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炜 《中国地名》2012,(10):19-21
地名(geographical name)s,是人们对各个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中国关于"地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周礼》一书中。自有人类以来,一个地名的诞生,都蕴含着人文、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文化因素。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国家的兴亡,往往很少影响到地名的变更,  相似文献   

2.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城市的每一个地名都维系着历史的记忆,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我们不仪要在保留、继承传统地名文化,更要在城市建设中把城市的地名命名工作做得更透明、更科学,继承地名文化遗产,弘扬地名文化,才能使我们的城市不断增添时代光彩。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新地名小断涌现,有些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逐渐淡出,成为历史的陈迹。  相似文献   

3.
王家坤 《中国地名》2009,(12):58-58,60
地名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凝结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是区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地名工作的持续深入发展,加强和改进地名管理工作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吴坚 《中国地名》2013,(11):14-15
一、目的与意义地名作为人们对一定范围内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其对外呈现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地名不但记录着自然地理和社会发展的原貌,还折射出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从普遍意义上理解,地名包含着地理、历史、文化、民族、语言等多种内容,即地名带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这也表明地名的命名需要受到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地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人类进步的活化石。一个区域的地名,特别是这个区域内由众多地名形成的地名景观往往打上这个区域地域文化的痕迹。在地名景观中,聚落地名的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一些老地名属于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时刻不可或缺,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承载着人与环境的关系,蕴含了丰富的社会记忆。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地名面临着两大困境,其一,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建设用地迅速蔓延,催生了大量没有文脉的新地名,而历史地名却成批量的消失。居民无法认同新地名,削弱了地名的文化归属感;其二,部分城市和景区为了旅游开发、经济效益,不顾巨大的经济成本,随意变更地名,甚至出现较多的社会问题。地名相对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被人们忽视,当它不符合人们的口味时,便被丢弃,然而地名在延续地域文化差异、标识多样性的地理空间上,拥有无法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前,保护历史地名、维护历史地名的尊严、注重历史地名与人类情感的历史传承,已经成为时代不可缺少的的主题一部分,它不仅被地名研究者所重视,而且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受到重视传统文化保护的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本文以云南省澄江县的历史地名为例,对人类的情感认同与地名使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形象的地名用字是家乡的真实情感传承的桥梁、是本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这个地区的内韵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薄洋 《中国地名》2009,(12):22-23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交往和生产活动的产物。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地理实体、居民聚落和地域区划所取的名称,是特定的一种语言符号和人类活动的历史印记,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地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公益性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记了千百年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9.
商越 《中国地名》2011,(5):41-43
随着沈阳全运村建设的全面快速推进,大浑南的变化日新月异,核心区“八横八纵”16条街路经反复论证,即将被正式命名。沈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地名能直观展现城市的文脉传承,而老地名更是古城历史的活化石。伴随着沈阳城市建设的的快速发展,如何把地名所蕴藏着的文化记忆保留下来,同时又能起出展现时代特色的新地名,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越来越重视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近20年来北京二环以内地区历史地名消失的程度以及原因进行了统计,发现城市实体空间变化是历史地名消失的主要原因,但城市实体空间变化不是历史地名变化的充分条件。本文最后提出延续城市历史地名文化的三点建议:第一,城市实体空间的建设没有改变原来中地名所指示的空间的“点、线、面”形状时,原来的历史地名必须保留。第二,由于实体建设改变历史地名指示的空间的“点、线、面”形状的,要求实体开发建设者在设计方案中,将原来的历史地名的“专名部”以可见形式体现出来。第三,在变更城市历史地名的前期,应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从而确定成为当地“地方性”组成部分的历史地名并给予保留。  相似文献   

