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临清地区东部新生代伸展构造特征及盆地伸展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临清地区东部各主要断层新生代活动性进行半定量一定量分析后,认为它们在不同时期的活动量各不相同,而且分段活动的特点十分明显,控制了不同时期规模、位置不同的半地暂。根据为层活动的特点,认为临清东部地区是分层伸展剪切模式,在南部、中部、北部均显示了各具特点的伸展组合模式;而这些不同伸组合模式是通过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横向变换构造带进行调节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断裂在伸展构造变形中的功能,将渭北地区新生代伸展的构造系划分为伸展断层组,传递断层缚和滑脱断层组3类,据计算,本区新生代累计水平伸展量约2.5~3.5km,反映出本区 横向扩展的姿态,3组断层的相互组合构成了伸展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3.
桂西右江裂谷的伸展作用和伸展不整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桂西地区普遍发育的下—中三叠统浊积岩系与古生界碳酸盐岩系之间的所谓“不整合接触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又有争议的地质问题。通过对这类接触关系的深入细致调查和分析,笔者发现它是由中二叠世末开始持续大规模拉张的右江裂谷因拉张伸展运动使局部层位缺失所致,为伸展不整合。右江裂谷的伸展作用始于泥盆纪初,在中二叠世末至中三叠世最为强烈,于三叠纪晚期裂谷抬升成陆时才结束,其特点为发生的空间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由此形成的古潜山构造在后期构造发展及成矿作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燕山地区燕山期的挤压与伸展作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燕山地区中生代断裂演化、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和盆地演化的地质事实显示,燕山期不仅存在强烈的挤压作用,而且存在强烈的伸展作用。如果把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的构造运动理解为燕山运动的话,那么燕山运动既形成强烈褶皱和逆冲推覆,又形成断陷地和为质核杂岩。整个燕山运动(旋回)包括3次挤压事件和3个伸展阶段,即早侏罗世末挤压事件(北票组沉积之后,海房沟组沉积之前)、晚株罗世末挤压事件(土城子组沉积之后,义县组沉积之前)和白垩末挤压事件(第三系沉积之前);早侏罗世盆地伸展阶段、中晚侏罗世盆地伸展阶段和白垩纪盆地伸展阶段。燕山期内发生了3次由伸展到挤压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海平面变化问题也是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论述了大地测量(建立海平面变化的参照系)在确定海平面变化中的作用,介绍了用于监测海平面变化的近代大地测量手段与监测数据计算的数学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6.
鲁西地区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构造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鲁西地区存在区域规模的伸展滑脱构造,滑脱构造破碎带是该区进行金矿、铁矿和油气分布预测的关键。浅层次滑脱构造最具规模的位于下寒武统朱砂洞组碎屑岩与太古宇变质岩和石炭系—二叠系与奥陶系之间。滑脱面上各种碎裂岩、揉皱发育,伴有动力变质作用,其上朱砂洞组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或重复,滑动方向主要向北。深层次滑脱构造主要发育在地壳的低速层,滑动方向与浅层次相反。大规模的构造滑动始于早白垩世(130~110Ma)岩石圈的伸展,始新世(43~37Ma)持续活动。深层次对浅层次构造滑动起控制作用,进而控制了鲁西地区金、铁等似层状矿床的形成、储集和分布,以及烃源岩的形成、油气的储集和分布。  相似文献   

7.
伸展构造及其反转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刘和甫 《地学前缘》1995,2(1):113-124
伸展构造的演化主要发生在三个阶段:大陆裂谷阶段、大陆初始漂移和主要漂移阶段。伸展构造发育在不同构造层次:(1)在上地壳中,伸展构造呈现为位于拆离带之上脆性岩块的伸展,其周边为铲式断层、坡坪式断层或多米诺式断层所限;(2)在中地壳中,伸展构造呈现为变质透镜体,被不连续的韧性剪切带所分隔;(3)在下地壳中,伸展构造呈现为扩展变平的韧性流动和岩浆侵位。反转的伸展断层系常表现为冲断层、断弯背斜、生长断展褶皱、顶部塌陷地堑区的突隆构造和半地堑区的鱼叉构造等。  相似文献   

