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模糊数学的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环境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广东沿海地震、水土流失、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岩溶塌陷、软土地基形变等地质灾害发育历史与现状 ,从土地开发利用的风险与费用出发 ,构建了一套地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包括活动断裂、历史地震、地形起伏度、地形坡度、沟谷密度、水土流失程度、崩滑密度、地裂缝密度、土体承载力等。通过指标量化分级、指标赋权和构造隶属函数 ,构建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 ,对广东沿海 190单元进行了运算 ,将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环境划分五级 17个亚区 ,为广东沿海2 1世纪土地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广东沿海陆地典型地质灾害事件的统计、调查与研究表明,南澳、汕头、揭阳、阳江等地区是潜在地震多发区和强震活跃区,地震多出现在NEE、NNW和NW向活动断裂交汇的海湾附近。河流两岸、海岸、交通沿线和城镇区等人类活动区是潜在水土流失、崩塌和滑坡等坡面灾害发育区。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不稳定斜坡出现的机率。雷州半岛的地裂缝与地下水活动密切相关,雨、旱、季节性变化特别是持久的干旱多出现地裂缝现象。隐伏岩溶区过渡抽、排岩溶区地下水是岩溶榻陷形成的直接原因。地面沉降是长期超采地下水,特别是深层承压水的结果。软土因其天然含水量大、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强度低和承载力低,构成了沿海三角洲与滨海平原区工程建筑的非稳定地基。  相似文献   

3.
通过典型地质灾害的调查以及对其控制条件和诱发因素的分析表明 ,广东沿海的强震多出现于NEE活动断裂与NNW、NW向活动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在工程和经济活动剧烈的丘陵、河流沿岸、交通线和城镇区为水土流失、崩塌和滑坡斜坡灾变的多发区 ,降雨制约斜坡灾变的机率。地裂缝与胀缩土活动相关 ,雨季与旱雨季的交替变化是地裂缝发生的主要原因。岩溶塌陷和地面沉降均与超采地下水有关。三角洲和滨海平原软土区构成了工程建筑非稳定地基。地质灾害防治应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丘陵区应进行植树种草 ,涵养水土 ,防止或抑制坡面侵蚀 ;沿海平原区 ,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保持地下水动态平衡。同时 ,应合理制定城镇规划 ,对重大工程建设场应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4.
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典型地质灾害的调查以及对其控制条件和诱发因素的分析表明,广东沿海的强震多出现于NEE活动断裂与NNW、NW向活动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在工程和经济活动剧烈的丘陵、河流沿岸、交通线和城镇区为水土流失、崩塌和滑坡斜坡灾变的多发区,降雨制约斜坡灾变的机率。地裂缝与胀缩土活动相关,雨季与旱雨季的交替变化是地裂缝发生的主要原因。岩溶塌陷和地面沉降均与超采地下水有关。三角洲和滨海平原软土区构成了工程建筑非稳定地基。地质灾害防治应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丘陵区应进行植树种草,涵养水土,防止或抑制坡面侵蚀;沿海平原区,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持地下水动态平衡。同时,应合理制定城镇规划,对重大工程建设场应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5.
