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蓝颖春 《地球》2013,(7):30-33
正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然而全国性的地理国普查不能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6月21日,"监测地理国情、构建智慧中国"地理国情普查新技术新产品发布会在中国测绘创新基地召开。在会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努力抢占国际测绘地理信息制高点,加快实施"构建智慧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壮大地信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发展战略,面向经济社会需求全力打造数字城市、天地图、地理国情监测三大平台,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培育地理信息产业的繁丽奇葩,在科技创新上追星赶月,在国际舞台上大展雄风,推动中国从测绘大国向测绘强国跨越式前进,举世为之瞩目。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国情"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什么是"地理国情",您知道吗?此刻,我国历史上首次全国范围的地理国情普查已经正式启动。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该局正采取多方面举措,大力推进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为让读者了解此次地理国情普查的意义、背景以及可能取得的成果等问题,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部党组副书记、国家土地副总督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党组书记徐德明。  相似文献   

4.
袁立明 《地球》2013,(7):23-27
正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地理国情普查已拉开帷幕。人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办好中国的事,必须建立在正确把握国情的基础上。地理国情就是国情的重要方面。但实际上,地理国情这个概念对于多数国人而言还是新鲜事物。我国也是从近些年才开始全面系统地部署、推进地理国情的调查研究工作。从今年7月起,全国首次地理国情普查正式启动第一阶段工作。此前的6月8日,国务院已经成立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明确了该小组的主要职责、组成人员,以及工作机构。整个普查工作将持续到2015年。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7,(5)
<正>4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和公报发布会。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库热西·买合苏提,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出席发布会,并介绍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和普查公报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6.
地理国情监测已进入常态化监测,数据成果已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甘肃省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于2018年全面启动,争取利用两年时间,全面掌握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那么2017版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中的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作为现阶段最新、最全的地类数据,其现势性与分类精度完全达到三调精度。本文将结合兰州市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探索地类转换的方法及经验。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辽宁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内容与指标,对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地震应急救援、地震次生灾害预判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和四川省芦山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数据类型、数据结构及二者间的关系,完成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向芦山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的转换与更新;并以芦山地震为例,利用城镇地震应急快速评估系统验证了更新后数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资讯     
《地球》2015,(10)
<正>地理监测研究显示:京津冀生态形势不容乐观9月16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发布京津冀地区重要地理国情监测研究成果。监测表明,京津冀地区重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源增长显著,城市空间扩展占用耕地问题突出,地表沉降呈成片趋势,严重沉降面积达到4569平方公里,京津冀生态形势不容乐观。监测数据显示,京津冀扬尘地表从2007年到2013年7年间增加了1253平方公里。其中,天津扬尘地表污染源  相似文献   

10.
王国起 《地球》2013,(7):28-29
正如今,地理信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便利。电子地图、卫星导航、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产业链上的新生事物正在创造奇迹。"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近几年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得到了跨越式发展,预计2020将达到万亿元规模。"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闵宜仁说。"地理信息产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数以亿计的手机、平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21,(3)
正2021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宣传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引导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重要时机。中国地质博物馆作为自然资源部的"窗口"单位,在部科技发展司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组织、有力部署,细化实施方案、推进节点落实,利用电影、讲座、直播、知识竞答等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7,(4)
<正>3月1日,世界资源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联合举办"‘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2017全球热点观察"活动,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列出了2017年全球环境和发展的几大关键问题,交流"新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的角色与贡献,同时就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2017中国环境经济与政策发展趋势等热点问题展开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强汉盛唐"的说法,"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就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的上疏。汉朝对外取得了一系列赫赫战功,这个朝代给中国打上了深刻的历史烙印,比如现在我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我国通行的主要文字叫"汉字"。史书中神龙见尾不见首的"金缕玉衣"、象征传说中的仙山而打造的"博山炉"、反映汉与匈奴之间尖锐矛盾的"当户"铜灯……不久前由河北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磁监测网由地磁台站和流动地磁测点构成,实现对观测网内地磁场的相对记录和绝对观测。它的绝对观测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F、D、I测量仪器组合,其中地磁偏角D是地理北和地磁北的夹角。对地磁偏角D的绝对测量要求在地磁台站投入正常观测前必须完成观测墩和观测标志的地理方位角测量,流动地磁测点在每次地磁偏角D观测前后至少进行地理方位角测量各一次。据地磁监测网《观测规范》要求,地磁偏角D的观测精度必须≤6″,所以中国地磁监测网采用天文和差分GPS地理方位角两种测量方法,且两种方法观测精度相当,均≤6″。与天文测量相比,差分GPS观测不受天气等自然因素的限制,操作简单,观测快捷,数据处理计算机程序化。随着GPS技术的普及,中国地磁监测网差分GPS地理方位角测量方法已基本取代了天文方法。本文主要介绍差分GPS在中国地磁监测网地理方位角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地理信息科学作为具有外缘特征的交叉学科,传承了地理学的空间分析传统,并与信息地理学其他方向一起,将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地理空间特性相结合,探讨地理规律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平衡.同时,它处在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从"夯实理论基础"以及"提升技术并推动应用"两方面使地理学更强大.  相似文献   

16.
《地球》2016,(7)
正2016是中国的"十三五"开局之年,"十三五"规划到底有哪些重点问题,有哪些特点?绿色发展规划会对全球的环境问题或者环境发展问题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在不久前世界资源研究所与凤凰国际智库联合主办的"展望十三五:2016全球热点观察"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展望了中国"十三五"创新绿色发展。"十二五"综合治理达到过去十五年最好首先是新的理念。胡鞍钢讲到:  相似文献   

17.
正很多外国媒体将中国的雾霾归因于快速工业化。确实,环境污染常常被视为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成长之痛",放眼全球大国,几乎无不经历过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它们是如何赶走雾霾,恢复蓝天白云的?这些"前辈"们的"药方"或许可以成为中国细化空气污染治理措施的最宝贵经验。美国:每小时更新空气状况排污权像商品那样交易在治理环境污染上,美国采取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限,依据地理和社会经济,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理区域,设立区域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此外,美国将排污权交易引入了大气污染源管理中。所谓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  相似文献   

18.
正"土生万物,地发千祥"。这句话的意思是,土地是万物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土地,世间一切生物都将销声匿迹。土地是我们值得守卫的珍宝,保护土地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第23个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地球》杂志就我国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5,(6)
<正>测绘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在中国源远流长。《晋书》中有段记载,在夏、商、周三代,已设置了"地官司徒"官职,专司管理全国地图。可见,远在35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测绘了相当数量的地图,以至需专人管理。古时的人们管地图叫做"舆图"。"舆"字的本意为"车厢、车辆",恰好概括了那时人们测绘地图的方式——坐在车上(或骑马、乘船、步行等)前往尚待探索的地域,凭借简单的定向设备确定位置,再将亲眼侦测到的地理信息记录下来,绘制到图上。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7,(11)
<正>绚丽夺目的南红、色彩莹润的翡翠、象征希望的青金石、内有乾坤的琥珀……以"文化科技融合,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近日举行,各色玉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为此次北京文博会增添了不少光彩。现场解开的蜜蜡原石在一处展区中,"嗡嗡嗡……"的声音一直接连不断。好奇之下,《地球》记者循声而去,终于找到了声音的出处——原来,是两台解石机在工作。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