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安徽庐枞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系的时代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庐枞地区的中生代火山岩系自老而新分为:龙门院组、砖桥组、双庙组、浮山组。按古生物证据,砖桥组所含瓣鳃类和腹足类化石属晚侏罗世,叶肢介、轮藻、植物与孢粉多为早白垩世组合,介形虫类化石为晚侏罗—早白垩世。地质力学所(1979)、安徽区调队(1979)、南京地矿所岩石组(1978)、地科院地矿所(1978)、贵阳地化所(1977)、安徽地矿局327地质队(1977)等单位均将砖桥组、龙门院组及与其相应地层划归侏罗系上统。刘鸿  相似文献   

2.
安徽铜陵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岩石中的岩浆混合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采用“结构组合”的概念探讨了铜陵地区花岗岩类岩石中的典型混合结构类型,提出了岩浆混合作用是铜陵地区花岗岩类岩石形成的主要作用,混合作用属于化学混合,且至少发生了两次岩浆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的岩浆岩岩体中产有多种矿物巨晶和岩石包体。笔者对产于曹山辉石冈长玢岩和鸡冠石花岗闪长岩中的辉石和角闪石巨晶及其堆积岩或堆积晶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矿物平衡结晶的温压条件,讨论了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幔源岩浆底侵作用问题。研究表明,铜陵地区大约在140Ma以前发生了碱性橄榄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辉石巨晶和角闪石巨晶及其堆积晶是由底侵的碱性橄榄玄武质岩浆在28~33km深处的深位岩浆房中与下地壳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形成的中基性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而辉石堆积岩是由中基性岩浆在19~21km深处的浅位岩浆房中与中地壳的浅变质岩系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形成的中性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的燕山期中酸性-酸性小侵入岩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区内的层控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密切相关。在这些小侵入岩体中,特别是在老庙基、小铜官山和金口岭岩体中,产有二长质到闪长质的同源包体、角闪石堆积岩包体和黑云母片岩残余包体。对这三类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以及单矿物氧同位素分析,同时收集了相关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资料,为阐明矿区岩浆-热液过程提供了依据。分析结果表明,闪长岩和辉石岩包体的(^87r/^86Sr),为0.7070~0.7073,εM(t)为-9.7,而石英二长闪长岩主岩(^87r/^86Sr)。为0.7072~0.7077,εNd(t)为-10.6~-11.9。铜官山矿区堆积岩包体中的堆积晶、同源包体和寄主岩中的斑晶以及同源包体及寄主岩中的基质的矿物结晶温度分属890~970℃,730~755℃和675~730℃三个区间,对应的深度为24~29km,9~15km和4~6km。它们分别代表了深位岩浆房、浅位岩浆房和岩浆侵位处矿物结晶的温度和深度深位岩浆房的深度对应于岩石圈中下地壳硅镁层的深度,而浅位岩浆房的深度对应于岩石圈中-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的深度从宕石包体及其寄主岩锶、钕同位素以及岩石学和矿物学资料来看,深位岩浆房中的岩浆可能是由底侵的碱性玄武岩浆与下地壳硅镁层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而浅位岩浆房中的岩浆可能是由来自深位岩浆房的演化岩浆与中-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二长质同源包体与黑云母片岩残余包体过渡,有时闪长质同源包体与寄主岩过渡,相互之间的界线模糊不清。角闪石堆积岩包体中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的共存表明,在堆积岩结晶时已有相当数量的铁、铜和硫溶解在演化的岩浆中。由此可以推断,已初步富集铁、铜和硫的演化岩浆与深度同浅位岩浆房相当且富合成矿元素的变质岩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可以富集足够的成矿物质以形成铜官山矿区的矽卡岩型铜铁硫化物矿床,矿区同源包体中斜长石的δ^18OSMOW‰值为9.0~9.2,寄主岩中斜长石和石英为9.4~9.9,矽卡岩中石榴石和石英为3.92~11.84,矿石中磁铁矿和石英为3.84~5.85,而相应的δ^18H2O‰值在寄主岩中为6.87,矽卡岩中为6.85~6.89,矿石中为8.18~12.64。此外,在寄主岩及其岩石包体中同时产有熔融包裹体、熔融-流体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并能见到不混溶包裹体。这些事实结合矿物平衡地质温度计计算结果和收集的包裹体测温资料,表明矿区的岩浆-热液过程可以分为:1)岩浆结晶;2)岩浆流体出溶和出溶流体演化(大致对应于矽卡岩化);和3)成矿热液活动(对应于铜金矿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张舒  张赞赞  吕博 《安徽地质》2023,(2):97-100+123
花山岩体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东南部的A型花岗岩带内。详细的岩相学工作显示,花山岩体岩性为正长花岗岩。锆石U-Pb激光定年结果显示,花山正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25.2±0.8)Ma,其形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白垩世伸展的构造背景之下。综合分析前人的年代学研究成果,庐枞矿集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可以划分为134~128 Ma、131~124 Ma、99~96 Ma 3个阶段,包括花山岩体在内的A型花岗岩是第二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形成受控于早白垩世中国东部统一的伸展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6.
