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松辽盆地营城组玄武岩流动单元测井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流动单元是玄武岩地层的最基本组成单元,其内部分带性控制储层的储集性能和有效储层的分布位置.运用钻井岩心资料建立了玄武岩流动单元分带地质模式,单个流动单元由上而下依次为上部气孔带、中部致密带和下部气孔带.依据自然伽马(GR)、声波时差(DT)、补偿密度(RHOB)、深侧向电阻率(LLD)和中子孔隙度(NPHI)分析流动单元测井响应特征,判别蚀变带、气孔带和致密带3种测井相类型;自然伽马能谱(K、Th、U)用于判别玄武岩地层中自然伽马高值的界面性质.蚀变带具有高伽马、高声波时差、高中子和低阻、低密度的特征,致密带呈低伽马、低声波时差、低中子和高阻、高密度,气孔带介于两者之间.流动单元分带的测井响应特征反映的是孔隙、裂缝发育和蚀变作用在纵向上的渐进式和韵律性变化.K-GR交会图用于区分蚀变带和气孔带,DT-RHOB交会图用于区分致密带和蚀变带、气孔带.单个或多个流动单元构成喷发单元,喷发单元之间具有明显间断,发育蚀变带、风化带、沉积夹层和凝灰岩层4类界面,由于K含量高于喷发单元内部玄武岩而呈现高自然伽马,Th-U交会图、K-Th/U交会图用于进一步判别界面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处于开发中后期的油田平均产水率高达80%以上.因此对产层进行评价,确定地层动态渗透率等参数及剩余油的平面分布,由此研究其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储层径向流动方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储层渗透率与产液量/吸水量和油并内流压变化等生产测井资料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利用油田生产测井资料估算各产层的动态渗透率的方法.该方法不需关井,计算过程相对简单、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避免常规压力恢复或压力降落试井造成低产井降产甚至停产的可能性.计算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各小层的产液性质.  相似文献   

3.
大港油田官104断块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研究区测井二次解释的成果,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和在生产中的反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总结储层非均质性形成的控制因素.针对大港油田官104断块开发过程中层间矛盾突出、单层突进严重的问题,重点分析了研究区储层层间非均质性.通过对研究区的分析可知,地层旋回性、沉积微相和隔层的分布是主要的储层非均质控制因素.并且隔层和沉积相的分布规律受沉积旋回的控制.因此,层间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旋回变化造成的A/S值的变化,A/S值小非均质性弱,A/S值大非均质性强.应用产液、吸水剖面资料验证储层非均质性,并提出下一步挖潜和措施的方向,指导油田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C油田钻后揭示砂体横向变化快,需利用地震沉积学刻画储层平面展布,进一步落实储层.通过地震沉积学技术,识别了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平原三类沉积体,理清了花上段垂向沉积演化规律.垂向上由三角洲平原演变为三角洲前缘、辫状河,最后演变为曲流河.研究区发育薄层、厚层及互层三类储层,不同类型的储层需采用不同策略去刻画.对于薄层,要小时窗提取属性,同时多属性融合刻画;对于厚层,要大时窗提取属性刻画;对于互层,要抓重点层合并刻画,反演地震和常规地震相结合分析.在落实储层的基础上,对C油田进行潜力搜索.H4层在C-A1井西侧储层上倾尖灭,具备发育岩性圈闭的条件,是下一步挖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联合高分辨率地震和精细测井资料的剩余油气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寻找和开发剩余油气藏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以往主要是通过测井、试井资料建立中高层渗透砂岩油藏的井间剩余油分布模型,并采用数学分析方法建立井间剩余油的预测模型.本文介绍了基于高分辨率地震和精细测井分析建立剩余油模型并结合数模分析的剩余油分析技术.利用该技术对辽河油田某断块进行了实际剩余油气分析,在开发方案设计和提高采收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三峡库区所设A、B、C、D、E、F和G等7个站点为研究区域,利用RAPD技术就其浮游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共鉴定出浮游生物41种,其中藻类4种,原生动物10种,轮虫类19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4种.物种组成相似性最高的是B站和C站,最低的是A站和F站.而站点间浮游生物群落遗传距离分析表明:相距最近的是C站与D站,最远的为D站与F站.树状聚类图也显示:各站点物种组成聚为一类;而DNA多态性RAPD最先聚在一起的是B与F,它们的对应枝由A、C、D、E构成,G单独成为一枝.研究表明,所发现的物种组成与所揭示的遗传多样性并未完全吻合.这或许是物种信息的缺失(如藻类与细菌),或许是RAPD技术的缺陷,或许两者所致.因此,本研究积累了三峡库区浮游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的一些背景资料,而要阐释浮游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有赖于应用灵敏的、重复性好的,且能分别分析原核和真核生物的DNA分子标记技术.  相似文献   

