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永红 《气象》1990,16(12):14-14
露、霜是初春、秋末经常出现的天气现象。在实际观测中常会遇到记录这两种现象的许多问题。 一般情况下,在晴朗微风的傍晚,地面温度在0℃以上,空气中的水汽很容易在地面及物体表面凝结成水珠,即露;到清晨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时,水汽就会在其表面凝华成白色松脆的冰晶,即霜。  相似文献   

2.
覃章 《广西气象》2005,26(1):57-5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中有10种天气现象不需记起止时间。这10种天气现象中轻雾、烟雾、霾、积雪、闪电、尘卷风生成和消失有很具体的标准划分,但对于冰针、露、霜、结冰四种只有生成的划分标准,没有消失的划分标准。其中露和霜这两种天气现象转记比较难把握。为此,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3.
露和霜能否同时存在?露和霸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但其形成的原因是相似的.露是水汽在地面及地物上凝结而成的水珠,钻是水汽在地面和地物上驻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由瞩珠冻结而成的冰珠也记为楷.因此,在晴朗微风的夜晚,地面及近地物体表面温度的高低是形成露或...  相似文献   

4.
露,规范定义为: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常生成于夜间,有时也生成于夕阳街山的傍晚,清晨以后,随着湿度的逐渐回升受热力蒸发而消失。有时也因受雨水的冲刷而消失。实际工作中不乏这样的例子;蛙声如潮的夜晚,星空下掠过几丝淡淡的云彩,在干燥的地面飘下几滴斑驳的雨点,而微量降水以前就已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形成了露。微量降水以后露是否仍然存在呢?因为微量水降微乎其微,不足以将露冲刷掉,应视为存在.三次观测站的夜间出现的露,应转记于天气现象白天栏.笔者曾细心地作过几次观察,发现微量降水与露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露与霜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物体上凝结、凝华而成的水珠和冰晶 ,两者形成的天气条件相似 ,均易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形成 ,所不同的是温度条件 ,温度高于 0℃时形成露 ,低于 0℃时形成霜。在每年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的一段时间内 ,由于地表温度常在0℃上下 ,会出现前半夜有露、后半夜有霜 (水汽凝华或露珠冻结而成 )的情况 ,此时应先记露 ,后记霜 ,而不应记录其中一种现象。但需注意 ,清晨时由霜融化成的水珠 ,不可记作露。勿漏记霜出现前的露@信志红$东营市气象局!山东东营257091  相似文献   

6.
露与霜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物体上凝结、凝华而成的水珠和冰晶,两者形成的天气条件相似,均易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形成,所不同的是温度条件,温度高于0℃时形成露,低于0℃时形成霜.  相似文献   

7.
在气象学理论上,霜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天气现象.它是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是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其形成条件要求地面和近地面物体冷却到0 ℃以下,且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容易形成.  相似文献   

8.
凌华 《气象》1975,1(10):19-19
霜和霜冻的区别 人们往往把霜和霜冻看成一回事,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 霜和露、冰、雪等一样,是一种天气现象。当近地面的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疏松的冰晶,叫做霜。霜和露的形成原因一样,都是由于气温下降,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而在地面或地面物体  相似文献   

9.
霜,气象观测规范定义为: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者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有定义可知,霜形成时,贴地(或近地面物体表面)层空气的温度必须低于0 ℃.所以,地面温度(观测场地温场内读得的地面温度表的示值,下同)在0 ℃以上时肯定不会在裸露的地表面上形成霜,那么这个时候近地面物体上会不会形成霜呢?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近地面物体上的温度会不会降低到0 ℃以下呢?  相似文献   

10.
霜,气象观测规范定义为: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者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有定义可知,霜形成时,贴地(或近地面物体表面)层空气的温度必须低于0℃。所以.地面温度(观测场地温场内读得的地面温度表的示值,下同)在0℃以上时肯定不会在裸露的地表面上形成霜,那么这个时候近地面物体上会不会形成霜呢?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近地面物体上的温度会不会降低到0℃以下呢?  相似文献   

