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理教学》2009,(6):F0003-F0003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湖面海拔1048米,平均水深达8米以上。其中大湖面积988平方公里,西南部的小湖区由16个小湖泊组成,大小湖总面积为1228平方公里。汇人湖泊的河流主要来自西北的开都河、马拉斯台河等,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为26.8亿立方米。湖水经西南部的孔雀河排出,平均每年出流量为12.5亿立方米。博斯腾湖水域辽阔、烟波浩淼,被誉为沙漠瀚海中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调蓄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洞庭湖作为长江中游的一个吞吐式大型湖泊,调蓄荆江洪水并调节湖南省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水沙泄入长江。洞庭湖的调蓄相当于大型水库调节,然而又与水库调蓄有所区别。该文从分流分沙比、调蓄量以及削峰系数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洞庭湖调蓄作用。并提出了洞庭湖区以适度退田还湖,蓄洪区采用退人不退耕的单退还湖方式,增加其调蓄能力,缓解自身防洪压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年径流泥沙的演变特征及其动因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通过对洞庭湖1951~1998年径流泥沙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的全面分析表明, 径流泥沙关系密切, 其相关系数r = 0.9013。年径流量、年输沙量总体均呈同步减少趋势, 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由于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产水量大, 森林覆盖率达52%以上, 连年兴建的水利工程及工农业、生活用水量的增加, 未能对四水河流水文特征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其入湖径流泥沙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故没有对湖泊径流泥沙的演变造成深刻影响。而由长江中游河段的调弦口堵口, 下荆江系统裁弯和葛洲坝截流所引起的3次江湖水沙关系调整, 即是导致洞庭湖径流泥沙缓减速减的主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王瑜 《地理教学》1994,(5):47-47
洞庭湖自古以来闻名天下,然而,号称八百里洞庭的湖面本应有六千多平方公里,至今日,天然湖泊面积已减少到二千六百九十一平方公里,枯水水面只剩下六百四十五平方公里,洞庭湖被分割成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七里湖等几个小湖泊。  相似文献   

