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大陆构造研究的一些思考与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国伟  郭安林 《地球科学》2019,44(5):1464-1475
指出板块构造理论在解释大陆构造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在进一步深化板块构造理论发展的同时,构建大陆构造理论体系;通过长期大陆构造研究实践并利用国内外大陆造山带的6个例子提出有关大陆的基本问题,诸如早期大陆起源、超大陆方式演化的大陆演化机制以及大洋和大陆岩石圈的本质不同和构造旋回;说明大陆是由板块构造(包括可能的板块构造远程效应)和大陆自身机制分别形成的组分的拼合体.主张大陆有自身的机制操控它的起源、保存和演化.在排除了来自板块边缘以及板块远程效应的作用力的前提下,出现在陆内环境的造山作用可由大陆本身尤其可能由陆内中小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需要强化大陆构造研究,在深化板块构造理论的同时,探索和创建大陆构造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研究现状”笔谈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探索地球岩石圈构造及其演化中,人们认识到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构造.因为现代海洋年龄仅两亿年,大陆岩石圈则全面系统地保留了四十六亿年来岩石圈的变形构造和演化过程,所以大陆及其边缘被列为80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主要研究课题.我国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在几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中,中国大陆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复杂纷繁的构造图景.为了探索我国东部大陆构造及其形成演化的规律,开拓找矿远景,今秋将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中国东部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讨论会”.本刊约请几位专家对大陆构造中的几个问题抒发己见,供关心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研究现状的同志们参考.今后我们还将采用这种笔谈形式对地质领域的重大课题进行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3.
超越板块构造——我国构造地质学要做些什么?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金振民  姚玉鹏 《地球科学》2004,29(6):644-650
对近十年来全球构造学和构造地质学的重要进展进行了简要评述.30年前建立的全球构造理论改变了人们对地球及其演化的认识.作为固体地球统一理论的板块构造主要涉及刚性板块边界之间的变形、地震活动和火山作用.至今还没有完整理论阐明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和地幔对流机制.板块边界和板内变形等许多问题仍然无法回答.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在成分、厚度和力学强度方面有明显的差别, 因此现有板块构造不完全适合于大陆构造.大陆地壳和地幔流变学的综合研究是认识大陆构造和超越板块构造的最佳途径.流变学是大陆造山带几何学和动力学的桥梁.大陆岩石圈对构造作用、重力作用和热作用的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流变强度.岩石圈流变性质是岩石圈分层和塑性流动的主导因素.大量透入性变形和巨型大陆造山带内部构造显示非刚性特征.大陆构造和力学行为主要由地壳强度而不是地幔强度所控制.从大陆岩石圈多层性和力学强度不均匀性表征看, 现在是抛弃传统“三明治”构造模式的时候了.面对地球系统科学和地球动力学新思维发展趋势, 多学科综合研究大陆构造(造山带)和加速高水平构造地质学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构造地质学发展的最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4.
浅谈大陆动力学与成矿关系研究的若干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的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解释大陆板块边缘成矿问题的理论框架,但对解释板块碰撞后大陆内部演化阶段的成矿作用则无现成答案.基于这一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发展板块构造理论、深入理解大陆成矿作用、提高发现大陆内部矿床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大陆动力学及其与成矿关系的研究,引起了国际地学界的高度重视.纵观近年大陆动力学与成矿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若干趋势:在成矿机制上,将成矿作用研究与壳幔相互作用研究密切结合;在成矿时代上,成矿作用与重大地质事件的内在关联受到高度重视;在成矿区域上,除继续重视板块边缘成矿作用的研究外,大陆板块内部的成矿作用成了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东亚大陆边缘的俯冲带构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亚大陆边缘自北向南发育了琉球海沟和马尼拉海沟等俯冲带。简要论述了这些俯冲带的构造特征、演化历史和一些科学前缘问题 ;认为愈来愈多的地球科学问题 ,如地震的发生机制、俯冲板块动力学等 ,集中在俯冲板块边界 ;解决弧后盆地成因和中国大陆边缘张裂过程等许多地质科学问题 ,有待于对俯冲带构造演化的深入了解。同时 ,在这些俯冲带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 ,具有良好的资源前景 ,因而 ,俯冲带的构造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  相似文献   

6.
新疆北部壳体大地构造演化与运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位于亚洲大陆中腹的新疆北部地区,是由不同壳块组成的复合型大陆壳块区,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壳体运动-演化历程,造就了该区不同地段岩石圈结构和构造的差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壳体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对该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和壳体结构的分析,将该区划分为 4个不同性质和地壳结构的壳块,其中天山地区又可进一步分为东、西两段。文章分析了区域壳体的运动 -演化特征,并初步认为东、西天山在深部地球物理特征、基底性质和前地台期的构造演化,可能分属不同的构造演化体制。中新生代全区先后经历了地台演化阶段之后,陆续发生活化作用,由于不同地段地壳和岩石圈结构的差异,形成浅部地壳不同的活化地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7.
<正>大陆碰撞是板块划分的4种边界之一,板块演化6个阶段之二,超大陆聚合的必由之路。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研究涉及多个学科的发展与完善是现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在成矿动力学模式和物理、化学基本原理条件下构建成矿动力体系,对比三类四种成矿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形成规律及其与岛弧等其它构造环境同类矿床之间应有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寻找壳幔内容为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证据,建立成矿模型(侯  相似文献   

