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海峡两岸地缘经济整合的 驱动机制与途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樊杰  赵燕霞  田明  张文忠 《地理学报》2003,58(3):415-423
基于对地缘经济整合的理论思考和内、外部驱动机制的分析,论证了海峡两岸地缘经济一体化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区域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的观点。通过海峡两岸经济整合的内部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对大陆依赖性的解剖,反映了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的雏形。采取现状与前景预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两岸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整体竞争优势和地位,从而确定了经济整合的目标和战略重点。并着眼“海峡两岸经济整合促进统一大业实现”的立论,提出了若干政策层面的建议:立足两岸互补条件和各自的竞争潜力、加强经济合作;构筑垂直与水平分工并重的产业分工体系;建立两岸新的区域合作框架和经济合作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空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全球化的现阶段实现形式,对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空间布局及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特别是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开放与开发,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兴起和发展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际经济一体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更显方兴未艾之势。本文通过对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状况进行分析认为,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兴起的宏观背景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其首要目标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和改进经济福利,其适宜环境为均质性空间,其发展动力为适宜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胡曙虹  黄丽  范蓓蕾  肖刚 《地理科学》2016,36(12):1767-1776
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域高校创新产出及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对中国省域高校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域高校创新产出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逐步加剧,从2003年的“沿海-沿江”分布进一步演变至2012年明显集聚在长江三角洲及山东、湖北、重庆等少数省域;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高校创新产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升;计量结果显示,高校通过基础研究及产学研合作获得的创新产出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欧向军  赵清 《地理研究》2007,26(4):693-704
本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数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水平与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区域总差异扩大的同时,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县域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略、产业结构转换、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发育程度等7个因素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变化的影响,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方法,定量比较了它们的主次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转换和区域发展策略是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经济活动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35  
定量分析表明:经济全球化在中国的区域差异,表现为沿海地区、南部地区和三大工业较为发达的直辖市明显高于其它的地区;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其中,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这种影响更为显著;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具有多面性。对中部农业地区的案例研究,证实了即使在外部力量影响较弱的地区,其不利方面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区域经济理论需要改变以适应不断演化的经济发展关系。以新疆为中心研究区域,分析其与全国其他省域间空间经济发展关系的演进状态,为提升区域合作与交流水平、改善区域一般空间经济关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研究发现:首先新疆与其他省域间的经济关联水平和地缘经济关系在独立范围内的发展形势较好,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隔离现象,不能通过相互带动效应提升空间经济发展关系;其次各省域与新疆形成的空间经济发展关系类型较为复杂,即微观指标上呈现的问题不同,需要根据微观欧氏距离给出具体调整策略。根据研究结果,从合理调整内部配套设施、扩大区域对外开放程度、依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接、形成拥有多元经济主体的发展格局、培养区域命运共同体意识五个方面给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I.HistoricalAssessmentonTumenRiverGrowthTriangleSincethelate1980s,Asiahasbeenreputedforitseconomicdevelopment,economicgrowthtriangleshaveemerged.AhostofcountrieshavejoinedhandsinSoutheastandlaterinNortheastAsia.Althoughtheyarestillintheincipientstage,they…  相似文献   

9.
整合:我国城市群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它作为区域城市化高级阶级的现象,是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壮大能极大地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我国成功人世将进一步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的发展背景下,展开探讨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机制及模式,寻求城市群的持续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区域产业发展演化:路径依赖还是路径创造?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贺灿飞 《地理研究》2018,37(7):1253-1267
区域发展是区域产业不断演化、转型与升级的过程。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演化经济地理学旨在通过分析企业进入、成长、衰退和退出等动态过程阐释企业、产业、集群、网络、城市和区域的空间演化,认为区域产业发展演化遵循路径依赖,并决定于产业技术关联。然而路径依赖式演化理论过于强调内生发展过程,忽视了外生因素和制度变革带来的路径创造机会。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剧烈。技术关联推动了区域产业演化,显示中国区域产业演化具有路径依赖性,同时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的经济转型过程为区域产业发展创造了新路径。外部联系、制度安排、行为主体的战略性行为等促进了路径创造。  相似文献   