花牛山矿产集中地区与钨、锡、钼、金、银、铅、锌等成矿关系密切的钾长花岗岩是印支期—燕山早期构造—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具A型花岗岩特征:SiO271.51%~77.53%,Al2O311.64%~14.41%,K2O+Na2O7.43%~9.75%,K2O/Na2O1.01~2.04,CaO0.36%~1.9%,MgO0.03%~0.77%,Eu、Ba、Sr贫,富集Nb、Td、Hf、Th、U等元素。结合区域地质和岩浆岩资料,作者认为,钾长花岗岩是同熔型岩浆经一系列分异演化的产物,形成的构造环境是二叠纪—三叠纪EW向裂谷作用和中生代滨西太平洋NE向断裂。北山地区与印支—燕山期"A"型有关的W、Sn、Mo、Au矿的找矿潜力巨大。"A"型花岗岩的区域构造—岩浆演化,对指导区域矿产预测和评价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A型花岗岩与铀(金)矿床(化)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目前关于A型花岗岩的成因存在较大争议,开展A型花岗岩的成因研究将有助于探讨其与铀(金)矿床的成因联系,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寻找此类矿床提供依据。本文选取了庐枞盆地南部的城山岩体、何家凹岩体和梅林岩体3个典型A型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野外观察及室内地球化学分析工作,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这些A型花岗岩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城山岩体、何家凹岩体及梅林岩体侵位于127 Ma,为庐枞盆地最晚一次岩浆事件的产物,属于A型花岗岩,它们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源区以相当于董岭群的变沉积岩为主并夹杂少量地幔物质,岩浆演化过程以分离结晶作用为主,斜长石和钾长石为主要的分离结晶相。  相似文献   

8.
9.
安徽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深大断裂带的中部,构造上隶属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T2-J2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在J3-K1时期,区内发生了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的碰撞后到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造山后岩浆活动和相应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碰撞后到造山后火山.侵入杂岩组合.碰撞后岩浆活动大致发生在125~145Ma,铜陵地区辉长岩包体和大量堆积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富碱岩浆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繁昌盆地中的中分村组和赤砂组火山岩以及南部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过铝质的长英质岩套;由中部铜陵地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和北外带侵入岩等构成的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系和由铜陵地区的中基性侵入岩、庐枞盆地龙门院组和砖桥组火山岩、宁芜盆地龙王山组和大王山组火山岩以及沿长江两岸呈NE方向分布的富碱岩浆岩构成的橄榄安粗岩系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准铝质的镁铁质-长英质火成岩岩套.造山后岩浆作用大致发生在105~125Ma.宁芜地区辉长岩的侵入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宁芜和庐枞地区过碱性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由繁昌盆地蝌蚪山组火山岩和庐枞盆地双庙组火山岩以及宁芜盆地辉长岩侵入体组成的碱性岩系和由庐枞盆地浮山组火山岩和宁芜盆地娘娘山组火山岩组成的过碱性岩系属于造山后碱性-过碱性火成岩岩套.与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相对应,在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发生了两期壳幔相互作用.其中早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上部圈层的底侵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晚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下部圈层的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微弱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齐  牛漫兰  朱光  王婷  费玲玲 《岩石学报》2016,32(4):1031-1048
