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3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近30年热带气旋年鉴建立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灾害数据库,以.NET和ArcGIS Engine搭建了二次开发平台(其包括登录界面、图查属性、 属性查图、数据库分析处理等功能),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以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西北太平洋共生成905次热带气旋,年均30.2次/年。其中,7-10月最容易发生热带气旋,占所有热带气旋的35.7%,8月份达到峰值,达21.5%,2月最不容易发生热带气旋,发生频率仅为0.6%,而8-10月是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发生的月份。热带气旋源地集中区位于(10°~22°N,112°~120°E)、(8°~20°N,126°~134°E)和(6°~20°N,136°~150°E),具有纬度带和经度带的分布特性。源地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月变化特征,在季节尺度上,夏季主要集中在偏北偏西位置,并向南向东偏移,冬季向北向西偏移;在月尺度上,1-4月源地相对分散;5-6月相对于1-4月的源地位置发生向西向北方向转移;7月向东向北扩散,8-9月向西扩散,9月源地相对集中,10月热带气旋源地南移, 11-12月热带气旋源地范围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生态退耕的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退耕是调整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应对土地利用过度干扰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科学掌握退耕格局与耕地格局演变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安市为典型区,从生态退耕的整体特征、地形因素及区域差异等角度,探究生态退耕以来其耕地变化及退耕状况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生态退耕致使延安市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11 752.80 km2减少为2013年的9149.93 km2,退耕面积为2756.85 km2,退耕指数为22.15%,且退耕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草地,占退耕面积的95.29%;耕地与退耕面积主要分布于6~15°、15~25°坡度及第II级(925~1115 m)、第III级(1115~1275 m),且2005-2013年的生态退耕速率均高于2000-2005年的生态退耕速率;县域退耕面积及退耕程度均呈现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分异特征,而退耕重心与耕地重心均在延安市几何中心以北的安塞县与宝塔区边界,且生态退耕的重心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耕地重心则由北向南迁移。本文通过对延安市生态退耕的时空分异特征分析可为黄土高原更加科学合理地推进生态保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2008-2018年中国手足口病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是一种在婴幼儿中多发的常见传染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我国手足口病的时空分异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取自2008年手足口病被列为丙类传染病以来至2018年中国手足口病发病率为研究数据,运用全局莫兰指数、Getis-Ord Gi*、新兴时空热点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对中国...  相似文献   

4.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Yevgeny Shiryaev,他既是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艺术家。担任国际欧亚科学院的院长,也是Prechis tenka艺术家联盟成员,绘画40年,在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及俄罗斯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在他今天的报告和出版的著作中,凝聚着他在工程心理学研究中对航空航天影象、地图影象中人脑与电脑信息过程的深刻理解。(engineeing Psychilogiy Concerning perception of Aerospace and cartographic images in application to proceing in formation by man and by computer)反映他对毕加索(Picasso)等现代派(Modernism)的评论与现实主义者(realist)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对国际公共观念(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的强烈兴趣和关注。  相似文献   

5.
韩燕  张苑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21(11):1735-1744
不同因子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及热点问题,探究县域经济时间过程演变和空间格局分异的主导影响因子,科学揭示各因子的作用机制,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重要指导依据。本文以甘肃省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空间化表达、标准差椭圆分析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现象,借助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地理探测器对县域经济时空分异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 甘肃省县域经济之间的总体差异明显,随时间波动较大;② 县域经济空间分布重心不稳定,变动较大;③ 财政收入、城镇化率和工业产业比重是主导的时间影响因子;④ 铁路密度、公路密度、河流密度是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地理因子,且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强于单因子对经济空间分异的作用。在协调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根据主要影响因素精准实施发展策略,合理利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加快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对城市促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ArcGIS定量提取土地利用数据,建立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模型和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模型,分析长清区2011—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选取8个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17年后长清区土地利用处于调整阶段,应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提升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海岸带作为地球系统中最有生机活力的部分,对全球变化以及人类的生存发展均有着重大影响。海岸带已成为全球经济技术和商贸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为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有序地开发海洋资源,相应地建立起良好平衡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有必要从人文地理角度对社会经济海岸带的范围作出具体的划分。  相似文献   