8.
大陆地壳的结构、组成、演化和岩石圈热结构、热状态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最活跃领域之一。造山带是大陆生长的主要场所,是板块相互作用、壳一幔物质交换、壳内物质调整与构造和成矿作用最剧烈的大陆部位,因此是大陆岩石圈研究的关键。然而,国内外目前尚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地构造几个重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国大地构造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甚多 ,文中选择了其中的 4个加以讨论。首先是大地构造发展演化的动力学理论。现在流行的按密度差、温度差建立的地幔对流、拆沉作用、地幔柱理论 ,阐明不了中国大陆岩石圈、大陆造山带的组成、结构与演化。我们的研究成果表明 ,任何一个自然形成的系统 ,其运动与演化的能源 (或力源 )都来源于它的自身 ;它内部的变形和结构几何学特征 ,也是它自身运动的结果。为此特提出在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制约下的多层扭动涡旋甩出说———核幔壳“风暴”所引发的热核反应是地球发展与演化惟一的、统一的动力来源。第二 ,地槽、板块是涡旋甩出构造体系中的一种运动方式、一种造山模式。此外 ,我们根据秦岭和其它造山带所总结出来的抽拉逆冲岩片构造 (或抽拉构造 )也是大陆岩石圈板块或壳块内部的一种新的运动方式 ,它是继地槽学说、板块构造理论以后一种新的造山模式。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抽拉构造理论的基本特征。第三 ,中国大陆岩石圈在中—新生代时期、在陆相沉积盆地形成以后、在抽拉构造体制作用下所形成的 (陆内 )造山带以及它们之间的残留陆相 (或海相 )沉积盆地 ,是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陆内造山作用是中国大陆划时代的造山作用 ,所形成的造山带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造山带。?  相似文献   

10.
杨文采 《地质论评》2015,61(2):237-244
全球对比同类大地构造单元的壳幔结构,根据壳幔结构的差异和大地构造作用发生的时代把它们按演化阶段排序,可以找寻这类大地构造单元岩石圈演化的规律性。笔者在文中根据全球地学界实施的COCORP、BIRPS、DEKORP、LITHOPROBE、ICDP、ECORS和SINOPROBE等计划取得的成果,扩充了板块构造学中的威尔逊循回,即把原先主要描述大洋板块起源、发展和封闭的威尔逊循回,扩展到同时包括大陆和大洋板块演化的大循回中去。文中概述了扩充的威尔逊循回的内容,除经典的威尔逊循回的组元之外,扩充的组元包括洋陆转换、大陆汇聚拼合和大陆裂解等,为大陆岩石圈生成和演化作用提供了细节。根据扩充的威尔逊循回的大陆岩石圈演化规律,可以对中国地质学家已经发展的大陆构造演化的序列进行进一步的阐释,使构造演化的序列的属性和轨迹更加准确清晰。从寒武纪古亚洲洋扩张和冈瓦纳大陆裂解,到新生代印度次大陆与亚欧大陆碰撞拼合,中国大陆的大地构造事件序列说明扩充的威尔逊循回的是大陆岩石圈演化轨迹的大概率规律。  相似文献   

11.
压(扭)性动力学环境下动力机制转换与板内沉降坳陷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大陆自海西构造运动末期-印支构造运动初期,各主要洋盆基本碰撞关闭并褶皱成山,焊接为统一大陆板块,构成中新生代山-盆体系,形成在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夹持作用下,以板内构造特点发展演化的格局。板内盆地是指中国大陆在二叠纪末(或三叠纪初)大洋板块关闭,焊接为一体的大陆板块全部或基本转为陆相沉积时期的重要构造类型。中国西北区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进程归属汇聚板缘洋壳俯冲或碰撞构造动力远距离传递影响下的板内构造动力学和运动学作用范畴。文章通过对中国西北部中新生代盆地在压性、压扭性动力场环境中,不同类型原型盆地(或坳陷)的沉降运动轨迹和方式,及其形成、演化过程的构造及沉积层系蕴育的构造运动学过程遗迹及后期演化、改造的证据研究,探索盆-山耦合动力系统的构造运动学过程及其对构造变形体系的制约机制,以揭示中国西部盆-山耦合体系构造动力学机制及其动力转换。  相似文献   

12.
造山系蛇绿岩的古洋壳之遗迹,是岩石圈板块碰撞的结果。通过对蛇绿岩地缝合线构造演化的研究,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们可能张开,产生大陆裂谷或新海洋。  相似文献   

