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洞错蛇绿岩出露于班公-怒江缝合带西段,可恢复的洋壳总厚度大于5 km,自下而上依次由地幔橄榄岩、堆晶杂岩、基性岩床(墙)杂岩和基性熔岩组成,呈构造岩片侵位于侏罗系(木嘎岗日群J2mg)地层中.洞错蛇绿岩的堆晶岩杂岩具有纯橄岩-橄长岩-橄榄辉长岩的岩石组合,反映其属DTG系列镁铁-超镁铁堆晶岩;基性熔岩富碱(Na2O+K2O),TiO2,P2O5,且具有LREE显著富集的右倾REE配分型式((La/Yb)N=6.94~16.6)和Th,Nb,Ta,Zr,Hf略具正异常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属典型的洋岛玄武岩(OIB),与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板块汇聚环境下的岛弧玄武岩(IAB)存在明显差异.基性熔岩所具有的87Sr/86Sr比值(0.704363~0.705007)高、143Nd/144Nd比值(0.512708~0.512887)低,以及εNd(t)值介于2.7~5.8等,反映其来源于亏损地幔(DM)与富集地幔(EM Ⅰ)二组分混合的地幔源区.综合分析表明洞错蛇绿岩形成于有大量富集地幔物质上侵的洋岛(OIB)环境,与"岛弧型"蛇绿岩和"洋中脊型"蛇绿岩存在明显差异.新获得的堆晶橄长岩中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32±3)Ma,玄武岩的全岩39Ar/40Ar年龄为(137.4±2.7)和(140.9±2.8)Ma,一致地反映洞错蛇绿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揭示班公-怒江缝合带西段在早白垩世尚处于洋盆形成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西藏洞错蛇绿岩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鲍佩声 《中国科学D辑》2007,37(3):298-307
洞错蛇绿岩出露于班公-怒江缝合带西段,可恢复的洋壳岩石总厚度约5 km,自下而上依次由地幔橄榄岩、堆晶杂岩、基性岩床(墙)杂岩和基性熔岩组成,呈构造岩片侵位于侏罗系(木嘎岗日群J2mg)地层中。洞错蛇绿岩的堆晶岩系具有纯橄岩-橄长岩-橄榄辉长岩的岩石组合,反映其属PTG系列蛇绿岩,形成于洋中脊构造环境;基性熔岩富碱(Na2O+K2O)、TiO2、P2O5,且具有LREE显著富集的右倾REE 配分型式([La/Yb]n=6.94~16.6)和Th 、Nb、Ta、Zr 、Hf略具正异常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属典型的洋岛玄武岩(OIB);基性熔岩所具有的87Sr/86Sr比值(0.704363~0.705007) 高、 143Nd/144Nd 比值(0.512708~0.512887)低,以及εNd(t)值介于+2.700504~+5.774559等,反映其来源于亏损地幔 (DM)与富集地幔 (EMⅠ)二组分混合的地幔源区。综合分析认为,洞错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有大量富集地幔物质加入的洋中脊环境, 与板块汇聚环境下的“岛弧型”蛇绿岩存在明显差异。新获得的堆晶橄长岩中锆石SHRIMP U-Pb 年龄  相似文献   

3.
藏北羌塘木苟日王新生代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和安山玄武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岩石表现出低SiO2(51~54%),高Mg、Cr和Ni等幔源岩浆的特征;岩石轻稀土中度富集,具弱负铕异常,发育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的负异常.其低的Sm/Yb值(Sm/Yb = 3.07 ~ 4.35)表明它们应来源于软流圈地幔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局部熔融.岩石87Sr/86Sr = 0.705339 ~ 0.705667, 208Pb/204Pb = 38.8192 ~ 38.8937, 207Pb/204Pb = 15.6093 ~ 15.6245,206Pb/204Pb = 18.6246 ~ 18.6383,而143Nd/144Nd = 0.512604 ~ 0.512639,εNd 值近于0(+0.02~ -0.66),与典型的地幔端元BSE(地球总成分点)十分类似.岩石Δ8/4Pb=66.82~74.53,△7/4Pb=9.88~11.42,ΔSr>50,具典型的DUPAL异常,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木苟日王高钾钙碱性基性火山岩可能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亲冈瓦纳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结合该区新生代高钾钙碱性中酸性火山岩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文中进一步提出,由于拉萨地块的北向俯冲作用,俯冲流体交代软流圈地幔诱发其部分熔融形成以木苟日王火山岩为代表的高钾钙碱性基性岩浆,这些基性岩浆对羌塘地块岩石圈的底侵作用对于羌塘地块新生代埃达克质高钾钙碱性中  相似文献   

