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2 毫秒
1.
黄美珍 《海洋科学》2005,29(1):73-80
对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14种主要经济无脊椎动物的胃含物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无脊椎动物对饵料生物无明显的选择性,均为混合食性。其食性类型可分为:游泳生物食性类型、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混合食性类型、底栖生物和浮游动物食性类型、底栖生物食性类型、浮游动物和游泳动物食性类型。10种甲壳动物和4种头足类的营养级范围分别为1.64~2.60级和2.04~2.88级。除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角突仿对虾(Parapenaeopsis cornuta)和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drostris)属第二营养层次的杂食性动物外,其它的均属第三营养层次的肉食性动物。拥剑梭子蟹(Portunus haanii)、秀斑好(Caarybdis feriatus )、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uickii)和杜氏枪乌贼(Loligo duvaucelii)的食物生境宽度较大,它们对各种饵料生物的利用更趋均衡。4种头足类之间、3种蟹类之间食物重叠显著。长尾类、短尾类、鱼类和腹足类是台湾海峡主要无脊椎动物营养层次能量传递中的关键功能类群。  相似文献   

2.
黄海主要经济无脊椎动物摄食特征及其营养层次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程济生  朱金声 《海洋学报》1997,19(6):102-108
本文对黄海14种主要经济无脊椎动物的胃含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它们均为食性较杂的广食性种类,对饵料生物并无明显的选择性;(2)根据其饵料生物的生态类群,可将其划分为,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食性、游泳动物和浮游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等5种类型;(3)经计算,长尾类的脊腹褐虾、葛氏长臂虾、对虾、鹰爪糙对虾和戴氏赤虾,短尾类的三疣梭子蟹和双斑,口足类的口虾蛄,头足类的针鸟贼、火枪乌贼和日本枪乌贼,这11种的营养级为2.30~2.72,可划为低级肉食性动物(2.0~2.8级);头足类的金乌贼、曼氏无针乌贼和太平洋褶柔鱼,这3种的营养级为2.86~2.97,可划为中级肉食性动物(2.9~3.4级).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6种对虾食性特征及其营养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美珍 《台湾海峡》2004,23(4):481-488
本文主要研究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6种对虾的食性特征与营养级.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皆为混合食性型的甲壳动物.哈氏仿对虾、鹰爪虾和周氏新对虾的主要饵料生物属底栖生物和浮游动物生态类群,中华管鞭虾和须赤虾的主要饵料生物属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生态类群;它们的营养级范围在1.64~2.14之间.周氏新对虾、角突仿对虾、须赤虾和鹰爪虾属第二营养层次的杂食性动物,哈氏仿对虾和中华管鞭虾属第三营养层次的低级肉食性动物;它们的食物生境宽度范围为6.48~1.24,其大小范围依次为:哈氏仿对虾、中华管鞭虾、鹰爪虾、周氏新对虾、须赤虾、角突仿对虾;6种虾类之间的食物的重叠指数0.008~0.716.除了周氏新对虾与其它虾类之间食物的重叠指数<0.15外,其它5种虾类之间(食物的重叠指数0.387~0.716)都存在竞争饵料资源的问题.挠足类、长尾类、稚幼鱼、多毛类、硅藻类和肉足鞭毛虫是虾类共同争食的饵料生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研究福建海区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虫寻)3种经济蟹类的食性与营养级.结果表明,3种蟹类胃饱满系数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虫寻)胃饱满系数高峰分别出现在秋季、春季和冬季;3种蟹类皆为摄食混合饵料的动物,甲壳类和鱼类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其食性的生态类型较为接近,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属较典型的底栖生物食性类型,而锈斑(虫寻)的食性相对较杂.其混合饵料的营养级分别为2.38、2.59和2.60,均处于第三营养层次(低级肉食性动物).3种蟹类之间的食物的重叠指数均超过0.7,它们的食物重叠显著,对该海域的甲壳动物(主要是长尾类和短尾类)、鱼类、珊瑚虫、腹足类、底栖藻类等饵料资源存在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5.
