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以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为实验对象,通过单因素对比实验对其外套膜色素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利用薄层层析色谱法对色素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丙酮和乙醇为适宜的番红砗磲外套膜色素提取剂;使用丙酮为提取剂时,浸提时间为4 h,提取温度为25℃,料液比为1︰40。使用乙醇为提取剂时,浸提时间为4 h,提取温度为30℃,料液比为1︰200;利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外套膜颜色为蓝色和红棕色的番红砗磲外套膜色素后发现,蓝色番红砗磲外套膜色素由9种色素组分构成,红棕色个体番红砗磲外套膜色素由10种色素组分构成。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中国南海3种小型砗磲(Tridacnaspp.)[番红砗磲(Tridacnacrocea,包括2种外壳形态)、长砗磲(Tridacna maxima)和诺亚砗磲(Tridacna noae)]的外壳形态性状进行生物统计学差异分析。研究表明,4组砗磲外壳存在显著形态学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9个外壳比例性状能够较好区分3种砗磲,且2种不同外壳形态的番红砗磲在壳宽/壳长、足丝孔宽/壳长、壳质量/壳长和左右壳厚比壳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基于欧氏距离Ward法且指定聚类数k=4的条件下,4组砗磲层次聚类效果较好;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建立散点图,累计主成分贡献率73.85%,各主成分贡献率依次为50.47%,13.78%和9.60%;线性判别分析得出3个判别函数,方差解释率依次为70.13%、20.97%和8.90%。3种多元统计方法从不同角度解释各组砗磲的外壳形态差异,结果均显示两组番红砗磲的外壳形态更为接近,同时长砗磲与诺亚砗磲的外壳形态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5.
砗蚝(Hippopus hippopus)的人工繁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6年4—9月开展了砗蚝(Hippopus hippopus)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采用五羟色胺进行催产、促使配子排放;精卵分别收集,进行异体间受精以避免自交;受精卵经过30h孵化,选出600万D形幼虫进行培育。砗蚝的早期生活史与砗磲(Tridacna spp.)相似,经历前期面盘幼虫、中期面盘幼虫、后期面盘幼虫、足面盘幼虫、单水管稚贝、双水管稚贝、外套膜触手稚贝、幼贝等阶段。与砗磲不同的是,砗蚝怀卵量较少,但卵径较大,D型幼虫也较大,幼虫趋光性更强,壳长2.0mm以后外套膜不伸出壳缘外,幼贝贝壳形态也不同于砗磲。同砗磲幼虫一样,砗蚝幼虫需要构建虫黄藻系统之后,才能出现鳃、次生壳等,从而完成变态成为稚贝。砗蚝幼虫变态率较低,仅为1.4%。中间育成期间,丝状藻和锥形螺是稚贝培育的主要敌害,需及时清理才能确保稚幼贝正常生长发育。经过120d的精心饲育,培养出平均壳长6.3mm幼贝500余个。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砗蚝人工繁育、中间育成、增殖放流、资源修复及移植保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砗磲科(Tridacnidae)的种类全部生活在热带浅水珊瑚礁。它们只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动物区系区。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沙群岛获得许多砗磲科的标本;1975年作者参加西沙群岛的考察,又特别注意观察、采集这类动物,得到较多的标本和资料。
砗磲科是双売类中一群高度特化的种类,它的外套膜大、很发达,有大量的单细胞藻虫黄藻(Zooxanthellae)与之共生;外套膜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玻璃体(hyaline organ),它们能聚合光线使虫黄藻大量繁殖作为自身养料的一部分,这一过程 Yonge(1936)取名叫“耕殖”(farm),这种蛤一藻的特殊关系叫互惠共生(Symbiotic mutualism)。
砗磲科贝壳方位的辨识与正常双壳类相反,这是由于它与虫黄藻共生的特殊关系导致外套膜面积增加,以致使这类动物生活时原来在背面的壳顶、铰合部和韧带朝下成为腹面;原来的腹面由于植物耕殖组织(plant farming tissue)的发达而移到背面,也即贝壳的自由端朝上。动物体的软体部也有少量“逆转”,前闭売肌消失,前收足肌移到后面;后闭壳肌和后收足肌相邻移到贝壳中央;足和足丝从贝壳铰合部的对应端——腹斜面的足丝孔伸出,直接在底面固着。
为了叙述方便,确定砗磲科贝壳方位时按以下方法:把壳顶朝下,铰合部与手持者相对,这样铰合部的末端是前端、相反的一方是后端;贝売的游离端朝上为背部,壳顶和足丝孔朝下为腹部,在手持者左面为左売,右面为右売。
根据 Rosewater(1965)的意见砗磲科全世界只有6种,这6种在我国西沙群岛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7.
微型藻类的营养价值,对于确定其是否适合作为双壳类动物幼虫和稚贝发育的鲜饵料是很重要的依据。日本学者对适合作为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幼虫鲜饵料的四种藻类:角刺藻(Chaetoceros gracilis)、角刺藻(C. calcitrans)、陆兹尔巴夫藻(Pavlova lutheri)和海水小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进行了探讨和比较。 用上述四种藻类分别投喂太平洋牡蛎幼虫21天后发现:角刺藻(C. gracilis)、角刺藻(C. 相似文献
8.