4.
在西藏白朗发现蛇绿混杂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鲁藏布江南岸有一条规模巨大的超基性岩带已为人们所知,作者于1979年6月在西藏日喀则地区白朗附近的蛇绿岩带南部发现了一套很好的混杂岩。白朗蛇绿混杂岩分布在白朗西南侧到罗布江孜村之间。该地的蛇绿岩自下而上包括超基性岩、基性岩、中基性火山岩、枕状熔岩和深海相放射虫硅质岩等(图版Ⅱ-4、5),属保存较好的有序型蛇绿岩套。蛇绿岩带南侧为浅变质的中生界复理石带,由灰色、灰黑色的砂、板岩组成。蛇绿岩带与变质中生界之间为断层接触,并且被一套以红色为主的杂色砾岩不整合覆盖。蛇绿岩带之北侧为晚白垩世的日喀则群,是由一套灰色、黄绿色的砂、页岩地层组成的复理石。蛇绿岩带与日喀则群之间也为断层接触  相似文献   

5.
羌塘中部双湖地区齐陇乌如沟出露一套面积较小的变质基性岩,岩性为变玄武岩和含石榴石斜长角闪岩,通过SHRIMP分析获得该变玄武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63.3±4.7)Ma,表明该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中奥陶世.该年龄值与羌塘地块桃形湖和果干加年山蛇绿岩中的变质基性岩一致.该套火山岩具有与N-MORB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其可能为蛇绿岩的组分,代表了原特提斯洋消亡的残迹,说明原特提斯洋盆在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的形成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奥陶世.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浆源区具有亏损地幔(DM)和富集地幔(EMII)地幔端元的混合特征并具有Dupal异常,而Dupal异常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所代表的新特提斯洋、昌宁-孟连缝合带所代表的古特提斯洋及三江地区古特提斯洋Dupal异常相似,说明它们继承了原特提斯洋地幔域的属性,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可能代表了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6.
金沙江缝合带构造地层划分及时代厘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金沙江缝合带所出露变质混杂岩体岩石组合、构造环境、地球化学特征、所含化石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综合研究 ,重新厘定为额阿钦杂岩 ,金沙江蛇绿混杂岩 ,戛金雪山“群”和中心绒“群” ,前者属非正常岩石地层单位 ,后三者系构造地层单位 .首次指出额阿钦杂岩为该区早中元古代残留基底或微陆块 ,其原岩的时代应早于 ( 16 2 7± 192 )Ma ;首次测出金沙江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 Pb年龄分别为 ( 2 94± 3)和 ( 34 0± 3)Ma ,指出金沙江和哀牢山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大致相当 ,自晚泥盆世至石炭纪 .根据戛金雪山“群”和中心绒“群”玄武岩夹层U Pb年龄测定 ,其时代分别为石炭纪 二叠纪和早中三叠世 .进一步说明金沙缝合带在大地构造上应归属于古特提斯洋东缘弧后盆地 ,该盆地始于泥盆纪晚期 ,形成于石炭至二叠纪 ,二叠 三叠纪之交至中三叠世的碰撞事件 ,导致该盆地闭合和缝合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藏北羌塘桃形湖地区出露有一套变质基性岩,主要岩石类型有变质超基性岩、变质堆晶辉长岩、变质辉长岩(辉绿岩)、变质玄武岩和斜长花岗岩等,局部可见有残留的堆晶(层状)结构.变质堆晶辉长岩的锆石SHRIMP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表明其时代为(467±4)Ma,这是目前羌塘地区时代最老、最可靠的岩浆岩年龄.变质堆晶辉长岩锆石176Hf/177Hf比值介于0.282615~0.282657之间,εHf(t)加权平均值为5.02±0.28,反映其岩浆源区为亏损型地幔.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大洋中脊玄武岩类似,它很可能是古洋壳的残片.桃形湖变质基性岩代表羌塘中央隆起地区早古生代蛇绿岩残片.  相似文献   

