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香仁 《气象》1978,4(8):32-33
云和雾是大气中水汽凝结的产物。在空气中含有水分,但它以分子状态存在,人们不能看到。在一定条件下,水汽分子凝结成小水滴,悬浮于空中才被人们所发现,这就是云和雾。天空中的彩虹、晚霞和降落的雨、雪、冰雹等大气现象的总导演就是云。  相似文献   

2.
地形雨估算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凤坡 《气象》1996,22(2):29-32
阐述了在弧状山体有水汽输入的流域或地区,通过地形参数,控空资料及其有关气象因子、来估算地形雨的方法和步骤,从而使地形雨这一分量,可自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的降水量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3.
大气中的水汽滞留函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学文 《高原气象》2006,25(6):1052-1054
水分从蒸发进入大气到变成雨雪再降落大约在空中滞留(存活)9天,而9天只是水汽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我们应当知道在大气里现存的总水汽量中已经在大气里滞留(存活)1天、2天或者n天的水汽分别占有的百分比是多少。描述这个问题需要引入大气中的水汽滞留函数概念。本文阐明了水汽滞留函数的物理含义并且指出它应当是一个负指数方程。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汽总量资料诊断入梅时间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梅雨期是江淮流域从春季到夏季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传统诊断入梅的方法主要根据雨日和温度及副热带高压位置等来确定。由于雨日的不连续, 天气形势的多变, 常会引起诊断入梅日期的分歧。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基GPS网所反演的连续的大气水汽总量 (GPS/PWV) 资料详细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2002—2005年入梅情况, 发现GPS/PWV资料可以反映出入梅前后大气中水汽发生显著季节性跳跃的特征, 总结出利用大气中水汽变化特征来诊断入梅时间的方法 (PWV方法)。采用1980—2000年的历史探空资料计算的大气水汽总量 (PWV) 资料, 对该方法进行了检验:21年中有13年的入梅日期与历史上传统方法诊断的入梅日期相吻合; 对两种方法诊断的入梅日期相差较大的3年的入梅情况进行的分析表明, PWV方法诊断出的入梅日比原定入梅日更合理。该方法在2006年入梅诊断的应用也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5.
求雨又叫“祈雨”“乞雨”,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迷信风俗。“雨水是庄稼的油”。古人求雨多半为了农作物。因为正气象科学尚未曾及之时,农耕不仅是栽启技术问题,而且似乎与信仰息息相关,所以求雨风俗(表现正“仪式”上)多为人们共同的意愿和行动,甚至不分国界。我国古代的“求雨”习谷.多半与并不存在的“龙王”有关。佛教《华严经》和道教《太上洞渊清丽龙王经》上均有诸大龙王召云唤雨的记载。民间“求雨”,常常采取“拜龙王”“晒龙王”“盗龙王”的方式,祈来、强迫、贿赂三种手段并施。唐·李约的《观祈雨》就写出一种祈求龙王降…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空中水资源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向华  周月华  王海军 《湖北气象》2007,26(2):134-138
利用湖北省77站地面大气水汽压资料,计算了湖北省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分析了湖北省整层大气年、季平均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湖北省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与地面降水的关系,发现夏季是湖北省整层大气可降水量最高的一个季节,而从时间分布上看,湖北省自然致雨的概率以春季为最高;从空间分布上看,湖北省自然致雨的概率以鄂西南为最高。通过多雨年与少雨年比较,认为少雨年与多雨年的差异,空中水汽含量偏少是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方面,主要是由于成雨的概率不高。多雨年降雨系统较强,且非常稳定,容易出现连续性降水,系统之间配合较好,利于水汽辐合成雨,少雨年与之相反,但仍有可开发的降雨时段,仍具有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首次人工消雨作业获得成功1994年4月20日是潍坊第十一届国际风筝节开幕的日子,在此期间,省人工降雨办公室在山东首次成功地进行了人工消雨试验,保证了风筝会开幕式的顺利进行,被人们誉为:“耕云消雨保盛会,运筹帷幄定风云”。第十一届潍坊国际风筝节开...  相似文献   

