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中国海涂资源的基本特点中国海涂资源十分丰富,淤泥质海涂的总面积约2500万亩。主要分布在大河入海平原沿岸。如辽河口沿岸,黄河下游平原的渤海湾、莱州湾沿岸,故黄河与长江三角州的江苏沿岸及杭州湾沿岸。其次,分布在浙江、福建、两广沿岸的一些港湾内,是注入海湾的河流及涨潮带来的海域泥沙淤积形成  相似文献   

2.
象山港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宁波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象山港海洋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强,但象山港的生态环境质量近年来有所下降。展开对象山港及沿岸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研究,既是保持象山港沿岸经济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象山港开发与保护平衡发展的当务之急。文章通过对象山港沿岸及海域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阐述海域主要环境危害潜在因素,探讨对象山港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为和谐发展的生态型海洋牧场港湾建设和海洋资源养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 中国近海环境质量状况 1994年我国沿岸海域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和无机磷,各海域严重超标。东海沿岸无机氮的超标率最高,黄海沿岸最低,东海沿岸无机磷的超标率最高,南海沿岸最低,油类污染比1993年有所减轻,但在大连湾、胶州湾、珠江口等局部海域污染仍较严重。水质中重金属含量无超标现象,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4.
利用三维斜压流体动力学模型 ,通过对东海沿岸海区冬、夏季的斜压环流及其温盐结构的数值研究 ,揭示研究海区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的动力过程及其成因。垂直环流的模拟结果表明 :冬季 ,沿岸海区的垂直环流以逆时针流动 ,近表层为向岸流 ,沿岸为下降流 ,近表层以下为离岸流 ,其在外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沿岸下降流自表层至底层逐渐由强变弱 ;夏季 ,沿岸海区的垂直环流以顺时针流动 ,近表层以下为向岸流 ,沿岸为上升流 ,近表层为离岸流 ,其在外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沿岸上升流自底层至表层逐渐由弱变强。就整个沿岸海区而论 ,冬季沿岸下降流和夏季沿岸上升流的强度都随着岸界地形坡度、风速及风向与岸线偏角的变化而变化。沿岸下降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冬季东北风与岸界地形的耦合效应及海区温盐分布不均匀所致 ,而沿岸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夏季西南风与岸界地形的耦合效应及海区温盐分布不均匀所致。  相似文献   

5.
利用三维斜压流体动力学模型,通过对东海沿岸海区冬、夏季的斜压环流及其温盐结构的数值研究,揭示研究海区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的动力过程及其成因。垂直环流的模拟结果表明:冬季,沿岸海区的垂直环流以逆时针流动,近表层为向岸流,沿岸为下降流,近表层以下为离岸流,其在外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沿岸下降流自表层至底层逐渐由强变弱;夏季,沿岸海区的垂直环流以顺时针流动,近表层以下为向岸流,沿岸为上升流,近表层为离岸流,其在外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沿岸上升流自底层至表层逐渐由弱变强。就整个沿岸海区而论,冬季沿岸下降流和夏季沿岸上升流的强度都随着岸界地形坡度、风速及风向与岸线偏角的变化而变化。沿岸下降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冬季东北风与岸界地形的耦合效应及海区温盐分布不均匀所致,而沿岸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夏季西南风与岸界地形的耦合效应及海区温盐分布不均匀所致。  相似文献   

6.
大西洋上升流的往复运动:模拟结果和古海洋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大西洋沿岸的上升流由于高分辨率沉积物建造和环境变化敏感,沿岸上升流地区成为古气候研究的重要调查地区。对沉积记录要做出恰当的解释,那么了解沿岸上升流和气候条件间的相互作用就尤为关键。大西洋两个主要的上升流区分别位于非洲的西北沿岸(毛里塔尼亚上升流带)和西南沿岸  相似文献   