7.
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赋存量以及空间分布是油田评价储层不同开发阶段含油性、提高采收率的重要研究内容,由于微观剩余油尺寸较小,影响因素复杂,需要借助特殊的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从微观剩余油研究的手段入手,将微观剩余油研究分为物理实验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并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物理实验技术主要包括传统光学技术、扫描电镜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CT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数值模拟方法主要包括基于网格化方法、无网格化方法、孔隙网络方法等.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评述,对两类微观剩余油方法进行展望,指出微观剩余油研究对探勘和开发的重要性,认为CT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和孔隙网络方法是未来微观剩余油研究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目前直流电阻率正演模拟中的无单元Galerkin法(EFGM)和有限单元法(FEM)的优缺点,针对采用第一类边界条件需要足够大的计算域时EFGM计算成本高的问题,在计算域外围区域采用FEM扩边,提出了直流电阻率的无单元Galerkin-有限单元耦合法(EFG-FE).采用具有Kronecker delta函数性质的径向基点插值法(RPIM)构造EFGM形函数,在外围区域将EFGM与FEM直接耦合,无需其他处理手段,消除了传统EFGM与FEM耦合中存在的界面耦合困难.EFG-FE将模型计算域分割为EFGM区域和FEM区域,模型核心区域采用EFGM计算,发挥EFGM灵活性、适应性强和高精度的优点,使得模型建立简单方便,对任意复杂地电模型适应性强,同时获得高精度模拟结果.在模型计算域外围采用快速扩展的FEM单元网格进行剖分,利用其数值稳定性和高效性,使用少量FEM节点和单元网格将计算域大范围扩大满足第一类边界条件,同时不大幅增加计算成本,进而提高计算效率.最后,通过不同正演方法的模型算例的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的EFG-FE有效可行,其模拟结果具有很高的模拟精度,且相比于采用第三类边界条件的EFGM提高了计算效率,具有更好的模拟性能.

  相似文献   

9.

电阻率法有限单元正演模拟中,采用第三类边界条件时为保证精度仍要求较大范围的计算域.无单元法为地球物理领域的新兴正演模拟方法,其计算效率低,但其中采用的移动最小二乘(MLS)形函数相比于有限单元法形函数具有良好的连续性,模拟精度高.本文将MLS形函数应用于电阻率法有限单元2.5维正演的第三类边界条件处理,提出电阻率法有限单元-移动最小二乘(FEM-MLS)耦合正演方法.通过不同正演方法的模型算例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并讨论了各个参数选择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本文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第三类边界条件时,在同等计算精度前提下,FEM-MLS耦合法相比于有限单元法可进一步缩小计算域并提高了计算效率,相比于采用较大计算域满足边界条件的有限单元法计算效率提高了约一倍,相比于采用相同小范围计算域的有限单元法平均精度提高了约一倍.

  相似文献   

10.

油气藏进入二次、三次开发后,剩余油饱和度的空间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对于开发方案调整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基于测井曲线、测试资料的常规剩余油饱和度评价存在不等时性,即测井、开发和评价时刻不等,导致在某一评价时刻绘制的剩余油饱和度等值线图不能准确反映油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评价时刻的等值线图对比也不能反映油水的动态变化以及开发效果.将研究目的层划分为未投产未水淹、未投产水淹、在产水淹、在产未水淹4种情况,以地质和工程资料为约束,提出了一种动静态结合的等时剩余油饱和度动态定量评价方法.首先,依据测井资料、开发资料定性判别开发区块中的单井、单层在评价时刻是否水淹、是否在产.其次,根据注水受效、水淹、在产情况,依据测井曲线、产水率与评价时刻的匹配关系选取对应的基于动态资料(产水率)、静态资料(测井曲线)的剩余油饱和度评价方法,绘制目的工区目标层在特定时刻的等时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等值线图.最后,绘制时间推移的等时剩余油饱和度动态变化图,进而分析剩余油饱和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评价开发方案效果.在某断块油藏某层的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呈现出不同时刻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与注水井分布、作业情况吻合得很好,能够描述开发后剩余油的动态变化,评价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油田开发过程中,油层内部流体渗流所引起的含油饱和度、流体压力变化以及原油脱气均可导致时移地震资料的差异振幅. 时移地震资料可以揭示油层内部渗流的影响,为划分油藏流体流动单元提供依据,根据差异振幅的幅度及范围可以确定流动单元的品质及范围,并且油层内部的渗流影响发生在同一流动单元之内.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并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张栋  黄旭日  范廷恩  尹成  丁峰 《地球物理学报》2022,65(12):4874-4886

