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洞庭湖地区耕地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悦  谭雪兰  李印齐  周舟  余航菱  任辉 《地理科学》2022,42(7):1272-1282
耕地功能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凸显耕地价值与作用、推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科学依据。综合运用熵值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以湖南省洞庭湖地区2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对该地区耕地功能的时空演变、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8—2018年洞庭湖地区耕地经济生产功能整体呈增强趋势,主要集中于洞庭湖地区中部、西南部等农业基础较好的区域;社会保障功能整体增强明显,仅有临澧县、津市市和鼎城区3个地区功能强度有所减弱;生态维护功能空间格局变化较小,整体呈中间高两边低的态势。② 自然地理条件是早期影响地区耕地功能的主要因素,随时间推移其影响能力逐渐弱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功能空间分异的影响能力逐渐增强,并凸显出决定性作用;耕地利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耕地功能空间分异影响能力逐渐增强;不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够明显增强对洞庭湖地区耕地功能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共同推动地区耕地功能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曹开军  王秘秘 《地理科学》2022,42(8):1446-1454
以2014年、2017年、2020年对应的140、560、1216个美丽乡村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美丽乡村空间格局演变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探究美丽乡村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异。研究表明:① 美丽乡村空间分布的集聚性增强,主要集聚区呈现“带状-网状-面状”分布的演变趋势,热点区由沿海地带向内扩散。② 美丽乡村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各影响因素对美丽乡村空间分异的解释度呈显著差异,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5A级景区、人口密度对美丽乡村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最大。③ 主要影响因素对美丽乡村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存在空间差异,且局部不平衡性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分析单元具有呈块状与带状的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是引导地区分工、凸显地域价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以洞庭湖地区2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粮食生产功能、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农业功能变化时空差异诊断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模型对洞庭湖地区1997—2017年农业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997—2017年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变化特征显著:洞庭湖地区粮食生产功能整体呈增强趋势,且中部地区增强明显;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整体呈减弱变化趋势,市辖区尤为明显;生态保育功能整体呈减弱趋势且变化幅度大,石门县、安化县等丘陵地区减弱明显,而洞庭湖中部平原区域增强;旅游休闲功能整体呈增强变化态势,石门县、桃江县等地区以及各市辖区旅游休闲功能大幅度提升。②农业发展基础是农业功能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地区发展水平是农业功能演变的重要因素,生产环境质量是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演变的基础因素;地区发展水平对农业功能演变的影响程度逐渐上升,生产环境质量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各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农业功能时空的演变过程及结构受到多...  相似文献   

4.
以西部地区12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从人口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资源韧性和环境韧性5个维度出发构建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探究2000—2020年西部地区乡村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西部地区乡村韧性呈波动提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仍较低。(2)乡村韧性空间差异显著,且空间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其中西藏和青海一直为低度韧性,新疆、贵州和内蒙古等省份主要为中度韧性和较高韧性,2020年广西和重庆为高度韧性。(3)乡村韧性发展受到经济驱动力、政府调控驱动力、信息驱动力和人口驱动力等多因子相互作用、共同驱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兆峰  史伟杰 《地理科学》2022,42(1):104-114
运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法分析美丽休闲乡村空间布局,并结合熵值赋权法、地理探测器和邻域分析等方法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从全国尺度看,美丽休闲乡村空间分布不均,整体呈集聚分布并形成 “两极多核”的空间特征。② 从省域尺度看,东部沿海省市美丽休闲乡村密度较高,偏西部高纬高海拔地区密度较小;除青海、西藏外,各省(区、市)美丽休闲乡村集散差异较小,集聚程度较低且趋于均衡分布;京津2市美丽休闲乡村空间发育最好。③ 美丽休闲乡村受人文因素中乡村基础状况、旅游投资水平、旅游市场规模、民族文化资源作用力较强;其自然分布趋于海拔低于200 m、三级河流附近、环境质量优良且距城市或景区较近的年积温高于3 400℃或降水量高于400 mm的暖湿气候区。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搜索行为是用户需求和行为惯性在虚拟空间的直观表达,为长时间序列、大空间尺度旅游需求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论文以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乡村旅游9个关键词的百度指数为数据基础,利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需求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需求十年间总体呈“倒U”形变化形态,并表现出快速发展期、波动发展期的非线性阶段特征;年内呈现出“两峰两谷”变化特征,淡、旺季和周末效应比较明显。(2)乡村旅游需求整体上呈集聚分布状态,集聚效应随年际变化略有波动;局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梯度递减格局,且此特征在十年间基本保持稳定。(3) 5个因子对乡村旅游需求时空特征有持续显著的影响,其解释力表现为地区生产总值>星级饭店数量>人口总量>公路密度>国家级乡村旅游点数量,其他因子解释力相对较低或年际变动较大。论文借助网络大数据从宏观层面揭示了乡村旅游需求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乡村旅游供需有效对接等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7.