7.
前言海浪是海岸侵蚀、淤积及近岸泥沙运动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研究沿岸海域的波浪特征,对护岸、筑港及滩涂资源开发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根据沿岸台站多年实测波浪记录,结合有关参考资料,对沿岸海域风浪特征,波浪进入近岸的变化及波能储量等作了初步分析,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沿岸流非线性不稳定特征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不稳定剪切波的波幅达到有限幅值之后,需要用非线性不稳定模型来分析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特征。本文通过建立并验证沿岸流非线性不稳定数学模型,在讨论该模型参数对沿岸流不稳定影响的基础上,率定实验中的模型参数并利用该数学模型模拟了实验中沿岸流不稳定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主要结论有:(1)底摩擦系数越小,侧混系数越小,不稳定发生的时间越早,不稳定的波动幅值越大;(2)沿岸流非线性不稳定演化可能出现的5个阶段(线性阶段、倍周期阶段、大周期阶段、波群阶段以及不规则阶段),实验中出现的沿岸流通常处于线性阶段或非线性倍周期阶段,倍周期阶段的涡旋是由线性阶段的涡旋发生追赶、配对直至合并产生的。涡旋配对以碰撞的形式发生,大部分能量转移至追踪波,然后以较慢的涡旋速度沿岸传播。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岸海区沿岸流和海岸流对沉积物的搬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近岸海区存在两种海流:沿岸流和海岸流。前者是波浪产生的,主要搬运破波带以内的沉积物。后者是中国边缘海环流系统的一部分,位于破波带外,主要搬运粉砂和黏土细粒沉积物。在一些中文文献中两者都称作"沿岸流"。这容易形成概念上的混乱和分析问题上的错误。为了避免混淆,属于边缘海环流系统一部分的"沿岸流"应该称作海岸流,对于具体的"沿岸流"如"渤莱沿岸流"可以直接称呼为渤莱海流。两种海流的方向可以相同、相反或者呈一定角度。山东北部海岸沉积物的空间分布明显地受波浪、近岸环流系统(沿岸流、裂流)及海岸流控制。  相似文献   

10.
海雾是我国黄海沿岸尤以南黄海沿岸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特别是春夏雨季最为盛行。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国南黄海沿岸海雾的分布特征,适应气象预报的需要,本文根据  相似文献   

11.
浙江和琼东沿岸上升流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颜廷壮 《海洋学报》1992,14(3):12-18
本文用相关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别对浙江和琼东沿岸上升流形成原因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沿岸上升流与台湾暖流的相关关系较之与风的相关关系更为密切。上升流的月际和年际间变化趋势与台湾暖流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合浙江沿岸海底地形特征,本文认为,台湾暖流与地形的共同作用是该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因子;风的影响一般不是主要的。关于琼东沿岸上升流,由于它与琼东沿岸西南风出现频率的月间变化趋势相当一致,从而进一步证实,该上升流主要由西南风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12.
苏北沿岸水的去向与淡水来源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06—2007年春、夏、秋、冬季CTD观测的盐度资料分析了苏北沿岸水盐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利用冬、夏季盐度场变化估算了苏北沿岸水的淡水来源。结果表明:冬季苏北沿岸水在东北季风的驱动下顺岸南下,在离开苏北浅滩后转向东南进入东海;夏季低盐的苏北沿岸水分多支向北、向东流出沿岸区,后者汇入南黄海夏季冷水团环流中。估算结果表明苏北沿岸水的淡水来源主要是苏北沿岸的入海径流水,约占总量的65%,次之是降水/蒸发量通量和长江冲淡水沿江苏沿岸的北向扩展。  相似文献   

13.
用沿岸上升流指数分析中国东南沿岸风生上升流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馨  胡建宇 《海洋通报》2011,30(3):258-265
对1968年1月到2007年12月中国东南沿海(17°N~30°N,109°E~123°E)上升流指数月平均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风生沿岸上升流主要在4-8月间发生于海南岛东部、雷州半岛东部、汕头以北至浙江沿岸.(2)风生沿岸上升流的强度具有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其中海南岛东部沿岸上升流最强,浙江沿岸其次;整个中国...  相似文献   