11.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城市地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人类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符号之一。在新兴城市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地名规划工作应与时俱进,从乡村形态衍化为城市形态,形成复合型的地名命名管理体系。如何解决地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规划,在这方面深圳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鲍军 《中国地名》2014,(6):27-28
地名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用来识别地理实体的语言标记。地名的使用标准与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建设、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地名作为人们从事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广泛使用的媒介,已经越来越多的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成为传播信息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经济社会越发展,交通信息越先进,人们交往活动越频繁,地名使用的频率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13.
地名是语言发展的产物、地理环境的标志、社会生活的写照、历史变迁的记录。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地名存在着文化层累积的现象。陈正祥曾指出:"今日的地名,应视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古代民族迁移或征战的痕迹,每可于地名中见之。故地名学之与地理学研究,有似化石之与地质或古生物学。"褚亚平等人  相似文献   

14.
地名要讲文化,地名文化的核心是地名的由来含义以及历史演变。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普遍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对第一次地名普查中已经考证过的村名来历,还有没有必要重新进行考释?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疆自然地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种(言)、自然地名通名的自然属性、时段、自然地名专名渊源等四个方面对选取的新疆1120个重要自然地名进行分类,在分类统计的基础上,运用地名语言分析学和地理学相关原理方法分析得出新疆自然地名特征。研究发现:以山体类和水体类自然地名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0.5%、35.3%,尤其以山脉(272条)和河流(214条)类自然地名最多,分别占总数的24.3%、19.1%。通名名称的数量及其出现的早晚与人们关注程度以及自然学科研究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各民族的聚居及迁徙使新疆自然地名具有浓厚的民族性。自然地名存在10种以上民族语地名以及其他古语和合璧语地名分布的独特现象,各民族对自然地名专名和通名称谓不尽相同。在新疆的自然地名中存在着大量地名通名的叠加,如"塔格山"、"郭勒河"、"库木沙漠"、"布拉克泉"等。民族语地名的空间分布和当地居民的民族成分存在很大的相关性。维吾尔语自然地名的53.6%都分布在和田和喀什地区;哈萨克语自然地名的73.2%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市县、阿勒泰地区和哈密地区;蒙古语自然地名的64.3%分布在阿勒泰、博尔塔拉、巴音郭楞和伊犁等地、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有96%的自然地名是蒙古语地名,克孜勒苏自治州的柯尔克孜语地名占到柯尔克孜语总地名的81.6%。自然地名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演替性(历史阶段性),保存至今的古语地名仅占2.9%,语源较为复杂并且一些古老的地名在使用过程中已被取代或消失;近现代地名数量最大,并且语种明显易于区别。自然地名专名类型复杂多样,共计13类,从多个方面反映出新疆的资源概况、环境以及人们的心理状态、意识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或生产方式等,其中以地物、形态、地名以及颜色类居多;在颜色类中又以黑色、白色最多。文章对新疆现存自然地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发现民族语言的差别造成了新疆自然地名存在多地同名、一地多名和地名的转音现象;此外,自然地名实体之间也存在着等级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16.
张华 《中国地名》2011,(8):22-25
城市地名具有指代作用,每个地名都代表着城市的具体地理实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名又是一座城市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载体,每个地名都象征着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地域特色,是城市对外开放的“名片”。近年来,  相似文献   

17.
肖岐 《中国地名》2009,(12):46-46,48
地名是人们对地形、地物共同约定的一种语言代号。地名的命名,是在人类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它与人类的活动领域和居住的地理位置、环境都有着密切关系。研究黑龙江流域地名,就必须从它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特点出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名》2010,(5):27-30
沧海桑田的演变.并不是时间的刻痕.无数人形人影.晃动在历史银幕上.留下了.或者.弥散了。于是,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一段传说,每一次地名的变更.都有一段故事.在等着我们去倾听。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地名文化是以地名为载体,通过地名的形成、变迁、结构、内涵等因素来研究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是地名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民族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发展与变化。"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这是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对地名的物质性、社会性  相似文献   

20.
华北平原城镇地名群的发展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冬虎 《地理研究》1990,9(3):49-56
本文分析了华北平原城镇地名群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探讨了区域城镇地名群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并预测了该地名群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