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给出了某些地震前地电的观测结果。数据是在帕特雷大学地震中心用VAN方法在3年独立实验研究期间搜集的。记录的信号包括:(a)地电场的缓慢变化;(b)地电场的周期变化;(c)地震电信号。  相似文献   

2.
3.
1971年3月23日、24日新疆乌什县东北约30公里处接连发生M_s=6.0、M_(?)=6.1级两个地震。震前,离震中90公里的阿克苏地电台根据自然电位异常对这次地震作了某种程度的预报。为了监视震情的发展,同年四月初我们在乌什县九眼泉台增设了自然电流观测。九眼泉台位于乌什城区西北燕子山北麓的九眼泉公园内。该台布设了东西、南北两个测道。南北道大致垂直泉眼走向,东西道大致平行泉眼走向。两道极距均为100米。东、西、南三块极板埋在破碎的基岩附近,北极板埋在颗粒均匀的砂、砂质粘土中。极板为化学性能较  相似文献   

4.
赵家骝  王燕琼 《地震》1997,17(2):212-220
详细介绍了宝中电气化铁路通车前后,平凉地电台自然电场及地电阻率的实测试验,结果表明,电气化机车通过平凉地电台测区时,产生强烈的交流干扰,致使自然电场和地电阻率观测无法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简介了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和东北监测研究中心黑龙江分中心研制成功的ZD8地电仪和VD-A型微型机地电仪,内容包括两台仪器研制和试验过程,通过技术鉴定的评语,以及它们的性能和技术指标。这两台地电仪是新型地电观测专用仪器,为目前地电观测系统的仪器更新换代创造了条件,可以预期,我国地电前兆观测系统将会出现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震地球物理观测台网中地电站网由92个地电阻率站点和111个地电场站点组成,地电数据集由地电阻率、地电场观测数据及相关产品构成,含我国地电站网在运行131个观测台站的原始观测数据、预处理数据和产品数据,并附带观测日志、基础信息等辅助信息,可为地震预测预报、地球动力学、电磁环境监测等多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1995年神户地震以后,很多泉的流量迅速增加,这可能是由渗透率增加引起的。淡路岛距离神户不远,从1995年到1998年,岛上9个泉的流量变化显示出,增加的流量在两年之内逐渐呈指数衰减。我们用一个很简单的扩散模型来估算蓄水层增强了的水压扩散率,其值为130~2300 cm~2/s。根据分析,我们推测本次地震使渗透率和泉水流量增加了约7倍。  相似文献   

8.
天水地震台井下地电观测与常规的地面观测相比,减少干扰、提高信噪比,在近三年的地电阻率观测中,观测精度无超过0.5%数据,数据的内在质量较好.2013年4月10日开始,NS、EW道井下(100 m)观测的地电阻率出现了波动变化,持续11天后距该台550 km的四川芦山发生了M_S7.0级地震,5月4号芦山地震余震相对减少后,地电阻率资料的波动变化也同步终止;2013年6月11日18时开始,天水台地电阻率再次出现异常波动变化,7月22日距该台156 km发生岷县-漳县M_S6.6级地震.采用天水地电台井下不同时段(凌晨2点和全天)和不同深度(6 m和100 m电极)观测的地电阻率数据对比分析这两次地震前后地下介质的电性变化,深部记录到明显的异常变化;用小波(db4)分解发现在芦山M_S7.0和岷漳M_S6.6级地震前视电阻率的细节部分的形态是连续的振荡,尺度部分出现了趋势性似"漏斗"变化形态,与过去强震震例形态具有相似性、重复性.深井地电观测技术的应用,减小了地面离散电流影响,直接观测探测层介质的电性变化,是探索预报地震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天水地震台井下地电观测系统介绍及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天水地震台井下地电观测系统场地布设方式、测项设计安装技术要求和施工要点,并对原有观测资料和新系统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井下观测系统能减少干扰、提高信噪比,缓解地电观测用地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是地电观测方式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0.
11.
选取河北省6个地电台站地电场观测数据,分析地电场静日和地电暴期间的波形变化,讨论地电暴期间不同台站之间急始脉冲和急始变幅差异性,认为:地下介质不均匀性造成地电暴急始脉冲相位不同;地电暴急始变幅差异与观测台址表层电阻率大小关系密切。应用最大熵谱方法提取频谱成分,发现地电暴日高频短周期成分更加丰富,优势周期约1.6 h。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地震地电观测研究以来,我国已积累了不少的震前地电异常震例.这些异常变化既有趋势的,也有短临剧烈的变化.无论是70年代唐山,澜沧一耿马地震,还是近年印尼,汶川强震,都获得了较多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3.
首次观测到的由地震引起的绝对重力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用绝对重力测量观测到明确的同震重力变化。恰好在1次M6.1地震的前1天和震后7天进行了绝对重力测量。观测到的绝对重力变化为-6μGal,显著地大于约1μGal的观测误差。特别有意义的是,所观测到的空间重力变化与仅用位移数据建立起来的弹性位错模型预测的结果非常一致。该结果强烈地激励我们对重力和位移同时进行反演,以更好地了解地震。  相似文献   