11.
梁玉霞 《四川气象》1999,9(3):61-62
在气象学理论上,霜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天气现象。它是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是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其形成条件要求地面和近地面物体冷却到0℃以下,且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容易形成。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我市各测站均存在),有时地面最低温度略高于0℃也出现了霜。甚至于有时天气现象记录中有霜时当日时面最低温度达1℃或略高于1℃。这似乎与气象学理论发生了矛盾。为得到明确的解释,本人查找了近几年来全市各测站冬季各月的地面观测记录。经过认真分析、判断,初步认为(在排除人为读数误差的…  相似文献   

12.
在地表或地面物体上,云雾滴或雨滴的冻结物以及除露、霜以外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总称为淞。气象观测中有雨淞、雾淞两种天气现象。除这两种外,还有多种,其中水淞较为常见,目前虽未列为气象观测项目,但因其对气象记录可能会造成影响,对天气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所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霜的定义为: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者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由定义可知,霜形成时,贴地(或近地面物体表面)层空气的温度必须低于0℃。但是,由于下垫面的不均一性,不同的下垫面夜问冷却程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在深秋或早春,雨后天晴,土壤湿度大,受冷平流和夜间辐射冷却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露是水汽凝结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的水珠,是由近地面的空气层内所含的水汽同辐射冷却的地面及近地面物体表面接触而形成的,大多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而雨是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降水。很显然,有雨的天气不利于露的形成,二者一般不能同时记录。但也有特殊情况,例如我站某日夜间无雨,在08时定时观测前巡视仪器时,发现近地面的物体上有大量的露珠。在07时45分开始降间歇性小雨,由于雨滴非常小,直至08时以后都可清晰辨认出草上的水珠是露珠而不是雨滴。在这种情况下,我站一致认为,天气现象栏里露、雨应该同时记录。…  相似文献   

15.
对地面观测疑难问题的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泽民 《气象》1988,14(1):55-55
在地面观测中,常常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笔者在此列举两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同行们探讨。 1.在夜晚,前半夜下雨,后半夜雨停云散,并有露产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在通常情况下。观测员只记雨而不记露。记雨又记露,会使报表审核员产生疑问,从而有可能计算错情。笔者认为,这两种天气现象应该如实记录,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当时的天气状况。降落在地面上的雨与凝结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的露的区别是较明显的。同时它们所代表的天气意义也不一样:雨是降水的标志,露是晴天的反映。 2.当露与霜同时并存时,如何记录?对于这一  相似文献   

16.
露是一种常见的地面凝结现象,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和凌晨有利于形成,形成时地表温度在零度以上。通过对阴天,雾天,雨后,凹地、洼地及水池旁露的成因分析,结合雾露同在、露霜并存以及露和雨的区别等情况,总结出特殊情况下记录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露是一种常见的地面凝结现象,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和凌晨有利于形成,形成时地表温度在零度以上。通过对阴天,雾天,雨后,凹地、洼地及水池旁露的成因分析,结合雾露同在、露霜并存以及露和雨的区别等情况,总结出特殊情况下记录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雨后的露     
雨后的露叶志红(百色地区气象局533000)露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地表或地物上凝结而成的水滴。这种天气现象对于每一位从事地面测报工作的人来说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容易记录的天气现象,它不用记录始止时间,也不用来编发报文,只是作为一种气象资料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9.
赖宗铭 《气象》1990,16(11):2-2
在天气现象的观测中,夜间雨终止后记露,常引起不同意见的激烈争论。 应当指出,从云层下降至地面的液态降水与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因辐射冷却凝结而成的露珠,是两类截然不同的天气现象。一般情况下是不易混淆的。在特殊情况下,即  相似文献   

20.
通河县连续3天出现霜、这几天的气温、地温都高于0℃,霜一般都凝结在较干的植物面或物质上,这种现象很少见。有人认为,有冰晶结构出现就应记录霜,有人认为既然地面最低温度高于0℃,就不应记霜,究竟怎样记录正确呢?气象学定义: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冰气在地面或地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呈白色且具有疏松的晶体结构。并且贴地层空气温度必须低于0℃。为此记录霜不合适,但地面物体上确实出现了霜,这应怎么办呢?1气温、地面最低高于0℃时出现霜的原因从天气图上看,这场霜的形成主要是冷平流入侵使下垫面温度降低造成的。另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