黄美珍 《台湾海峡》2004,23(2):159-166
本文主要研究福建海区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虫寻)3种经济蟹类的食性与营养级.结果表明,3种蟹类胃饱满系数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虫寻)胃饱满系数高峰分别出现在秋季、春季和冬季;3种蟹类皆为摄食混合饵料的动物,甲壳类和鱼类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其食性的生态类型较为接近,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属较典型的底栖生物食性类型,而锈斑(虫寻)的食性相对较杂.其混合饵料的营养级分别为2.38、2.59和2.60,均处于第三营养层次(低级肉食性动物).3种蟹类之间的食物的重叠指数均超过0.7,它们的食物重叠显著,对该海域的甲壳动物(主要是长尾类和短尾类)、鱼类、珊瑚虫、腹足类、底栖藻类等饵料资源存在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6.
黄美珍 《台湾海峡》2004,23(2):159-166
本文主要研究福建海区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鲟3种经济蟹类的食性与营养级。结果表明,3种蟹类胃饱满系数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鲟胃饱满系数高峰分别出现在秋季、春季和冬季;3种蟹类皆为摄食混合饵料的动物,甲壳类和鱼类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其食性的生态类型较为接近,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属较典型的底栖生物食性类型,而锈斑鲟的食性相对较杂,其混合饵料的营养级分别为2.38、2.59和2.60,均处于第三营养层次(低级肉食性动物),3种蟹类之间的食物的重叠指数均超过0.7,它们的食物重叠显著,对该海域的甲壳动物(主要是长尾类和短尾类)、鱼类、珊瑚虫、腹足类、底栖藻类等饵料资源存在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7.
基于DNA条形码研究中国枪乌贼和鸢乌贼的食物种类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和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作为中国南海头足类的关键种,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与能量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其摄食生态的研究将对海洋食物网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胃含物分析法难以准确鉴定糜状饵料生物的组成, 本研究利用DNA条码技术, 针对中国枪乌贼和鸢乌贼不可辨认的食物糜提取组织DNA, 选用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COI)作为分子标记, 获得的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分析, 并使用GMYC(Generalized Mixed Yule Coalescent)模型进行物种界定和构建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成功鉴定出中国枪乌贼饵料物种有13种, 鸢乌贼饵料物种有8种, 共20种(其中1种为共有饵料)。比较发现, 汕头-台湾浅滩渔场的中国枪乌贼主要摄食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 而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则主要摄食鱼类和头足类。两物种均存在同类相食现象, 但鸢乌贼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基于角质颚长度的头足类种类判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必林  陈新军  方舟  金岳 《海洋与湖沼》2015,46(6):1365-1372
本文根据2013 年8 月于舟山市沈家门东河菜场采集的5 种近海常见经济头足类(剑尖枪乌 贼、杜氏枪乌贼、金乌贼、曼氏无针乌贼和短蛸), 利用逐步判别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上、下角质颚 的各5 种长度指标(喙长、头盖长、脊突长、侧壁长、翼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这5 种头足类角质 颚长度差异显著(ANOVA: P<0.001), 其中以金乌贼的角质颚尺寸最大, 短蛸的角质颚尺寸最小。判 别分析显示, 角质颚长度适合用来划分头足类的种类, 综合判别成功率为96.2%, 其中以上颚侧壁 长、上颚头盖长和下颚脊突长对判定的贡献率最高。然而, 与之相比, 标准化后的角质颚长度则更适 合用来划分头足类的种类, 综合判别成功率达到100%, 其中以标准化下颚喙长和标准化下颚翼长对 判定的贡献率最高。主成分分析显示, 角质颚长度及标准化后角质颚长度对枪乌贼类和乌贼类的判 定成功率均达到100%.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角质颚长度判别分析法的头足类种类判定的新方法, 丰 富了头足类种类鉴定的技术手段, 为我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头足类增养殖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头足类(Cephalopods)是软体动物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开展头足类增养殖,对于保护中国种质资源、提高头足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中国主要的经济头足类,包括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拟目乌贼(S.lycidas)、虎斑乌贼(S.pharaonis)、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长蛸(Octopus minor)、真蛸(O.vulgaris)以及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的繁殖习性、幼体培育、成体养成等各阶段生活史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中国头足类养殖产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小黑山岛人工鱼礁区为研究区,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该海域三种习见肉食性软体动物长蛸(Octopus minor)、短蛸(Octopus fangsiao)和脉红螺(Papana venosa)的营养生态位,进而判断物种种间关系。分析结果显示:食物来源范围由大到小依次为长蛸、脉红螺、短蛸,其中长蛸食物来源包含短蛸食物来源范围,但脉红螺与两种蛸类食物来源无交叉;营养级由高到低依次为长蛸、短蛸、脉红螺。长蛸与短蛸营养生态位重叠比例较高,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与短蛸相比,长蛸营养级更高,食物来源范围更广,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脉红螺的营养生态位与两种蛸类无重叠,其营养级比两种蛸类更低且无捕食或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东海南部海域头足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网调查期间所采集的头足类资料,分析了东海南部海域头足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法研究了头足类群落变化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南部海域共捕获头足类22种,隶属于3目6科8属,优势种主要有神户乌贼(Sepia kobiensis)、双喙耳乌贼(Sepiola birostrata)、短蛸(Octopus ocellutus)和杜氏枪乌贼(Loligo duvaucelii)等;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0—1.30,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1.69,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02—1.00,t检验表明,各群落多样性指数四季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根据典范对应分析认为,底层水温为影响调查海域头足类种类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2.
