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当前热点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据1999—2008年最新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将灰色关联分析法(GRA)与层次分析法(AHP)集成赋权,构建中国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1999—2008年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计算了中国各子系统和整个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最后对中国复合总系统的协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8年中国复合总系统整体上处于良好协调状态,协调度的平均值为0.8045.结论符合中国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2.
何为“气象能源”众所周知,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乃至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等等众多的问题。它们无一不与能源的合理分配与开发利用息息相关。发达工业国家对能源的高额消费,不仅使矿物能源资源告急,而且带来了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等环境问题。发展中...  相似文献   

3.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称21世纪将是人口、经济、环境与资源的矛盾更加尖锐的时代。探讨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已经从一般的学术性问题上升为具有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确保经济持续发展意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后果 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人类的活动,包括人口无控制的增长和不科学的开发,严  相似文献   

4.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称21世纪将是人口、经济、环境与资源的矛盾更加尖锐的时代。探讨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已经从一般的学术性问题上升为具有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确保经济持续发展意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全球性气候变化引起了各国政府、科学家和公众的关心和重视,因为它涉及到人类发展和进步面临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这三大问题,涉及到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类型和制定减灾对策、资源利用保护政策、环境政策,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它对农业、林业、自然生态系统、水文和水资源、海平面上升和自然气候地带变化等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料学问题之一。在知识经济中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是与传统观念不同的。1环境概念环境是指人类所直接依赖的资源状态,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  相似文献   

6.
《巴黎协定》正式生效, 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必将对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带来重要影响。本文结合IPCC发布的可持续发展(SSP1)、中度发展(SSP2)、局部或不一致发展(SSP3)、不均衡发展(SSP4)、常规发展(SSP5)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以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综合考虑人口现状和发展政策设定不同发展路径下各省人口模型的相关参数,在全球升温控制在1.5℃和2.0℃时,对比研究中国和各省分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的人口演变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球升温1.5℃时,SSP1和SSP4路径下总人口较2010年增加0.44亿人;升温2.0℃时,SSP2和SSP3路径下较2010年分别增加0.23亿和0.67亿人,SSP5路径下减少约0.12亿人。5种路径下中国人口将在2025-2035年达到峰值,人口峰值正处于全球升温1.5℃期间。(2)全球升温1.5℃时,除了东北地区和四川、安徽省外,多数省(市)人口均较2010年有所增加;升温2.0℃时,西北、西南和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的发达省份保持较高的人口增量,其他地区人口开始呈减少趋势。(3)在全球升温1.5℃和2.0℃期间,大部分省份人口达到峰值,其中SSP3路径下广西人口最多,可达1.13亿,其他路径下广东省人口最多,达1.53亿。(4)未来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与全球升温1.5℃相比,升温2.0℃时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重,东北地区老龄化问题最严重。采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全球升温控制在2.0℃之内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7.
新书消息     
《气象》2000,(8)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数据目录》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秘书处编  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是国家重要的资源和宝贵的财富。系统收集、整理、存储、开发应用数据资源是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 ,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生态系统科学数据是研究生物与环境 ,合理开发资源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依据。当前 ,人类所面临的资源、人口和环境等重大问题的挑战 ,以及地球科学领域的网络化综合研究的发展趋势 ,都迫切要求能够交流和共享所积累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青海气象》2008,(1):72
当代环境问题,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淡水:淡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地球总水量约为14亿立方千米,其中淡水仅占2.53%,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封冻在南极等地的永久冰盖中,人类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尚不足0.003%。据联合国统计,主要由于人口增长,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的淡水消费量增长了七倍,  相似文献   

9.
刘敏 《气象科技》1989,(2):50-53
近十年来,由于世界人口猛增,大面积滥伐森林,大规模发展旅游业以及滥用资源,世界上许多地区环境日益恶化,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许多学者在试图分析和研究山脉对大气边界层过程的影响,山区的气候特征和气候资源开发,山地环境与人口,  相似文献   

10.
自然资源危机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土地资源匮乏和土地利用的巨大变化 ,过度的人类活动造成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土地和水资源竭尽以及其它多种环境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 ,确保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利益 ,就需要对这些自然资源进行更好的管理。1 什么是自然资源 (NR)能够为人类利用的任何自然生成的资源 ,如空气、气候、水、土壤、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陆地、矿产资源等。 NR包括所有那些可被人类在特定时间利用以及具有未来利用前景的自然界的组成部分 ,其中可再生 NR如果没有被过度利用而退化 ,它是可以被潜在地无限制地进行开发的。NR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明发展道路;坚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减轻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党中央根据十六大确立的宏伟  相似文献   

12.
根据IPCC提出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本文以中国14个乡村振兴核心区为研究区,结合中国当前人口特征设定不同SSPs路径下本地化人口预估参数,采用人口—发展—环境(PDE)模型,预估2020~2040年人口变化特征.结合SSPs-RCPs情景下多模式的干旱评估结果,探讨未来乡村振兴核心区干旱暴露人口较基准期(1...  相似文献   

13.
全球性气候变暖给新疆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什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国务委员宋健在中国科学技术兰皮书(第5号)《气候》中指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这三大问题的严重挑战。能否在这世纪之交,特别是下世纪初,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所以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全体科学界的严重关注。这三大问题的解决都与气候条件有关。尤其是淡水资源、食品生产、改善生态环境这些当前最迫切的问题,直接受气候条件的制约。研究各种尺度的中长期气候的变化规律,深刻了解全球气候、东亚气候、中国气候以及各地的局部气候变化规律,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建…  相似文献   

