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类型重力测量数据的融合处理,是地球重力场模型化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之一.基于调和分析方法推导了由GOCE卫星SST和SGG数据构建地球重力场模型的谱组合公式及对应谱权的具体形式,给出了多种类型重力测量数据联合处理的谱权及谱组合的通用表达式.结果表明,SST数据能够有效改善SGG数据解算模型在低阶部分的精度,从而提高了解算的地球重力场模型的质量和可靠性并拓宽了其频谱范围,使其精度和空间分辨率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分析研究了2001年5月15日~8月15日3个月GMS卫星资料在湖南资水流域实时数值预报中的应用以及将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卫星上的TMI(Microwave Imager)雨水资料适时融入数值模式改变当时模式中雨水分布场,数值模拟还研究了发生在淮河流域的10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资水流域3个月的实时预报效果良好,准确预报出其中出现的3次致洪暴雨和1次特大暴雨;对淮河流域暴雨,由于TMI资料空间分辨率较高,能够很好地反映中小尺度系统的空间结构,加入模式后使得模拟出来的降雨强度,雨量中心时空分布更接近实际情况,10次暴雨过程的TS评分较不使用TMI资料更好。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海海域卫星热红外亮温增温异常探讨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在大量风云静止气象卫星热红外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比总结了中国近海海域卫星热红外亮温增温异常的特征,分析了热红外亮温异常与海底常规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中国近海海域卫星热红外增温异常的机制,指出了中国近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赋存区。根据地球排气理论及卫星热红外亮温增温异常与海底烃类聚集体、油气盆地或潜在天然气水合物藏、断裂构造、地震活动等之间的关系,中国近海临震前卫星热红外增温异常的原因可能与临震前地球排气作用导致的油气渗漏和(或)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扩散有关。中国近海海域的西沙海槽、东沙群岛岛坡、笔架南盆地、北吕宋海槽、南沙海槽、冲绳海槽中南部至西南部等是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赋存区。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海海面地形的计算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海面地形的研究现状,并根据几何水准求得了中国近海的海平面倾斜及其精度.给出应用水文资料计算中国近海海面地形的公式及其计算结果.探讨了由球函数模型计算中国近海海面地形的理论和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从卫星重力资料看中国及邻区地壳密度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小波多尺度分析等信息提取新方法,从地球重力场模型(EGM2008)经各项校正得到的中国及邻区卫星布格重力异常中提取和反演了中国及邻区上、中、下地壳的密度信息,揭示了区域地壳三维密度结构。下地壳低密度扰动主要出现在青藏高原和华南沿海到对马海峡一带,其它地区多现较高密度扰动。所有克拉通地体密度在中下地壳都是高密度的。中下地壳低密度扰动带可分成四类:(1)出现在板块边界的低密度扰动条带,(2)出现在中国西部挤压构造有关的山脉下方,(3)与拉张走滑构造有关的构造带,(4)和与大陆内部板内造山有关的构造带。上地壳结晶基底的低密度扰动可出现在显生宙造山带和未充分发育的大陆裂谷。碰撞俯冲造山带以地壳低密度大厚度为特征,但是板内造山带不同,以地壳局部高密度中厚度为特征,局部高密度反映了中基性结晶岩的存在,莫霍面上拱反映了中基性岩浆侵入。板内拉张裂谷带上地壳基底密度局部低、中地壳低速带发育反映拉张区的流体活动,而下地壳反射体发育、莫霍面变厚成层反映拉张区的玄武岩浆底侵。由于卫星重力测量资料分辨率毕竟有限,对中国东部地区还未能给出关于中地壳密度扰动的细节,还必须开展地面重力测量资料的小波多尺度分析。  相似文献   

6.