8.
怒江缝合带上活动断裂新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怒江缝合带上活动断裂新知汪一鹏,任金卫,叶建青,沈军班公湖~安多~怒江缝合带被称为青藏高原第二缝合带,以蛇绿岩广泛出露为特征。该缝合带形成于晚株罗纪。安多至东巧一段是该缝合带出露现象相当丰富的段落,超基性岩体断续分布,高角度的逆冲断裂与低角度的逆掩断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新生代钾玄岩系的岩浆岩,沿哀牢山-金沙江断裂带及其两侧分布.进行同位素研究的岩石,包括钾质碱性深成岩、火山岩、煌斑岩和酸性斑岩.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Sr,Nd和Pb同位素组成极其相似、变化范围小(87Sr/86Sr=0.705187~0.707254,143Nd/144Nd=0.512305~0.512630,206Pb/204Pb=18.53~18.97,207Pb/204Pb=15.51~15.72,208Pb/204Pb=38.38~39.24)和接近EMⅡ地幔端元,暗示其源区与交代地幔有关.其形成与青藏高原北、东部在40Ma左右出现的大型走滑拉分断裂带导致地壳变薄和地幔上拱的构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系统研究了北祁连山玉石沟蛇绿岩单元内枕状玄武岩的元素与Sr, Nd, Pb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玉石沟蛇绿岩单元内枕状玄武岩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 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近平坦型, (La/Yb)N介于0.98~1.27 之间; Nb, Ta, Zr和Hf 无亏损, 显示出MORB 型玄武岩的特征; 经构造环境图解判别, 样品落入了MORB 区域内, 表明其形成于洋中脊环境或者成熟弧后盆地环境. Sr, Nd和Pb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其地幔源区主要存在DMM (亏损地幔)和EMII (II型富集地幔)两类地幔组分端元. 枕状玄武岩具有印度洋MORB型同位素组成特征, 与特提斯洋域地幔的同位素组成类似; 微量元素比值也与中国境内特提斯构造域内已知蛇绿岩的N-MORB 型玄武岩的特征微量元素比值相一致. 北祁连山其他蛇绿岩单元内枕状玄武岩也表现出印度洋MORB型同位素组成特征, 从而初步表明北祁连古洋曾是特提斯构造域的一部分. 这对于研究北祁连的大地构造演化和归属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采自西藏金沙江缝合带的花岗岩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以及年龄测定等。研究结果表明 ,这些花岗岩样品属于前人所划分的念青唐古拉岩带中的安多和班戈岩体 ,为花岗二长岩 ,属于钙系 -钙碱性系列。其中属于安多岩体的样品与前人在该地区所描述的稍有不同 ,主要表现在更为酸性和富钠 ;其稀土配分的右倾斜率较小 ,所测得的K -Ar年龄 (15 7Ma)也较前人的结果年轻。属于班戈岩体的其他样品均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所获K -Ar年龄数据(12 1Ma)也在前人测定的结果范围内。此外 ,对其中 1件样品的黑云母和钾长石的4 0 Ar/ 39Ar分段加热测定 ,获得了 (12 9± 1 9)Ma和 (131± 1 9)Ma的坪年龄 ,并揭示出岩体冷却速度较快、侵位较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西藏高原古地磁及大陆漂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扳块的交接地带,根据我们在青藏科学考察中,采集了雅鲁藏布江两侧大量的定向标本:帕里的上新世沉积岩,林周和比如的晚白垩世到古新世的红砂岩,札木的花岗闪长岩,定日白垩纪灰岩,晚侏罗纪的拉萨灰岩和江孜扳岩,土隆三迭纪砂岩,进行了古地磁研究,其结果表明:印度河上游-雅鲁藏布江的北侧属于欧亚板块,南侧属于印度洋板块。 根据古纬度的变化表明: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自白垩纪以来,其年平均速率不超过5.5厘米。  相似文献   

13.
西藏高原的水热活动和上地壳热状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缺乏传导热流量实测数据的情况下,试图根据遍布高原上的水热活动显示及其南部的板缘水热活动性质,将西藏高原上地壳深10公里的厚度内划分为高热、热和一般等三种状态。高热带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北至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南之间,这就是所谓的喜马拉雅地热带。热带位于藏北高原的南半部,它的北半部被划为一般正常带,其北缘昆仑山中虽于1951年有过火山喷发,但岩浆性质说明它并非来源于壳内熔融,因此上地壳未必是热的。  相似文献   