郯庐断裂带庐江段长岗岩体主要由正长花岗斑岩组成。锆石U-Pb定年获得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20±2Ma。样品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Th、U、K、Pb),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如Nb、Ta、Ti),并具有A型花岗岩的典型特征,如高Fe OT/Mg O、K_2O/Na_2O比值和高的稀土、Zr、Nb含量。长岗A型花岗岩的Sr/Y、La/Yb和Eu/Eu*明显低于郯庐南段埃达克岩,这表明A型花岗岩和郯庐南段埃达克岩岩浆起源深度存在明显差异。A型花岗岩具有高的锆石Ti温度(748~811℃)和低的锆石Ce~(4+)/Ce~(3+)值,这与郯庐南段埃达克岩相一致,暗示A型花岗岩岩浆具有高温和低氧逸度。A型花岗岩具有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类似于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低镁埃达克岩和正常花岗岩,不同于郯庐南段埃达克岩。A型花岗岩锆石δ~(18)O值变化于5.72‰~6.24‰,其ε_(Hf)(t)值(-19.5~-16.9)高于郯庐南段埃达克岩和北大别低镁埃达克岩。本文认为长岗A型花岗岩源自扬子克拉通古元古代中下地壳(t_(DM2)(Hf)=2417~2248Ma),在斜长石稳定且无石榴子石区域(40km)部分熔融形成的。在120Ma之前,作为郯庐南段埃达克岩主要源区的含石榴子石的中-新太古代加厚下地壳(40~50km)已经移除。  相似文献   

11.
矿产资源定量估算是矿产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针对安徽庐枞地区陆相火山岩型铁矿的罗河式、龙桥式2种类型,利用地质体积法、数量化理论Ⅰ、专家估分法、品位-吨位模型法及磁测定量估算法5种比较常用的资源量估算方法分别对该区铁矿进行了资源量估算。对比分析5种方法估算结果:磁测定量估算法估算的Ⅱ级资源量(5.02亿t)结果偏低、Ⅲ级资源量(30.46亿t)偏大;专家估分法估算资源量(4.55亿t)是最低的结果;品位-吨位模型法估算资源量(13.35亿t)结果偏低;数量化理论Ⅰ应用数学模拟估算结果(20.22亿t)偏大;地质体积法充分利用了各种地质条件,估算的资源量(14.90亿t)符合该区实际。据此,地质体积法适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Lith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mineralogical analyses on pyroxene and hornblende megacrysts and pyroxene and hornblende cumulates in xenoliths in the Mesozoic plutons of the Tongling region, Anhui Province,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magmatic underplating of mantle-derived alkali-olivine basalt at circa 140 Ma. The pyroxene and hornblende megacrysts and cumulates were formed through the AFC process at depths ranging from 27 to 35 km.  相似文献   

13.
花岗质岩石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花岗质岩石中的岩石包体研究的部分成果,重点论述了利用花岗质岩石中的岩石包体研究岩浆底侵作用、内生成矿作用、岩浆混合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等方面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14.
安徽铜陵岩浆岩中辉长质岩石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安徽铜陵白芒山、老庙基和小铜官山岩体中发现了3个辉长质岩石包体。报道了这些辉长质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的岩相学观察以及矿物电子探针和全岩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锶钕同位素分析资料,总结了辉长质岩石包体的特征,讨论了它们的地质意义。该区辉长质岩石包体主要有两类。一类具“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斜长石和角闪石。“基质”具微粒半自形一自形等粒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和角闪石;另有少量黑云母,有时还有少量辉石。另一类具辉长结构,主要由辉石、斜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组成。本区辉长质岩石包体低铝高镁和富碱,其Cr,Co和Ni的含量明显偏高,重稀土元素,特别是钇相对富集,(^87Sr/^86Sr).为0.7063到0.7069,εNd(t)为-4.9~-8.8,与大陆裂谷碱性玄武岩的特征一致,表明本区此时属于拉张环境。研究还表明,铜陵地区不具“斑状”结构的辉长质岩石包体是由底侵的碱性玄武岩浆在约26km深处的深位岩浆房中直接冷凝结晶形成的。本区具“斑状”结构的辉长质岩石包体中的“斑晶”由闪长质岩浆在8~13km深处的中位岩浆房中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形成,而“基质”是在“斑晶”形成以后,由深位岩浆房中的中基性演化岩浆上侵到中位岩浆房,并围绕早期“斑晶”矿物结晶而形成。  相似文献   

15.
