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东海角海星科一新种——细腕蔷薇海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最近在东海水深250米的一个站采到48个海星标本,属于蔷薇海星属Rosaster Perrier,1894的一个新种。描述如下: 角海星科GONIASTERIDAE Forbes,1841 细腕蔷薇海星(新种)Rosaster attenuatus sp.nov.(图版Ⅰ;图1) 鉴别特征 R/r为3.1。体稍呈星形,腕远端颇细;上缘板颇狭,从上面看,板形成的边缘不明显,腕远端大部分上缘板彼此相接;反口面骨板呈板状,有内放射连接骨;侧步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60年在中国南部采集的蛇尾类中,有7个标本是盘棘蛇尾属Ophiocentrus Ljungman,1867的一新种。现描述如下。系统描述阳遂足科 Family AMPHIURIDAE Ljungman,1867 相似文献
4.
5.
6.
长棘海星[the Crown-of-Thorns Seastar (CoTS);Acanthasterspp.]的暴发严重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物种多样性, 其幼虫的存活率是决定成体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了解长棘海星浮浪幼虫阶段的摄食及营养需求对于长棘海星灾害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选用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eü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4种微藻喂养长棘海星幼虫,通过测定不同喂养条件下长棘海星幼虫的存活率、体长、体宽和胃面积等参数,结合4种微藻的营养含量,综合分析了不同微藻对长棘海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藻类投喂对长棘海星幼虫存活和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差异。幼虫生长到第16天时,牟氏角毛藻喂养的幼虫存活率为(7.20±0.01)%,所喂养幼虫的体长(678.83 μm)、体宽(391.04 μm)和胃面积(14 628.14 μm2)均显著高于杜氏盐藻、亚心形扁藻和小球藻喂养的幼虫。藻类生理指标和营养成分分析表明,牟氏角毛藻的蛋白质含量、能量、以及C20系列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均高于杜氏盐藻和小球藻,而且其大小可能比较适宜幼虫的捕食。本研究表明特定种类的饵料藻类是决定幼虫发育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9.
1956—1964年间,采自南海的若干鳍科鱼类标本,其中有12尾与曾记载过的其他种类稍有差异,经解剖比较研究后,认为是一新种,定名为点线石斑鱼Epinephelus stigmogram macus sp.nov.,其正模及副模标本均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现描述如下。点线石斑鱼(新种)Epinephelus stigmogrammacus sp.nov.(图1—3) 背鳍Ⅺ-14;臀鳍Ⅲ-8;胸鳍16(稀少为17);腹鳍Ⅰ-5;尾鳍17。侧线有孔鳞62-63(13-14)/(36-37)。 相似文献
10.
瓷海星科是一类深海底栖海星,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深海中。其模式种蓝泥瓷海星(Porcellanaster ceruleus Wyville Thomson 1878)具有全球分布性与多态性。本文报道了该物种在中国海的首次记录。2015年6月6日,在向阳红10号执行的南海底栖生物调查航次中,于C19站位(10.15°N,110.03°E;水深1400m)由三角形拖网采集到海星一只,经鉴定为蓝泥瓷海星。本文提供了该样品的形态描述与细节照片,讨论了其与该种模式样品的共同形态特征及个体差异,并总结了蓝泥瓷海星的全球分布记录。该种在中国海的首次发现,进一步拓展了其地理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1.
1962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联合组织的海南岛珊瑚礁调查期间,作者在海南岛陵水新村的潮间带中区,获得一个大形的有壳后鳃类软体动物,经鉴定属于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的一个少见的属——伞螺属(Umbraculum Schumacher,1817),并且是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12.
近期在对2007年和2008年两次采自海南岛的多管藻类的标本进行分类研究时,发现有数号标本,它们的藻体形态及内部构造特征有些不同于已知的多管藻属Polysiphonia的种类。经研究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标本应是目前尚未报道的多管藻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海南多管藻Polysiphonia hain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3.
14.
我们在整理中国沿岸产的红翎菜科的标本时,看到了一些在外形上与江蓠属Gracilaria中的红江蓠Gracilaria rubra C.F.Chang et B.M.Xia很相似的标本,但经过对其内部构造和囊果特征的详细研究后,确定它是属于红翎菜科Solieriaceae中厚线藻属Sarconema的种类。 相似文献
15.
笋螂科一新种——中华笋螂Pholodomya(Nipponopanacca)sinica sp. nov.系于1981年采自东海冲绳海槽。新种的主要特征是壳表具粗糙的同心生长纹,较大的粒状突起遍布壳的表面。在壳顶附近这些粒状突起呈放射状排列,在壳的近边缘处则排列无序。 相似文献
16.
南海深海软骨鱼类四新种一新属一新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9年8月4—18日和1980年4—6月在珠江口外南海,水深350—1000米处,采得软骨鱼类多尾,经鉴定其中有4新种,1新属和1新科,即中华光尾鲨(新种)Apristurus sinensis Chu cI Hu sp.nov.(猫鲨科Scyliorhinidae),南海施氏鳐(新种)Springeria nanhaien sis Meng et Li sp.nov(鳐科Rajidae),斑纹扁红(新种)Urolophus marmoratus Chu,Hu 相似文献
17.
于1983-1986年先后在福建沿岸采订爬管藻标本,进行分类研究。根据有限枝节片数目、囊果的着生位置以及围轴细胞数目等形态特征,发现其中两种标本与已知种的特征不同:一种是囊果位置不定,着生在有限枝基部第4(3)节片以上至顶端节片;另一种是有限枝节片数目较少,由5-12-(14)个节片组成囊果基生。故这为两个新种,即福建爬管8藻Herposiphonia fujianensis sp.nov和基生爬管藻H.basilar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19.
最近,作者在整理以前从广东和广西沿海采回的鱼类标本时,发现有7尾美塘鳢属Eleotriodes标本,经鉴定认为是一新种,命名为无斑美塘鳢属Eleotriodes immaculatus Ni-sp.nov.其模式标本存于国家水产总局东海水产研究所。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