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地方八景的历史文献考察,论述“八景现象”源于湖南的潇湘八景和演变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性特征,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旅游文化价值。并呼吁要重视研究八景现象、八景文化,认真做好重定“八景”和恢复具有重大价值的八景的工作,促进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赣州“八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州大地 ,山川锦绣 ,风光旖旎。不少城市、风景名胜区、园林乃至村镇 ,有所谓“八景”、“十景”……因其文化内涵丰富 ,突出了这些景点的特色 ,而为人们所钟爱。很多人以为 ,北宋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是中国八景文化的鼻祖。其实 ,千里赣江第一城赣州才是“八景”文化的发源地 ,大文豪苏东坡就是“八景”的始作俑者。不过 ,潇湘八景四字一句的命名方式形象生动 ,取法自然 ,诗情韵味浓厚 ,为世人普遍喜爱和采用 ,从而推波助澜 ,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八景”文化。据《赣州府志》、《赣县志》记载 ,北宋嘉礻右年间(公元1056—1063年…  相似文献   

3.
我国有几千年文明史,文化积淀十分厚重,对于旅游业来说,无疑是最主要的吸引物和“卖点”,也是我国旅游资源在全世界与其他旅游资源比较而显得最独特和最值钱的地方。本文以福建省永春县魁星岩旅游景区开发为例,阐述旅游风景名胜区突出文化内涵的开发,要重视历史、文化、风俗的深层次挖掘,才能充分体现出风景名胜区的品味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名》2011,(11):20-21
2011年。一则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斥资50亿打造“夜郎古国”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新闻。再次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成为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夜郎”之争新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5.
基于“鱼文化”的清远白庙渔村旅游区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凡  黄耀丽  杨俭波 《热带地理》2001,21(3):242-245
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文中分析了“鱼文化”的特点,在进行清远白庙渔村旅游规划过程中,通过对白庙旅游资源的分析,提出将“鱼文化”作为白庙旅游区规划的文化脉络,应用旅游文化分析在规划中的作用,构建基于“鱼文化”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6.
选取19组安徽省地级市的古、新八景,基于“三元传播模式”,总结与对比创作者、传播载体、欣赏者及内容方面的传播特征差异,对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通过编码技术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景名审美机制。研究发现:(1)八景从古到新经历了从上流化到大众化的变化;(2)古八景的审美重点在于“虚”的情感感知和理解,而新八景偏向于“实”的了解和体验;(3)景名审美机制模型涵盖美的审视、美的共创、美的转移、美的理解、美的知觉和美的表达6个维度,各维度间的互动反映了“情理入—创想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黄震方  黄睿 《地理研究》2018,37(2):233-249
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衰落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紧迫问题。以乡村文化保护为主线,通过综述乡村文化的研究进展,围绕城镇化和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是“繁荣”还是“衰落”、是“原真”保护还是“创新”利用、是景观“美化”还是文化“重构”等学术争论的焦点问题,提出了乡村文化保护利用和恢复重构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向及主要科学问题。强调应运用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和人地关系的视角,综合集成多学科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与现代技术,聚焦引领性科学问题,关注城镇化对乡村文化胁迫效应测度及其影响过程与机制分析,重视乡村文化的科学保护、旅游活化利用、旅游村镇化与村镇旅游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乡村多元价值提升,运用社区恢复力理论构建乡村文化恢复模型,依据文化基因、乡愁记忆等理论和建构主义方法确定乡村文化重构内涵,构建符合中国乡村特点的文化重构模式,从而为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为国内学者进行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关于发展我国校园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旅游的升温最终将校园这一“文化圣地”推到了游客面前。面对如潮般的游客,学校和旅游主管部门处于“几多欢喜几多忧”的境地,如何协调三者的关系、促进校园旅游的发展是一个极具理论及现实意义的问题。我国拥有发展校园旅游的资源、市场及时代条件,要使这一新兴的旅游项目成为我国旅游业的又一拳头产品,观念的解放、部门的合作和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等是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以赣南八景文化景观为例,结合文化地理学景观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还原、时空结合等研究方法,在对八景文化景观的起源与演变等文化地理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空间分布概貌和流行原因,阐述其传播的途径和特点,揭示了赣南八景文化的圈层式扩散、随城市空间扩展等时空演变规律,指出其在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方面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湖南通道"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洪  黄静  李树棋  刘艳 《热带地理》2007,27(5):466-471
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中国侗文化的典型代表。通道县侗族民居、侗族建筑、侗族民风民俗种类丰富,特色鲜明,保存完整,为通道县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文中客观分析了湖南通道"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开发的竞争优势和不利条件,从空间结构、开发定位、开发方向、开发重点、区域合作、侗文化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湖南通道"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1.