8.
燕山地区燕山期的挤压与伸展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山地区中生代断裂演化、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和盆地演化的地质事实显示,燕山期不仅存在强烈的挤压作用,而且存在强烈的伸展作用.如果把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的构造运动理解为燕山运动的话,那么燕山运动既形成强烈褶皱和逆冲推覆,又形成断陷盆地和变质核杂岩.整个燕山运动(旋回)包括3次挤压事件和3个伸展阶段,即早侏罗世末挤压事件(北票组沉积之后,海房沟组沉积之前)、晚侏罗世末挤压事件(土城子组沉积之后,义县组沉积之前)和白垩纪末挤压事件(第三系沉积之前);早侏罗世盆地伸展阶段、中晚侏罗世盆地伸展阶段和白垩纪盆地伸展阶段.燕山期内发生了3次由伸展到挤压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燕山地区燕山期的挤压与伸展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燕山地区中生代断裂演化、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和盆地演化的地质事实显示,燕山期不仅存在强烈的挤压作用,而且存在强烈的伸展作用。如果把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的构造运动理解为燕山运动的话,那么燕山运动既形成强烈褶皱和逆冲推覆,又形成断陷盆地和变质核杂岩。整个燕山运动(旋回)包括3次挤压事件和3个伸展阶段,即早侏罗世末挤压事件(北票组沉积之后,海房沟组沉积之前)、晚侏罗世末挤压事件(土城子组沉积之后,义县组沉积之前)和白垩纪末挤压事件(第三系沉积之前);早侏罗世盆地伸展阶段、中晚侏罗世盆地伸展阶段和白垩纪盆地伸展阶段。燕山期内发生了3次由伸展到挤压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伸展地区重要的调整构造——传递断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国内盆地的实际,介绍和论述了传递断层的概念及其对断陷沉积盆地和聚煤盆地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内部的近东西向伸展变形在藏南地区形成了一系列近南北向裂谷带,对其中最东端的错那-沃卡裂谷带南段错那-拿日雍错地堑调查结果表明,它是第四纪活动明显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控制该盆地发育的主边界断裂带是近南北走向、倾向东侧和长80~110km左右的盆地西缘正断层,是区域内N90°~92°E方向伸展变形的产物。断裂活动速率的多种估算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百万年时间尺度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介于0.2~0.9mm/a之间;MIS 8和MIS 6以来的断裂平均活动速率的合理估计值是0.6±0.2mm/a;但末次冰期盛冰阶以来的断裂平均活动速率明显增加,介于1.0~2.1mm/a之间,合理的估计值为1.3±0.3mm/a,末次冰盛期以来断裂垂直活动速率的增加极可能是该断裂带进入地震丛集期的反映。该地堑近于严格的南北走向及其与当雄-羊八井地堑相似的活动强度,指示了下地壳物质侧向流动所产生的纵向拉张作用最有利于该区近南北向裂谷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CENOZOIC FAULTING ALONG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YANYUAN AREA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上新世至第四纪断裂作用型式与左旋扩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华北地区包含两个新生代引张构造域,即太行山以西的鄂尔多斯周缘地堑系和以东的华北-渤海平原盆地。鄂尔多斯周缘地堑系上新世~第四纪的断裂作用表征为正向倾滑活动为主,同时具有右旋或左旋走滑分量的运动型式,指示了NW-SE向地壳引作用,华北-渤海盆地内上新世~第四纪的断裂作用发生在NNE至NE走向的断鲜明带上,具有右旋和正向倾滑的斜向运动特征,EW走向的秦岭断裂系华北引张构造域的东界,表现为右旋走滑,与E  相似文献   

14.
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结果显示, 位于西藏曲松县境内的邛多江盆地构成了藏南近南北向裂谷带最东端的错那-沃卡裂谷的中段。它是在该区近东西向逆冲构造带停止活动之后, 上地壳沿N108~115°E方向发生引张作用所形成的第四纪半地堑式断陷盆地。控制晚第四纪盆地发育的主边界正断裂带位于盆地西缘, 总体呈NNE走向, 向东倾, 长40 km左右。断裂活动位移测量和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 该边界正断层带在5Ma左右就已开始活动, 总累计垂直位移量至少为2.6~2.8 km, 最小长期平均垂直活动速率约0.5mm/a。末次冰期盛冰期以来, 该断裂平均活动速率的最合理的估计值为1.2 ±0.6 mm/a。   相似文献   

15.
川滇交界地区地壳结构及现代地壳活动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地球物理异常及大地测深资料探讨川滇交界地区的地壳深部构造背影及地壳结构特征,并综合多方面的研究资料,以两板块碰撞、青藏高原窿升为构造背景,以川滇菱形断块运动为基本模式,全面系统地揭示川滇交界面区的现代地壳活动性。从地壳运动图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断块差异性活动是现代地壳活动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6.
地表调查和初步的沉积物年代测试结果表明,晚第四纪期间,在安多-错那地堑中主要发育了分别形成于44.2kaB.P.和9~7kaB.P.左右的两套湖泊沉积物和约42kaB.P.以来的5套冲、洪积物。在安多-错那地堑的边界主要发育了包括安多南缘断裂、北缘断裂、错那湖东缘断裂和西缘断裂共4条第四纪正断层。其中活动强度最大的为安多北缘断裂,其第四纪最小垂直活动速率为0.24±0.02mm/a;其次为安多南缘断裂和错那湖东、西两侧边界断裂,它们的最小垂直速率分别为0.19mm/a,0.12~0.16mm/a和0.10~0.12mm/a。晚第四纪以来的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0.41±0.22mm/a的安多北缘断裂带的西段。安多及邻区现今的地表构造格局及断裂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符合近南北向地壳缩短背景下由于近东西向伸展变形而引发的菱形断块发育模式。根据断层的活动速率估算结果,晚第四纪期间安多-错那地堑的平均伸展速率为0.25±0.15mm/a,而整个羌塘块体总的东西向伸展变形速率可能达到11±8mm/a。  相似文献   

