最大余震为2月12日MS5.7地震,序列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该地震前震的b值明显低于该区域正常活动的b值和余震的b值.这次地震位于西昆仑断裂带与阿尔金断裂带的交汇区域的阿什库勒断裂北段,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余震区NE向长70 km、宽20 km,分为主余震分布区和次余震分布区,其中ML4.0以上强余震基本位于NE向主余震分布区,N--S向的次余震分布区则以ML3.0左右地震分布为主,显示该部分可能受到主震的触发作用.于田地区曾发生的2008年3月21日MS7.3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正断型,距这次地震约100 km;2012年8月12日发生的MS6.2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正断型,距这次地震约10 km.该地区的发震构造背景是:在NE向阿尔金断裂带尾端向SW方向延伸过程中,左旋走滑作用逐渐转换为拉张作用,形成多条左旋走滑兼具拉张作用的断裂. 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发震模式表现为:左旋走滑的阿什库勒断裂北段与南段因速率差异而产生的小型构造盆地,在区域拉张作用力下顺时针旋转;2008年MS7.3张性地震后区域的伸展作用增强,导致盆地南侧的苦牙克断裂发生2012年MS6.2张性地震,该地震引起2014年MS5.4前震,两者激发其后在盆地北侧阿什库勒断裂发生了2014年MS7.3主震.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总结2022年3月17日甘肃肃南MS 5.1地震发生前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其中:(1)地震活动异常:震前存在地震成组活动异常;(2)地球物理观测异常:震中200 km范围内存在6项地球物理场异常,其中5项异常为趋势异常,但均非此次肃南MS 5.1地震的相关异常,而高台地震台形变异常虽为短期异常,但异常转折变化与本次地震无关;此外,肃南MS 5.1地震发生前,我国西北地区存在地磁低点位移、加卸载响应比和逐日比3项异常,但因后续于3月26日发生青海德令哈MS 6.0地震,认为该地磁预测指标对应成组地震活动,不能作为单一地震的震前异常。肃南MS 5.1地震余震较少,其序列活动特征显示为主余型;主震震源机制显示断层破裂为走滑型,与距离最近的疏勒南山断裂构造性质相符。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对于祁连山地震带及其周边后续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水平分辨率为0.3°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获取了震源周边区域的地壳浅部构造信息,包括波速、泊松比以及估计的裂隙密度和饱和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此次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P波和S波波速剧烈变化的区域,靠近高速体的边缘.泊松比和饱和率同样都显示,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高低值变化的过渡区.地震活动参数分析显示,震前冷龙岭断裂带的震源周边区域显示出了低b值、较低的a值和高a/b值的特征,与龙门山—岷山构造带强震之前的情况类似.裂隙密度在冷龙岭断裂两侧呈现出显著差异,北侧高于南侧,这可能是震后现场科考发现的断裂带地表破裂北侧高于南侧的构造成因.  相似文献   

20.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水平分辨率为0.3°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获取了震源周边区域的地壳浅部构造信息,包括波速、泊松比以及估计的裂隙密度和饱和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此次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P波和S波波速剧烈变化的区域,靠近高速体的边缘.泊松比和饱和率同样都显示,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高低值变化的过渡区.地震活动参数分析显示,震前冷龙岭断裂带的震源周边区域显示出了低b值、较低的a值和高a/b值的特征,与龙门山—岷山构造带强震之前的情况类似.裂隙密度在冷龙岭断裂两侧呈现出显著差异,北侧高于南侧,这可能是震后现场科考发现的断裂带地表破裂北侧高于南侧的构造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