截至2018年已报道砗磲13种,分别隶属砗磲属(10种)和砗蚝虹属(3种),在我国常见的有6种,分别是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又名:圆砗磲、红番砗磲、红袍砗磲、大砗磲(又称库氏砗磲)(Tridacna gigas)、无鳞砗磲(Tridacna derasa)、鳞砗磲(Tridacna squamosa)、长砗磲(Tridacna maxima)和砗蚝(Hippopus hippopus). 相似文献
9.
圆尾斗鱼的繁殖、生长和对蚊幼虫的摄食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圆尾斗鱼Macropodus chinensis(Bloch)是鲈形目攀鲈科中的一种小型淡水鱼,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湖沼、沟渠等静止水体中。它可大量摄食蚊幼虫,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蚊幼虫的孳生,防治以蚊为中间寄主的传染疾病的目的。由于这种鱼可行气呼吸,在环境接近干涸情况下,也能生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掌握圆尾斗的生物学特性,并说明它在消灭以蚊为传播媒介的疾病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盐度对波部东风螺幼虫存活、生长及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突变和渐变两种实验方法检验了盐度对波部东风螺幼虫存活、生长和变态的影响。这两个实验,在盐度21.0-27.5的范围内,幼虫均有较高的存活率、变态率和较快的生长速度。其中,在盐度24.0处,幼虫的存活率和变态率都最高,生长速度也最大。不管盐度如何,幼虫较快的生长速度总是和自发变态前较短的浮游期联系的,尽管渐变盐度没能使幼虫的存活率、变态率、生长速度、变态个体的大小以及浮游期的长度得到显著的改变,却明显地加宽了幼虫存活和变态的盐度范围。渐变盐度的实验方法优于突变盐度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测定了南海原油、0号柴油和20号柴油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日本对虾Penaeusjoponicus、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ensis3种仔虾和黄鳍鲷和Sparuslatus、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前鳞鲻MugilOphuyseni和七星鲈Lateolabraxjaponicus4种仔鱼的急性毒性。油类对仔虾和仔鱼的毒性大小顺序均为:0号柴油>20号柴油>南海原油。油类分散液的毒性大于其水溶性组分。在曝油的3种仔虾中,刀额新对虾对0号柴油和20号柴油的耐受力最弱,而日本对虾对南海原油最为敏感。曝油仔鱼对3种油类的耐受力顺序为:黄鳍绸>黑鲷>前鳞鲻,而七星鲈对0号柴油最为敏感。3种仔虾对油类的耐受力明显低于4种仔鱼。 相似文献
13.
以2014年构建的壳金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全同胞家系为亲本,通过近交和设置对照组的方法,研究了近交对壳金长牡蛎家系幼虫期与稚贝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期间,壳金F1家系的壳高、壳长和存活率均小于对照组。壳金F1家系的壳高和壳长仅在1日龄、190日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存活率仅在20日龄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幼虫期,壳金F1家系壳高的近交衰退率范围为0.85%—13.70%,壳长的近交衰退率范围为0.75%—10.83%,存活率的近交衰退范围为4.24%—27.44%。稚贝期,壳金F1家系壳高的近交衰退率范围为6.16%—9.90%,壳长的近交衰退率范围为1.76%—14.21%,存活率的近交衰退范围为1.92%—4.18%。 相似文献
14.
人工育苗条件下的大黄鱼胚胎发育及其仔、稚鱼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连续观察人工育苗中同一批受精卵,在水温23.2~23.4℃,盐度27.00~27.80条件下,经过26h36min孵出仔鱼,并继续观察仔,稚鱼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还比较了不同年份与不同批次的观察资料,讨论了水温等环境条件变化的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仔,稚鱼器官发育与日龄,生长速度等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方斑东风螺养殖方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2003年5~11月,水温24.5~32℃,pH8.1~8.3,盐度21.2~32.0时,在湛江市东海岛分别利用室内水泥池、对虾高位池、自然海区砂滩以及水泥沉箱进行了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e Larnarck)人工养殖方式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养殖的合适密度为:室内水泥池300~400个/m^2高位池和天然海区砂滩100~200个/m^2,水泥沉箱0.63m^3 200~250个/箱;方斑东风螺最佳饵料为蟹类,其次为虾类,然后是鱼类。经过3个月的人工养殖,生长最快的方斑东风螺由平均壳高0.7cm长至4.8cm。 相似文献
17.
方格星虫胚胎与幼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研究了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胚胎与幼体发育。实验用亲虫于1999—2001年每年的5—8月分别采自北海市白虎头、大冠沙及高德海区。用人工授精法获得胚胎,用自然受精法获得幼体并观察其发育状况。研究表明,在25℃水温下,从受精卵到孵化出海球幼体(Pelagosphericlanra),胚胎发育需50—52h;在水温28—29℃下,需38—40h。在水温28—29℃下,从初孵出的海球幼体到附着变态期幼体,需13—15d。附着幼体经过7—10d发育后才完成变态,成为稚虫。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