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八十年代美国在大气化学方面的主要任务美国大气科学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指出,八十年代大气化学方面的主要研究任务是:1.全球大气化学循环,特别是那些影响全球气候和区域气候方面的问题;2.区域性大气化学和污染问题。 1.全球大气化学循环人们在过去几年已注意并关心到,作为人类活动的副产品的气态污染物污染了大气。并且,由于它们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相当长久,故对全球热量平衡有相当的影响并破坏大气的有益的特性(特别是O_3层,它保护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危害)。已有许多专门的临时性研究,为政策制定者们提供目前的大气化学的许可含量标准。然而,这些研究都着重于大气化学的基本知识。八十年代,需要在以下两个方向作广泛的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1 引言 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三大问题之一。而大气环境又是环境中的主要问题。大气环境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是:全球气候变化、南极臭氧洞、酸沉降及污染物跨越国界输送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排放到大气当中产生的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变化。近10几年来,世界各国对上述问题非常重视,许多专家  相似文献   

3.
大气化学研究进展——臭氧、气溶胶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气化学是大气科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早在100多年以前就已开始研究,但是真正发展则以1929年对大气臭氧的观测和对平流层臭氧光化学的理论研究为契机。现阶段大气化学的研究许多事实和现象还不清楚。尤其是关于一些大气微量成分的源、汇和时空分布,它们的迁移、输送和全球循环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观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了空气污染对大气和生态的影响。矿石燃料的燃烧产物,汽车运输和其它工业生产过程都与能见度的减低,空气污染跨国界的长距离传输及酸雨有联系。其中许多排放物都呈酸性,并沉降至地球表面。它们对各类建筑结构及敏感的水和陆地生态系统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从经济、环境、文化和美学的观点看它们造成的破坏和损失是巨大的。在一些重要的环境问题中,如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有毒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扩散,及氟氯碳对臭氧层的作用等,酸雨或酸沉降已名列首位。1.酸沉降“酸沉降”是指会增加或会潜在地增加环境酸  相似文献   

5.
我国霾和光化学污染观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霾和光化学污染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气象灾害,受到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针对我国的环境气象问题,国内外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该文对近年来我国霾和光化学污染的观测、分析和影响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为将来相关研究提供基础。在霾污染方面,主要回顾了霾的现象与判别、组成与来源、影响霾的气象因素、霾的长期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光化学污染方面,主要回顾了污染的特征与水平、污染的区域化、臭氧垂直分布、地面臭氧影响因素、臭氧污染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还概括了霾和光化学污染危害研究主要成果,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方面问题,包括进一步加强霾和雾的科学判识方法、污染物相互作用、污染-气象-化学-生态间耦合效应研究,特别关注光化学污染发展态势,加强长期观测资料的积累、分析与应用等。  相似文献   

6.
地球环境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心的研究目标是针对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新的分支学科”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系统”和气象业务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相关高新技术问题开展研究。研究中产心旨在提高我国环境和气候系统变化及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检测和预测水平,并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设成为我国一流水平的研究中心。中心有部门级大气化学开放实验室、计算机室、青海瓦里关山大气本底观象台、3个区域大气本底站、3个臭氧观测站、包括86个站点的酸雨网、中南极长城气象站和中山气象站。具有装备先进的大气化学和大气边界层野外科学试…  相似文献   

7.
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最近发表了《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科学计划和实施战略》的报告。报告首先对环境变化的定义及其对人类影响的途径进行了描述,在第2章描述和提出了概念框架和主要科学问题。在随后给出的科学主题中,讨论了大气成分变化与健康、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与健康、全球环境变化与传染性疾病、食品生产体系与人类健康、都市化与人类健康和脆弱性与适应性等相关问题。报告最后在给出实施战略时,特别强调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数据的获取,而开展综合性的研究和全球充分的合作,是我们适应全球环境变化,使人类健康少受影响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8.
冻融作用对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近年来中国和其他国家有关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研究的进展,阐述了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原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指出了目前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探讨了冻融作用在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过程中,对土壤微生物、环境因子的影响,以期为微生物修复技术在中国东北地区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全球增暖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已经出现。这一变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将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人类自身活动是引起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最为活跃的因子。但是,对人类活动,包括个人和社会集体行为,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和机制,全球环境变化又是怎样反作用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如何适应未来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研究甚少。由于人体健康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问题”应该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研究核心之一,应加强社会科学界、环境科学界和医学界之间的合作研究。同时,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大研究成果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遥感监测及环境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全球变化的原因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遥感数据源、遥感分类方法、遥感动态变化监测方法3方面出发,介绍了遥感监测技术在LUCC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回顾了LUCC对气候、水文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对数值模拟方法在LUCC影响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评述;探讨了目前LUCC研究工作中在动力机制、对环境的影响、遥感技术及资料应用、多源数据的综合应用及利用区域气候模式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地球系统模式是研究全球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问题的重要工具,气溶胶与大气化学模式负责为其中的大气环流模式提供与气候效应有关的气态化学物质和气溶胶成分。本文在全球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耦合计算的气溶胶与大气化学分量模式(IAP-AACM),采用简化的气相化学机制,不仅考虑了人为气溶胶,同时考虑了海盐、沙尘和二甲基硫等自然气溶胶及其前体物的在线排放。评估结果表明,IAP-AACM氧化剂插值计算可靠,采用简化机制和碳键机制(CBM-Z)模拟的差异较小。和观测的对比表明,得益于CAS-ESM的气溶胶双向反馈作用,简化版能够较好地抓住气溶胶及其前体物的空间分布,为IAP-AGCM提供可靠的气溶胶模拟。另外,简化版能大幅提升计算效率,满足CAS-ESM耦合长期积分的需求。为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中提供更完善的气溶胶模拟,未来考虑在IAP-AACM中增加氮化学和臭氧平流层化学机制。  相似文献   