基于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大理市生态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大理市为研究对象,在2005年大理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基础上,从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敏感性相结合角度探讨了大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首先,选择景观分离度(DIVISION)、周长面积比分维数(PAF-RAC)的倒数、斑块密度(PD)3个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景观类型脆弱度;并在此基础上,以1:5万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DEM数据为基础,以ARC/INF09.2为工具,依据通用水土流失方程,选择降水侵蚀力、土壤质地、地形起伏度和地表覆盖等自然因子作为水土流失评价指标,得出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通过对景观格局指数和水土流失敏感性修正指数的数值分析和空间分析,得出了大理市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等5个生态脆弱性级别分区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福建省历史上自然灾害实例,概括出洪涝、干旱、地震、水土流失、冰雹、寒害等自然灾害特点。并从地理位置、环流因素、地形、地质构造、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福建省自然灾害形成的背景原因。最后针对福建省自然灾害特点提出了减灾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广东省潮州供水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中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水土保持的设计方案,构建了土地损失指数、工程措施治理面积指数、生物措施治理面积指数和水土流失增加指数等指标组成的水土保持方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涵义明确的基础上实现了指标量化,并实际应用于潮州供水枢纽工程水土保持设计方案,结果显示构建的水土保持方案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可行,该工程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
《 中国典型地区沿海滩涂资源开发 》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康 《地理学报》2005,60(5):879-879
《中国典型地区沿海滩涂资源开发》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沿海滩涂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专著。它是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翔实的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沿海滩涂土地资源的不同类型、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利用水平、利用潜力、存在问题以及战略对策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同时,根据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预测与土地利用约束条件分析,提出了滩涂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优化配置方案,展示了发展利用前景。为充分合理利用我国沿海滩涂土地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概括起来该书具有以下主要…  相似文献   

9.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水土流失动态评估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倪晋仁  李英奎 《地理学报》2001,56(5):611-621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研究水土流失的变化趋势,引入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影响水土流失方面的权重,并采用相关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标定量反映针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影响,在此基础上,类比快速生物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通过参照点选择,参照组构建,参照组匹配,观测一期望比值(O/E比)计算等具体过程实现区域水土流失的动态评估,这一方法在安塞纸坊沟流域的应用表明,评估得到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特征与研究区域的历史开放过程较为吻合,说明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一方法不侧重于研究具体评价模型在不同区域和空间尺度应用时的精确性问题,而是关注区域水土流失相对于某参照条件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快速评估,以便提高不同区域数据及结构的重用性和可比性,节省评估和费用。  相似文献   

10.
常宏 《西部资源》2012,(6):67-67
本文着重对乌海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黄河水患、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水土流失、煤层自燃、透水、瓦斯爆炸十二种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剖析,介绍了致损情况,进而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县级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郭旭东  邱扬  连纲  王静 《地理科学》2005,25(5):579-583
以陕西省安塞县为例,针对其水土流失问题,建立了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压力指标包括地形、农用地、人口、收入及格局指标,状态指标包括土壤侵蚀、土壤肥力和粮食作物产量指标,响应指标包括土地利用和政策指标。运用GIS、模型模拟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计算土地质量指标的数值,采用分级赋值、综合打分的方法评价土地质量。结果表明,安塞县土地的压力较大,整体状态偏低,响应措施也不积极。探讨了指标在土地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性并提出今后土地质量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丘陵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景观生态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卢远  华璀  邓兴礼 《山地学报》2004,22(5):533-538
