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基于库仑引力模型的中美日地缘经济关系测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宇  葛岳静  刘晓凤 《地理学报》2019,74(2):285-296
冷战结束后,地缘经济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间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不同形成了竞争型或合作型的地缘经济关系,在经济冲突加剧的地缘经济时代,如何平衡国家间的经济竞争与合作是当今国际关系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美日三国2007-2016年为例,借鉴库仑引力的思想,引入地缘经济合作强度的概念和测度方法,探讨国家间地缘经济竞争与合作的规律,在考虑距离因素的基础上,分产品、进口和出口,准确地刻画了国家间经济合作或竞争的强弱程度。测算结果表明:① 中美日三国的地缘经济合作强度多为负值,三国总体上竞争大于合作,且日本与其他两国的竞争相比于中美之间的竞争更加明显;② 从贸易产品类型来看,三国间的矿物燃料、车辆、电机及设备零部件、机械设备等产品地缘经济合作强度的影响远大于其他产品类型,是决定三国间地缘经济关系的主要产品类型;③ 三国间石油类产品的地缘经济合作强度是所有产品中最小的,对海外石油资源的争夺是中美日三国地缘经济竞争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地缘城市跨国整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21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整合发展的趋势,文章在有关“地缘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地缘城市”的概念,通过边界、次区域合作和城市整合的界定与分析来探讨地缘城市跨国整合的理论内涵,并对地缘城市跨国整合发展的一般特征、动力机制和基本模式进行理论总结。指出,地缘城市是指地缘区域内在地缘关系中承担一定任务的城市;地缘城市跨国整合是城市整合类型中的一种,主要是指地缘城市跨越国界与对面地缘城市的相互作用和整合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王茂春 《热带地理》1997,17(2):212-216
我国目前在政治上被分割成4个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1997年香港的回归,给海峡两岸的统一带来了新的机遇。应该利用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海峡两岸联系中的特殊作用和台港粤闽的传统联系,通过发展粤闽两省的经济,缩小台港粤闽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密切台港粤闽的经济联系,先行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最终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4.
南海因其所具有的重要地缘政治与经济战略地位而成为大国竞相角逐之地。然而,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南海地缘战略并非只是地缘政治冲突的单一逻辑,而是迈向政治与经济、文化交织、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复合逻辑状态。南海周边国家经贸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已经形成互赖的地缘经济格局,但是南海地缘经济合作存在的制度重叠、制度竞争与制度过剩仍暴露了地缘经济中的竞争逻辑。“一带一路”作为新型区域合作平台,有助于超越传统地缘经济竞争逻辑。东亚意识的产生、南海地缘政治经济互赖以及南海制度规范的建立使得南海地缘文化在多元文化互动中迈向共同体逻辑。建构融安全、利益以及信任为一体的南海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对话协商自主制定地区规则、加强南海地区功能性合作、通过多轨外交增进地区互信,使南海成为“友好、和平、合作”之海。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贸易格局的形成中,贸易区域化现象引人注目。文章运用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对这种现象予以新的解释,即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一些地理位置邻近、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为获取有利的贸易区位,通过产业分工、对内合作和对外竞争形成区域贸易集团,并由此产生“区域外部规模经济”。作者认为,为获得有利的贸易区位和区域外部规模经济,中国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贸易区域组织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次区域及国内地区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6.
大国是全球政经版图的主导力量,其关系性质对区域、全球发展和经济合作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结构性变动、资源和市场高度对外依赖性引发了大国博弈新态势。在资源争夺加剧的地缘经济时代,如何平衡国家间的资源竞合关系是当今政治地理学的时代命题。以中日两国2000—2017年资源贸易为例,以库仑引力模型构建地缘经济合作强度指标,探讨中日资源贸易的地缘经济规律。研究表明:①中日两国资源贸易的地缘经济合作强度多为负值,总体上竞争大于合作,2008年后两国地缘经济关系进入矛盾与对抗新阶段;②按照竞合关系可将中日资源贸易货物分为强竞争型、波动竞合型以及合作潜力型,其中化石能源、稀有金属和农产品是影响中日两国地缘经济竞合关系的关键资源;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化是中日资源贸易关系变动的重要外因,对发展权的争夺构成两国在世界市场资源博弈的内在根源,稀有金属为中国捭阖两国关系提供了地缘政治杠杆。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间的竞争正演变为城市群间的竞争,而城市群经济竞争力常常取决于城市群的经济资源聚集与整合能力。从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系统形成机制来看,经济全球化和外资的双重作用,引起制造业集聚与扩张、高密度基础设施联系与城镇面积的扩展,由此形成的核心城市经济联系强化而行政联系弱化。其经济整合机制的关键是构建统一的经济运行和管理机制,包括公共资源利用与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互动发展机制。按照大都市区的方式、继续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积极促成企业跨区域的有序合作与竞争、改善和增强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能力以及建立有效的统一的经济运行和管理机制,将促进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文龙  史文天  杜德斌 《地理科学》2021,41(11):1875-1883
运用1996—2016年全球各国商品贸易规模的面板数据,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模式,构建空间误差混合回归模型进一步解释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机理,得出如下结论:① 全球地缘经济合作存在空间正相关,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模式,表现为板块化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② 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依赖性受到生产要素流动与国际分工的传导与驱动,国家规模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基础因素,生产要素禀赋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内生动力,创新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引擎,政治脆弱性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壁垒,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依赖性在创新要素跨国流动影响下趋于弱化;③ 中国需在空间上遵循“邻近国家-欧亚区域-全球范围”的三环递进原则,有层次地布局地缘经济资源,在内容上发挥规模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有差异地制定地缘经济政策,在策略上激发地缘经济对地缘政治的渗透效应,最大化地缘经济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9.
