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由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牵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0月提交了IODP735号建议书(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气候和深部地幔过程的启示),在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通过4年多的努力,该建议书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于2012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  相似文献   

2.
<正>由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牵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0月提交了IODP 735号建议书(南海张裂过程S·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气候和深部地慢过程的启示),在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积极支持和脊动下,通过4年多的努力,该建议书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于2012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  相似文献   

3.
正由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牵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0月提交了IODP 735号建议书(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气候和深部地幔过程的启示),在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通过4年多的努力,该建议书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于2012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IODP建议书评审会议上通过国际同行评审并顺利安排航次,于2014年1月29日从香港起航,3月30日在基隆靠港,顺利完成航次各项科学目标。该航次同时也是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第一个航次,备受国际同行关注。  相似文献   

4.
<正>由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牵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0月提交了IODP 735号建议书(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气候和深部地幔过程的启示),在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通过4年多的努力,该建议书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于2012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  相似文献   

5.
正由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牵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0月提交了IODP735号建议书(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气候和深部地幔过程的启示),在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通过4年多的努力,该建议书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于2012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IODP建议书评审会议上通过国际同行评审并顺利安排航次,于2014年1月29日从香港起航,3月30日在基隆靠港,顺利完成航次各项科学目标。该航次同时也是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第一个航次,备受国际同行关注。  相似文献   

6.
正由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牵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0月提交了IODP735号建议书(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气候和深部地幔过程的启示),在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通过4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地球科学进展》2019,(4):F0003-F0003
由于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牵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0月提交了IODP735号建议书(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结构、气候和深部地幔过程的启示),在国内众多科学家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通过4年多的努力,该建议书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于2012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ODP建议书评审会议上通过国际同行评审并顺利安排航次,于2014年1月29日从香港起航,3月30日在基隆靠港,顺利完成航次各项科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由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牵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0月提交了IODP 735号建议书(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气候和深部地幔过程的启示),在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通过4年多的努力,该建议书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于2012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  相似文献   

9.
《地球科学进展》2019,(6):F0003-F0003
由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牵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0月提交了 IODP 735号建议书(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气候和深部地幔过程的启示),在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通过4年多的努力,该建议书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于2012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1ODP建议书评审会议上通过国际同行评审并顺利安排航次,于2014年1月29日从香港起航,3月30日在基隆靠港,顺利完成航次各项科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地球科学进展》2019,(2):F0003-F0003
由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牵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0月提交了IODP735号建议书(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气候和深部地幔过程的启示),在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通过4年多的努力,该建议书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于2012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IODP建议书评审会议上通过国际同行评审并顺利安排航次。  相似文献   

11.
正由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牵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0月提交了IODP735号建议书(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气候和深部地幔过程的启示),在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通过4年多的努力,该建议书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于2012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IODP建议书评审会议上通过国际同行评审并顺利安排航次,于2014年1月29日从香港起航,3月30日在基隆靠港,顺利完成航次各项科学目标。该航次同时也是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第一个航次,备受国际同行关注。  相似文献   

12.
正由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牵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0月提交了IODP 735号建议书(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气候和深部地幔过程的启示),在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通过4年多的努力,该建议书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于2012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IODP建议书评审会议上通过国际同行评审并顺利安排航次,于2014年1月29日从香港起航,3月30日在基隆靠港,顺利完成航次各项科学目标。该航次同时也是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  相似文献   

13.
正由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牵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0月提交了IODP 735号建议书(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气候和深部地幔过程的启示),在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通过4年多的努力,该建议书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于2012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IODP建议书评审会议上通过国际同行评审并顺利安排航次,  相似文献   

14.
正由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牵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0月提交了IODP 735号建议书(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气候和深部地幔过程的启示),在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通过4年多的努力,该建议书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于2012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IODP建议书评审会议上通过国际同行评审并顺利安排航次,于2014年1月29日从香港起航,3月30日  相似文献   

15.
《地球科学进展》2019,(7):F0003-F0003
由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牵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0月提交了IODP 735号建议书(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气候和深部地幔过程的启示),在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通过4年多的努力,该建议书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于2012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IODP建议书评审会议上通过国际同行评审并顺利安排航次。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首航,IODP349航次以研究南海构造演化和深海盆洋壳为重点,在南海中央海盆深水区完成了5个站位的取芯工作,钻探总深度4317m,其中沉积岩取芯1503m,基底玄武岩取芯近100m,获得的最大井深1008m。首次获得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大洋玄武岩、火山碎屑岩、深海钙质碳酸盐岩、浊流沉积岩、基底之上的半远洋沉积红层、富含有机质的浅海砂岩等岩芯,同时还完成了2个最深站位的地球物理测井工作,在地球动力学、大洋岩石圈演化、深海沉积学、深海极端微生物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科学进展。  相似文献   

17.
苏新 《现代地质》1999,13(2):175-176
1999年2~4月全球最大的科学考察船———大洋钻探船“JOIDES·决心号”184航次在南海进行了2个月的钻探考察。大洋钻探计划(ODP)第184航次的主题是“东亚季风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汪品先教授和海洋古季...  相似文献   

18.
<正>由中国科学家建议和主导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49航次,利用美国"决心号"深海科学钻探船,2014年1月29日自中国香港启航,圆满完成既定任务后于2014年3月30日返回至中国台湾基隆港,其是I O D P(2013~2023)启动后的首个科学钻探航次,获取了大量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各类岩芯和测试分析成果,取得众多突破性科学进展。  相似文献   

19.
由IODP美国执行机构(IODP-USIO)负责的IODP 349(南海构造演化)航次目前开始向各成员国召集船上科学家。IODP 349航次预计于2014年1月28~3月30日在南海执行。该航次是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第一个航次,航次首席科学家由美国伍  相似文献   

20.
陈木宏 《地球科学进展》2009,24(12):1352-1356
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23航次于2009年7月6日开始至9月4日结束在白令海实施.该航次的主要科学目标是通过钻取白令海的海底沉积物岩心样品,获得高纬度边缘海的较长时间尺度沉积序列,用于研究该海区上新世-更新世的从千年尺度到米兰科维奇尺度气候变化及其与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关联.经历近2个月的海上钻探与研究工作,在7个井位上共钻取5 741 m岩芯,获得上新世(近5 Ma)以来的不同位置岩芯样品,并取得微体古生物与沉积学等分析测试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