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晔  马亮  念东 《广西地质》2009,(8):37-39
治水不力的鲧先生被杀死在羽山后,民间的怨言虽然少了,可大地上依旧是洪水肆虐,广大群众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下的水土作用对土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对南宁市水化学场进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对南宁市天然水化学场进行模拟,以模拟溶液作为土体的浸渍液,研究变异后的水化学场对土体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水土腐蚀性评价标准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防护标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本文通过2个地下水实例,比较了桩基础和地下室底板在不同规范体系下水土腐蚀性评价标准和防护标准的差异。腐蚀环境越严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差异越大,因此,有必要统一水土腐蚀性评价标准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防护标准。针对SO42-和CL-腐蚀性评价差异较大的情况,本文给出了干湿交替作用及其强度的定义,提出了一种统一水土腐蚀性评价指标及其分级的建议方案。干湿交替作用是指在固体表面能够形成液相水与气相水交替转换或持续转换的一种现象,干湿交替作用强度定义为固体表面液态水的相对蒸发速率和固体表层饱和度的乘积。  相似文献   

4.
5.
郭向博  任东 《地质论评》2022,68(5):1871-1880
二纺蛛总科包括5个现生科、5个化石科以及一些科级位置未定的化石物种,是蜘蛛目中较为古老的一个类群。目前已知最早的二纺蛛总科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早侏罗世,但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推测其起源时间为二叠纪。二纺蛛总科蜘蛛在中生代最为繁盛,化石物种相对较多,是蜘蛛化石类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生二纺蛛总科蜘蛛十分稀少,且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年来的系统发育研究认为二纺蛛总科可能是复杂生殖器类的姐妹群,是蜘蛛演化研究的关键类群。因此,本文对二纺蛛总科分类系统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总结了二纺蛛总科化石类群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组成和分布,统计了二纺蛛总科蜘蛛化石的名录。目前,二纺蛛总科蜘蛛化石分类研究基础薄弱,部分化石类群的系统位置存疑,二纺蛛总科内部系统发育关系尚不清晰。在将来的研究中,需要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获取化石材料的形态学信息,打好分类学基础;结合化石类群和现生类群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进而联系古地理、古生态、生物学行为等研究,全方位分析二纺蛛总科的自然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6.
郭向博  任东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30-2022062030
二纺蛛总科包括5个现生科、5个化石科以及一些科级位置未定的化石物种,是蜘蛛目中较为古老的一个类群。目前已知最早的二纺蛛总科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早侏罗世,但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推测其起源时间为二叠纪。二纺蛛总科蜘蛛在中生代最为繁盛,化石物种相对较多,是蜘蛛化石类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生二纺蛛总科蜘蛛十分稀少,且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年来的系统发育研究认为二纺蛛总科可能是复杂生殖器类的姐妹群,是蜘蛛演化研究的关键类群。因此,本文对二纺蛛总科分类系统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总结了二纺蛛总科化石类群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组成和分布,统计了二纺蛛总科蜘蛛化石的名录。目前,二纺蛛总科蜘蛛化石分类研究基础薄弱,部分化石类群的系统位置存疑,二纺蛛总科内部系统发育关系尚不清晰。在将来的研究中,需要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获取化石材料的形态学信息,打好分类学基础;结合化石类群和现生类群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进而联系古地理、古生态、生物学行为等研究,全方位分析二纺蛛总科的自然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7.
铀矿床类型的历史沿革研究是铀成矿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铀矿地学者所关注.中国铀矿床类型研究从引进到发展已走过近60年的历程,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有待总结.笔者自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一直关注铀矿床类型的研究,并积累了国内外铀矿床分类80余例,其中我国铀矿床类型方案约50例,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通过对我国铀矿床类型研究小结、反思,提出新的分类方案构想,分(一)、(二)两部分进行简要论叙.  相似文献   

8.
1902年沙俄上校马纳金(Manakin)从黑龙江省嘉阴县乌云地区渔民那里获得一批化石,偷运到伯力博物馆,当时认为是猛犸象化石。1915年、1916年沙俄政府派人再次来考察,发现一具大型鸭嘴龙骨架化石,偷运回国。这是中国境内首次发现恐龙化石,1925年经苏联古生物学家里亚宾宁(Riabinin)研究命名为黑龙江满洲龙。1978年、1979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地质局区测队与嘉阴县政府组织联合发掘队,在619航标附近大冲沟山腰采集化石标本1432件,修复架装成2具恐龙骨架化石。  相似文献   

9.
1964年8月,当时的地质部第一普查大队在山东省诸城县吕标乡龙骨洞发现一根巨大的恐龙腿骨化石后,与地质科学院、地质博物馆组成联合发掘队,在4年间展开4次发掘,采集标本达30t。经3年修复,于1972年由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研究确定为一种新发现的鸭嘴龙,命名巨型山东龙。同一采坑内,至少已发现10具个体。  相似文献   