5.
基于Copula函数的洞庭湖流域水沙丰枯遭遇频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念清  赵露  沈新平 《地理科学》2014,34(2):242-248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沙灾害事件相继发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威胁。以洞庭湖流域代表性水文站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系列数据为基础,应用P-III型曲线分别拟合并求得“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三口入湖、“湘江、资江、沅水、澧水”四水入湖和城陵矶站出湖年径流量、年输沙量的边缘分布函数,再采用水文事件遭遇分析中广泛应用的Copula函数,建立洞庭湖流域水沙联合分布模型,分析洞庭湖流域水沙丰枯遭遇频率。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三口、四水和城陵矶站的水沙丰枯遭遇频率关系与洞庭湖流域的水沙运动有密切联系,运用该水沙耦合模型可以为洞庭湖流域防洪减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荆江南岸主要河流入湖水沙及其对洞庭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景保  刘晓清 《热带地理》1995,15(4):313-320
本文依据1951 ̄1991年实测的水文资料,全面估算了长江中游荆江南岸主要河流入湖径流量、输沙量;从多方面分析了径流泥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当今洞庭湖所产生的一系列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环境系统变化对水文情势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全面揭示洞庭湖近数十年的水情异常与成因,将湖区视作一个大系统来研究。经水位~流量关系等多种方法研究表明:(1)入湖四水尾闾同水位流量减少1 200~2 800 m3/s,同流量水位抬高0.49~1.28 m;(2) 荆江三口分水比减少19.2%,分沙比减少25.1%;(3) 澧水、松滋、南洞庭湖等主洪道的水位流量关系均发生了较大变化;(4) 天然调蓄能力下降40%,湖口同流量水位抬高1.80~2.50 m;(5) 7~8月湖垸关系常处于危急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积恶性循环,导致了湖泊环境系统功能的变化,而由下荆江3处裁弯所引起的江湖水沙调整则加速了其变化过程。这些变化过程对水情的复合响应是:入湖水沙呈逐渐减少趋势变化,洪水位普遍抬高1.50~1.80 m,湖口有时出现江水倒流,洪水涨率增大,高洪水位持续时间长等异常水文现象,且给湖区造成了巨大的洪水压力。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与长江水体交换能力演变及对三峡水库运行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洞庭湖区与长江干流相关控制站1951-2010 年实测水文数据, 在分析江湖水力关系的基础上, 从不同时间尺度分析江湖水体交换能力的演变特征及其对三峡水库运行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7-9 月长江荆南三口对洞庭湖的补给能力较强, 1-3 月洞庭湖对长江的补给能力较强;② 江湖水体交换系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波动, 其中1951-1958 年、1959-1968 年荆南三口对湖泊的补给能力较强, 而2003-2010 年湖泊对长江的补给能力增强;③ 三峡水库运行后无论是典型年还是在水库不同调度方式运行期, 三口分泄能力减弱, 入湖水量减少, 而因四水入湖水量占绝对优势, 湖泊对长江的补给能力明显增强;④ 尽管影响江湖水体交换能力的因素极为复杂, 但从总体上讲, 除受流域降水波动影响外, 江湖水体交换能力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及其过程均随着江湖水体交换量的变化而变化, 说明江湖水体交换能力强度与江湖水体交换量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清光绪22年以来17个时段的多种历史地图和航天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遥感解译、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对比方法,分析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面积的时序变化,探究空间演变特征。结合水利部门发布的典型年份监测数据,检验了遥感获取的湖泊面积精度,误差仅为0.62%。结果显示: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从1896年的5216.37 km2减少到2019年的2702.74 km2,萎缩率为48.19%。1949年前的53年为明显萎缩期,年均萎缩15.66 km2;20世纪50年代为陡崖式萎缩期,年均萎缩139.05 km2;20世纪60—70年代为快速萎缩期,年均萎缩21.66 km2;1980年以来为基本稳定期,年均萎缩0.13 km2,面积仅减少了5.10 km2。就具体湖泊而言,东洞庭湖是各通江湖泊中面积萎缩最大的湖泊,减幅为922.60 km2;其次是目平湖,减幅为588.05 km2;再次是南洞庭湖,减幅为448.37 km2;七里湖的面积变化很小,但经历了先扩张后萎缩的过程。1998—2002年实施“退田还湖”工程,洞庭湖面积增加了10.50 km2。总体而言,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大通湖的封闭析出、整修南洞庭湖的湖垸置换与南迁、围垦西洞庭湖的局部残存、东洞庭湖的三面合围以及1998年特大洪灾后有限的“退田还湖”。本文为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战略提供了客观资料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论洞庭湖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计算与分析,提出:洞庭湖特殊的水文泥沙条件、湖滨湿地的丧失和水生高等植被的缺乏等因素,是造成湿地去污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通过退田还湖,恢复重建湖滨湿地和植被缓冲带,培育湖泊水生高等植被,以树代草,发展湿地林业等措施,可显著提高整个湖泊湿地系统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1.
论洞庭湖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发能 《福建地理》2004,19(2):1-5,12
本文通过计算与分析,提出:洞庭湖特殊的水文泥沙条件、湖滨湿地的丧失和水生高等植被的缺乏等因素,是造成湿地去污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通过退田还湖,恢复重建湖滨湿地和植被缓冲带,培育湖泊水生高等植被,以树代草,发展湿地林业等措施,可显著提高整个湖泊湿地系统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有关洞庭湖区域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区范围除主体湖泊以外,还应包括湘资沅澧四水尾闾和松滋口至城陵矶之间的荆江河段。洞庭湖区综合区划可分为荆江区、常澧区、益沅区、巴岳区。主体湖泊洞庭湖未来可能有三种结局,调节作用继续存在是可能的。根治洪涝灾害应从减少泥沙淤积、提高泄洪能力、设法消除南北洪峰遭遇和行政性措施等方面考虑制订出整体方略。  相似文献   

13.
从作用于洞庭湖系统功能的水沙过程人手,探讨水沙过程变异下湖泊系统功能的连锁响应认为:①洞庭湖是一个由其形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系统功能共同维系的巨系统;②水沙条件变化导致湖盆结构变形、湖面湖容缩小、生物多样性不稳定、航运里程缩短、水环境净化能力减弱、东方田鼠与钉螺极度膨胀、鱼类捕捞产量和水资源量减少等响应现象;...  相似文献   

