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成永生 《中国地质》2010,37(1):127-133
本文借助于陆地卫星多波段卫星遥感影像,对九万大山区断裂构造进行了综合解译,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基于分形几何学的理论基础,对遥感解译断裂构造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显示,九万大山区断裂构造的分维值较高,显示断裂带结构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元宝山子区断裂构造分维值明显偏低,其中北东向断裂构造的分维值大于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分维值,说明区内以北东向断裂构造为主,属主导性断裂构造,这恰好与区域构造特征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倒木河金矿为吉林中部矿化集中区中主要矿床,区域大地构造环境决定了矿化集中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区域成矿系列的产出。区域上北东向小城子-口前,双河镇-西阳两条左行剪切断裂和小城子-双河镇北西向断裂为导岩,导矿构造,控制该矿床的产出。两条北东向左行剪切断裂产生的次级裂隙构造控制矿体和矿脉的产出,为矿床的容矿构造,从该区所具有区域构造环境至区域控矿断裂构造到次级容矿裂隙构造,构成了三级控矿系统,控矿断裂和裂  相似文献   

3.
在深入探讨皮羌走滑断裂对构造裂缝控制作用的基础上,应用ANSYS有限元方法,模拟区域差应力、走滑断裂宽度和走向等因素影响下构造裂缝分布发育的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构造裂缝带宽随区域差应力增大呈线性增大,随断裂带宽度增大呈线性减小,随断裂走向与区域差应力夹角增大呈线性减小;施加的区域差应力值是影响构造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皮羌走滑断裂控制构造裂缝发育的力学机制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深入探讨皮羌走滑断裂对构造裂缝控制作用的基础上,应用ANSYS有限元方法,模拟区域差应力、走滑断裂宽度和走向等因素影响下构造裂缝分布发育的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构造裂缝带宽随区域差应力增大呈线性增大,随断裂带宽度增大呈线性减小,随断裂走向与区域差应力夹角增大呈线性减小;施加的区域差应力值是影响构造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夹持在近东西向额尔齐斯断裂和天山走滑断裂系统之间的西准噶尔地区,经历了自晚古生代晚期以来长期复杂的陆内构造变形历史。线性构造的长度、方向以及空间分布能够反映构造变形的强度和样式,指示应力作用的方式。本文选取新疆西准噶尔地区为研究区,利用ASTER、Landsat等多源遥感数据通过彩色合成、主成分分析、波段比值和Sobel滤波等增强显示断裂构造在遥感影像上的空间分布和光谱信息,并利用Canny边缘检测与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研究区内线性构造;运用地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提取出的线性构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依长度优选方位确定的主断裂走向为N50°~60°E,代表了区域一级构造即达拉布特断裂展布的方位;依线性构造数量优选方位确定的次级断裂走向为80°~90°(近东西向),代表了区域三级构造的方位;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线性构造,即数量与长度均适中的线性构造,代表了区域二级构造的方位。线性构造的区域分布,揭示了在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西准噶尔地区构造体系的组成与构造变形特征。由此说明,多源遥感信息提取的线性构造定量分析,对于区域断裂构造体系的厘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湖南大义山断裂属邵阳—郴州NW向断裂的南东段,该断裂南、北两侧发育水口山—香花岭南北向构造带。根据构造变形特征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构造演化分析,确定大义山断裂中新生代至少经历了3次构造活动,从早至晚依次为印支期左旋走滑、燕山期右旋走滑和喜山期(?)左旋走滑。对SN向构造与区域NNE向构造的时代与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SN向构造成因新认识:由于大义山NW向断裂和香花岭—阳明山NW向断裂在印支运动中产生基底左旋走滑,走滑所派生的近EW向挤压应力场以及走滑所产生的牵引作用,使区域NNE向构造线产生逆时针旋转而形成SN向构造。进一步分析认为,印支期可能为湘东主要NW向断裂在中生代活动最强烈的时期,多条NW向断裂的左旋走滑,可能是雪峰山弧形构造和祁阳“山”字型构造的形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青川断裂的特征及形成的物理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详细地讨论了四川省青川断裂的断裂特征及形成的物理条件。对断裂构造岩的微构造和宏观构造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分析,将断裂岩分为四个带。结合区域资料,讨论了断裂的形成时代及与邻区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影响断裂凹陷内的断裂系统演化的原因包含多种因素,此次研究针对先存断裂及基底性质对断陷盆地的影响,通过 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探究裂谷盆地断裂发育的构造演化过程。根据对琼东南盆地的地震剖面图的解释分析,盆地东部和西部 的凹陷显示不同的凹陷构造形态,实验结果显示,先存断裂的位置和走向影响区域凹陷的演化和平面展布,在先存断裂影 响的区域演化形成地堑构造,在无先存断裂影响的区域则演化形成地垒构造;韧性基底的上覆地层拉伸演化为复式半地堑 构造,而刚性基底的上覆地层呈铲状半地堑构造,在不同基底性质影响下的构造变形模式和琼东南盆地东西部的差异构造 样式基本相符,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基底性质的差异对琼东南盆地东部和西部凹陷在断裂组合形态差异方面具有影响作用, 为研究供给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断裂系统演化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大水大型金矿床,是大水—忠曲NWW向构造-石英闪长岩金矿床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断裂构造控岩控矿特征明显。