12.
碘化银地面发生器增雪水中Ag+与化学组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搞清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后,所用碘化银催化剂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一问题,利用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在北京尖子山,使用碘化银地面发生器在人工增雨雪试验中,对4次人工降雪过程所采集雪水样品进行了Ag 测定及其他化学组分分析。发现雪水中Ag 浓度在不同天气过程中变化明显,变化与催化剂数量间没有直接线性关系,所测的Ag 浓度远低于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雪水化学特征明显,雪水中阴离子浓度最高是SO42-、NO3-,阳离子Ca2 、NH4 浓度最高。与污染较重的雾水相比,雪水中的诸离子浓度远低于北京地区雾水所测值。  相似文献   

13.
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和进行实验教学的地方,每天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其中大部分要通过实验来完成,这样就要经常用到化学、生物药品和试剂。这些物质直接或间接的进入环境,对外界环境(空气,水体,土壤)和人体造成一定的污染和危害,而且由于一些化学品和生物试剂进入环境后,不易分解或转化,长期的残留于环境中,进入生物体后,形成积累,造成慢性中毒,由于发病的潜伏期都很长,严重影响周围生物体健康。因此实验室作为特殊的环境污染源,必须弄清污染的来源和渠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实验室的环境管理,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4.
1.前言许多人对大气污染物的局地影响已有所了解,比如烟尘会使人类健康和植被受到危害、使得能见度下降等等。自从《净化空气法》以及其它法规实施以后,伦敦和其它城市地区受灾难性烟雾威胁几乎成了过去的事情,工业污染也在持续下降。尽管一次性污染方面还有大量的问题有待解决,然而,人们的注意力已开始转向某些大气污染物远距离影响的问题上。人们尤其关心的是那些新的污染物,它们不是直接排入大气,而是受大气化学的作用在大气中生成的。这种新生成的污染物有可能对未曾受其前身物影响的环境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在欧洲的西北部,人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日光所引起的大气转化过程的研究方面,光化学大气污染就是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产生的。英国和荷兰分  相似文献   

15.
广州地区春季污染雾的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2005年2~3月在广州地区采集的雾水样品资料,分析了广州地区污染雾雾水的化学组分;对3次典型污染雾过程雾水的离子浓度及其可能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广州地区的污染雾雾水中的诸离子浓度远高于雨水中的值,因而,雾不但造成视程障碍,而且是高浓度污染的液态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在雾水中浓度最高的阴离子是SO4=, 其次是NO3-;在阳离子中Ca++、NH4+的浓度最高。雨水比雾水更酸,说明虽然雾水中的离子浓度较雨水高得多,但大量的离子成分中存在更多的缓冲物质,比如说NH4+和Ca++。雾水中的Ca++、SO4=、Mg++有明显的富集现象,广州地区的污染雾雾水主要受大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期间广州地区出现严重污染雾与水汽充足和大量气溶胶污染粒子的存在直接有关。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城市生态健康与环境污染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体等方面,对中国城市生态健康面I临的问题和环境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城市生态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日益成为制约城市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修复的建议,认为保持生态健康,城市环境污染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措施结合生物修复,是构成生态修复的重要要素。在实际修复过程中,把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应该进一步增强城市生态健康意识,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还需用系统、生态的方法对城市环境污染进行修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姚瑞新  王润鹿 《气象》1984,10(9):2-5
大气本底污染监测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它与气象学、大气化学、环境学有密切关系。随着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和科学研究的进展,大气本底污染监测在气象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日趋明显。 所谓大气本底污染,是指远离城市及工业区而不受局地污染影响的大气平均污染状况。它反映在较大范围内,因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大气成份长期变化。 自四十年代以来,由于工业与经济的飞跃发展,大量有害物质排入大气,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日益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人类  相似文献   

18.
大气环境数值模拟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王自发  庞成明  朱江 《大气科学》2008,32(4):987-995
近五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简称大气所)在大气环境数值模拟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自主发展和引进,建立了完备的多尺度、多成分的大气环境数值模式,包括全球大气化学输送模式、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模式。大气所利用这些模式研究各种空间尺度上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以及污染物的输送和演变,研究了多种污染过程的成因和污染变化规律,在污染物输送、低对流层臭氧高污染、区域及城市污染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并对区域或城市空气质量进行业务化实时预报。大气所还拓展了我国大气环境模拟研究的新领域:大气化学资料同化、污染模式集合预报、污染源反演新方法。初步建立了空气质量模式的资料同化系统(分别基于最优插值技术和集合卡曼滤波技术)和多模式集合预报体系,提高了模式预报水平;在污染源反演新方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结合我国目前仍然面临着的大气环境问题,对今后大气环境数值模式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环境大气污染模型动力学问题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化环境大气污染动力学问题是城市环境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及其治理原理研究中核心理论问题,该文从城市化环境大气污染各类复杂的交叉影响因素角度,初步描述了城市环境大气多尺度相互作用;城市建筑群及其周边地形影响;下垫面及陆面过程对城市环境大气动力结构形成的影响效应;城市环境水-土-气污染形成的多圈层相互作用等问题.并且综合分析探讨了城市环境大气污染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作用.通过理论问题的讨论,给出了本项目开展的BECAPEX现场观测试验的设计实施和城市污染"大锅盖"特征结构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空气污染影响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环境问题,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WMO-GAW)和国际全球大气化学计划(IGAC)共同发起了空气质量监测、分析、预报国际研究计划(Monitoring,Analysis,and Prediction of Air Quality;即MAP-AQ),并于2019年5月27—29日在WMO总部日内瓦组织召开了MAP-AQ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