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山山前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貌表现及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了华山山前断裂中段(石堤峪-杜峪)晚更新世以来,尤其是全新世以来的断层构造地貌,讨论了它们的成因、特点及对断裂活动的响应关系。断层构造地貌主要包括:断层三角面、断层陡坎、洪积阶地、埋藏型洪积扇以及冲沟裂点。对各大沟峪峪口的洪积阶地进行了大比例尺微地貌测量,并在部分沟峪两侧沿断层崖陡坎及冲沟沟床布置了测线。结合T1、T2级洪积阶地位错测量结果及其14C年龄计算得到,华山山前断裂中段6000a-2000aB.P.的垂直滑动速率为1.485mm/a;2000aB.P.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3.73mm/a。最后结合野外调查与理论认识,建立了正断层作用下洪积阶地与埋藏型洪积扇的演化模式。本研究结果支持华山山前断裂是1556年华县814级地震发震构造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华山山前断裂1︰5万活动断层填图成果,对断裂沿线地层地貌、断层三角面、河流阶地、陡坎地貌以及典型断错剖面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1)华山山前断裂按几何结构、断错地貌表现分西段(蓝田—华县段)、中段(华县—华阴段)及东段(华阴—灵宝段)3段;2)西段及东段断裂错断了T_2阶地及马兰黄土,T_1阶地跨断裂连续,测年结果表明,T_2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中期,T_1阶地形成于全新世早期,由此得出西段及东段断裂在晚更新世有过活动,全新世以来活动弱或不活动;3)中段断错地貌显著,河谷两侧发育Ⅲ级阶地,跨断裂阶地均被错断,测年结果表明:T_1阶地形成于2~3kaBP,T_2阶地形成于6~7kaBP,T_3阶地形成于60~70kaBP,结合阶地陡坎高度,得出不同时段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T_3—T_2时期0.4mm/a;T_2—T_1时期1.1mm/a;T_1以来1.6mm/a;4)中段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发生过多次活动,在石堤峪、沟峪等地见漫滩陡坎,结合文化层及炭样年龄,可知漫滩形成于距今400~600a,对比历史地震资料,漫滩陡坎应为华县1556年地震的遗迹;5)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公元1556年华县81/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华山山前断裂及渭南塬前断裂,其它断裂是否参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华山山前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具有明显的新活动,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分布有最新断层崖,基岩裂缝、黄土裂缝、山体崩(滑)塌体等众多的地震形变和破坏遗迹,华山山前断裂带应是1556年华县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 从本文提供的一个古地震剖面分析,华山山前断裂带全新世以来可能发生过四次大地震,其重复间隔约2000—2500年  相似文献   

4.
渭河盆地华山山前断裂带古地震遗迹及其重复间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山山前断裂带属渭河盆地南界断裂的东段,近东西向展布,是渭河盆地主要的发展断裂之一,1556年华县8级地震就发生在该断裂带上。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结果表明,在华山山前断裂带上存在着大量的古地震遗迹,并有可测定的用以推断古地震重复间隔的年代标志。1.全新世断层坎和埋藏地裂缝在华山山前三公里处存在着一线状分布的黄土坎,夫南,东至华阴县上洼、郭家城一带,长达30多公里,西起华县南冯家,作北东东向断续延伸,经柿枝、坎高各处不等,一般高4—5米,切割了上更新统地  相似文献   

5.
对西安及邻区展布的华山山前断裂、渭河断裂和临潼-长安断裂等重要断裂进行重点观测,并以 1556年华县地震和史前地震遗迹调查为主线进行考察编录,对该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习性进行追溯.  相似文献   

6.
北天山西段库松木楔克山山前断层新活动特征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库松木楔克山山前断层是位于北天山西段再生造山带北缘一条重要的边界断层,是本次新发现和确定的一条活动断层。断层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主要由4条断层斜列组合而成,单条断层长度为9~13 km,在晚更新世~全新世仍在强烈活动,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错动量为3~4 m,垂直活动速率为0.23~0.33 mm/a,全新世以来的垂直错动量为0.5~0.8 m;中段断层活动错断了中更新世至全新世地貌,形成多级断层陡坎和长约8~10 km的地震形变带,晚更新世以来垂直活动速率为0.5 mm/a;西段自晚更新以来无活动显示。  相似文献   