南海头足类资源丰富 ,文献报道的种类有 89种。在水深 40m以浅海域分布数量较多的种类为杜氏枪乌贼Loligoduvaucelii(Orbigny) ,在水深 40m以深海域分布数量较多的种类为中国枪乌贼L .chinensis(Gray)。渔汛期为夏、秋季。统计历年生产资料表明 ,头足类的年产量和占渔获物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底拖网捕捞技术的提高 ,头足类的密度指数有所增加 ,但并不说明头足类的资源就很丰富。若不注意合理开发利用 ,将导致头足类资源的衰退。限制和废除损害头足类资源的渔具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沿海六个地理群体短蛸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线粒体COI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了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头足类短蛸(Octopus ocellatus)6个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异,结果表明我国短蛸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相对丰富,在654 bp长度的核苷酸片段中共检测到42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例达6.42%,检测的60个个体中共获23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200~0.867,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0 3~0.009 7,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0.200~6.311,高于多数海洋头足类的遗传变异。对6个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检测表明,我国的短蛸群体间除部分群体外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P0.05),遗传结构基本符合脚踏石模型。聚类分析表明6群体已明显分化为两个类群,一个由大连、青岛、连云港群体组成,另一个由舟山、上海和广州群体组成,两类群间存在20个固定位点核苷酸差异,编码的蛋白质存在2个固定氨基酸残基的差异。两类群的分化系数达0.860 2(P0.01),基因流大大小于1;AMOVA检测显示仅有12.72%的遗传差异存在于群体内部,而87.28%的遗传差异存在于群体间。短蛸遗传变异的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我国短蛸资源更好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Literature on trophic relationships in the Benguela ecosystem ha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cephalopods as prey of groundfish. The groundfish community of the shelf and upper slope of southern Africa is dominated by the Cape hakes, and the results presented (1984–1991) confirm that both species of hake are important predators of cephalopods, especiall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bundance of hake in the ecosystem. However, geographic, seasonal and species variability are evident in the patterns observed. The main prey species are Sepia spp. (predominantly Sepia australis), Loligo vulgaris reynaudii, Todaropsis eblanae and Lycoteuthis ?diadema. The last-named is an important food organism for fish. Its systematic status needs revision, however. Qualitative results of studies of cephalopod predation are also provided for kingklip and monkfish.  相似文献   

15.