单一的地震属性对于异常的判定存在不确定性和多解性,严重影响到对构造的认识及解释精度。针对煤田地震勘探的特点,选取均方根振幅、瞬时频率、平均曲率和倾角等对构造较为敏感的四种地震属性进行了融合分析。该融合方法基于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通过基本概率赋值函数计算信任函数Bel与似然函数Pl,然后对拟信区间值attij进行计算并作为多地震属性融合可信度分配,得到融合成果图,据此对反射波异常的可信度进行确认。以淮南某矿三维地震资料为例,对其13-1煤层的均方根振幅、瞬时频率、平均曲率和倾角等属性进行等权概率(和为1)融合。对比单一属性剖面与融合成果剖面,可以发现融合成果能综合四种地震属性对构造反映的优点,使不同尺寸、级别的构造异常在融合成果图上得到较清晰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高分辨率的多光谱遥感影像与低分辨率的航空放射性测量数据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地质体识别效果,可以为地质填图和找矿提供重要参考。从多光谱遥感影像及航放数据特征出发,建立了基于Curvelet变换的线性融合方法,实现了高分一号多光谱数据与航放数据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对融合结果的地质解译效果评价表明,在融合系数为0.7时,多光谱数据与航放数据的融合图像所反映的地质信息最丰富,表明所提出的基于Curvelet变换的国产卫星影像与航放数据融合方法对实现此类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利用MODIS卫星遥感资料的亮温异常变化信息应用于地震预测研究,虽然目前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但根据该资料在台湾地区几次中强地震前的异常信息分析认为,其亮温异常信息可作为台湾地区中强地震前的一种较可靠、有效的短临预测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构造块体在破裂或错动前,因地壳岩石受挤压时应力应变的增强而引起了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异常增温现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海海面地形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求得中国近海海面地形的几何水准法、球函数模型法、海洋水准法,重点介绍了海洋水准法,并指出用水文资料计算中国近海海面地形时,必须考虑气压的均衡效应和气压的非均衡效应。定量分析了水文因素的影响,气压因素的影响,及太平洋北赤道流(黑潮)对中国近海海面地形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海平均海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分析了中国沿海各长期验潮站年平均海面具有同升同降特点的基础上,应用方差分析方法求得年平均海面变化周期为5年、11年和19年.采用11年比较法,精选13个基本验潮站,和选择接近11年平均海面差值中数的时间段,求得中国近海近期(30余年)年平均海面上升速度为1.6±0.3mm/年.该结果与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研究结果相一致,但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1.
姚建国  郑伟  邵佳丽 《水文》2018,38(3):66-68
在考虑水体与其它地物光谱特征差异及FY-3/MERSI通道光谱和空间分辨率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利用FY-3/MERSI进行水体识别及水体变化信息检测的方法。以淮河流域为例,利用FY-3/MERSI对2016年6月底至7月中旬降水过程前后水体变化信息进行了监测,并利用相近时间成像的50m空间分辨率的高分四号卫星对水体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说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最后给出了利用我国卫星遥感资料进行水体变化监测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赵卫民  谷源泽 《水文》2006,26(2):26-29
基于卫星遥感的降水监测的基本方法是建立云顶温度与象素点降水的统计相关关系,同时利用卫星信息在地面雨量站点间进行雨量插值。基于气象卫星的实际蒸散发计算通过定标、大气订正、空气温度、总辐射、净辐射、显热通量等步骤计算。降雪处理的依据是降雨和地表温度。融雪计算的基础是能量平衡,融雪发生时刻用雪盖的寒冷度估算。决定土壤冻结的因素能量平衡和温度。土壤冻结逆方程可用于确定土壤解冻的深度。坡面径流以用二维扩散过程模拟。河道部分以有侧向入流的Muskingum-Cunge方法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贯穿于野外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各个环节。文章从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角度出发,探讨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和高保真度处理的关键技术措施,即波场净化处理,振幅、频率和相位补偿,叠前反褶积,静校正和动校正及叠后频谱整形。最后以实际资料说明经高分辨率处理后,频宽达到350Hz,给解释人员提供优质剖面,为分辨小间距薄煤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海及领域潜在的各种地质灾害因素破坏了该区的区域稳定性,给该区域内的各类经济活动带来了隐患。本文着眼于环境地质与人类活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分别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海底底质、地震活动性、地球物理调查结果等角度出发,并运用非线性理论探讨了研究区内环境地质的区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重力、磁力异常及地质资料讨论了中国古板块划分。用二维和三维方法及各沉积盆地新生代厚度资料计算其重力效应,并从1∶100万布格重力异常中消除其影响,得出深部重力异常。用作者提出的反演三维密度界面的质面系数法,华南地区还用变密度的三维质面系数法反演重力资料得出中国地壳构造图。研究了石油及某些金属矿与地壳构造的关系,得出地幔上隆区与大沉积盆地相对应,为油气田远景区;地幔陡坡带、大重力梯级带、各古板块或块体交界地带,特别是地幔陡坡带、重力梯级带受到不同方向深断裂干扰而发生扭曲地区,对某些金属矿成矿务件尤为有利。指出中国中部地区,即西安—宝鸡—天水—陇西至若尔盖—平武—汉中—安康—西安—带及其所围地区为金、铁、铜、铅锌等金属矿产远景区。  相似文献   

16.