17.
在西藏安多地区进行活动断裂研究过程中,进行地表调查和探槽开挖,证实错那-安多地堑北缘主边界断裂上的最新地表断层陡坎实际是该区史前大地震的地表遗迹。根据地表观察和实地测量结果可知,该区最新古地震断坎的延伸范围可达 26~36km,平均垂直位移量达 1.0~1.4m。相关地层-地貌体的年代学测试结果和古地震破裂参数表明,最新的古地震发生在距今约 10.0~8.1ka期间,估计当时的古地震震级介于 6.9~7.3级之间,当时的极震区烈度可能≥Ⅸ度。此古地震破裂的发现表明,青藏高原中部正断层型大地震之后的沉寂时间可以长达近万年,明显长于藏南裂谷带上的正断层型古地震活动间隔。由于安多地区最新大地震之后的离逝时间已足以积累类似强度的大地震,因此,该区未来的大地震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东海与黄海的三维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锐  姚政生 《地质学报》1993,67(1):19-36
利用面波层析技术分析了该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构造。地壳上层的速度分布具有以海域中心为轴,东西两侧对称的特点,总体呈NE向展布,同结晶基底的构造对应良好。东海与黄海的构造差异主要表现在下地壳与上地幔,分别与华北和华南的速度结构相同。从杭州湾到吐噶喇海峡(大约沿30°N纬线)存在一条近EW走向的上地幔高速带。东海与黄海在地貌与地质、地震活动、大地热流、品质因数和重磁异常等方面存在系统性的差异,这与早第四纪从杭州湾到吐噶喇海峡出现的左旋剪切破裂以及贝尼奥失带的右旋撕裂有关。作者推断:东海是新生代弧后扩张作用而形成的;大巴-大别山南麓-杭州湾-吐噶喇海峡是华北与华南地壳块体的分界线,琉球海沟的消减带是华南地壳块体的东界;东亚的现代构造运动,主要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上地幔的运动有关,而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对中国大陆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9.
满洲里—额尔古纳地区岩浆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对满洲里-额尔古纳地区不同时代岩浆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晚元古代花岗岩具S型花岗岩或地壳改造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同碰撞造山环境,加里东早期花岗岩具I型,科迪勒拉I型或ACG特征,代表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属性,加里东晚期花岗岩具S型或地壳改造型特征,代表陆-陆碰撞造山环境,加里东期花岗岩记录了多宝山-牙克石-伊尔施陆间洋壳消减和闭合的过程,海西晚期花岗岩属富碱低钙钙碱性岩石,具S型花岗岩或CPG,KCG花岗岩特征,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中生代早期岩 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残余洋“剪刀式”闭合所造成的张性似裂谷环境,中生代晚期岩浆岩形成于挤压环境。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块北缘泥盆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广泛分布在华北地块北缘,构成了沿华北地块北缘呈近东—西向分布的上千公里的岩浆岩带。泥盆纪岩浆岩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虽然分布范围不及石炭—二叠纪岩浆岩广泛,但近十多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泥盆纪岩浆岩被发现,其构造背景及意义也逐渐引起重视。对华北地块北缘近年来发现的泥盆纪岩浆活动进行总结分析表明,泥盆纪岩浆活动时限在400~360 Ma左右,其中碱性侵入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时代主要集中在400~380 Ma之间,沿华北地块北缘自东向西均有分布;火山岩则主要集中在400 Ma和360 Ma,主要分布在华北北缘东段的赤峰地区。泥盆纪侵入岩在岩石组合上以碱性杂岩及碱性花岗岩为主,其次为二长闪长岩、基性—超基性杂岩。泥盆纪火山岩则以变质流纹质火山岩—次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变质玄武安山岩、玄武岩(斜长角闪岩)为主,总体上具有双峰式岩石组合特征。综合研究该地区构造演化历史及泥盆纪岩石组合、弱构造变形特征、岩石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等,认为泥盆纪岩浆活动的形成与白乃庙岛弧和华北地块在晚志留世发生弧—陆碰撞后的伸展背景有关。华北北缘泥盆纪岩浆岩带的形成对于认识古生代期间地壳增生过程、方式及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间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