不同形状和材料的鱼礁模型对短蛸诱集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鱼类行为学方法,观测了短蛸(Octopus ocellatus)对同为PVC材质的3种形状的有孔和无孔模型礁以及对同为管状的3种不同材料的单体和叠加模型礁的行为反应,并对各组内模型礁的诱集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未投放模型礁条件下短蛸在水槽四角分布率较高,在鱼礁标志区分布率只有0.5%;PVC材质3种形状的模型礁放入后对短蛸的聚集率均在10%以上,其中内部空间最大的正方体模型礁聚集率最大,每种形状的模型礁中有孔模型礁聚集率高于无孔;3种不同材料的管状模型礁放入后诱集效果均较明显,其中陶瓷材质的管状模型礁效果最好,每种材料的模型礁中3单体叠加后的组合礁聚集率明显高于单体,其中叠加后的陶瓷模型礁对短蛸的聚集率达到39.3%;研究发现短蛸的领域行为对鱼礁模型的诱集效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The analysis of 79 hauls performed by commercial bottom trawlers from 50 to 800 m depth in the Balearic Sea (north-western Mediterranean) from June 1995 to September 1996 yielded a total of 30 cephalopod species belonging to 12 families. Cluster analysis of these data gave as a result two main groups 50–200 m and 200–800 m each subdivided into two other groups (50–100 vs. 100–200 m and 200–600 vs. 600–800 m).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e existence of two assemblages that could be associated 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50–100 m) and the upper slope (600–800 m) separated by a wide transitional zone (100–600 m) representing a region of overlapping shelf and slope faunas (ecotone). The faunistic bathymetric gradient showed a continuous substitution of species with depth rather than discrete assemblages separated by distinct boundaries. The more coastal species such as Eledone moschata, Loligo vulgarisSepia officinalis and Octopus vulgaris were found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n the transitional zone, apart from species characteristic of this zone (Illex coindetii, Sepietta oweniana, Rossia macrosoma, Scaeurgus unicirrhus and Pteroctopus tetracirrhus), we also observed species from both the continental shelf and slope. The upper slope was characterized by typical species of deeper waters, such asBathypolypus sponsalis , Histioteuthis reversa, H. bonnellii, Ancistroteuthis lichtensteinii andOnychoteuthis banksii . The octopod O. vulgaris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and upper transitional zone, being substituted by T. sagittatus on the lower transitional zone and upper slope. Mean biomass decreased abruptly from the continental shelf to the transitional zone and from there to the upper slope. Mean species richness and species diversity were higher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than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and upper slope. Finally, some b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more abundant deep-sea cephalopod species are studied: Bathypolypus sponsalis, Octopus salutii,Pteroctopus tetracirrhus , Histioteuthis reversa and H. bonnellii.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了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探究群落结构变动的生态过程,本研究利用生态位优先模型(NPM)、分割线段模型(BSM)、生态位重叠模型(ONM)、优势优先模型(DPM)和随机分配模型(RAM)共5种多度格局模型分析闽南海域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闽南海域游泳动物共192种,其中鱼类132种,蟹类31种,虾类13种,头足类10种,口足类6种;NPM拟合游泳动物多度分布的效果较好,ONM的拟合效果较差,闽南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具有优势种占较大优势、物种生态位之间不重叠的特点;由外海到近岸的渔区,游泳动物多度分布格局由DPM向NPM 转变,NPM的拟合效果渐差,BSM的拟合效果越来越好,群落结构呈现优势种的地位下降、物种数增多、个体数目分配趋均匀的趋势;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在水深较深的渔区,DPM拟合游泳动物多度分布的效果渐好,优势种的优势地位逐渐升高,种类数变少,物种多度分布越来越不均匀。而在水深较浅的渔区,DPM的拟合效果渐差,优势种的优势地位逐渐下降,种类数变多,物种多度分布越来越均匀。因此,生态位优先模型比较适合闽南海域游泳动物多度分布格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厦门海域游泳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2008年间在厦门海域开展的游泳生物周年季节调查数据,分析了厦门海域游泳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厦门海域游泳生物种类236种,其中鱼类153种(软骨鱼类11种,硬骨鱼类142种),隶属于16目61科108属;甲壳类71种,隶属于3目21科35属;头足类12种,隶属于3目4科5属12种.游泳生物平均密度指数为1 337ind/(网.h),平均生物量指数为19.560 kg/(网.h).生物量优势种为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密度优势种为鹿斑鲾(Leiognathus ruconius).游泳生物生物量指数的季节变化为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密度指数的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同时对厦门海域游泳生物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表明,不同海域生物多样性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多样性指数(H')由东向西逐步递减,即大嶝海域〉东部海域〉九龙江口及厦门港海域〉同安海域〉厦门西港海域.并讨论了多样性特征和主要优势种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河口区复杂环境条件的影响,该海域游泳生物季节群聚优势种较为明显.游泳生物多样性特征的变化是由于各季节主要种类的优势度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