14.
南洞庭湖湿地景观文化的结构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是我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区,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由三个国际重要湿地组成的湖泊。作为洞庭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蕴藏着独特的景观文化资源,在长江文明、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1999~2005年的调查结果,系统地分析了南洞庭湖湿地景观文化资源的结构特征:①物质文化(稻耕文化、船文化、建筑文化、生产文化、工程文化等);②精神文化(端午节、民俗艺术、湖乡忌禁、饮食文化、抗洪抢险、植物文化等);③制度文化(傩文化、楚文化、历史遗迹、湿地文物等);阐述了湿地文化的起源及地位,重点研究了15种景观文化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南洞庭湖景观文化的本质特征(湿地文化与水文化)具有国际重要湿地背景,典型的湘楚文化特点,突出的湿地特色,独特的世界遗产特点,同时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李景保  王建  邓楚雄  帅红 《热带地理》2011,31(2):205-210
洞庭湖与江河相通,其生命的兴衰与水沙过程密切相关.文中将洞庭湖系统视为湖泊系统,探讨洞庭湖系统功能健康内涵及其表征指标体系.研究认为:①洞庭湖是一个由其形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功能和社会经济服务系统功能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水沙过程是湖泊系统各项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②水沙过程与湖泊系统功能及其健康状态之...  相似文献   

16.
焦岗湖及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焦岗湖及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中7种重金属(As、Cd、Cu、Ni、Pb、Zn和Hg)的含量,并结合多种方法评价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焦岗湖及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的7种重金属含量都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限值;湖泊沉积物重金属Cd、Hg、Cu、Ni、As、Pb和Zn地质累积评价污染等级的平均值分别为1.89、0.94、0.47、0.25、0、0和0,所有采样点中,Cd、Hg、Cu和Ni表现出一定的污染水平,其它元素为清洁等级;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Cd、Hg、Cu、Ni、As、Pb和Z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109.37、76.99、8.17、7.42、6.96、4.44和1.59,湖泊及入湖河流沉积物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都为Cd和Hg,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平均值(214.9)高于入湖河流沉积物的平均值(119.5)。焦岗湖及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等级分别为中等和低等。  相似文献   

17.
陆莹  王乃昂  李卓仑  董春雨  朱金峰 《地理研究》2011,30(11):2083-2091
依据Q-型系统聚类分析方法,选取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化学离子为变量,将研究区划分为A、B、C三个分带(区)。同时,利用遥感影像资料提取相应湖泊的面积信息,并进行等级划分,与湖泊水化学特性作对比分析,以探究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位于沙漠东南边缘的A类湖泊沿东北-西南向呈带状分布,以淡水湖和微咸水湖为主,湖泊面积极小;B类湖...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的演变及其整治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杨达源 《地理研究》1986,5(3):39-46
本文指出洞庭湖发育的地质构造基础是新第三纪以来洞庭盆地的拗陷沉降。晚更新世末期,洞庭湖区为河网切割的波状平原。全新世以来,先是顺左河槽谷地发育河川型“沉溺湖”。近几百年来,主要由于四口分流携入大量泥沙在湖区北部淤填,形成宽广的漫滩平原,并导致西部入湖的水流在湖区绕行及在湖区南部出现湖面的扩张。根据目前情况,作者认为解决水流在湖区的绕行问题是洞庭湖实施整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现为长江中游地区仅存的两大通江湖泊之一,研究其鱼类资源对了解湖泊通江的生态作用意义重大;2002-2008年我们对洞庭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动态监测与研究,记录到和鉴定出鱼类109种,隶属于8目19科,详细报道了2002年9月至2008年6月的鱼类资源动态监测结果,分析了鱼类资源消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增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地球上有众多的湖泊,它们像镶嵌在陆地之上的明珠。湖泊若按湖水矿化度的高低,可分为淡水湖、咸水湖、盐湖三类,其中矿化度小于1克/升叫淡水湖,矿化度为1~35克/升是咸水湖,矿化度大于35克/升称盐湖。一般来说,内流区域的湖泊往往发育成咸水湖或盐湖.外藏区域的湖泊往往演变为淡水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