13.
钱祥麟 《地学前缘》2004,11(3):221-225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深受新生代初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的影响 ,原属显生宙不同时代构造单元拼贴的中国区域发生了普遍而强烈的构造叠加改造 ,导致板内造山作用。由作者新编的中国主要活动断裂构造图显示 ,印度板块的碰撞对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的影响远比自中生代侏罗纪以来太平洋亚洲板块会聚造成的影响更为强烈。中国帕米尔山结东、西两侧的现今大陆动力环境差别巨大 ,其东侧的东移因遇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而获得上冲的自由空间。阿尔金断裂带把中国西部分划为南、北断裂构造活动性质不同的两大构造域。有人否认板内造山作用是因为他们只承认经典的板块边缘造山带的存在。要改变这一观念深入研究板内造山作用及演化 ,综合分析造山带构造地貌、山体隆升扩展、与前陆盆地的耦合、陆相沉积建造序列、冲断推覆构造系及其匹配、壳源花岗岩侵位及深部地球物理场观测等是关键。中国是研究大陆拼贴地块区板内造山作用的理想区域 ,在这一地区从事研究可大大丰富大陆动力学的内涵 ,把地质构造综合成果及对演化规律的认识作为编制大地构造图新的重要要素 ,对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都有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生代东亚大陆边缘构造演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刘德来  马莉 《现代地质》1997,11(4):444-451
摘 要 根据东亚陆缘增生带生物古地理、放射虫时代研究的进展并结合同位素年代及东亚 地区火山活动、构造演化探讨了中生代东亚大陆与古太平洋板块之间的运动学关系及俯冲带 后退特征。中、晚三叠世那丹哈达岭、美浓等地体还位于北纬12°以内及赤道附近,晚侏罗世 到达中高纬度。东亚活动大陆边缘开始于中侏罗世末,在此之前属转换大陆边缘。洋壳板块 向大陆下俯冲之后,由于地体拼贴引起俯冲带快速、长距离后退。  相似文献   

15.
早前寒武纪大陆块壳构造理论——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架、地壳演化及其与区域地球化学不均一性的关系研究张福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大陆块壳并合带地壳演化进程地球化学不均一性早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是地球科学最基础的...  相似文献   

16.
《地球科学进展》1997,12(5):494-495
世界瞩目的南海盆地独特的油气形成条件南海面积达350万km2,是我国近海唯一具洋壳的边缘海盆地,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已发现油田15个,储量5亿t,天然气储量1128亿m3。南海又是欧亚、太平洋、印度洋等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接带,是国际大陆动...  相似文献   

17.
由多陆块汇聚而成的亚洲大陆发育类型多样的沉积盆地,是认识盆地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本文通过绘制4条穿过亚洲大陆不同盆地群的超长剖面图,探讨不同盆地的结构类型及沉积盆地群与板块边界、深部构造背景之间的关系。与其他大陆相比,亚洲大陆沉积盆地规模普遍小,原型盆地保存较差。在盆地基底组成上,时代差异较大。古老克拉通陆块基底上的盆地保存较好,而造山带、洋壳基底上的盆地沉降幅度较大,并且易被叠加改造。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演化受控于板块构造边界作用。由于亚洲大陆板块边界运动性质多变和陆块规模较小,造成其盆地群构造上强烈不稳定。中亚、特提斯、西太平洋三大构造域,西伯利亚、印度、华北、塔里木、扬子、印支等克拉通陆块群,及地幔柱活动(如西西伯利亚玄武岩省)的时空叠加,控制了亚洲盆地群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并造成其盆地类型和后期保存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的形成及演化   总被引:58,自引:4,他引:58  
作为海陆过渡带的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是构造活动最活跃和地貌景象最壮观的地带。在那里沉积作用、岩浆活动、构造变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都留下深刻的烙印。它是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演化的纽带,也是探索大陆地壳成长和增生的关键地带。因此,八十年代开始的国际全球岩石圈计划,作为当前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1885年休斯(E.Suess)早已指出了活动的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和被动的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构造的差异特征。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板块理论问世以来,又将太平洋(活动)型大陆边缘进一步划分为三种亚类型:科迪勒拉型,安第斯型和岛弧型。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中、新生代以来,有明显的板块碰撞和B型俯冲潜没作用,并伴随有火山作用,地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石油和天然气形成构造动力学理论,其中包括构造挤压是有机质演化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构造挤压的最重要伴生效应-力化学作用促进了有机质演化、构造挤压对烃类运移和 烃类资源分布有重要影响等观点。还综述了油气藏勘探的地球动力方法,其中包括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可行性和具体任务以及应用前景等。  相似文献   

20.
全球石油系统概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石油地质学中 ,罕见全球石油系统的论述。最早有翁文波阐述了全球石油体系 ,我们在其中注入了陆核和大陆增生的概念 ,引进中新生代以来全球板块演化的资料 ,特别应用了现今全球构造体系的最新成果 ,把全球石油系统概括地看成横向 4个带和纵向 6个带交织的格局 :横向 :北方大陆北带、北方大陆南带、北 /南方大陆中间带和南方大陆带 ;纵向 :则根据大陆中轴构造带把北方大陆分成A ,B ,C ,D ,E ,F 6个带 ;而中间带和南方带则与北方带基本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