7.
玉门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造山带西段,与阿尔金断裂相邻,构造位置特殊,是青藏高原北缘向外扩展的最新活动证据。近20a越来越多的研究使得对其认识逐渐从弱活动向强活动转变。因此,玉门断裂作为1条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造山带中新生的活动断裂和褶皱带,确定它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活动性和古地震复发周期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通过对玉门断裂山前冲积扇面和北大河阶地的影像解译与断层陡坎的测量,以及对2条不同断层陡坎的探槽开挖工作,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玉门断裂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41~0.48mm/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24~0.30mm/a。2)玉门断裂全新世以来共发生4次古地震事件,这4次古地震分别发生在6.12~10.53kaBP、3.6~5.38kaBP、1.64~1.93kaBP和0.63~1.64kaBP。总体上表现出复发间隔逐渐缩短,活动性增强的趋势,并且每次古地震都可能造成多支断层同时破裂,形成陡坎。  相似文献   

8.
渭河断陷南缘断裂带新活动特征与古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渭河断陷南缘断裂带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全长310公里,它的主边界断裂包括有华山山前断裂、秦岭北缘断裂。本文根据近年1∶5万活动断裂地质填图最新详细资料研究了断裂的活动历史、分段性及其构造活动特征。华山山前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具有明显的新活动,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分布有最新断层崖、基岩裂缝、黄土裂缝、山体崩(滑)塌体等众多的地震形变和破坏遗迹,华山山前断裂应是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的发震断层。据华山山前断裂古地震剖面分析大地震重复间隔约2000—2500年,秦岭北缘断裂同样存在有基岩崩(滑)塌、裂缝、断层崖等古地震形变遗迹,由古地震剖面分析其大地震重复间隔约为2000—4000年之间。  相似文献   

9.
达尔布特断裂中段构造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瑞斌  李进云 《内陆地震》1997,11(4):295-301
研究了达尔布转断裂中段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特征,阶地变形,冲洪积扇变形,断层陡坎展布及探槽揭露等方面的内容,认为达尔布特断裂中段的活动以左旋走滑为主,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垂直活动速率在0.011mm/a,水平活动速率为0.20~0.22mm/a;且至少有2次明显活动,全新世最后1次活动可能为古地震事件,时间距今约4000~4500年左右,研究结果表明,达尔布特断裂中段具有发生强烈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渭南塬前断裂是渭河盆地东南缘一条重要的近EW向的全新世活动断裂,与1556年华县8级特大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该断裂的北分支——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通过渭南市区,查明该北侧分支断层的展布、浅部结构、晚第四纪活动性以及发震能力,对于当地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对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的展布、结构特征以及晚第四纪活动性开展研究。4条测线的浅层地震勘探揭示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与渭南塬前断裂平行展布,两者呈阶梯状正断层结构关系。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错断多套第四纪地层,显示出生长型正断层特征;可识别的上断点埋深为95m以浅,晚更新统的垂直错距为16~20m;在剖面上表现为宽200~1 800m的次级断陷带,具有阶梯状正断层和小型地堑结构。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揭示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距今19ka以来仍有活动,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平均垂直运动速率为0.07~0.26mm/a。结合地表的断层陡坎和断错地貌现象判定,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与渭南塬前主断层同样具有较强的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性,不能排除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曾经参与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破裂的可...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空间分析技术,系统提取了华山山前河流相关地貌参数,包括河流坡降指标SL、河流水力侵蚀模型标准化陡峭指数ksn、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HI、谷底宽度与谷肩高度之比Vf、山前曲折度Smf等。研究表明,各参数指标大致以华县及华阴为界,空间上差异分布,表现为华县—华阴段河段SL在断裂附近出现极高值,河流SL均值、ksn均值、HI值、Vf值以及Smf值集中在500~700、120~140、0.5~0.6、0~0.1及1.0~1.1之间;蓝田—华县段及华阴—灵宝段的指标分布特征大致相同,上述指标值集中在300~500、100~120、0.4~0.5、0.2~0.6及1.2~1.5之间。综合分析发现,构造活动是造成上述指标差异的主要因素,对各指标进行构造活动等级划分,计算出华山山前相对构造活动强度(Iat),结果显示在华县—华阴段Iat值集中在1~1.5之间,其他部位集中在1.5~3之间;表明华山山前华县—华阴段构造活动最强,其他部位活动相对较弱。华山山前构造活动主要受控于华山山前断裂。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华山山前断裂在华县—华阴段活动最强,全新世以来仍发生过多次活动;在蓝田—华县段及华阴—灵宝段断裂仅在晚更新世有过活动,未见全新世活动迹象,活动性整体偏弱。利用河流地貌参数获取的华山山前构造活动强弱与野外地质调查得出的结论一致,表明以河流地貌参数作为构造活动的研究对象,能有效地反映区域的差异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乌加河段古地震活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乌加河段断层地貌研究,并结合前人对断裂带断裂活动性的工作,分析得到乌加河活动断裂段晚更新世晚期(距今1.445~2.234万年)以来平均垂直位移速率是0.48~0.75 mm/a,全新世早中期以来(距今5 570~8 830年)平均垂直位移速率是0.56~ 0.88 mm/a.利用5个探槽中揭露的古地震现象,结合前人对该断裂带古地震的研究结果,分析确定出2.7万年以来,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乌加河段共揭露出5次古地震事件,重复间隔约为4 300~4 400年.距今8 000~9 000年之间可能为一个古地震丛,而距今1~2万年之间可能遗漏了两次古地震事件.对比断层陡坎的高度与探槽中揭示出古地震事件的位移和,以及由断层平均位移速率和一次事件的位移得到古地震的重复间隔,得到阿拉盖兔探槽中缺失了3次古地震事件,整个活动断裂段上可能缺失了两次古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中部温泉盆地西缘的晚新生代正断层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青藏高原中部的温泉盆地西侧发育了1条倾向东的强烈活动的近SN正断层——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它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区自晚新生代以来发生近EW向伸展变形的产物。晚新生代以来,该断裂上的最大垂直错动量不会<21km,错动中生代褶皱地层所暗示的最大垂直位移量为(60±22)km。第四纪期间,该断裂发生了多期活动,形成了山前的多套断层三角面和多级断层陡坎地貌。根据断裂垂直错动晚第四纪期间不同时代的地层和地貌体所形成的断层崖高度估算,其晚第四纪以来的最大活动速率不超过12mm/a,平均活动速率为045mm/a。初步的探槽分析表明,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沿该断裂至少发生了3次震级不同的古地震事件。综合该断裂的全新世活动特点推断,它是在未来具有较大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一条重要控震断裂  相似文献   

