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在海洋卫星遥感技术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制定了长远的自主海洋卫星发展规划,构建了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和海洋监视监测三大系列的海洋卫星,逐步形成了以中国自主卫星为主导的海洋空间监测网,在中国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海洋防灾减灾、海洋安全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中国在海洋水色、海洋微波(海洋动力环境)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中国在海洋卫星遥感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并对中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2012风暴年     
《海洋世界》2013,(3):8-9
2013年2月26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12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12年中国海平面公报》和《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在公报里,用大量数字总结了2012年中国的海洋灾害、中国海平面的状况和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特提斯“女神”在亚洲、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奥秘和故事;在亚洲,三大古陆群的提出,打破了历来把地球只看成是一陆一海的格局……中国奇观前文已说过,特提斯这个来自欧洲的“女神”到了亚洲,又有了新的面貌。下一个问题自然就是:中国有没有特提斯海?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而且,特提斯海不仅延伸到了中国,作为特提斯东段的主体,中国特提斯海还另有一番天地。  相似文献   

4.
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海洋生物相关的重要研究进展,梳理了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系统总结并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抛砖引玉,希望籍此助推中国海洋生物研究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5.
用几何水准法、水文法、重力—卫星测高法三种不同方法求得了中国近海海面地形,给出了中国近海海面地形数学模型和中国近海海面地形图,探讨了中国近海海面地形形成机制,包括海洋水文因素、大气压力影响,以及太平洋北赤道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梁斌 《海洋世界》2009,(7):78-80
两代中国人的奋斗实现了两代中国海员的大船梦想,今天,33万吨的超级油轮,8000个标准集装箱船;专用的半潜船;最先进、最大型的中国远洋船航行在世界各地,中国远洋船队规模世界第二,中国集装箱船队的规模将是世界第四。中国船上飘扬的五星红旗告诉世界:中国在不断强盛和繁荣。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英国海洋石油开发管理现状作了扼要介绍,并进行了初步对比和分析。从英国海洋石油开发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中吸取教益,结合中国具体情况,探讨了中国海洋石油开发的路子。  相似文献   

8.
赵建军 《海岸工程》2002,21(2):45-52
在对中国西部的区域划分进行界定并阐述中国西部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西部的开发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对中国西部开发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中国西部开发的优势和制约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中国西部开发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孟庆佳  施建伟  刘娜  王凡 《海洋科学》2011,35(12):121-126
利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科学数据库”历史资料并结合Pathfinder 卫星遥感资料, 对中国近海的海表面温度(SST)多年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 给出了变化趋势。针对1963~1996 年和1985~1996 年两个时间段, 对夏季和冬季中国近海SST 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中国近海除个...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在进行中国对虾四倍体诱导研究中获得了可喜的阶段成果。1991年成功地培育出了四倍体中国对虾数千尾。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持了“中国对虾四倍体诱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验收会。专家组认为:该项研究解决了适时获得批量授精卵的人工控制技术,对虾染色体倍性检测技术和中国对虾四倍体诱导技  相似文献   

11.
《海洋世界》2006,(1):24-25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无论从菜肴的口味、制作方面,还是从餐具的选择、用餐的环境方面,每一处与饮食有关的地方,无不显露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自古名人辈出,他们对饮食的厚爱与研究,不仅推动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也推动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并为中国的饮食文化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海环境中三丁基锡化合物(TBT)的广泛使用对海洋生物产生了一定危害,但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相关的水质基准或标准,妨碍了该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本文根据文献筛选得到的59种生物的急性毒性数据和29种生物的慢性毒性数据,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推导了中国TBT的海水水质基准,在此基础上,应用商值法和概率风险评价法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体中的TBT进行了初步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中国近海环境中TBT的急性和慢性水质基准分别为0.137和0.006μg/L;两种评价方法结果均表明中国近海水体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且慢性风险远高于急性风险。因此中国近海环境中TBT的生态风险需要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3.
大洋钻探与中国的海洋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大洋钻探开始于20年前南海的ODP184航次。20年来,中国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中的作用大幅度提升,最近5年里在南海实现了三个半IODP航次以探索其裂谷与扩张过程。积极参加国际大洋钻探合作为中国的海洋地质学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不但将研究区域从近岸扩大到深海,而且壮大了中国深海科学研究队伍。边缘海构造和气候变化低纬驱动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就是成功的例子。现在中国为了增强在大洋钻探国际合作的作用,制定了三步走的方针。作为第二步,中国将提供执行钻探航次的钻井平台,从而进入大洋钻探的核心层。与此同时,中国提出在2020年主办国际学术大会,准备制定2023年以后的国际大洋钻探科学计划。对于中国深海科学界来说,这些新任务都将是空前的挑战,是否能够成功将取决于我们在科学上的准备程度。  相似文献   

14.
马尾起航     
<正>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福建马尾,作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发祥地之一、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因其承载了左宗棠、沈葆桢所创设的船政,保留了这一历史文化遗址和精神,被史学家誉为"中国近代史的活化石"。"洋务运动"时期,闽浙总督左宗棠在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局,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权"具有特定含义。面对现实挑战,中国应当采取立体式的"海权"维护策略。文章简略分析了中国"海权"产生的理论和历史背景,提出维护中国"海权"必须采取立体式战略思维,实行立体式的"海权"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时讯     
《海洋世界》2004,(8):1-1
日本想把东海油气问题闹大这段时间,日本朝野和媒体纷纷向中国发难,群起指责中国开发“东海石油天然气田”,认为中国“侵犯”了日本的海洋权益,并表示要在有争议的中国专属经济区进行海底资源调查和石油天然气开发。日本欲抢夺中国东海专属经济区资源的举动,不能不引起中国人的注意(详见第6页)。  相似文献   

17.
那颜 《海洋世界》2015,(1):60-65
当中国人捧起精美瓷碗吃饭时,欧洲人还在使用"stoneware"(陶器);直到中国瓷器传入欧洲,欧洲人才知道原来世上还有如此精美的器物。他们根据"昌南(即景德镇)"的汉语发音,称它们为"china"。从此"中国"便与"china"画上了等号。从看见中国瓷器第一眼,欧洲人就渴望亲手制造出"中国瓷器",并为此进行了长达几百年的不懈尝试。  相似文献   

18.
<正>日前,中国知网(CNKI)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推出了一套《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该报告基于中国大陆建国以来出版的422万余本图书被近3年国内期刊、博硕、会议论文的引用频次,分学科、分时段遴选高被引优秀学术图书予以发布。据研制方介绍,他们统计并分析了2013-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813万余篇、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101万余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39万余篇,累计引文达1 451万条。根据统计数  相似文献   

19.
中国风暴潮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听取了刘凤树同志代表研究会第一届委员会所做的“中国风暴潮研究会工作报告”和杨华庭同志所做的“中国风暴潮研究会关于更名为中国风暴潮及海啸研究会和制定研究会章程的报告”。代表们对以上两个报告及研究会章程(草案)进行了热烈的、认真的讨论,提出了修改和补充意见,并进行了修改。现决议如下:  相似文献   

20.
静海寺遐想     
打开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中的一些灰暗历史画面,每每令人难忘。穷凶极恶的英国侵略者为了掠夺中国,抵制中国禁销鸦片,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舰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攻广州、占厦门、克宁波、陷上海,旋即兵临南京城下,威逼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从此,各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效仿,把魔爪伸进了中国大陆,我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当年屈辱和谈的地点——南京静海寺,无日不在诉说着这段沉重的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