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农业地质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地质学是农业科学和地质科学结合衍生出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她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阐明了农业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实例说明了农业地质学研究在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地质工作应综合运用先进的遥感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手段,开展地区性农业地质学研究服务于农业。  相似文献   

2.
从医学地质学角度看,在日本地质污染的地方如何使用地下水资源,我们面临许多问题。本文讨论了地质污染学(geo-pollution science)作为医学地质学中一门学科的概念以及在受二苯亚砷酸污染的地方成功使用农业地下水的案例。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农业地质研究现状把地质科学与农业科学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已构成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农业地质学.几年来,我国运用农业地质学原理,在小范围和国土整治、农作物栽培和禽、畜饲养中试验,已经有些初步进展.现综合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4.
从医学地质学角度看,在日本地质污染的地方如何使用地下水资源,我们面临许多问题.本文讨论了地质污染学(geo-pollution science)作为医学地质学中一门学科的概念以及在受二苯亚砷酸污染的地方成功使用农业地下水的案例.  相似文献   

5.
数学地质是地质学和数学相结合的一门较年轻的边缘学科.它是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地质学基础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一个地质学分枝.数学地质的主要工具是电子计算技术. 几年来,数学地质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了发展和应用:①矿产资源统计预测;②地质统计学;③预测地质学;④地质工作的自动化控制(地质数据库);⑤数学地质程序、程序系统及地质计算语言;⑥数学地质在沉积  相似文献   

6.
生态地质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重要理论支撑作用。我国生态地质研究工作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但时至今日生态地质学仍然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鉴于此,基于前人的大量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地质研究进展: 国际上,俄罗斯建立了生态地质学研究体系,美国发起的地球关键带研究是与生态地质研究十分契合的主题; 在国内,生态地质研究主要着眼于”生态-地质”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以及地质环境影响下的系统性生态修复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地质学涵义及其研究内容、方法技术创新及学科体系构建思路,以期为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和生态地质系统深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二十多年来,数学地质一方面作为一门边缘科学,围绕着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和环境地质三大类地质工作前进、发展,它标志着地质科学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定量地质学和模拟地质学,所以,数学地质不仅对促进地质科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解决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问题也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从理论上已逐步构成由概率理  相似文献   

8.
以具体事实介绍了农业地质学的起源、发展与实践应用效果,论述了农业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农田地貌调查、土壤地质研究、农业地球化学分析、农业水文地质勘查、农业灾害地质研究等),以及开展农业地质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数学地质是以数学为工具,以计算机为手段,以建立模型为内容,以解决地质问题为目的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数学地质是地质学中较新的分支学科,它的产生是地质学沿着定量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质学中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互相结合的产物(刘承祚2000)。数学地质已经为我国地球科学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地质的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被称为"数字地质"(赵鹏大2012)。在2011年的时候,赵鹏大先生曾经在地质通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总结了30种不同的找矿理念,它们反  相似文献   

10.
试论地质体的数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一、数学地质的三项基本任务数学地质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地质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以下三点:1.查明地质体的数学特征,建立地质产物的数学模型;2.研究地质过程中各有关因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建立地质作用的数学模型;3.研究适合地质数据特点的数学分析法及数量化理论,建立地质(生产和研究)工作方法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科学技术的引导,要取得农业高速度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据统计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科技进步对农业增产所起的作用达80%,我国“六五”期间科学技术对农业增产所起的作用也达到了30—40%。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的潜力极大。然而,农业科学与地质学关系十分密切,地质学为农业地质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现将农业地质的发展趋势、农业地质研究的内容,以及在陕西如何开展农业地质工作作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环境地质学是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之间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环境地质学基本任务是:研究地球表面地质环境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预测地质环境变化的趋势,以期达到认识,保护、控制、利用和改造地质环境的目的。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地质学科,当前世界上与环境地质有关的问题主要有:  相似文献   

13.
(一) 地质力学和第四纪冰川地质是我国卓越科学家李四光同志生前根据我国地质实际情况,创立和倡导的两门地质学科。解放以来,它们不仅在找矿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水文地质工作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来,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作为长期在地质行业工作的科技工作者,结合多年实践,谈谈对地质学(此处地质学泛指地学、或地球学、或地球科学,本文中所用地质学一词,含义均同此)发展的见解,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是责无旁贷的。  相似文献   

15.
地质科学方法论的思考——以构造地质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桂棠 《地质通报》2008,27(9):1451
地质学的形成和发展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地球科学的研究和方法也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地质学理论和地质学方法论一直是融于一体的,有建树的地质学家同时又是一个思维创新的地质学方法论学家.他们用哲理化的语言留下的地质学专著,如赫顿的<地球的理论>(1795)、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1830)、居维叶的<地球表面的革命>(1826)等,奠定了地质学的基础,也是地质学方法论的基础.直到20世纪中期,1963年美国地质学会75周年纪念大会以"地质哲学"为主题在会前撰写出版了第一本综合性的地质哲学著作<地质学的组构>,才开始了有组织的系统的地质哲学研究活动.尽管不同学者对地质学的范畴归类认知不同.但是通常地质学家强调地质学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区别于物理学和化学,其目的是重建地球史,重塑地球物质运动的特殊地质事件的时间一空间序列.探求地球变化(如岩石圈运动)的内在规律性.地质学也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对地球上发生的变革过程及变化原理的理解.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地质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主要用来为社会发展服务,致力于解决资源能源和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6.
地质科学是一门很早就发展起来的科学。早期人们仅限于对天体、地球、岩石、矿物、各种地质现象的成因和组成以及生命的产生和发展等地质基础科学的研究,很少同生产活动直接联系起来。随着认识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继产生了许多应用科学,如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地震地质学、遥感地质学等,使地质科学同生产建设产生了联系密切。尤  相似文献   

17.
使用各种数学方法,解决传统地质学问题,就是数学地质。数学地质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是与电子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分不开的,至今只有15-20年的历史。目前数学地质大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用统计方法解决各种地质学中的分类、对比、予测和推断问题; 2、地质过程的计算机(数学)模拟; 3、地质资料的存贮和索取。本文列举了用统计方法对超基性岩体进行评价和铬铁矿找矿工作中的几个应用例子,并试图避开严格的数学推导和统计学术语,对一些地质常用的统计方法进行粗浅的几何解释,  相似文献   

18.
构造地质学是从地质学脱胎出来的一门学科。地质学中的一些传统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在构造地质学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些传统观点,在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阻碍了这门学科的发展。一百多年来,构造地质学没有重大的跃进就是证明。在我国,解放以后,由于党和毛主席对地质事业的关怀,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对于构造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重大的问题,开始动摇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由地质学和农学渗透结合而孕育的农业地质(新义)逐渐受到欢迎和重视,因而积极开拓农业地质,面向大农业(农林牧副渔等)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农业地质含义及研究现状 “农业地质”是19世纪中期欧洲地质学家法鲁(F·A·Fellow)和李希霍芬(F·V·-Richthofen)等用于研究土壤形成关系时提出的,被称为“农业地质学派”。他们认为,土  相似文献   

20.
矿床陨落成因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学应是对宇宙和人类进行总体研究的一门科学,它不仅要解释地球的结构与演化,而且要研究星体的形成。但地质学长期以来,只以地球自身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将发生在各地质时代中的重大事件和矿产的形成等,都只认为是在地球中通过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对某些生物群的突然灭绝、某些矿产的局部集中以及一些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