14.
礼县 -罗家堡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明显活动。在礼县—罗家堡段和天水镇—街子口段直接错断全新世地层。断裂沿线地表陡坎发育 ,水系被左旋位错。结合沿该断裂带广泛分布的地震滑坡、砂土液化等 ,认为礼县 -罗家堡断裂带是 1654年天水南 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位错速率为 0 95mm/a ,平均垂直位移速率为 0 35mm/a ,垂直位移速率约为水平位移速率的 1/ 3。这个比值与一次断裂突发性垂直位错量 ( 1 9m)与水平位错量 ( 5 2m)的比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5.
罗云山山前断裂中段土门-贾朱村晚第四纪断错地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云山山前断裂位于山西临汾盆地西侧,控制着盆地的西界。通过对该断裂1∶ 5万地质填图、对河流冲沟阶地及山前断错地貌的调查,介绍了罗云山山前断裂中段土门-贾朱村晚第四纪断错地貌特征。罗云山山前发育D1、D2、D3 等3 级洪积扇,罗云山山前断裂上升盘冲沟发育T1 ~ T5 等5 级阶地。D1 洪积扇与T1、T2 阶地形成于全新世早中期;D2 洪积扇与T3 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中晚期;D3 洪积扇与T4、T5 阶地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晚期。罗云山山前断裂中段不同部位断错地貌特征差异较大,D1 洪积扇的断错在席坊沟一带断距约2. 9m;在金殿镇峪口村南西山前断错约3m。D2 洪积扇的断错在土门镇南西堡子村约2. 5m;在杨家庄村西山前断错约4m;在景村西山前断错约6m;在襄陵镇浪泉沟南西侧山前断错约7. 7m。罗云山山前断裂中段山前断错地貌明显,其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其中,土门段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龙祠段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中晚期。罗云山山前断裂中段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活动速率为0. 18~ 0. 54mm / a,由北向南活动呈增强趋势;全新世早中期以来活动速率为0. 4 ~ 0. 9mm / a,断裂活动主要集中于席坊沟-峪口一带。罗云山山前断裂中段从晚更新世中晚期到全新世活动速率有增大的趋势,这与该断裂上升盘冲沟阶地从晚更新世中晚期到全新世抬升速率有增大的趋势以及临汾盆地从晚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沉降速率也有增大的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内蒙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带的地震破裂分段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沿内蒙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进行野外调查及探槽开挖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断裂西部地段及东部地段的最新活动时期在全新世中期以后及全新世晚期以前 ;中部地段在全新世晚期强烈活动 ,公元 84 9年包头地震的地表破裂沿该段展布。大青山山前台地与断层陡坎分布、洪积扇类型及河流阶地断错等地貌特征、全新世晚期断裂活动范围、沿断裂带探槽开挖获得的古地震事件对比 ,以及现今中小地震震中分布表明 ,全新世晚期大青山山前断裂的活动以土左旗为界 ,该界以西全新世晚期断裂强烈活动 ,该界以东全新世晚期断裂活动不明显。全新世时期大青山山前断裂的活动显示了由东向西的迁移  相似文献   