湖南的名人名胜资源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丰富的名人名胜是湖南旅游资源组成的突出特色,是湖南旅游事业发展的优势所在。作者通过广泛调查和研究后,对湖南名人名胜资源的分类以及资源本身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论证,并就湖南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旅游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开封旅游形象策划与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在开封旅游资源及历史文脉研究、旅游形象认知调查、旅游形象替代性分析等前期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封旅游形象的策划与构建要突出“北宋文化”和“黄河文化”理念,以古文化遗产为依托,建设宋文化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旅游文化名城;在此前提下,从视觉形象塑造、视觉识别系统形象设计和行为形象设计等方面对开封旅游形象策划与构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新型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而是要在“记得住乡愁”的理念下,加强对整体文化生态的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和地方文化基因,创建历史与现实融合、文化与生态映辉的舒适、温馨、宜居的新型家园。城镇化建设难免对古村镇保护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只要注重古村镇的整体性保护、原真性保护和地方文化基因保护,就一定能够留住乡愁,传承文脉。在体现“保护优先”原则下的古村镇旅游发展,不仅可以因地制宜地解决当地农民利用本土资源就近就业创业的问题,而且能推动古村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古村镇旅游地规划可以在“景观信息链”理论的框架下有序进行,真正体现古村镇文化基因的挖掘和彰显。传统乡村旅游吸引物不外乎“村、景、人、物”四大要素,共同组合成有地方特色的村落景观,湖南萱洲古镇的保护与旅游规划就是典型的例子。适应信息化和智能化社会发展趋势,开展古村镇的三维虚拟景观呈现(VR),推动新型文旅产业——网络虚拟旅游产业的崛起,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何小芊  龚胜生 《热带地理》2013,33(6):766-771
温泉在我国古代被广泛用于观光、沐浴、保健等休闲娱乐活动。研究古代温泉旅游景观对现代温泉旅游开发、游览活动和旅游宣传,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在梳理相关温泉史料的基础上,对古代温泉旅游景观的构成要素、形式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古代温泉旅游景观包括单体与组合2种类型。温泉单体景观由泉源、汤涌、汤色、温泉生物等要素组成,属小尺度景观单元;组合景观是以温泉水体为核心和纽带,使水体、山石、建筑及植物与景观之间,通过穿插、渗透、映衬等形成复杂的组合关系。古代一些独特的温泉景观已成为地方名胜,与其他地方名胜形成“八景、十景、十二景”等地域组景,且以“八景”为主,均为四字句组景,并具温泉景观的观感艺术化、突显温泉景观的自然美的特点。古代温泉旅游景观的借鉴作用体现在温泉景区形象塑造、设施建造、活动内容设计、对外宣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刘斌  许磊  陈浩 《热带地理》2023,(11):2075-2086
自由与舒适的旅居受到老年群体青睐,在相关研究中形成了繁杂的老年旅居概念,但概念间交错重叠,现象认识零散孤立。文章尝试从老年人的毕生发展角度,引入毕生发展控制理论及其优化策略框架,深化框架理解,重新解读老年旅游行为,识别老年旅居类型,形成统筹认识。研究发现:1)老年旅游表现出毕生发展控制的策略特点,其中资源和意志投入是关键因素。2)在资源-意志投入分析框架下,老年旅居进一步聚焦为4种类型,分别为“大投入-长旅途”老年旅居、“大投入-短旅途”老年旅居、“小投入-长旅途”老年旅居以及“小投入-短旅途”老年旅居,呈现不同的场景切换和状态交替表现,拥有不同的参与难度、社交选择和目的地要求。3)老年旅居代表目前为数不多具有显著适老性的旅游形式,现象研究与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对现象本身的探讨不足,未来可从人地互动视角,形成行为、主体和空间互动的系统探讨,提升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常志斌 《地理教学》1994,(4):8-8,12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旅游市场的开拓与发展,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和旅游内容朝着多元方向发展,旅游形式也极为丰富多彩。近年来,利用节假日携带家眷再访旧居地的短期旅行,在日本的一些中年家庭中逐渐盛行起来,这一新的旅游方式,被日本记实文学作家足立伦行称为“回顾自己之旅”。  相似文献   

17.
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在旅游地开发过程中,文化事项如何转化为旅游产品,即旅游文化开发是一个极具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还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并且缺少成熟的研究方法,具体到实践中可操作性还比较弱。在查阅了国内近20年中的众多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从应用理论、开发实践、方法探索3个方面对国内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做一个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18.
在景色诱人的深圳湾边,随着“锦锈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的建成和开放,如今又以更宏伟的规模、更宽阔的气势,推出了一个大型文化旅游景区——“世界之窗”,打开了一扇“让中国了解世界”的窗户。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乡村旅游是中国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旅游活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多种多样,而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质”。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类型、开发模式以及开发的切入点进行论述,以期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巾,根据自身情况选择VC、EC、SC3种模式,实现旅游与生产双重功能、传统与现代文化双重结合、“硬环境”与“软环境”双重建设、自然与人文双重保护、游客休闲与丰富当地居民文化生活双重目标,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世界遗产旅游教育功能的认知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国蔚 《世界地理研究》2009,18(4):173-176,162
旅游教育是实现世界遗产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可以使受教育者认清世界遗产的珍贵价值和《世界遗产公约》的中心思想,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自觉遵守“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世界遗产工作原则。这些功能需要教师、学校、媒体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