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现代仪器地震记录和烈度资料,我们建立了用于定量估算历史地震震级和震中位置的烈度衰减模型和分析方法,并对我国西南川滇地区的历史和近代地震的震中和震级进行了重新分析.利用20世纪以来该地区十四个有仪器记录的地震(5.9≤Ms≤8.0)及相应的烈度数据,对其烈度-震级-震中距衰减关系进行标定,并建立了用于震中和震级估算的烈度衰减模型.结果表明,当震级一定时,川滇地区烈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速率明显小于美国加州地区(~60%).在衰减模型基础之上,发展了确定震中区域和震级的网格搜索试算方法(GSTSL),并给出了确定震中位置和震级的等值线置信值.采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对1786年康定地震,1850年西昌地震,1913年峨山地震和1970年通海地震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更为精确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全球震中光盘数据库3.0版,向科研单位及所有用户提供地震震中资料。包括地震震中的地理位置,震级大小及震源深度,和发震时间都存贮在光盘地震数据库。通过人机对话方式进行地震数据的存取。  相似文献   

3.
1856年黔江-咸丰地震在不同版本的目录中,震级和震中烈度均存在不小的差异。本文通过对1856年黔江-咸丰地震史料的收集,查阅更大范围的史志、地方志,详细分析了史料中此次地震造成的震害情况。对黔江-咸丰地震进行实地考查,并通过对西南山区近年来几次地震的对比分析,从震害角度、地震烈度图不同烈度面积的角度,进一步讨论震中烈度的可能性。采用多种方法对地震震级进行估算。但黔江-咸丰地震的震中烈度和震级确定依然是个难题,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1900~2002年全球记录到的震级M≥4.0地震震中,利用IGRF(国际地球参考场)国际参考模型确定地磁场的特征。研究了主要地震活动带的地理学和内源引发的基本地磁场几何学之间的关系,查明了不同构造类型的地震活动带全球分布与地磁偏角或地磁场东-西向分量分布之间的构造对应。  相似文献   

5.
张杨  马干  史保平  张健  杨勇 《地震学报》2009,31(3):290-306
利用地震烈度资料定量估算历史地震震中区域和震级的方法是由Bakun和Wentworth于1997年首先提出的.该方法定量程度高,对烈度数据较少或发生在近海的历史地震的定位和震级估算尤为有效.按照Baku和Wentworth给出的思路,笔者尝试了对我国华北地区的历史和近代地震的震中和震级进行初步分析.首先,选取20世纪以来发生在该地区的10次有仪器记录的地震(5.3le;MSle;7.8),对该地区的烈度-震级-震中距衰减关系进行标定并给出了烈度衰减模型,表明华北地区烈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速率明显小于美国加州地区(约50%).在此衰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震级和震中区域的网格搜索试算方法(GSTSL),并给出了适用于华北地区的圈定震中区域和烈度震级的等值线置信值.最后,讨论了计算震中区域等值线时所引进的权因子Wi及其中参数b对震中区域等值线圈闭性的影响.利用该方法,对发生在1668年莒县——郯城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以及1966年隆尧地震和1969年渤海地震进行了分析.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也可推广应用于我国其它历史地震资料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公元1831年安徽凤台地震宏观震中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元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安徽凤台曾发生一次破坏性地震,史料记载情况基本一致,但现有各版地震目录所确定的震中位置存在分歧,震中位置竟多达4处.在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作者对该地震进行了实地考察.经综合分析认为,应当对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进行调整,震中位置应改为32.88°N、116.89°E,名称相应变更为"安徽怀远西南地震".同时认为此次地震原来所确定的震级(614)偏大.  相似文献   