应用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中国深部地壳构造及矿产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重力,磁力异常及地质资料讨论了中国古板块划分。用二维和三维方法及各沉积盆 地新生代厚度资料计算其重力效应,并从1:100万布格重力异常中消除其影响,得出深部重力异常。用作者提出的反演三维密度界面的质面系数法,华南地区还用变密度的三维质面系数法反演重力资料得出中国的壳构造图。研究了石油及某些金属矿与地壳构造的关系,得出地幔上隆区与大沉积盆地相对应。为油气田远景区;地幔陡坡带,大重力梯级带,各...  相似文献   

17.
Zhao  SK 许惠平 《世界地质》1991,10(3):39-50
由磁卫星(MAGSAT)资料绘制了中国区域磁异常图。资料首先分为拂晓和黄昏二组且对每一组分别进行处理。这二组数的各阶相关系数表明短波(≤540km)特征以非壳噪声为主。根据这二组数据中波长在540~2300km谐波得出了磁异常图。它代表了在卫星高度约400km处中国地壳磁异常,其幅值在—6~7nT之间。研究区域处于中、低磁纬度,磁异常并直不同接发因源相关。为克服这一困难,把磁异常图转化成反映地磁化率横向变化的地壳磁化率图。在反演中老虑了地磁场方向和强度的变化。该磁化率异常图呈现了区域构造,前寒武克拉通为强磁性,而山脉和缝合带为低磁性区。  相似文献   

18.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立体的、多方位的展示和观察,以研究地震资料的宏观特征和构造细节,最终达到提高解释精度,提高地质解释的合理性的目的。通过介绍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原理,说明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方法,并列举了三维可视化解释软件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全球磁异常数据和中国近海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海洋船磁资料,通过频率域的迭代下延方法,将两种不同分辨率的数据进行融合,得到了覆盖我国东部及近海的大面积地磁异常数据。对磁异常进行大范围变倾角化极,并进行了小波分解和频谱分析,计算、分析磁源重力异常、磁异常解析信号及倾斜角等转换场。结果显示中国东部及近海主要地质构造单元的磁异常特征,揭示了华北地块古陆块分布和扬子地块的南北边界走向,并指出浙闽火山岩带向西南可能和东沙隆起相连,都是中生代古俯冲的火山弧,南海北部NW向断裂可能是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边界断裂,对中生代古俯冲及由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转化过程都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海洋资料多次波组合衰减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次波的压制是海洋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重要步骤。海洋地震勘探中的多次波一般都异常发育且较难压制,压制多次波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处理结果的质量。目前压制多次波的方法有很多种,但不同的方法基于不同的理论,具有不同的针对性。单一的方法压制多次波往往不能针对所有多次波,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笔者使用组合衰减多次波技术,综合了SRME、拉东变换、LIFT去噪对海洋实际地震数据的多次波进行压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