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新型舱体式防渔拖海床基,可布放在200m以浅海域进行长期、定点、连续、综合观测。该型海床基由坐底平台、浮体仪器舱和释放器等配件组成,可以搭载多种观测传感器进行多学科综合观测。同时,针对该型海床基设计了安全有效的布放回收方法。通过实际海上应用,结果表明舱体式防渔拖海床基具有长时间自动观测、隐蔽性好及有效防渔拖等优点,可实现对海洋环境的长期综合观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舱体式防渔拖海床基,可布放在200m以浅海域进行长期、定点、连续、综合观测。该型海床基由坐底平台、浮体仪器舱和释放器等配件组成,可以搭载多种观测传感器进行多学科综合观测。同时,针对该海床基设计了安全有效的布放回收方法。通过实际海上应用,结果表明,舱体式防渔拖海床基具有长时间自动观测、隐蔽性好及有效防渔拖等优点,可实现对海洋环境的长期综合观测。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在浅海(水深100m以内)工作的海床基海洋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组成.对水下集成监测平台、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布放回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开发了海床基监测系统工程样机.系统结合水声通讯与卫星通讯技术实现了水下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在水下集成平台的设计上采取了防拖网、防泥沙等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措...  相似文献   

4.
浅水区抗拖网ADCP海床基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搭载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的海床基是实现浅水区水文环境长期监测的有效装置。针对现有ADCP海床基不能避免渔业拖网破坏的缺陷,对海床基的结构、功能进行了全新设计,成功研制了新型抗拖网ADCP海床基,并设计了合理有效的布放回收方法。海上应用表明,抗拖网ADCP海床基能够在浅海渔业捕捞区完成水文数据的采集,可实现对海洋环境的长期有效监测。  相似文献   

5.
极区海洋锚碇测流系统的设计和布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白令海峡和北冰洋楚科奇海布放了一套潜标和两套明标,这是我国首次在极区布放锚碇观测系统。潜标和明标在本次考察结束前被成功回收,获得了最长为45 d的连续观测资料。文中通过介绍这次布放过程,对极区锚碇系统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观测站位和层次的选择,锚碇系统的设计,布放步骤等,为在海冰存在的低温海域布放锚碇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载人潜水器,也是全球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为使“蛟龙”号具有更大的作业空间,其布放回收系统须满足三级海况下布放和四级海况下回收的作业需求。文章介绍“蛟龙”号布放回收系统的系统组成和关键技术,并对其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蛟龙”号的布放回收系统主要包括A形架、拖曳绞车和升降轨道车;拖曳绞车和A形架主吊缆的恒张力控制系统实现布放回收系统的升沉补偿功能,可满足“蛟龙”号三级海况下布放和四级海况下回收的需求;升降轨道车同时可作为“蛟龙”号日常存放、保养和维修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海底地磁日变观测磁力仪布放、工作、回收的安全性,指导布放回收系统设计,开展磁力仪布放回收过程的动力学计算研究。借助仿真分析手段研究获得不同的缆绳类型、重力锚重量、浮球大小对布放回收过程的影响程度,由此设计了系统参数并进行仿真校核。仿真结果表明,海流、浮球尺寸和重力锚重量是布放回收重要的影响因素。所提的仿真计算方法可为海洋潜标布放回收的力学计算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保护近海海底观测网观测安全,免受渔船拖网和抛锚等损坏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多警戒浮标(直径2.4~3.0 m)的实时监控系统,该警戒浮标可获取浮标本身工作状态,并能实时、动态、连续的将警戒浮标的运行状态发送到陆基岸站,实现对保护目标海域的实时监控,同时该浮标系统可进行扩充实现对海洋环境要素的观测。警戒浮标布设采用正多边形(三角形、正方形和正五边形等)预警保护方式,浮标以保护节点为中心等距布放,组网形成有效的海上保护围栏,保障海底观测系统的安全运行;供电系统采用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组合供能方式,可保证在连续阴天的情况下警戒浮标系统运行100天。该警戒浮标技术已在东海海底观测网保护中成功示范运行6个月,该技术可为近海海底观测保护提供有效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海床基在淤泥质海底的吸附力问题,利用ANSYS软件,采用接触分析、三维十节点实体单元以及Drucker-Prager模型模拟淤泥结构,分析了海床基在淤泥质海底的吸附力大小,然后与经验公式比较,证明了ANSYS对海床基吸附力分析的可行性;海床基在不同工况下的吸附力模拟对海床基的回收方式及结构优化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海床基自动监测平台技术的研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海床基自动监测技术国内外进展,就海床基自动监测平台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海床基自动监测平台系统是携带众多海洋环境观测传感器在海底工作的、自容式综合测量装置。它可布设于河口、港湾或者近海海底,对悬浮泥沙参数、海洋动力参数、温、盐和水质进行长期、同步、自动测量;系统回收后,通过系统软件建立各种海洋动力条件下特别是大风浪条件下悬浮泥沙的运移规律;建立温、盐、水位、流速剖面和通量、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将多个站点的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建立起海洋水体交换生态环境的时空联系,为科学地管理、治理和利用海洋自然环境造福人们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珊瑚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在实时性、连续性等方面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珊瑚礁在线监测系统的解决方案,利用海底电缆连接海床基,将观测数据传输至岸基监测站,由岸基控制系统将数据经地面网络转发至监测控制中心,从而实现对珊瑚礁附近海域温度、盐度、深度、叶绿素、溶解氧、PH值、浊度、流速剖面、水下高清视频等要素的长期、实时、原位、在线观测。通过在目标海域现场布放及业务化运行示范,获取了大量第一手的生态环境数据,对于进一步评估珊瑚礁实际状况、分析群落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绷紧型单点锚定潜标系统布放回收操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绷紧型单点锚定潜标系统布放回收操作方法”是研制潜标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本文提出的方法于1982年在南海分局船舶处的大力协助下,对向阳红03号船建行了改装。该船改装后,分别承担了1983年4月、1985年5月、1986年4月和7月的各次潜标系统海上总体试验的布放回收任务,保证了历次试验的顺利进行,尽管在实际的布放回收操作过程中,由于现场情况的不同,操作方法作了一些变动,如布放时,主浮标直接从船尾下水,而未通过吊杆;又如回收时,从释放器端开始等。实践证明,本文所提出的布放回收操作技术(包括方法、步骤及船甲板设备的配置等)是基本可行的。这种布放回收技术在国内是首次使用。  相似文献   