7.
地震的基本参数是一切有关地震研究的基础,尤其是震中及震级是工程地震研究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对于特定的工程场地和研究区域,某些地震震中的位置,对地震构造环境的评价,潜在震源区的划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曾对诸多地震进行过甄别与修定,并总结出5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西南地区近代地震的震中烈度与有感半径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中国西南地区的近代破坏性地震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清理,按地震构造环境和震害特点进行了地震区域分区;全面收集不同区域内既有仪器测定震级,又有宏观烈度调查资料的地震;分别统计得到西南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震中烈度与震级、有感半径与震级之间的关系;并与几个已有统计关系进行了对比。本文统计结果可应用于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与快速评估的工程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震中烈度与震级关系的模糊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模糊推论原理和模糊测度中的可能性概念,提出了一个从预报的震级推算震中烈度的新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对最近500年来发生在我国的45次强地震的验算表明,推算准确度达70%左右,略高于一般的统计方法。这种方法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公元1502年10日27日晚(明弘治十五年九月丙戌)山东濮州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动摇泰山,远及千里。1971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定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在河南省范县濮城镇(东经115.3°、北纬35.7°);震级6.5级;震中烈度八度。1986年版《中国历史地震图集》亦把震中定在地震破坏区南缘濮州治地濮城。根据中国历史地震研究,以极震  相似文献   