14.
SPOT和IKONOS影像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新建  李建华  马超 《地震地质》2005,27(1):145-154
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无人区,这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野外考察极其艰难。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地震地表破裂带解译, 10m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主破裂带的形迹; 1m分辨率IKONOS影像,是一幅真实的地表微缩景观,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的精细结构及运动特征。研究表明: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位于东昆仑断裂南麓冲洪积台地或冲洪积台地后缘的地貌陡变带,在布喀达坂峰以东的地表破裂带长近 350km,由 3条次级破裂组成,走向 100°,是一条叠置在先存地震破裂带上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流经破裂带的一系列沟谷发生左旋同步扭曲,平均滑动速率为 13. 4~16. 8mm/a。宏观震中位于 93°17′E, 35°47′N玉西峰附近的地震破裂带上,这里最大地震位错为 7 8m,地震破裂带最宽达1 250m,这与中国地震局推测的宏观震中 93. 3°E, 35. 8°N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5.
周本刚  柳覃卓 《地震地质》1999,21(4):301-308
对天山地区的调查发现天山北麓有较好的岩石漆发育。利用特殊的超薄片磨制技术,在对100个岩石漆超薄切片的显微影象分析对比后,初步建立了研究区内晚更新世以来岩石漆显微层理的标准层序,经过年代校正后,给出了该程序的大致年代控制。并对其在估计河流阶地,断层陡坎等地貌面时代方面的应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天山地区的调查发现天山北麓有较好的岩石漆发育。利用特殊的超薄片磨制技术,在对100 个岩石漆超薄切片的显微影象分析对比后,初步建立了研究区内晚更新世以来岩石漆显微层理的标准层序,经过年代校正后,给出了该层序的大致年代控制。并对其在估计河流阶地、断层陡坎等地貌面时代方面的应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1997年玛尼79级地震的构造环境和地表破裂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79级地震发生在羌塘盆地北缘.本文利用LANDSAT影像,研究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研究表明玛尼79级地震发生在NEE向玛尔盖茶卡—若拉错断裂带上,这是一条全新世明显活动的地壳深断裂.利用CBERS_1影像,研究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特征,100000分之一CBERS_1影像上由地震裂缝、地震陡坎和断塞塘组合显示的线性影像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主破裂带的形迹,可有效地进行破裂带的分段和长度量测.结果表明玛尼79级地震形成的地震地表主破裂带西起羌塘盆地北缘,绥加山南麓的白雪湖湖积平原上,向东延伸到双端湖西岸,长110km,走向N70 80°E.可分为白雪湖—玛尔盖茶卡、玛尔盖茶卡—朝阳湖、朝阳湖—双端湖3段.多时相MSS、TM影像分析表明,1997年玛尼79级地震是先存地震地表破裂带再次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DeterminationofthedirectionandmagnitudeofrecenttectonicstressintheXianshuihefaultzoneusingfaultslipdata谢富仁,李宏Fu-RenXIEandHong...  相似文献   

19.
In 1994–2006, the German research vessel, Polarstern, and the Russian research vessel, Akademik Boris Petrov, carried out marine geologic and geophysical explorations in the Western Antarctic Region within the Bellingshausen, Amundsen, and Scotia marginal Seas and the Drake Passage. In these expeditions, new unique data on submarine topography have been collected by a multibeam echosounder, gravity and magnetic measureme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multichannel seismic profiling has been performed, and the collections of rock samples have been acquired.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new evidence together with previous geologic and geophysical data for the Drake Passage region have shown that end of spreading in the Aluk Ridge three million years ago resulted in the redistribution of str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relative motion of the Antarctic, Scotia, and Phoenix Plates, which, in turn, caused significant tecton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entire transition zone of the Drake Passage.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地震波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丁志峰  何正勤  吴建平  孙为国 《中国地震》2001,17(2):202-209,T001
根据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模拟地震台站和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资料,采用区域体波层析成你和瑞利面波层析成像,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地区的三维地震波速度结构。两种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的地壳上地幔P波和S波速度结构的结果非常相似,它们显示,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块体的上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区,青藏高原北部的羌塘地区的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相对速度较低。这些结果与青藏高原南、北部处于碰撞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