14.
唐山地震可能伴随的地电导率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短周期地磁变化转换函数的时间变化,以探索可能与唐山地震有关的电导率异常。结果表明,在离余震区5km和60km的两个台站,转换函数A有明显的负异常。但在余震区以西145km的另一台站,A的异常变化不明显。如果存在电导率的异常变化,那么变化最大的深度是与周期为14—20min对应的深度。在昌黎台,地下导电体界面的倾角可能减小了约2.7Time changes in transfer functions of short period geomagnetic variations are studi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anomaly of earth conductivity in relation to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of 1976.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appreciable negative anomalies in the transfer functions A at two observatories located respectivily 5 km and 60 km from the aftershock area. But the anomalous change of A is not obvious at another observatory,145 km to the west of the aftershock area. If anomalous change of earth conductivity exists,then the depth of greatest change is that corresponding with the period of 14—20 min.,and the inclination of the boundary of the conductor under ground may have decreased about 2.719861龚绍京,吴占峰. 1986: 唐山地震可能伴随的地电导率变化. 地震学报,8(1): 28-36.GONG SHAOJING,WU ZIIANFENG. 1986: POSSIBLE CHANGES OF EARTH CONDUCTIVITY ACCOMPANYING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OF 1976.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8(1): 28-36.[1] [1] Yangihara,K.,Secuiar variation of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omaly in the central part of Japan,Mem. Kakioka Mag. Obs.,15,1—11,1972.

[2] Rikitake,T.,Changes in the direction of magnetic vector of short—period geomagnetic variations before the 1972 Sitka,Alaska,earthquake,J. Geomagn. Geoelec. 31,441—448,1979.

[3] Chen Bofang(陈伯舫),A search for correlation between time change in transfer functions and seismic activity in north Taiwan,J. Geomagn. Geoelec.,33,635—643,1981.

[4] Miyakoshi,J.,Secular variation of Parkinson vectors in a seismically active region of middle Asia,J.Fac. General Education,Tottori Univ.,8,209——218,1975.

[5] Beamish,D.,A geomagnetic precursor to the 1979 Carlisle earthquake,Geophys. J. R. as}r. Sac.,68,531—543,1982.

[6]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数理统计组,迥归分析方法,科学出版社,1974.

[7] 陈伯舫,渤海西岸的电导率异常,地球物理学报,17,169—172,1974.

[8] 祁贵仲、詹志佳、侯作中、范国华、王志刚、白彤霞,渤海地区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上地慢高导层的分布及其与唐山地震的关系,中国科学,7,869—879,1981.

[9] Rikitake,T,Crustal dilatancy and geomagnetic variations of short period,J. Geomagn.,Geoelec.,28,145—156,1976.
2836https://www.dzxb.org/cn/article/id/01011f46-6761-414c-9b6a-42b0adba91aehttps://www.dzxb.org/cn/article/id/01011f46-6761-414c-9b6a-42b0adba91aehttps://www.dzxb.org/article/exportPdf?id=01011f46-6761-414c-9b6a-42b0adba91aehttps://www.dzxb.org/fileDZXB/journal/article/dzxb/1986/1/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在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地电学科所做的震情研判和预测预报工作,评价了震中附近甘东南及邻区台站出现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异常。认为:(1)在地震短临阶段和紧接震后提出的两个地震预测意见大致符合本次地震主震、余震发生的实际情况;(2)在数据异常中包括了与本次地震有关的前兆异常信息和由于台站观测环境变化引起的干扰数据异常,震前震后的震情预测意见有一定程度的有科学意义和启示,也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最后强调了加大力度保护地电观测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17.
18.
地电观测深井电缆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井下地电观测是在地电观测中规避地表环境干扰的手段之一。针对井下地电观测装置长期稳定性的迫切需求,本文介绍了适用于井下地电观测中室外线路的内部结构、制作工艺、制作材料和可靠性检测结果等。本文所述型号的电缆能适用于开展井下数百米深度的地电观测,可保障井下地电观测装置的长期稳定性,是今后发展井下地电观测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海安台井下与地表地电观测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安地电观测台站对地表、井下地电观测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研究了地表游散电流、金属管线、以及人工交/直电流对地表、井下地电观测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使用铅电极的情况下,井下地电观测的长期稳定性明显优于地表观测;垂直方向观测的抗干扰能力明显优于地表、井下水平方向观测;(2)与地表观测相比,井下地电观测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表直流电流、雷电、和金属管线类的影响;(3)地表直流电流对地电观测所产生的干扰影响远大于交流电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一种地表偶极源干扰影响模型和动态枚举定位求解方法.该方法基于均匀电流场和点源电流场模型,由地表偶极源对不同测点的影响幅度和测点位置求解偶极源位置,并给出了仿真计算结果.利用该方法结合高邮地震台人工干扰源试验观测数据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将干扰源定位于30 m范围内的小区域, 较好地验证了本文模型和定位求解方法的正确性.该研究可为地电观测台站周边工农业漏电干扰源的定位和查找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