地震沉积学应用于油藏开发地质研究是其在新领域的发展,是以解释井间单成因砂体特征为目的,面向油藏开发的小尺度研究.以往的地震沉积学解释方法,注重于对沉积构型单元的沉积相进行刻画,少有直接对地震垂向分辨率(λ/4)以下的不连续性(构型边界)进行预测.因此,采用地震正演模拟方法讨论了沉积构型单元的地震可识别尺度,通过地质模式约束来降低解释多解性,利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构型单元的地震构型相预测,并利用地震属性进行了次级构型单元的边界预测.研究表明:相比于传统相干体方法,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预测地震垂向分辨率以下沉积单元内部构型的边界具有更高的准确度,结合地震构型相预测结果可实现薄层沉积单元的内部结构识别.

  相似文献   

13.
以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蒸发潮坪白云岩储层、蒸发台地白云岩储层、埋藏白云岩储层和热液白云岩储层为例,系统阐述了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的成因,指出原岩(石灰岩)特征和各种溶蚀作用主导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的发育,并不是传统观点所认为的白云石化是重要的孔隙建造作用.蒸发潮坪白云岩储层的孔隙形成于表生期大气淡水对膏云岩中石膏及未云化灰质的溶蚀;蒸发台地白云岩储层的孔隙形成于表生期大气淡水对石膏及未云化文石或高镁方解石颗粒的溶蚀;埋藏白云岩储层的孔隙主要是对原岩孔隙的继承和调整,埋藏溶蚀作用对孔隙建造有一定的贡献;热液白云岩储层晶间孔可能形成于热液白云石化作用或是对原岩孔隙的继承和调整,晶间溶孔和溶洞形成于热液溶蚀作用.白云岩的分布与白云岩储层的分布不完全吻合,白云石化作用总能形成白云岩,但不一定是白云岩储层.蒸发潮坪白云岩储层侧向上分布于蒸发潮坪膏云岩带,带状或准层状分布,受相带控制,垂向上分布于向上变浅的蒸发潮坪旋回顶部(层序界面之下)的膏云岩中,多套叠置.蒸发台地白云岩储层侧向上分布于蒸发台地(盐湖)周缘及膏盐层之下,环带状及层状分布,受相带控制,垂向上分布于向上变浅旋回顶部(层序界面之下)的礁滩相白云岩、膏云岩中,多套叠置.埋藏白云岩储层侧向上分布于台缘或台内白云石化(交代或重结晶)的多孔礁滩相沉积中,受相带控制,垂向上分布于向上变浅旋回顶部(层序界面之下)的晶粒白云岩中,多套叠置.热液白云岩储层沿断裂、不整合面等热液通道呈准层状、透镜状分布.  相似文献   

