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栏语:在你我的身边,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感动,他们的故事让人难以释怀,甚至泪流满面。他们或许是红尘中的渺小,却因为平凡中的执着、坚守和爱,而显得伟大;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却因为做好了自己,而使人性的光芒显耀。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共同筑就了新时期国土资源事业的“人物谱”。只要故事真实感人,均在关注之列,特别欢迎来稿或提供采访线索。  相似文献   

2.
壮族可能是最为器重过节的一个民族了。在一些壮族地区,几乎每个月都有节过。著名节日有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等。如果按顺序排列,壮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七月十四鬼节、三月三、清明、八月十五中秋,此外,还有青蛙节、牛魂节、端午节、重阳节、尝新节、冬至节、送灶节等等。  相似文献   

3.
壮族学者梁庭望在他的专著《壮族文化概论》中,将整个大壮区的文化划分为9个具体的文化区,即:红水河中下游文化区,柳江、龙江文化区,桂西北文化区,桂粤文化区,邕南文化区,邕江、右江文化区,左江文化区,桂边文化区和云南文山文化区。他认为,通过这样的划分,能够比较全面地考察、分析各个地域的文化特色。梁庭望还认为,对壮族服饰文化的考察、发掘、收集、研究与展示.同样也可以用地理概念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一个十分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西南部壮族进行上坟扫墓的日子,同时也是北部壮族赶风流歌圩“唱欢”的日子。不过,不管是南壮北壮,每到这天,壮家人都从山坡上采回嫩绿的枫叶、红蓝草、黄饭花、嫩稔米果等,加上上好的糯米,精心炮制成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此外,人们还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  相似文献   

5.
《华阳国志》是东晋时期的著作,内容是论述巴蜀自远古到东晋时代的历史、地理、人物和物产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史志,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关于四川地区的早期地质矿产资料,《华阳国志》几乎是我们的唯一来源.它告诉我们,在两千多年以前的秦汉时代,我国的劳动人民已经在四川开凿盐井,并且利用天  相似文献   

6.
正辽宁现存的传统建筑是辽河文化的物质载体,真实地体现出本地文化地缘特征——既有中原传统范式的深刻影响,又有结合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的独特创意。传统建筑解析地域解析地理位置辽河是东北地区南部第一大河,其流域覆盖了辽宁省全部14个地级市。尽管辽宁地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有一定影响。但是他们全部都处在辽河文化影响的地理空间范围内。气候特征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纬度  相似文献   

7.
谱系学是一种方法论,原义是指分析关于家族世系、血统关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方法,它有助于辨明人物的身份、认识事物的特征和理解事物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研究者将其应用到自然科学领域,提出了区域矿床成矿谱系(简称“区域成矿谱系”)的概念,揭示出一定区域内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成矿作用的演化轨迹及其时空结构。地质历史跟人类历史一样是连续演化的,尽管有时缺失记录,但每一个特定空间范围内,成矿作用也是必然在发生的,只是其成矿的效果带有极大的偶然性,究竟形成的是什么矿种、什么类型、多大规模的矿床等,都取决于该空间范围内不同历史时期的成矿作用及其发育程度。区域成矿谱系相当于成矿作用的“家谱”,即以图谱的方式记录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成矿作用及其演化轨迹。此概念是在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矿床的成矿系列理论新进展而提出来的,不仅充实了矿床的成矿系列理论,并且更形象地表达了矿床成矿系列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定位规律,有助于阐述区域成矿作用与地质构造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由区域成矿谱系进一步提出“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的理念,至今已经20年了,其已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发展,并在指导找矿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教学的功能来看,通过基本的历史史实的描述,学生能够构建正确的历史概念,而历史再现教学,通过以文字材料、视听辅助材料为载体,实现了对于历史的时间、空间和历史人物的活动的把握,我结合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很好地完成历史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二月的南国边陲,虽然阴雨连绵,寒气袭人,但企盼、激动、温暖的心情写在韦寿增亲人和百色革命老区壮族同胞的脸上。2月27日,地处中越边境韦寿增同志的家乡就像过年一样。这一天,壮乡儿女用他们亲手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绣球以及壮乡特有的糯米酒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百忙中的部长专程来到边远的山区小城,不为别  相似文献   

10.
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的隆升历史是新生代以来众多地质事件的边界条件。因此,它对于我们理解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以及亚洲环境变化等许多地质过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尽管各种替代指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高原隆升历史,然而,不同方法所得出的高原隆升历史并不一致。这主要归咎于一些替代指标本身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严重阻碍了获取正确的高原隆升历史。在对这些替代指标进行详细的阐述之后,对其指示的高原隆升历史进行重新评估,并结合在高原腹地开展的工作,提出了原西藏高原的隆升模式,即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在始新世就已经达到现在的海拔高度,而此时青藏高原北部还是低地,南部和西部可能还处在海洋环境。在中新世时,高原向北、向东和向南生长并在第四纪时形成现在的高原特征。  相似文献   