14.
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翠娅  黄美珍  杜琦 《台湾海峡》2010,29(3):434-441
福建沿岸海域是中国的赤潮多发海区之一.据统计,1962~2008年间,福建沿岸海域共发生赤潮180起以上,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4种,已经引发过赤潮的种类有27种.本文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毛藻(Chaetocerosspp.)、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裸甲藻(Gymnodinium spp.)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等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评述了福建沿岸海域赤潮发生的特点.福建沿岸海域引发赤潮频率最高的赤潮生物是夜光藻,米氏凯伦藻造成的水产养殖损失最大.其赤潮多发季节在春夏季的4~7月.其赤潮多发区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宁德沿岸海域(以四礵列岛为中心)、厦门西港海域和平潭沿岸海域.对福建沿岸海域几种主要赤潮生物的研究表明,赤潮的发生与水温、盐度、气象、水动力、营养盐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夏季琼东、粤西沿岸上升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2006年夏季广东、海南、广西近海的海洋水文调查资料和卫星遥感QuikSCAT风场资料分析琼东、粤西沿岸上升流的空间结构特征, 探讨风场、风应力旋度对上升流的影响以及上升流区水温、海流、海平面对上升流的响应。结果表明:琼东、粤西沿岸上升流区并非相互独立, 从10 m层以下已经连成一片。琼东沿岸上升流主要由夏季西南季风驱动而产生, 风应力旋度也有一定贡献。琼东沿岸上升流的强度比粤西强。琼东沿岸海域的上层海水(18 m以浅)以离岸运动为主, 中下层海水以向岸运动为主。上层的离岸流速大于中下层的向岸流速。琼东沿岸的上升流现象是间歇性的, 与沿岸风速强弱有关。琼东沿岸海域海平面的升降与上升流的强弱有良好的关系, 上升流的强弱滞后于海平面的升降约1~2 d。  相似文献   

16.
夏季闽浙沿岸上升流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闽浙沿岸作为研究海区,采用σ坐标下三维斜压非线性的浅海陆架数值模式研究风、边界流(台湾暖流、黑潮、长江冲淡水)、潮及地形等动力因子对上升流形成的影响。结果得出:西南季风是影响夏季闽浙沿岸近海岸区域上升流形成的重要因子;台湾暖流对闽浙沿岸上升流的形成起主要作用:黑潮对台湾岛以东海域上升流的形成影响较大;长江冲淡水不利于夏季闽浙沿岸上升流的形成,尤其是浙江沿岸;地形对闽浙沿岸上升流的形成作用较显著;M^2分潮对闽浙近海岸区域及台湾澎佳屿附近海域上升流的形成影响较大;本文在对夏季闽浙沿岸海区水文结构的模拟中,同样得出夏季沿岸的低温高盐区与本文所计算出的三个较强的上升中心一致。  相似文献   

17.
用水文化学要素聚类分析台湾海峡西部水团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根据Helland-Hansen创立的浓度混合理论[1,2],在稀释混合过程中,把盐度作为保守性要素,通过相关分析,选出与盐度之间存在显着相关的水文水化要素,采用Q型多维聚类分析。聚合归类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西部水团主要有闽浙沿岸水,粤东沿岸水,闽江、九龙江、韩江冲淡水,台湾海峡混合水,内斜上升冷暖水,粤东上升流。春、夏季台湾海峡混合水是由黑潮分支、南海表层水、闽浙沿岸水、粤东沿岸水交错混合所成。秋、冬季台湾海峡混合水是由黑潮分支、东海陆架水、闽浙沿岸水、粤东沿岸水交错混合所组成。各水团明显表现出季节性的消长变化。  相似文献   

18.
莱州湾海水入侵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莱州湾沿岸(中国东部沿海海水入侵现象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2个观测井(详细列举了4个)内7种主要离子浓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浓度与地下水位的相关关系;并将莱州湾沿岸分为不同入侵区(海水入侵区和咸水入侵区),分别总结了随着海水入侵的发展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6~2007年春、夏、秋、冬季4个航次的监测数据分析闽浙沿岸流扩展范围和温度、盐度、营养盐含量平面分布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期间,闽浙沿岸流主要分布于浙闽沿岸海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闽浙沿岸流扩展范围最大,可影响至广东南澳岛海域,秋季次之,可影响至厦门湾、东山湾海域,春季可扩展至泉州湾附近海域,夏季影响范围最小,仅局限于浙江北部沿岸海域.选取福建罗源湾、厦门湾和东山湾,分析闽浙沿岸流对典型海湾的影响,结果显示:冬季闽浙沿岸流给福建典型海湾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盐物质,罗源湾、厦门湾和东山湾均受其影响,海水营养盐含量明显提高,秋季次之,春季影响略小,夏季基本不受闽浙沿岸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地区影响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五十年来中国沿岸海平面变化总的呈上升趋势,年变率平均为1.4mm/a,中国沿岸地形复杂,未来海平面上升可能影响的主要脆弱区为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三角洲和滨海平原,其可能受害区域估计达35000km^2。影响中国沿岸相对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有:近代地壳垂直运动和地面沉降,台风和风暴潮,海岸侵蚀和海咸水入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