11.
东南沿海地区震级与震中烈度的统计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文献中按一定原则挑选出64例地震资料,通过回归分析,统计出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震级与震中烈度之间的经验公式。通过与其它经验公式的比较,该经验公式对于东南沿海地区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并应用该公式得到了福建省泉州市余震的抗震设防烈度。为考虑主余震共同影响下的震害预测方法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强地震余震序列地震目录编目是否完备、 震源参数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余震序列特征分析、 震后趋势快速判断和强余震预测等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余震序列目录中存在较多单台记录地震事件,地震观测报告仅给出其震级,而未给出震中位置. 由于余震波形间的相互交叠干扰,使得余震最大振幅的测量误差较大,造成地震观测报告给出的单台事件震级误差较大. 精确估计单台记录地震事件的震中和震级,能够补充完善现有地震目录,提高地震目录的完备性. 本文对单台记录地震事件震中和震级的估计不仅限于单个台站,而是通过分析区域台网中多个台站的波形记录实现. 首先以余震序列中震级较大、 波形记录信噪比较高的地震波形作为模板,使用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检测单台记录的地震事件在多个台站的震相到时. 如果能在4个以上台站检测到震相,则利用测震台网常用的HYPOSAT方法估计其震中位置,并利用多个台站记录波形与模板地震的振幅比估计其震级. 之后计算主震发生后不同时间的最小完备性震级,并通过线性拟合得到最小完备性震级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以分析此地震余震序列的目录完备性. 经过计算共得到253个单台记录地震事件的震级和其中177个事件的震中位置,其震中空间分布范围与余震序列中其它地震分布范围基本一致. 震级复测以及与人工拾取震相到时误差对比表明,该方法所得震相检测和震级估计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主震及最大余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有较多数量单台事件的目录所给出的震级偏低,分析认为可能受主震与较大余震后续震相以及余震间相互干扰所致. 主震发生0.02—0.3天内,其余震序列最小完备性震级随时间的对数呈线性下降,在0.3天后最小完备性震级稳定在ML1.1左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震目录》附录记载,1948年12月23日桦南、宝清一带发生5 3/4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46.0°,东经131.0°,相当于今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种马场附近。由于资料不详,这次地震未编入正式目录。1986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下)依1977年资料,把这次地震的震中修订到北纬44.9°,东经130.4°,即穆稜县城西侧,震级取为5.3级。在研究七台河地区工程地震过程中,辽宁省地震局地震大队1988年4月对这次地震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用计算机自动挑选任意震级区间,任意时间间隔和任意空间范围内的地震信息,并根据用户要求在常用的各种等积圆锥、等角圆锥或等角圆柱(麦卡托)投影底图上绘制震中分布图的方法、程序编制及应用实例。实践表明,在计算机特别是微型机广泛普及的情况下,该方法在为地震数据处理服务,地震图象、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研究等工作中是一种简易可行的有效手段。在地震的分析预报和理论研究中,有很多情况都需要直观地了解地震的空间分布,因而,常常需要绘制各种各样的震中分布图。目前,很多国家特别是多地震国家的地图集都没有震中分布图专页。日本不仅将五级以上地震分级绘震中,而且还以不同颜色表示出不同震源深度。瑞士将世界多地震的十一个方块区域五级以上地震绘成全球震中分布图。美国也曾绘制过全球震中分布图。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地震资料,不少作者绘制过各种各样的震中分布图。所有这些图件,尽管有的资料不甚齐全,但都已成为当前各国地震工作者、地震地质工作者手头的珍贵资料。绘制不同地区、不向时间段和不同震级范围内的震中分布图,对地震分析预报具有现实意义。例如,要了解某个特定时间段大震的空间分布,可绘制该时间段大震的震中分布图;要了解地震沿某一断裂带的分布,可绘制相应的多边形区域的震中分布图;要了解某个大震前后的小震分布情况,可绘制该区域这个特定时间段内的小震震中分布图。地震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呈现出一种密集填空现象,而且大震前后小震的分布常常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这种分阶段的不同分布形式是与大震孕震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对震中分布及其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分析预报方法。及时绘制一个危险地区小震震中分布图,对分析预报大震是很有意义的。近来在国外,由于各种地震台网和地震数据库的建立,有的国家的局部地区已逐步实现了地震信息传送检索和绘图自动化,成图迅速准确,使用方便,对地震预报和理论研究起了促进作用;我国在这方面也开展了不少工作,但大量绘图工作依然靠手工进行,而挑选地震信息往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时间,这对地震工作无疑是个损失。现在有些单位正在筹建地震数据库,更多的单位已普及微机的应用,而许多微机都可建立地震目录库或地震数据文件。在这种情况下,配备必要的挑选地震信息和自动绘制震中图软件已经变成广大地震工作者越来越迫切的要求。为了能用计算机迅速准确地自动挑选地震信息并绘制符合不同要求的震中分布图,五年来,我们作过各种尝试,作过各种挑选,也绘制过多种震中图。本文主要讨论其方法要点,并以实例说明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郑韵  姜立新  杨天青  刘杰 《中国地震》2015,31(4):698-709
通过研究中国西部1970年以来7次MS≥6.5破坏性大地震震后24h内余震能量场的空间变化,分析和判定主震破裂的大致范围,从中得出可能的宏观震中位置,进而为大地震的应急救援提供参考。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说明最小完整性震级的确定、能量场的计算方法及其分布图的绘制以及宏观震中的确定等,并对7次地震震后各个时段的估计震中和实际的宏观震中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利用破坏性大地震震后24h内不同时段由余震能量场分布得到的宏观震中,可有效缩小用微观震中评估烈度产生的偏差;2震后2、4、6、12、24h等5个时段的估计震中能够作为烈度快速判定的修正因子满足震后快速响应的时效性要求,且震后24h的估计震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对929年杭州地震普遍使用的地震参数为:震级5级,烈度Ⅵ度,其依据为《吴越备史》中所记载的"有坏庐舍者"。现有的关于929年杭州地震的历史资料有4条,其中有"庐舍倾圮甚多,王开仓赈之"及"居民庐舍倾圮,复开仓赈之"的记载。本文对这些历史地震史料的基本情况和可靠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将929年杭州地震的震中烈度定为Ⅶ度、震级定为5(1/4)级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吴清  高孟潭  徐伟进 《地震学报》2012,34(4):537-548
以《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为基础,将目录中给出的震中精度参数在分段时间和分段震级上进行统计分析,并给出各类精度地震的地理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58.4%的历史强震震中精度都在3类及以上,其震中不确定范围大于25 km;一般来说,年代越久远的历史地震,其震中精度越差,而且公元1500年以后的历史强震低精度地震所占比例仍然不小;MS6.0以上的历史强震, 3类、 4类和5类精度地震占了60.1 %;不同精度历史强震的地理分布各有特点,云南省1类、 2类精度地震最多,而新疆和西藏的历史强震绝大部分都是低精度地震事件.以震中精度表述的历史强震震中位置不确定性会对潜在震源区划分、近场区地震活动性研究以及地震构造环境评价等工作造成影响,因此在地震危险性研究与地震地质工作中,都需对低精度历史地震重新考证或适当取舍.   相似文献   