11.
骆越艺风     
延绵达千万年的百越传统文化,是壮族的精神家园。从百色盆地的石器到柳江人,从左江畔的花山壁画到红水河岸边的铜鼓,从《布洛陀》诗经到《刘三姐》,无一不流淌着壮族先祖的殷殷血脉,无一不弥散着浓郁的骆越遗风。  相似文献   

12.
正纵观中国历史,尽管也存在不止一次的分裂,但总体上是以统一的局面为主流。作为中国人,我们或许已经对这种长期的大一统习以为常。从世界历史上看,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规的现象。在所有文明古国中,没有哪个国度可以像我国一样如此长时期而且稳定地维持住如此辽阔的疆域。古代中国自秦代开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秦始皇创立帝制,实行中央官制和郡县制,并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又统一度量衡,从而成就了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相似文献   

13.
《地质科学》2015,(3):981-981
在我国几代地质学家的非凡努力下,今天我国地质学在许多学科建立了全球性的威望,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人生百年,地球一瞬,地学先驱们的成果不断被发展和超越,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给中国地学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度开发的智慧资源。以人物亲身经历为主线,作为研究中国地球科学发展史的一种新的尝试,我国几代地学先驱的后辈亲友们走到了一起,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忠实地讲述了民国时期以中央地质调查所为主体的中国地学家群体的科学人生,汇集出的成果,就是这本《百年地学路 几代开山人--中国地学先驱者之精神及贡献》。先驱们的科学精神,以文字和历史图片的形式得以客观反映和传承。  相似文献   

1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奉献唱响地质赞歌〉. 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辽阔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繁华都市,告别温暖家庭,头顶烈日,脚踏寒露,默默地奉献着……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然而,正是他们改写了新中国"贫矿国"的历史,为共和国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说到这儿,大家不难猜出他们是谁?他们就是新中国最可爱的人--地质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地球化学》1972,(1):112-116
在河北某地的广大贫下中农,具有悠久的掏金历史.积累了很可贵的掏砂经验。为了寻找铂矿资源,我们先后走访了曾掏砂近30年的老农张朴等同志。拜他们为师。虚心请教。他们根据多年的生产斗争实践,把这块祖祖辈辈生息的地方,喻为“铜头铁臂金镶边”。以示这里矿产资源的丰富。  相似文献   

16.
《浙江地质》2011,(9):1-1
有这样一群人,当我们闲庭信步时,他们正在山野间驰骋;当我们坐在办公桌前时,他们却在跋山涉水,劈波斩浪;当我们品味着丰盛的餐食时,他们却啃着干粮;当我们享受天伦之乐时,他们正在没有星星的夜晚静静守望;当我们陪伴在父母子女身旁时,他们正读着迟到的信件默默感伤;他们踏遍名山大川,攀缘悬崖峭壁。  相似文献   

17.
在苏联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为我们了解苏联的地质工作现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地质工作,无论是理论研究领域,还是组织管理体制,都曾受到苏联很深的影响(五十年代),所以准确了解苏联地质工作的现状,对我国的地质工作必然有着特殊的意义。从苏联在主办这次大会期间的种种表现来看,尽管他们处于即要封锁一些消息,又要展示苏联地质工作成就的矛盾之中,可是由于我国代表团中有很多人不仅精通俄语,而且又在苏联学习或工作过,这样就有不少朋友,可以在会上或会下交谈,从而了解到不少新情况。本文对会议期间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了归纳,试图对反映苏联地质工作现状的某些重大问  相似文献   

18.
宝岛台湾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给人以神秘,令人以向往。我随中国遥感应用协会来到台湾,参加海峡两岸空间资讯与防灾科技研讨会。会后我们考察了他们的应用成果,领略了宝岛的水之灵、山之峻、石之韵。  相似文献   

19.
正如著名媒体人龚晓跃在《辛亥革命100年启示录))中所说的“如同一切宏大的历史,偶然事件的背后,一定是必然的逻辑在作用”一样,1911年的动荡由来已久,是庞大的清帝国倒下的最后尘埃落定。透过纷扰的尘埃,我们将目光穿梭逡巡,那些为推翻这摇摇欲坠的古旧天朝所努力的或进步、或先知、或忧患的人物脸谱一一浮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勘察设计》2009,(12):58-63
我们迎来改革开放的盛世华年,更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站在潮头,把握机遇,率众推进,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