珠三角经济圈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入克鲁格曼和信息化指数对城市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引入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经济、信息等指标对地缘经济关系测算指标体系进行优化。选取2007年城市市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经济、信息等指标,对珠三角经济圈对外经济联系和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匹配分析。结果显示,总体经济联系较弱、竞争较强、匹配关系合理化程度不高。珠三角经济圈要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推进产业的垂直与水平分工和转移、化竞争为互补关系、增强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空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全球化的现阶段实现形式,对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空间布局及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特别是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开放与开发,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潮流,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区域性实践。但由于不同地区面临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形势不同,因此,参与国际和国内区域一体化的程度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尽一致。本文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试图对各地区周边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环境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做出科学的判断,并从中发现需要着重解决和突破的关键问题及重点领域,以便为我国各地区利用有利条件,对可能出现的地缘态势作出未雨绸缪的安排,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与我国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走势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旨在指出我国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对策。笔者认为,我国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既有优势,也面临许多困难。只有积极地加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轨道,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国家经济,增强竞争能力,维护国家安全才是我国在全球经济大趋势下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例,通过修正引力模型构建旅游经济网络,依托“增长极”理论,运用QAP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讨旅游经济网络驱动因素,并运用fsQCA方法探讨其因果组合配置策略。结果如下:(1)海峡西岸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呈东部沿海地区网络相对密集、中西部网络稀疏特征。(2)地区经济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是其核心驱动因素;各影响因子对促进旅游经济空间发展的影响强度均较高。(3)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在旅游经济网络系统中处相对优势地位,旅游经济空间发展核心驱动因素明显,其中,以地区GDP、对外开放程度最为突出,这也体现为旅游需求不断提升以及旅游供给向高质量方向发展的趋势。研究最终识别出两种因果组合配置方案。本研究有助于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发展优化及管理。  相似文献   

14.
西安市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布局特征与集聚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薛东前  石宁  公晓晓 《地理科学》2011,31(10):1195-1201
以西安市为例,根据相关资料,采用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ArcGIS软件,通过地理集中指数的测算,对西安市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布局特征与集聚模式进行研究。主要结论:① 生产者服务业具有一定专业化水平,集聚特征明显,产值和从业人数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呈上升的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② 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内部空间集聚度偏低,但逐渐趋于集中,且分行业集聚程度参差不齐;③ 生产者服务业整体呈现多核心的集聚模式,分行业表现出不同的集聚模式类型;④ 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主要是市场导向、区位因子、政府导向。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确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城市产业规划、布局,加快西安市经济发展及提升城市竞争力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变革下的世界经济地理与中国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晟君  杨博飞  刘逸 《地理学报》2022,77(2):315-330
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和中国角色演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当前学界偏重从国家经济模式和国际贸易角度来解释这种格局的变化,而较为缺乏基于生产组织视角的经济地理解释。因此,本文从经济地理视角出发,解析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变动与中国角色的演变。本文揭示了在三次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从“核心—边缘”到“链式重构”再到“网络不均衡”的演变过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力如何从“贸易全球化”转变为“生产全球化”,继而朝“多元全球化”演进。本文还论述了中国如何通过战略耦合模式的动态调整实现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变革者的转变。本文认为这种角色转变,改变了西方发达经济体对后发经济体的预设发展路径,以及经典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所预测的空间秩序,为全球化格局的变动带来新的重构动力与可能。最后,本文结合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爆发带来的影响对未来经济全球化发展存在的可能路径进行分析,并从经济地理学视角为中国未来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选择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开泳  肖玲  余雪飞 《热带地理》2003,23(4):334-338
从珠港澳3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3地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和限制性因素,大胆设想了未来的珠港澳大经济区的发展模式,用"核心-边缘"理论说明3地经济发展的互补性,阐述了集聚经济及外在规模经济的效用,对珠港澳区域合作进行了功能分区和发展定位,并讨论了深化经济合作的诸多领域.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进入90年人呈现出下的特点:各国交易额增加;投资规模扩大;跨国企业并购热潮;亚洲和拉美经济崛起;出现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地区化与全球化平行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化发展不平衡。其成因有: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达国家采取了市场自由策略;电信技术的普及;跨国公司海外经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发展中国家采取外向型和地区化发展战略等。  相似文献   

18.
整合:我国城市群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它作为区域城市化高级阶级的现象,是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壮大能极大地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我国成功人世将进一步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的发展背景下,展开探讨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机制及模式,寻求城市群的持续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全球化已经成为对国家、地区和企业制定发展策略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参与经济全球化已经对中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分析中国国际贸易和利用外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预测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可能情景。中国的比较生产成本和市场规模优势仍将对外商直接投资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强化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随着中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外资和外贸的发展将促进和强化中国的"T"型空间格局的形成。在这个"T"型空间骨架上将形成若干个以主要门户城市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经济区。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开放型经济成为各国或地区发展经济所追逐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开放型经济的研究也十分丰富。我国开放型经济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影响因素、发展阶段、发展特征、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以及研究方法等等。这些研究多以现状的描述为主,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开放型经济发展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今后的研究中在继续关注东部沿海地区和沿边地区的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研究力度,要加强区域间的联动,在全球化的新背景下研究新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