14.
腰英台地区营城组一段火山岩气藏为火山机构内幕型气藏,其储层分布受火山机构控制.本文以旋回作为时间格架进行火山机构的精细划分.首先通过钻井火山岩岩性、岩相、测井资料识别出的旋回间风化壳和沉积岩夹层等地质界面,地震剖面上全区发育的连续强反射同相轴等划分火山岩的旋回.然后,在旋回内部根据不同钻井岩性、岩相的变化以及火山机构的地震相特征识别火山机构,由地震同相轴的不整合相交和倾角相背等现象划分火山机构间界线.最后,在火山机构内部划分期次,通过钻井中相序分析,测井资料识别出的风化壳、烘烤边、冷凝边和蚀变带等地质界面等划分火山岩期次,并通过追踪火山机构内部较连续的强反射同相轴分析期次的空间展布特征.综合运用上述的地质-地球物理方法,共将腰英台地区火山岩划分为4个旋回、8个火山机构及26个期次.以期次作为地震上可以识别的控制岩相、储层空间展布特征的最小单元,结合地震相、钻井岩相及储层特征,对研究区火山机构内部岩相、储层进行了解剖.本文探讨的以旋回为格架的火山机构精细划分及以期次为单元的内部岩相、储层解剖对寻找有利储层及指导水平井沿储层钻探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陆相三角洲沉积的主力储层为分流河道砂体,其以"砂薄、砂地比低、横向分布不稳定"为特点.针对分流河道砂体平面展布及厚度预测难题,本文提出在对振幅、频率、相位、波形及相关等多种地震属性提取基础上进行优选组合,确定输入的最佳属性组合,应用支持向量机方法预测河道平面展布;同时应用测井曲线重构、随机反演方法,提高垂向分辨率,有效识别分流河道砂体厚度这一综合刻画方法.文中以G油田扶余油层F205沉积单元为例,识别出3条断续型分流河道沉积(河道1为基于井落实河道,河道2、3为地震预测河道),均为北北西走向.研究区中部的预测河道2在F205沉积单元内预测延伸长度为800 m,根据随机反演结果显示厚度在5 m左右.河道2相对于研究区东部预测河道3厚度大,延伸长,是下一步井位部署的潜力区.截止目前,在预测河道2中部设计了一口评价井G12-9,F205沉积单元钻遇砂岩厚度4.8 m,有效厚度为4.6 m,试油方式为压后抽汲,试油结论为高产工业油层.后经岩心、测井曲线等证实,该井为典型的河道砂沉积体.这充分证明了应用优选地震属性的支持向量机方法刻画河道平面展布,结合测井曲线重构参与的随机反演方法刻画河道厚度,在三角洲沉积体系分流河道的综合刻画上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是在河流相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还不完善。河流相储层侧向突变快,非均质性强,在井距较大的条件下井间储层非均质性预测便成了关键性难题。通过测井和三维地震结合,采用地震波形分类技术,以测井相型为桥梁,将地震波形特征转化为储层叠置特征,提高了储层平面分布非均质性描述的精细程度。研究表明:河流相储层典型的4种测井相型,对应4种地震响应特征,分别代表河流相储层的不同叠合模式。利用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可以有效地预测不同叠合模式砂体的分布。通过在已开发油田的应用,为油田的调整、挖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长周期地震动,确定其能量的时频分布特性对理解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长周期结构的反应特点及揭示结构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各选10条远场类谐和地震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与普通地震动,利用Hilbert-Huang变换,提取出各地震动的3-D Hilbert幅值谱、边际谱、Hilbert能量谱与瞬时能量曲线,在此基础上提出累积能量谱、强频段、能量时间分布系数等概念,定义了多个指标对比分析三类地震动的长周期特性、宽频带特性和脉冲特性.结果表明:与普通地震动相比,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能量主要集中于较低的频段,长周期特性明显,且远场类谐和地震动的能量集中频段低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远场类谐和地震动的强频段宽度小于其他两类地震动,且能量在强频段内的分布比其他两类地震动均匀;与其他两类地震动相比,远场类谐和地震动的脉冲特性不明显;三类地震动的卓越频率与能量时间分布系数均存在明显的分布规律,可以作为地震动的能量表征参数.  相似文献   

18.
在阮百尧、徐世浙(1998,2001)工作基础上,给出四边形内三角网格单元剖分,电导率连续变化2.5维直流电阻率数值模拟方法.在二维起伏地形情况下,有限单元设计为四边形内剖分四个三角网格单元,单元内的电位值和电导率设计为线性变化,将研究区域远边界的第三类边界条件简化为第二类齐次边界条件,重新给出一组适用性较好的Fourier反变换系数,并采用分离式Cholesky分解法快速求解线性方程组.通过对3个地电模型的计算与对比分析,其结果与解析法的均方根误差小于0.2%,计算速度比较常规方法提高了5倍,能有效模拟起伏地形和复杂形态的地电体模型.  相似文献   

19.
极区电子沉降对电离层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极区电离层模式中,考虑了软电子沉降引起的电离,并对差分方法的应用提出了改进意见.模拟了不同特征的沉降电子对极区电离层的影响,发现平均能量低的电子束能够形成明显的电离层F层,平均能量较高的电子束能使得最大电离的高度下移,形成明显的E层,甚至其电子浓度高于F层.将电子沉降的卫星测量结果作为电离层模型的输入,所得F层临频与观测结果符合较好.通过分析中山站电离层统计结果,综合电子沉降在极隙区的分布特征和上述模拟结果,认为中山站磁中午现象主要由电子沉降所致.  相似文献   

20.
在极区电离层模式中,考虑了软电子沉降引起的电离,并对差分方法的应用提出了改进意见.模拟了不同特征的沉降电子对极区电离层的影响,发现平均能量低的电子束能够形成明显的电离层F层,平均能量较高的电子束能使得最大电离的高度下移,形成明显的E层,甚至其电子浓度高于F层.将电子沉降的卫星测量结果作为电离层模型的输入,所得F层临频与观测结果符合较好.通过分析中山站电离层统计结果,综合电子沉降在极隙区的分布特征和上述模拟结果,认为中山站磁中午现象主要由电子沉降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