The Lujiang-Zongyang volcano-structural depression resulted from the combined action of tectonism and volcanism. Its evolution progressed through five stages from 190 to 105 Ma B.P., during which nine types of metal and pyrite deposits were formed. These deposits show obvious regularities in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have certain genetic relation, forming a minerogenetic series related to shoshonite within or around the volcano-structural depression on the basement that sank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is paper suggests a four-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 typical volcano-structural depression and its related mineralizalion in a transition belt from the active margins to the inner part of a plate under alternating shear-compressive and shear-extensional stress conditions, but predominantly shear-extensional stress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6.
福建侵入岩的岩浆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开毕 《福建地质》2012,31(3):255-261
福建省地质构造发展自古元古代以来,经历了吕梁、晋宁、加里东、印支、燕山(包括早、中、晚三个亚期)、喜马拉雅期的岩浆侵入活动和岩石圈演化。系统总结福建同期或不同期侵入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副矿物特征等,各期侵入岩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燕山期花岗岩类与前燕山期间呈跳跃式变化,二者有较大的差别,说明它们属于不同大地构造环境的岩浆演化系列。  相似文献   

17.
福建紫金山矿田中生代岩浆岩演化序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紫金山矿田中生代岩浆活动分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二幕,第一幕为晚侏罗世(154~149 Ma)挤压环境下的岩浆活动,表现为壳源S型花岗岩紫金山复式岩体与才溪岩体的侵位,复式岩体具有154 Ma、150 Ma及149 Ma三次脉动;才溪岩体侵位时代约150 Ma。第二幕发生于早白垩世(125~93 Ma)构造拉张、地幔上涌的环境,岩浆活动共4期,形成一套 I 型花岗岩及共源异相的火山岩、次火山岩,为成矿提供了物源和热源。其中第1期为早白垩世火山喷发与岩浆超浅层就位,形成石帽山群下段的英安岩及紫金山次火山岩(125~118 Ma);第2期表现为石帽山群下段安山岩喷发与四方岩体的侵位以及英安玢岩的形成(109~103 Ma);第3期表现为石帽山群下段英安岩的喷发和罗卜岭—紫金山似斑状花岗闪长(斑)岩的侵位以及龙江亭、二庙沟附近的石英闪长玢岩的形成(103~100 Ma);第4期表现为晚期罗卜岭斑岩的侵位、石帽山群上段流纹岩的喷发和大岩里花岗斑岩岩脉、金铜矿的石英斑岩脉等成矿后期无矿脉岩的形成(100~93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两个岩浆系统各自形成共源岩浆异地异相分异演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邢凤鸣  徐祥 《岩石学报》1995,11(4):409-422
安徽沿江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岩浆带中段,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类型复杂,特点突出。它具有夹心饼干式分带现象。中间为富碱的高钾钙碱性岩系和橄榄安粗岩系;两侧为钙碱性岩系。中间的岩浆岩具有高钾富碱、高Sr,低Mg、Cr、Ni,εNd变化大但Isr变化小且较低以及岩浆演化的多样性为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安徽繁昌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构造控矿作用明显。对区内的褶皱、断裂和节理进行了野外调研和实地测量,并通过变形特征观察和构造配套分析,确定了繁昌地区多期次构造活动的主应力方向,即主压应力方向依次为:前印支期的EW向和SN向、印支期的NNW向、燕山早期的EW向、燕山晚期的NWW向以及喜山期的NE向和EW向。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该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并指出从印支期到燕山晚期为主要的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