区域NWW向F1—F5断裂构造控制了大水格尔括合石英闪长岩体和金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次一级近SN向、NNE向和NWW—EW向次级断裂构造及与区域NWW向F3—F5断裂构造交叉与复合,控制了大水格尔括合石英闪长岩体南侧...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断裂构造分期差异活动及其变形机理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塔里木盆地断裂构造分期差异活动过程及其变形机理.在地震剖面解释、钻井资料和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编制塔里木盆地不同时期断裂系统图,提出控制塔里木盆地断裂构造形成和演化主要构造活动期次为: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加里东早期断裂活动受伸展环境制约,沿先存基底断裂带形成张性正断层.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断裂活动以逆冲作用为主,在塔东、塔中、塘古巴斯、巴楚和麦盖提地区最为发育.海西晚期断裂活动也是以逆冲作用为特征,并从早期断裂强烈活动的塔中、塘古巴斯、玛东等地区,迁移到塔北隆起和东部地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期,前陆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形成叠瓦冲断带、褶皱-冲断带、双重构造、盐相关构造等;但在盆内稳定区,断裂构造不发育,活动性弱.古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分布的控制机理,主要与区域大地构造环境的变化和构造转换、先存基底断裂带、大型区域性不整合、滑脱带等要素密切相关.区域大地构造环境的变化和构造转换主要受控于塔里木周缘洋盆的伸展裂解、俯冲消减和洋盆闭合的时限和强度.先存基底断裂带或基底构造软弱带往往控制着后期断裂的发育位置和展布方向.大型区域性不整合和滑脱带控制着断裂构造的发育和分布层位.中、新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分布的控制机理,与区域大地构造环境及其构造转换、区域构造位置有关.中、新生代塔里木断裂构造主要分为三种环境,即前陆构造环境、盆内稳定区构造环境和隆升剥蚀区构造环境.盆内稳定区断裂构造不发育,活动性较弱.中、新生代断裂构造主体发育在前陆构造环境中,主要受控于周缘造山带强烈隆升、挤压冲断、走滑-逆冲或逆冲-走滑作用,同时与喜马拉雅晚期盆-山耦合作用及滑脱层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严己宽 《中国区域地质》2011,(11):1802-1808
为了解释普遍存在的成矿规模与区域化探异常面积大小不成比例的问题,提出了"区域异常集中度"的概念,给出了概念的定义、相关要素和计算方法。探讨了区域异常集中度的主要特点,数值大小、计算尺度与成矿规模的关系,适用条件等。认为区域异常集中度反映了成矿物质的集中程度,应用它找大矿是在区域成矿要素范围内众多异常中"同中求异"的过程。初步提出了区域成矿要素集中度的概念,并讨论了它与区域异常集中度的关系。区域异常集中度的提出为区域化探异常解释评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地质地球化学指标和视角,将成矿相关元素异常与区域成矿要素联系起来的综合方法对于深化异常与成矿关系的认识有重要意义,对于寻找大中型矿床或矿田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The regional carbonate aquifer in the carbonate-rock province of the Great Basin, USA, covers thousands of square kilometers. It is a significant potential source of water for growth in this arid area. Few wells penetrate the carbonate aquifer, so information on water quantity and quality is derived in large part from ‘regional springs’ that discharge from regional interbasin flow systems. For this study, springs in the carbonate-rock province were sampled; their physical, chemical, a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ared to those of known regional springs to identify previously unrecognized regional waters using both examination of the data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Criteria for comparison included temperature, discharge, 3H activity, carbon isotope values, and ratios of major and trace ions. Of the 18 springs selected for detailed chemical and isotopic sampling, five springs—Hot, Littlefield, Petrified, Saratoga, and Warm (a)—were identified as regional, and one (Monte Neva Hot) was identified as a possible regional spring. Regional springs provide an easy, low-cost means of investigating aquifer properties; identification of regional springs thus increases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carbonate aquifer. The techniques applied in this study can also be used in other regional aquifer systems with diverse and complex geology.  相似文献   

13.