8.
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动态性等原则,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实际,从土地利用强度、投入、效益和生态环境出发构建了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略有回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异明显,青岛、威海集约利用程度最高,潍坊、烟台、东营次之,日照、济南、淄博利用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9.
通过运用年均变化强度指数这一指标,对湖南省建设用地的时空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在今后几年内,湖南省城镇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西部水利设施用地扩张的速度还将增大;农村居民点用地将大幅减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近20年来中国地表气温变化估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对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资料、时间尺度及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当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几种升温估算方法,本文以1970-2007年的气温数据为基础,分别应用直接算术平均法、逐站计算法、区域面积加权法、一级差分法和空间插值法,对中国大陆近40年的升温幅度分别进行了估算,从结果的对比分析中揭示中国地表气温变化估算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中国大陆地区近40年来的增温趋势在0.30~0.43℃/10a之间,升温幅度在1.16~1.56℃之间;冬季升温最为显著,夏季升温最少;整体上北方升温幅度高于南方。不同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增温速率在绝对值上有着一定差异,但整体趋势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黄土高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2008年3期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数据集,计算2个时段(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2000-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方向及其幅度、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土地利用/覆被状况指数及其变化率,分析黄土高原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宏观生态状况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黄土高原地区近20年来平均土地利用/覆被状况指数为24.07,其中土石山区生态系统综合功能最好,其次为河谷平原区,最差的为农灌区。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是森林和草地转为耕地,生态级别由高级向低级转移,2000-2008年主要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是耕地转为林地和草地,低覆盖草地转为中高覆盖草地,生态级别由低级向高级转移。近20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地覆被状况指数变化以及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表明,该区域的宏观生态状况总体上经历了转差(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为-1.08),后转好(2000-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为2.66)2个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前期受区域气候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共同驱动,后期则叠加了生态工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中国地表净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与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对中国陆地区域699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年、季平均地表净辐射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参数拟合后的FAO Penman修正式对模拟站点逐日地表净辐射的总体精度较高,均方根误差为27.9W.m-2,相关系数为0.85,平均相对误差为0.13;(2)全国近50年站点平均地表净辐射在年、季均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过程,年均降幅为0.74W.m-2.10a-1,不同季节的下降幅度存在差异,夏季降幅最大;(3)逐站点分析显示全国大部分站点(59.8%)年均地表净辐射呈显著下降趋势(0.05),东部趋势变化比西部明显,夏季在地表净辐射年际变化中的贡献最大,华北、华中、华南地区的站点在春夏秋季均呈显著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地区一直是地震勘探攻克的难点,主要原因是黄土层较厚、干燥松散,潜水位较深,地震波被强烈的吸收衰减,激发和接收条件极差,难以获得信噪比较高的地震剖面,达不到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通过在山西河东煤田石楼普查区采用避开巨厚黄土层,沿沟谷布设炮、检波点弯线地震方案,不但获得质量较高的地震剖面,达到地震勘探的效果,而且提高施工效率节约了勘探成本,但是弯线地震勘探受沟谷走向及弯曲程度影响,造成地下共反射点离散,影响剖面叠加效果,易产生地质假象,为保证地震剖面的真实性,需从采集和处理2方面控制炮、检波点的分散范围。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 The Loess Plateau is located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mong the western Taihang Mt, eastern Riyue-Helan Mt, northern Qinling Mt, and southern Yinsan Mt (from 100°54′to 114°33′E and 33°43′to 41°31′N; Figure 1). It covers a total area of 624,000 km2.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has drawnworldwide attention in geographical research for its uniqu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bundant nature resources, most serious soil erosion, as well as its pot…  相似文献   

15.
1 INTRODUCTION The most remarkable topographical features in the severely eroded hilly Loess Plateau are positive (inter valley residual tablelands) and negative (valleys) landforms. They are separated by valley boundary. Topographic features above the boundary are called plateau (yuan) and narrow hillock. Below the boundary are gully walls and valley bottoms. This boundary lies along rapidly developing rills, grooves and gullies. The dynamic variation in valley boundary is indicative …  相似文献   

16.
以陕北绥德县刘家沟流域为实验样区 ,从地貌成因、形态和土地利用角度出发 ,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3种典型地貌类型的区域特征 ;以不同地貌类型的区域特征为基础 ,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 Arc View的支持下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 (DEM)自动提取黄土丘陵区 3种基本地貌类型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分析结果证明 :利用 DEM自动提取地貌类型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技术方法 ,对指导退耕还林、防治水土流失和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long-term cultivation and water erosion on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OC) in particle-size fractions. The study site is located at Nihegou Watershed in the Southern Loess Plateau, China. The soil at this site is loess with loose and silty structure, and contains macropo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C concentrations in sediments and in the particle-size fractions of sedim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soils and in the particle-size fractions of soils. The OC concentration was highest in the clay particles and was lowest in the sand particles. Clay particles possessed higher OC enrichment ability than silt and sand particles. The proportions of OC in the silt fractions of soil and sediment were the highest (mean value of 53.87% and 58.48%, respectively), and the total proportion of OC in the clay and silt fractions accounted for 96% and 98% of the total OC in the soil and sediment, respectively. The loss of OC was highest in silt particles,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0.16 Mg ha^-1 y^-1, and was lowest in the sand (0.003 Mg ha^-1 y^-l).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fine particle-size fraction in the removed sediment may b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assess soil OC losses.  相似文献   

18.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SCS) model, developed by U. S.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in 1972,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estimation of runoff from an small watersh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geo-information data of land use and soil classification all obtained from Landsat images in 1996 and 1997 and conventional data of hydrology and meteorology, the SCS model was investigated for simulating the surface runoff for single rainstorm in Wangdonggou watershed, a typical small watershed in the Loess Plateau, located in Changwu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of China. Wangdonggou watershed was compartmentalized into 28 sub-units according to natural draining division, and the table of curve number (CN) values fitting for Wangdonggou watershed was also presented. During the flood period from 1996 to 1997, the hydrograph of calculated runoff process using the SCS model and the hydrograph of observed runoff process coincided very well in height as well as shape, and the model was of high precision above 75%.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SCS model is legitimate and can be successfully used to simulate the runoff generation and the runoff process of typical small watershed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geo-inform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地貌形态分形算法三维表达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个十分独特的地貌单元,对其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的研究和可视化表达一直备受关注。本文概述了地形地貌的传统表达方法,之后介绍了曲面建模、DEM模型和分形技术等常用的三维地形地貌建模方法,重点介绍了分形技术。并使用分形地形建模算法中最常用的随机中点位移法模拟生成了几类主要的黄土高原地貌形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