13.
面向重点海域中小尺度过程、突发事件及关键目标观探测需求,以无人机、无人艇、波浪滑翔器、水下滑翔机、AUV、剖面漂流浮标及投弃式观测装备等无人智能移动观测装备为主干节点,结合潜标、 海床基等定点观测装备,提出了基于海洋物联网的快速机动组网观测系统构建方案,探讨了相关关键技术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使用MATLAB仿真计算方法,研究了潜标锚系浮力配置方案对于动态布放过程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列举了4种锚系浮力配置方案,运用集中质量法建立了4种锚系的弹簧-质量节点模型,通过编写MATLAB仿真程序,模拟了4种锚系的布放运动过程。通过对布放运动过程中的锚系姿态轨迹、垂向运动、水平运动、海床基着底过程和缆段张力变化等指标进行对比,得出4种锚系各自布放力学性能指标上的优劣。仿真结果表明:将多个浮球集成为单个大浮力节点的方案缩短了锚系整体长度,有利于锚系在水中维持垂直度,但降低了锚系抗漂移能力;将浮力节点分散布置在各非浮力结构节点上方,可以降低连接缆段上的张力极值,但会使张力变化幅值增大。基于仿真结果,建议潜标锚系浮力配置优化的设计思路为:集中小浮球为紧凑浮力节点,适当加长上部浮力节点与下部非浮力节点之间的距离,浮力节点分散布置和适量减少上部的浮力节点数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科考型有缆遥控潜水器(ROV)国内外现状, 总结概括科考型ROV系统组成。以关键指标选型法为4 500 t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选定工作水深不小于6 000 m、液压驱动、系统功率不小于150马力、单缆吊放、中部作业甲板安装、侧舷布放回收、集成科考设备系统的第Ⅲ类B级加强型的工作级科考型ROV, 形成适用于4 500 t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科考型ROV选型方案, 为国内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运行单位选配潜水器提供经验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型海洋资料浮标处在远离陆地的海洋恶劣环境,要保证海洋观测资料接收的完整性、可靠性,其资料管理和质量控制是比较重要的,必须要从浮标系统安装、调试、考机、布放、运行、检修、回收的观测资料接收和数据比对及修正值等方面进行质量管理控制,以确保海洋水文气象数据的真实、有效。  相似文献   

17.
国际Argo计划执行现状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Argo计划自2000年实施以来,世界上25个国家和团体已经在全球海洋中布放了5000余个Argo浮标,其中在海上正常工作的浮标已经超过3000个。这标志着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已经全面建成。文中将系统介绍国际Argo计划主要成员国在浮标布放、回收和Argo资料管理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以帮助读者对这21世纪的重大国际海洋观测计划有一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南大洋海况常年较恶劣,导致现场观测资料匮乏。中国首套南大洋西风带环境观测浮标于2019年1月1日布放在新西兰东南近53°S海域,现场实时观测并传输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相对湿度、海表层温盐、海流、波浪等数据资料。该套锚定浮标也是我国首次布放超过4 500 m水深的极端环境观测浮标系统。布放运行结果表明,我国已具备研发极端环境海洋资料浮标的技术基础和深海浮标布放作业经验,研发的西风带环境观测浮标可长期运行在南大洋西风带海域,进行长期海上水文气象和动力环境参数观测。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初,美国海军海洋局(NAVOCEANO)将操作2种新级别的调查船:T-AGS 60级和T-AGS 51级.这两种级别的调查船设计成能在深海和沿海区域作业,完成各种多项任务,包括:①带缆和自律科研成套设备的布放、回收和拖曳,包括遥控潜器的吊放、监视和服务;②船上海洋数据处理与样品分析;③支持深海和沿海测量的精密导航、测线和定位;④水文测量艇(HSLs)的布放与回收.  相似文献   

20.
海洋环境定点平台观测技术概述及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时期海洋环境监测定点平台观测技术面临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对所涉及的核心关键技术及其发展态势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海洋资料浮标、潜标和海床基观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我国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综合海洋科技发展的趋势、我国的现有基础以及当前的迫切需求,探讨我国在定点平台观测技术方面的发展趋势,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