景观生态学以人与景观的相互关系为着眼点,既注重景观系统的功能特征,又注重景观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以位于桂东南丘陵地区的广西横县为例,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将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与景观生态学原理相结合,从景观生产力、景观受胁度与景观稳定性3方面构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水土流失面积比、地均工农业产值、景观破碎度和生产力多样性等14项指标,对丘陵地区土地持续利用的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和程序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地形因子的提取对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地形因子计算和分析,为以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基于DEM(数字高程模型)的ASTER GDEM V2_30m数据,以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为研究区,提取该区的坡度与坡向等地形指标,分析不同分辨率(30 m、60 m、90m、120 m)下的地形因子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分辨率降低,隆阳区坡度向中等级坡度集中,陡坡区域缩小,即坡度从集中在35°~45°区域向≤5°和15°~25°区域集中;不同空间分辨率对坡向提取也有不确定性的变化,但影响程度没有坡度大。因此在土壤侵蚀等模型中对地形因子进行估算时,需要充分考虑分辨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地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针对灾后重建地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的特殊性,本文以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地区为例,综合考虑地质条件与灾害危险性、水土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等3大类要素及8个评价因子,构建了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地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模型,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栅格单元和行政单元的土地资源安全进行了评价和分级。结果表明:属于安全类的土地面积为2409.30 km2,占灾区土地总面积的5.63%,主要分布于灾区东部的山前平原区,这类区域应该被视为灾后重建选址的首选区域,较安全类可以作为安全类区域的补充选择,而一般安全类在作为灾后重建选址的备选区域时应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灾区21县中仅有6个县的土地资源安全指数大于0.60,它们均位于灾区东部的山前平原区;在属于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6县中,只有名山区具有较高的土地资源安全指数(0.76),可重建土地面积为468.33 km2,且其人均可重建土地面积也相对较高,应作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灾后异地重建进行大规模人口集聚、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首选区域。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模型适应于具有同类地质灾害的研究区域,也可以为具有相似地质、地形和资源环境条件的区域开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地形复杂度的多因子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形复杂度指标(Terrain Complexity Index,TCI)是评价地表起伏和褶皱程度的指标,广泛应用于DEM数字地形分析、数据综合和建模、地貌分类以及DEM精度研究等领域。然而目前地形复杂度指标多数采用单一地形指标或区域统计指标,缺乏局部的复合评价指标。为此,引入多因子分析方法和局部窗口分析方法,探讨一种基于格网DEM数据的复合地形复杂度指标(Compound Terrain Complexity Index,CTCI)的建模方法。首先利用多因子评价方法选取4种局部地形因子(局部高差、局部标准差、局部褶皱度、局部全曲率),之后利用局部窗口分析方法获取各指标的计算值,最后融合4种因子得到每个格网的CTCI。在实验分析中,选取了3个典型地貌样区和1个混合地貌样区,实验结果表明:CTCI能从整体上区分不同典型地貌区的地形复杂程度,同时CTCI在局部范围与混合地貌样区的等高线的密度和变化程度有较好的吻合,表明CTCI能从整体和局部反映地表的起伏和褶皱变化,是较好的地形复杂度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延安市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延安市作为研究区,以丘陵沟壑区沟道为基本单元,分析沟道土地整治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从沟道自然条件、用地现状和整治迫切度3个方面,构建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ArcGIS软件平台支持下,采用熵权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计算了延安市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分值.根据评价结果,将土地适宜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分析了各适宜等级沟道土地开发利用状况及其适宜性特征,提出了有效推进沟道土地整治、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利用斑块大小、丰度指数、斑块方度指数、景观集中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以及耕作半径作为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评价的指标设置方法,结合DTM提取的地形坡度因子,以喀斯特山区为例,应用GIS技术定量分析了不同地形区包括喀斯特河谷区和喀斯特峰丛峰林区、不同坡度区土地资源的规模化潜力.结果表明,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受到土地资源空间格局和地形格局的严重制约,且严格受控于土地资源空间格局与地形的组合形态,喀斯特山区耕地资源丰度较低,虽有向低缓坡度区域聚集的效应,但受地形限制严重,从土地规模化趋势的角度看,喀斯特山区的移民也不可避免,政府应有相应的规划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还草是目前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主体政策。为使生态退耕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本文基于WIN-YIELD软件,以延安燕沟流域为例,利用2006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燕沟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模拟分析了不同地形高程、坡度和坡向条件下坡耕地种植苜蓿的秸秆干物质产量、水土流失量及其地形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形坡度是影响苜蓿秸秆干物质产量和泥沙流失的重要因素,苜蓿秸秆产量模拟值随地形坡度的增大而减小,泥沙流失的模拟值随地形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地形高程1000 m以下的地域种植苜蓿其产量明显高于1000 m以上的地域,坡耕地苜蓿产生径流和泥沙随地形高程的变化不显著;地形坡向对苜蓿秸秆产量和水土流失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达拉特旗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以未利用地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对象,通过11项评价指标进行评价,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方法,发现影响全旗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限制性指标有5项,主要限制因素为生态条件和降雨量与灌溉条件,最终得出全旗宜耕后备资源面积为20078.51公顷。分析结果可以作为达拉特旗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耕地占补平衡、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资源型城市土地开发利用适用性评估指标体系概念模型。针对资源型城市土地开发利用适用性数据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基于云理论研究通过数字特征描述指标云图的方法,建立指标各等级值域与相应指标分值域间的推理规则,构造了由正向X条件云和Y条件云组成的规则发生器,给出了两种条件云发生器算法。以黑龙江省鸡西市为例,建立各指标的推理规则并得到相应的云图,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云模型对5组方案进行评估计算。实例分析验证了资源型城市土地开发利用适用性云模型评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