14.
1989年4月25日国务委员宋健在国家气候委员会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这三大问题的严重挑战.能否在这世纪之交,特别是下世纪初,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所以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全体科学界的严重关注.这三大问题的解决都与气候条件有关.研究和深刻了解全球气候、中国气候及局部气候变化规律,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增强气候意识,加深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研究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预测气候变化和预防气候灾害,保护气候环境和气候  相似文献   

15.
IPCC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中国和分省人口变化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10年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IPCC发布的可持续发展(SSP1)、中度发展(SSP2)、局部或不一致发展(SSP3)、不均衡发展(SSP4)、常规发展(SSP5)这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率定人口-发展-环境分析(PDE)模型中的人口生育率、死亡率、迁移率、教育水平等参数,对2011-2100年中国和31个省(区/市)人口变化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 不同SSP路径下,中国人口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高气候变化挑战的SSP3路径下人口最多,于2035年达到峰值,约14.27亿;在以适应挑战为主的SSP4路径下,人口出现最小值7.02亿。2) SSP1、SSP4和SSP5路径下人均寿命长,人口老龄化严重,其中SSP1和SSP5路径下人均教育水平高,到2100年教育水平在大学以上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SSP2路径下各年龄段分布比较均衡;SSP3路径下新生人口数量较多,劳动力充足,但教育水平较低。3) 到2100年,SPP3路径下广西人口呈现最大值1.13亿,在其他路径下广东人口最多,达1.29亿。  相似文献   

16.
开发建设新疆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是水的问题.当前,各方面为解决这个问题所做的努力,都集中在地面水(包括地下水和冰川水)的开发利用上.但是地面水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特别在北方地区,地面水资源的储量本来就比较贫乏,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出现的对水的需求量的急剧增长,已使一些地方的地下水开采达到了严重过量的程度;其它地方地表水的开发虽然还有一定潜力,但在干旱地区,或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能否生产足够的食物供养未来人口的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基于1997—2006年辽宁省10 km×10 km分辨率的气象资料,通过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和农业生产力模型计算了农田、草地和湿地的生产力及其动态。结果表明:近10 a来辽宁省年平均气温呈略下降趋势,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1997—2006年辽宁省植被年平均总净第一性生产力为(农田、草地和湿地)3.63×107 t•yr-1,其中农田、草地和湿地分别为2.18×107 t•yr-1、0.99×107 t•yr-1和0.46×107 t•yr-1。应用人口承载力模型计算出在宽裕型、小康型和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下1997—2006年辽宁省的年平均总人口承载力,分别为2226.9万人、2035.3万人和2015.1万人。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卫星遥感的长江三角洲地表热环境人口暴露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城市地表热环境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卫星遥感的夜间灯光,植被指数,高程和坡度为自变量构建了适用于人口空间分布估算的随机森林模型,结合卫星遥感反演的地表温度数据,以2016年夏季为例,研究了1km分辨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夏季地表热环境人口暴露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利用随机模型对长江三角洲2016年人口进行1000m格网空间化分布模拟,变量解释度达到80%,人口空间化结果接近实际。(2)人口密度高值区和夏季大部分月份内的地表热环境高温区和人口暴露高和极高风险区总体有较好的对应。6月皖北地区高温区面积增大导致地表热环境的人口暴露风险较高等级的面积比例高于其他月份。(3)在月和季节平均尺度上,地表高温热环境暴露极高和高风险区域面积极少,处于沿海地区、长江下游沿线以及各县区的中心城市;中等暴露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及中心城市周边地区;低暴露风险区分布在东北部内陆地区和东北部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地区。  相似文献   

19.
1引言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人类的主要集聚形式及主要集聚地之一,也是一个人口高度集中、经济高强度开发的人工生态系统。随着我国城市扩大化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尤其是20世纪以来,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危机。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卫生状况恶劣等等,许多城市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人们原有的生活环境受到破坏,污染加剧、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出现了一系列“城市病”,其中城市气象及其次生灾害成为严重制约城市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因此只有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展跨学科的前沿综合研究,提高对环境问题的预见性,建设安全防灾减灾体系,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城市化与气象灾害近50年来,世界城市化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与工业发达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即工业化程度越高,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越快,城市化进程也就越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气象灾害危害越来越大。现代城市人口密集,经济集中,商业繁荣,是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正是由于城市聚集着大量的人口、资金和财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镇和乡村住房建筑地震设防水平差距较大,暴露在低设防农村与高密集城镇下的人口因此面临较高的地震风险,面向地震设防风险分析未来城乡人口及暴露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地震烈度区划图和人口-发展-环境(PDE)模型,模拟分析了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情景下的未来城乡人口地震灾害时空暴露。结果表明:(1)除SSP3下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外,其他SSP情景下各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均先增后降,农村人口数量受城镇化影响呈持续下降趋势;(2)城镇与农村地震灾害高、较高人口暴露等级空间分布相似,集中在华北、西南与东部沿海地区;(3)相较于有设防的城镇地区,无设防农村地震人口暴露等级偏高,高暴露、较高暴露等级的数量偏多,未来城镇人口暴露等级有所上升,而农村人口暴露等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