17.
大河沿—洛包泉活动断裂带由 7条活断裂呈左阶雁列式排列 ,其中东盐池、七角井、托莱泉活断裂在平面上也呈左阶排列。沿断裂分布有古地震断层陡坎。东盐池断裂具有左旋逆冲性质。断层陡坎高 0 .6— 4 .5 m,断坎坡角为 2 6°— 2 8°,断裂垂直断距 1m,冲沟左错 10— 11.5 m,其垂直平均活动速率为 0 .18mm / a,水平平均活动速率为 1.31— 2 .0 2 mm/ a,为全新世中、晚期活动断裂。七角井断裂具有左旋逆冲或左旋逆走滑性质 ,断层陡坎高为 0 .75— 8.3m ,断坎坡角为 14°— 2 1°,左错为2 .5— 6 .5 m,垂直平均活动速率为 0 .15— 0 .17mm/ a,水平平均活动速率为 0 .35— 0 .4 9mm/ a。该断裂为全新世中、晚期活动断裂。托莱泉断裂具有逆冲性质。断层陡坎西段高为 0 .75— 4 m,坡角为19°— 2 0 .5°;东段高为 3— 12 m,坡角为 10°— 2 9°,垂直平均活动速率为 0 .2 5 mm/ a。该断裂为晚更新世晚期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18.
江娃利  谢新生 《地震地质》2002,24(2):177-187
当探槽开挖长度未跨过断层变形带时,得到的断层垂直位移将偏离断层活动的真实情况,在缺少依据帮助确定断层陡坎原始下坡角的具体位置时,通过断层陡坎高度获得的断层垂直位移也将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偏离,文中对此进行了讨论。并讨论了应用断层两侧近水平地层累积变位量的分解确定古地震事件期次的方法,以及探槽剖面中断层两侧同层地层厚度差异是断层活动事件的反映等问题。引用了内蒙古大青山山前断裂和狼山山前断裂、北京平原夏垫断裂和南口-孙河断裂及日本丹那断层探槽开挖的实例。  相似文献   

19.
秦岭北麓晚第四纪断层陡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航片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在秦岭北麓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发育有断层陡坎,本文依据对这些陡坎的地质地貌分析、地形剖面测制、探槽揭露及测年数据,讨论了断层陡坎的空间分布和形态学特征、生成时代和断距,评估了秦岭北麓断裂在晚第四纪的活动强度。由断层陡坎高度经过校核获得断距变化范围在1.1至7.9米之间,由此求得秦岭北麓断裂中段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平均滑动速率接近1mm/a,西段在眉县一带为0.5mm/a左右。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3—4次古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20.
有史料记载以来,沿岷山断块边界断裂曾发生多次6.0~7.2级强震,是中国南北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针对岷江断裂北段,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调查、微地貌测量及探槽开挖相结合的方法,准确厘定了该断裂段的空间几何展布形态,揭示了断裂的逆冲兼左旋走滑性质,获取了断裂的全新世最新活动参数。川盘村附近的Ⅱ级阶地断错地貌线性较好,实测断层陡坎垂直高度3.1m,冲沟累积走滑量约3.1m,由断层作用造成的水平累积缩短量约3.0m;这与探槽揭示的结果相吻合。按照位移相依的特征地震计算,同震垂直位移量和水平走滑量均约为1.0m,同震水平缩短量为1.0m。结合地层年代测试结果,计算获得该断裂段的垂直位移速率和水平走滑速率为0.7~0.9mm/a,水平缩短速率为1.0~1.1mm/a。垂直断裂布设的探槽不仅揭示了断裂为低角度逆冲性质,产状为倾向260°、倾角29°;同时,根据断层、崩积楔与地层的切盖关系,探槽还揭示了3次古地震事件,最新1次事件发生在距今0~295a,第2次事件发生在距今1 405~1 565a,第1次事件发生在距今2 750~2 875a,复发周期约1 110~1 565a,离逝时间约0~295a。根据相关关系式计算结果,认为该断裂段具备发生7.0级以上地震的潜在能力,目前处于应力积累阶段,具有一定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