18.
震中迁移与前兆穴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5月,在昆明举行了西南地震工作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作者在会上宣读了震中迁移与前兆穴位的论文。本文就是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写出的。我们发现在过去震中迁移的始发点上的前兆手段一旦观测到短临异常,则台址附近有震或历史上震中迁移所至之处有震(误差约60公里)。另外过去地震幕的开幕点上的前兆也具有类似的情况。我们称震中迁移始发点为震迁穴,称开幕点为开幕穴。为了理解上述现象,我们可把震中迁移广义化为构造事件的迁移。这种构造事件速度快者为地震,次快者不发射地震波,但可引起其他前兆。据此可把甲地向乙地的构造事件迁移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快速事件(地震)→快速事件(地震) 2.次快速事件(前兆)→快速事件(地震) 3.地震(快速事件)→次快速事件(后效) 如果一个迁移带上已表现过第一种情况,则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也可能表现。其中第二种情况具有前兆定向预报的意义,是本文讨论的重。对于震迁穴上的前兆为什么属于短临前兆的问题,我们可用立交模式和调制模式相结合来解释。从调制模式的角度来看,地震迁移始发点和开幕点一旦呈现后,若历时又不很长,则它们是容易被调制的地点(简称易调点)。易调点被外因调制后可触发下岩石圈中的蠕滑断层传播,从而引起其他地段的大震发生。我们认为前兆穴位可分两种:一种为静态穴位,如由构造条件和台址条件决定的穴位;另一种是动态穴位,如由地震活动图象决定的穴位。本文还提出了构交穴、库渗穴、震后穴、垂烈穴和址良穴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上讨论的是用前兆资料结合历史上震中迁移资料预报地震的方法。这只是预报方案之一。另一方案是前兆观测点附近有震,其发震日期仍按调制公式计算,其震级可按前兆范围半径R与震级M的关系式计算。从组合模式出发,作者和秦保燕得出以下公式: 若取近似式,则为: logR=0.5M-1.4 式中R以公里为单位。如用单台前兆资料,则不同的R相应不同的震级。  相似文献   

19.
选用了兰州地震台大震速报仪器 DK- 1中长周期记录仪记录到的 1990年 1月~ 1999年 3月的大震速报地震共 5 44个 ,与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纂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给出的震级比较 ,对兰州地震台 DK- 1地震仪测定的面波震级 (Ms)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兰州地震台大震速报 DK- 1地震仪测定的面波震级(Ms)偏差与震中距离、震中区域及地震大小有关。给出了不同震中距离、不同震级范围及不同地区发生地震的面波震级台基校正值 ,供在今后的速报工作中参考使用 ,将有助于提高兰州台大震速报的震级测定精度。  相似文献   

20.
震级和震中烈度的关系,人们通常采用李善邦研究中国近代地震时给出的公式M=0.58I_0+1.5,以及考虑了震源深度的影响后,付承义和刘正荣给出的公式M=0.68I_o+1.39Logh-1.40,这两个经验关系在中国地区一般是适合的。 可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对于一次大地震之后的余震包括晚期余震,又有可以察觉到这个关系式有系统的差别。本文研究了近十年来中国华北地区的几次大地震后的余震资料,分别计算了考虑震源深度和不考虑震源深度两种情况下的余震震级和震中烈度的关系。通过最小二乘法计算给出 M=(0.69±0.09)I_o+(1.00±0.64),和采用二元线性回归求解得 M=(0.72±0.09)I_o+(1.03±0.93)Logh-(0.45±1.45)。 对比可见,显然余震有其本身的震级与震中烈度的关系式,和一般地震的这个关系不尽相同,即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余震震中烈度偏低约半度。本文从余震发生的应力状态、介质特征以及余震活动的分布特点等方面,给予了初步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