11.
王开泳  肖玲  余雪飞 《热带地理》2003,23(4):334-338
从珠港澳3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3地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和限制性因素,大胆设想了未来的珠港澳大经济区的发展模式,用"核心-边缘"理论说明3地经济发展的互补性,阐述了集聚经济及外在规模经济的效用,对珠港澳区域合作进行了功能分区和发展定位,并讨论了深化经济合作的诸多领域.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结构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5,自引:13,他引:2  
高志刚 《干旱区地理》2004,27(4):592-596
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产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演进。本文在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新疆各层面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计量分析,得出一些重要结论: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结构因素是重要的增长源泉,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会直接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差异;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与高级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自治区政府应运用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加强对区域产业分工和产业协调发展的宏观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掘和调动各区域的潜力,推动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产业结构和区域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13.
“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最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西方经济学家又开始对经济地理学产生兴趣。“新经济地理学”或“地理经济学”应运而生。首先介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和方法,综述西方地理学家对所谓“新经济地理学”的评价,最后概述经济地理学最近的发展以及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解。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跨国公司投资与地区发展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全球化力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全球化因素影响的深度与广度都将进一步扩展。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学术界有相当多的研究关注全球化、跨国公司投资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本文分别从国家、区域和企业三个不同的层面及全球化与区域发展互动的角度对现有的关于全球化、跨国公司投资与地区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  相似文献   

15.
根据“据点开发、轴线延伸、圈域发展”的理论 ,探讨赣南区域经济空间重组的战略构想 ,认为它的各个产业带和经济发展圈的开发应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近期应选择赣州增长极、京九铁路沿线产业带和西北部经济发展圈作为重点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16.
樊杰  陈东  吕晨 《地理研究》2009,28(6):1439-1448
国际金融危机是地域空间上发生、空间拓展及区域响应过程非常迅速的新经济地理事像,探究其在特定地点发生的机制、区域影响的空间拓展过程、区域受损响应的规律及长期区域对策,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新命题。鉴于金融危机事像成因和演变的经济属性强、空间过程和区域响应的经济驱动机理显著,尝试采用"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进行探讨。从微观虚拟经济企业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宏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价值脱节和政府监控不到位-特定区域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微观企业产业组织-宏观国际产业链分工-金融危机的空间扩散,微观消费者边际效用损失的差异和灾变点的存在-宏观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依赖以及经济的可恢复能力-区域金融危机的差异化响应等方面,初步探讨了金融危机的空间过程,提出了"1元≠1元"的经济地理损失效应判断,据此探讨了差异化的区域响应规律,得出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生活相对不富裕的地域在金融危机中受损程度可能更大的初步结论,提出了现代服务业据点式突破在空间结构组织上具有可能的研究假设。最后,就提高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贡献度、提升内需的拉动作用等应对全球化风险的长期策略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东北区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杨晓慧 《地理科学》2003,23(5):542-546
分析了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得出日本区域经济仍具有非均衡发展的特点,用传统经济地理学对日本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作出了解释;然后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了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提出了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的结论。最后,从培育产业集群的角度,探讨了促进中国东北区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东北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贾若祥  刘毅  侯晓丽 《地理研究》2005,24(4):641-651
随着竞争日益复杂化,企业之间纷纷从对立型竞争转向合作型竞争,并由此对企业的空间行为、空间结构及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相对于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的企业合作活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落后很多,特别是有关企业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更少。企业合作可以分为研发合作、生产合作、营销合作、资金合作等不同模式,他们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如一柄双刃剑,既可以加快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通过蛙跳效应、涓滴效应、网络化效应等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也可造成落后地区在合作过程中对发达地区的过度依赖,并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污染转移,影响落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9.
经济复杂度是近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重要议题之一,其关注产业结构转型和内生增长路径,有助于理解区域经济结构转型过程,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等理论深化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介绍了经济复杂度的理论背景,梳理了演化经济地理视角下经济复杂度的内涵、概念及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回顾了经济复杂度的主流测度方法,并基于产业多样化与产品空间理论探究了经济复杂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而回顾了经济复杂度对区域经济增长、区域收入差异和创新等方面的实证研究进展,发现绝大多数文献证明了经济复杂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区域可以从提升产品空间密度的思路出发,通过提升产业生产和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复杂度提升。中国经济复杂度高于相同收入水平的其他国家,发展路径具有一定特殊性,这为经济复杂度理论研究提供了案例,且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5周年之际,人们发现她的政治协作功能的主导性开始让位于经贸合作功能,这不仅是由于成员国在经济上具有明显的互补性,更是因为它们在地域上紧密相连,所以有必要从世界地理学的区域合作角度加以论证,及时确定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经贸合作价值取向:在能源合作开发项目上,必须进一步整合区域供求关系;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必须向着网络化的方向努力;在区域电信合作建设上,必须跟从全球信息化的时代步伐;在科技项目合作开发上,必须依托区域之力促进科技发展;在金融组织合作问题上,必须实现跨国区域间的有效联合。唯此,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世界大潮流下,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所具有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全方位朝着区域经贸合作重点领域加速推进,面向未来开辟出广阔道路和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