10.
198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地区中侏罗统五彩湾组地层一化石坑中采集到27个保存不佳的恐龙肩胛骨化石,其中17个左肩胛骨,10个右肩胛骨,经综合整理修复出2副骨架。1990年经恐龙专家董枝明先生研究认为是一种体长约5m的小型蜥脚类恐龙,因其体形小巧,并为纪念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已故的恐龙修复架装专家苏有伶先生,命名为苏氏巧龙。这是苏先生生前修复的最后一条恐龙,也有学者怀疑它是后来发现的体长约17m的克拉美丽龙(Klamelisaurus Zhao X,1993)幼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不采用同位素示踪剂测定铀、钍同位素比活度的方法。用标准方法准确的测定地质样品中的铀、钍含量~[1]及~(234)U/~(238)U,~(230)Th/~(232)Th的活度比值~[2],再应用铀、钍系的衰变特性,推导出计算样品中~(234)U,~(238)U,~(230)Th和~(232)Th比活度的方法。本方法计算所得之结果与~(232)U示踪法对比,均在1σ范围内,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2.
《湖南地质》2012,(6):17-17
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荷兰的经济发展很快,10到20年就使工业、农业和交通十分发达,到1990年德国人均国民总值达21475美元,荷兰达17000美元,居世界前列。但在经济调整发展的过程中,没有重视环境保护,尤其是对莱茵河的保护,从而产生了最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湖南地质》2010,(6):30-35
国土资源业务工作涵盖很广,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还有不少部门和人民群众不够了解,我将国土资源业务工作概括成“三个一”的管理,即“一方地、一块宝、一张图”。  相似文献   

14.
15.
唐鹰 《湖南地质》2009,(8):92-94
上期本刊介绍了探矿工程、地球物理勘察和地球化学勘察等地质找矿的工具史,本期将为您介绍遥感地质、地质实验测试和地质测绘等三个方面的地质找矿工具史话,这些,都是高速发展的地质科技的产物,目前应用频繁而广泛。  相似文献   

16.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8,32(1):11-11
2001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地质古生物研究中心张晓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等古生物学家,对发现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上白垩统二连组的镰刀龙类化石研究后,认为是已知镰刀龙类恐龙中第一件在同一个体中保存了大多数脊椎和几乎所有肢骨的标本,是一个新的属种。为纪念中国恐龙研究的开拓者杨钟健先生,故命名杨氏内蒙古龙(Neimongosaurus yangi)。  相似文献   

17.
描述了产于黔东南剑河县中寒武统凯里组中上部的19块中寒武统底部标志化石--印度掘头虫Oryctocephalus indicus(Reed,1910)蜕壳标本,其中大部分缺失头盖,其余外壳保存完好.对其蜕壳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蜕壳程序如下:头甲以小于90°角下弯,导致背壳沿头、胸接合处裂开;面线张开,自由颊与头盖裂开;虫体恢复平伸状态,头盖旋转;三叶虫携老壳向前爬行,并将已与自由颊和胸甲裂开的头盖顶翻于头甲前方;虫体继续向前爬行,并将头盖扒向两侧;虫体向前爬行并不断颤动,最终脱掉老壳.被脱掉的老壳胸尾相连,腹边缘-唇瓣板与自由颊基本位于原位,与"Phacopid式蜕壳"或"Salter式埋藏"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8.
长沙向南,八面山。 “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可见其高,其主峰高度在2000以上,但具体高度还有争议。  相似文献   

19.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一个十分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西南部壮族进行上坟扫墓的日子,同时也是北部壮族赶风流歌圩“唱欢”的日子。不过,不管是南壮北壮,每到这天,壮家人都从山坡上采回嫩绿的枫叶、红蓝草、黄饭花、嫩稔米果等,加上上好的糯米,精心炮制成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此外,人们还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  相似文献   

20.
闫慧  李心清  周会 《地球化学》2008,37(3):275-280
双壳类壳体碳酸盐(文石)稳定同位素组成已被广泛地用于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研究中,但是双壳类壳体碳同位素组成所指示的气候和环境意义一直是争议的问题。对双壳类河蚬(corbicula fluminea)进行了室内养殖,并选取两个壳体样品(壳高,A=13mm,B=9mm),测定其生长部分壳体和生长期间水体碳同位素,研究表明,随着水体碳同位素的升高(δCmc由-5.24‰升至1.41‰),两壳体碳同位素也随之升高,表明水体对壳体碳同位素的影响;δ13CA分布范围为-4.76‰-2.09‰,δ13CB为-8.49‰-2.89‰,壳体A和B碳同位素均比预测平衡值偏负,表明壳体在形成过程中利用了新陈代谢产生的富集12C的CO2。根据计算壳体A在实验中沉淀部分壳体利用新陈代谢碳的比例(M值)为24%~43%,平均值为33%;壳体B为33%~75%,平均值为58%。肘值随生物的生长呈下降变化,这说明在实验中河蚬主要是通过增加对DIC的吸收和利用来满足壳体生长对物质量增加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