8.
北京一次大暴雨的水汽收支和微物理过程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使用WRF模式对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此次暴雨过程的形势演变和水汽条件,并分别计算了暴雨发生过程中北京全市范围内的水汽输送、水汽收支、大气可降水量和空中各相态水物质的量值大小、空间分布情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结果发现:这次降水主要受高空槽、低涡和地面切变线的影响。有东南、西南两条水汽输送通道,计算区域上空水汽收支变化与地面雨强的演变对应很好。中低层持续而强烈的水汽净输入,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水汽条件。北京各站点大气可降水量普遍超过历史极值,反映了降水的极端性。降水发展不同阶段,云内微物理过程存在差异,降水量初期以暖雨为主,降雨量不大,之后冷雨过程增强,降水量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79─1993年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降水云系、沙漠雨迹进行了分析探讨。揭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水汽来源、水汽输送的宏观现象和事实,总结出云系演变规律。预报着眼点和大降水落区。  相似文献   

10.
水汽空间分布对大气船舶重力波影响的数 值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子良 《气象学报》2006,64(3):308-314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模拟研究了水汽在山脉重力波和大气船波的产生和演变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水汽和非绝热效应对大气船波的影响与水汽的空间分布有关,大气船波的产生和演变对水汽的空间分布具有极端的敏感性,在一定条件下水汽的引入有可能减少大气船波的活动。对于3层模式结构的气流过山而言,如果初始的水汽分布在中层大气,则水汽和非绝热效应对大气船波的影响较小,而如果初始的水汽分布在中下层大气,则引入水汽后减少了大气船波的强度,但是如果初始的水汽分布在整个模式大气层,则水汽的引入减少了大气船波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0-2009年南昌、赣州两个探空站资料,通过计算大气水汽含量和水汽通量,对江西省空中水汽含量变化、分布、水汽输送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江西省平均大气水汽含量为35.04 kg/m2,水汽含量呈下降趋势。水汽含量夏季丰富,冬季匮乏,2-6月是江西大气中水汽含量主要增长期,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小出现在1月或12月;空间上呈现南多北少分布。水汽输送在春、冬季以纬向输送为主,夏、秋季经向和纬向输送量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2.
华中地区空中水汽资源的输送和收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80-2009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华中地区5省的四季大气可降水量和水汽输送通量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华中地区四季的大气水汽分布、水汽来源和多年来水汽的收支变化,结果表明:华中地区的大气可降水量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水汽分布与纬度最为相关,同时也受海拔高度的影响.春季,华中地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太平洋以...  相似文献   

13.
940 nm水汽通道反射率计算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近红外波段大气与辐射的相互作用解决用红外波段不容易遥测低层水汽的问题。选用940 nm水汽弱吸收带进行通道反射率计算试验,分析其对不同环境参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940 nm附近通道的辐射信号携带了整层大气水汽信息,有可能用来获取大气水汽总量。  相似文献   

14.
吴辉碇 《气象》1983,9(7):40-44
众所周知,在进行天气预报之前,必须首先掌握现在的大气状态。尤其是数值天气预报,它是通过解流体力学方程组、热力学方程和水汽方程等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更必须首先有正确的大气状态作为初值。我们知道,天气图能展现出某一瞬间大范围的大气状态。人工分析的天气图包含着预报员的丰富经验,因而也带来主观性的缺  相似文献   

15.
河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北邢台、张家口两个常规探空站1974—2000年高空气象要素资料,计算了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分析了河北区域大气水汽含量的27年变化趋势,讨论了河北区域大气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河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的年变化总体上呈现了微弱的增加趋势,但变率不大;河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四季变化明显,其中,夏季水汽含量最大,秋季次之,春季再次,冬季最小;90%以上的水汽集中在对流层中下部,即500hPa以下;与同期相比,河北南部大气水汽含量大于北部地区,年平均大气水汽含量自南向北递减率为1.94mm/纬距。  相似文献   