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一)理论与方法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推进到区域稳定动力学的研究层次上, 系统地构建了区域表层稳定动力学、区域浅层稳定动力学、区域深层稳定动力学、区域活动构造动力学、区域地震动力学、区域非稳定动力学过程及机制模式, 以及区域非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地震工程效应、岩体失稳效应、场地失稳效应及建筑物抗断效应的综合研究及分析评价的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Kees Terlouw 《GeoJournal》2012,77(5):707-721
Regions and regional identity have become more important over the last decades. At the same time regions have become less discernable as distinct historically rooted spatial entities. Globalisation and the decline of collective identities through individualisation transform both this regional reality and how regions are conceptualised.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hifts in types of regional identities used by regional administrations in an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It uses the contrast between ‘thick’ traditional and historical rooted well-established regional identities, and ‘thin’ regional identities which are more transitory and focus more on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These concepts are used to analyse the regional identity of regional administrations in Northwest Germany and the Netherlands. Hybrid regional identities combining a locally specific mix of thick and thin elements of regional identity, and which link up with regional identities at other relevant scales, appear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regional identities for regional administrations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both globalisation and the decline in collective identities.  相似文献   

15.
平原(盆地)和流域尺度的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对于区域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区域地下水资源数值模型特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并指出了区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依据能量平衡和水分平衡原理,建立不同地表覆盖条件下的区域缺水计算方法,实现了利用遥感数据对我国北方缺水状况的宏观监测和快速反应。模型的具体步骤是:首先,利用NOAA/AVHRR数字影像进行地表覆盖分类,结合气象数据建立区域实际蒸散模型,并利用经联合国粮农组织修正的Penman公式计算区域潜在蒸散量。然后,由区域实际蒸散量和潜在蒸散量,构造出反映区域缺水程度的缺水指数。最后,利用该方法对1999年7月我国北方的区域水分盈亏状况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区域缺水指数与土壤墒情、背景环境参数、地表覆盖类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征地区片地价的制定是我国征地补偿标准的革新,对我国征地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在临沂市征地区片地价制定过程中总结了征地区片地价的制定步骤,对主要区片划分方法和征地区片地价测算方法的使用条件做出了概括,同时提出了征地区片地价测算中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四川1∶25万阿坝县幅区调,在三叠系多重划分对比与沉积盆地演化、新近—第四纪阿坝盆地演化、主要断裂带的断裂结构及其活动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进行了详细地质调查,编制了一期工程区带状地质图、引水线路评价剖面图,提出了引水线路优选方案,为区域地质调查拓宽服务领域提供了经验,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系统应用试点工作,对系统运用的可行性、有效性及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初步建立适宜于工程与环境地质调查为侧重点的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流程与方法,提高了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和成果报告的社会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森林沼泽区区域化探新方法的使用,进一步拓展了区域化探资料的应用范围,使其在基础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成为可能。根据沙兰站幅区域化探扫面成果,从元素组、元素的表生富集系数、元素的含量区间、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等方面,对区域化探资料在基础地质调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疆西准噶尔板块构造的区域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或者同一单元的不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分散模式的变化规律,可以有效地揭示区域地质构造总轮廓. 新疆西准噶尔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准噶尔板块的碰撞带.本文利用新取得的区域化探扫面资料,来初步探讨该区板块构造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多元素区域背景与多元素区域异常的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深大断裂和板块缝合线具有明显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为今后研究板块构造提供了有意义的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