16.
求雨又叫“祈雨”“乞雨”,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迷信风俗。“雨水是庄稼的油“,古人求雨多半为了农作物。因为在气象科学尚未普及之时,农耕不仅是栽培技术问题,而且似乎与信仰息息相关,所以求雨风俗(表现在“仪式”上)多为人门共同的意愿和行动.甚至不分国界。  相似文献   

17.
邢书强  李小凡 《气象科学》2021,41(4):427-440
以2010年6月19日发生在浙闽赣地区的一次强降水过程为例,利用中尺度WRF模式进行模拟,用模拟资料对该地区降水收支特征和冰云热力作用进行分析。依据局地水汽/热量变化项、水汽/热量辐合辐散项和云凝物辐合辐散项这3个因子可将降水分为8类,其中局地水汽变干和大气变暖、水汽辐合和热量辐散以及云凝物辐合时,降水强度(雨强)最强,而局地水汽变湿和大气变冷、水汽辐合和热量辐散以及云凝物辐合时,降水覆盖率最大。冰云热力效应包括辐射和潜热两部分。基准试验与敏感性试验对比分析表明冰云辐射减弱降水,而冰云潜热增强降水。热量收支对比分析发现冰云辐射造成辐射冷却的减弱在对流层中低层随高度增加,减弱大气不稳定和降水;而冰云潜热造成潜热增强在对流层中高层随高度减小,增强大气不稳定和降水。  相似文献   

18.
夏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利用1958-199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水汽输送特征,表明:全球纬向水汽输送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由西向东,在低纬由东向西,分别与中纬度西风带和热带东风带一致,经向输送在夏季由南半球向北半球输送,冬季则刚好相反,就全年来说水汽也是从南半球向北半球输送。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是大气水汽源,热带和中高纬是大气水汽汇,夏季中国大部分地区也是水汽汇。讨论了中国夏季3类雨型与异常水汽输送的关系,结果表明中间型雨带对应中国东部有一支东北异常水汽输送和另一支西南异常输送在长江流域辐合;南方型雨带对应一支东北异常输送和另一支来自西太平洋副高西北侧的西南异常输送在华南辐合,北方型雨带对应中纬度西风异常输送与副高西北侧的西南异常常输送在华北辐合。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大气总水汽量的反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1,他引:2  
利用2001年青藏高原89个气象站资料、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以及2001—2003年7月3个地基GPS站的大气总水汽量观测资料,对GPS遥感的大气总水汽量与探空观测结果做了比较,研究了大气总水汽量变化对降雨形成的影响,大气总水汽量与地面水汽压的关系,分析了青藏高原大气总水汽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GPS遥感的大气总水汽量与探空观测结果吻合得较好,2001年那曲站两种结果相比均方根误差仅0.15 cm;大气总水汽量与地面水汽压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不同季节高原上基本都存在3个明显的大气总水汽量高值中心:即东南部、西南部和西北部;高原大气总水汽量分布的季节变化与500 hPa风场及整层大气水汽通量的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利用湖南省区域自动站和常规观测站降水资料、NCEP/NCAR和JRA-55再分析资料及湖南省气象台大气河预报业务产品,分析了2017年6月22日至7月2日湖南一次特大致洪暴雨过程的雨洪和水汽输送异常特征,以及大气河水汽输送对强降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强降雨区各边界的水汽收支状况及各水汽轨迹的贡献。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第三阶段降雨的范围、强度均明显大于第二阶段。欧亚中高纬稳定的"1槽1脊"环流形势、低纬较稳定的西太副高及其外围强劲的水汽输送是此次暴雨发生的环流背景。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比湿等物理量的水平及垂直分布对降水的阶段性特征和位置、强度变化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三个强降雨时段,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副高西南侧的水汽输送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和位置,造成到达湖南境内的偏南水汽输送空间异常程度不同。大气河的强弱及其水汽输送通道、辐合区位置以及强降雨区各边界水汽净收入对强降水发生、发展起关键作用。水汽后向轨迹分析表明,低层偏南的水汽输送是此次极端强降雨较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因素,而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侵入利于大气斜压性增强和对流不稳定维持,是第二阶段降水强度弱于第一、第三阶段的另一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