李平星  陈诚  陈江龙 《地理科学》2015,35(7):845-851
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采用价值评价方法核算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乡村地域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工业发展、社会保障功能及其综合价值,分析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异规律,解析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乡村地域综合功能价值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工业发展功能增速最快且始终占主导地位;生态保育功能相对集中于苏北和苏南,农业生产和社会保障功能集中于苏北,工业发展功能则集中于苏南;综合功能重心位于地理中心南偏东方向,呈钟摆式移动态势,各类地域功能重心位置和移动过程存在明显差异;政策导向及经济社会发展是影响综合功能及各类功能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亟需提炼不同乡村地域类型的发展路径。论文构建了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测度指标体系,刻画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特征;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析了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发现:① 江汉平原各县域乡村地域功能指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指数分别增长78.26%、34.25%、9.68%;生产功能增长主导和生活功能增长主导是乡村地域综合功能提升的主要类型。② 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格局,生态功能主导型县域主要分布于北部边缘地区,生活功能主导型县域集中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生产功能主导型县域分布相对零散;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主导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变化。③ 外源驱动对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变化主要表现为负向作用,内生响应主要表现为正向作用;乡村生产功能受外源驱动和内生响应的影响程度最高,乡村地域综合功能被影响程度次于乡村生产和生活功能;乡村地域综合功能和生产、生活功能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探寻农产品主产区乡村地域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有助于识别差异化的乡村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湖南乡村生活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国华  刘畅  唐承丽  贺艳华  吴佳敏  何兰 《地理研究》2018,37(12):2475-2489
认知乡村生活质量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既是新时代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新内容,也是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以湖南省101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构建由6个维度组成的乡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及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研究湖南乡村生活质量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南乡村生活质量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并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态势;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HH区和LL区在空间上集聚格局明显,显著HH区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地区和周边临近县域,显著LL区主要分布在大湘西地区;影响湖南乡村生活质量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为人均GDP、城镇化水平、离省会城市距离、海拔,次重要因素为坡度、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农村非农劳动力占比、农业机械总动力。振兴乡村,提高乡村生活质量应在充分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把乡村产业振兴和经济振兴放在优先的位置,应积极改善广大乡村地区的互联互通条件,促进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区域,探究该流域生物多样性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运用InVEST模型评估黄河流域2000-2018年生境质量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其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单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方法分析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特征的驱动因子.结果 表明:2000-2018年,黄河流域平均...  相似文献   

11.
王兆峰  杜瑶瑶 《地理科学》2019,39(5):797-806
以中部湖南省为研究区域,利用超效率SBM-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对2010~2016年湖南省14个市(州)碳排放效率和环境效率进行测度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发现:从时间序列演化特征来看,除长沙市、常德市外,湖南省大部分市(州)的碳排放效率和环境效率偏低,纯技术效率的贡献较大,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发挥不足,部分地区在2010~2016年间的碳排放效率有所提高,但均低于10%的增长水平;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湖南省14市(州)的效率水平差异显著,表现为碳排放效率由中部地区逐步向边缘地区进行转移和提升,而环境效率的波动性较大,整体呈现出“分散-集聚-分散”的趋势。五大能源区域中湘东地区的效率水平较高,其次为湘北地区,湘南地区与湘西地区表现为空间互补型区域,湘中地区的效率水平提升则相对滞后;从影响因素的分析来看,二、三产业的作用效果不显著,生态环境、工业产业集聚和对外依存度对碳排放效率具有负向作用,技术进步则表现出积极的正向影响。最后,提出结合现有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水平发展,充分发挥好各地区经济规模效应,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快速流动,推动技术进步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驱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湖南省乡村转型发展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乡村转型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确立与主体功能定位相协调的乡村转型路径与政策,是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围绕人口、土地、产业等乡村转型发展3类要素,构建乡村转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各县(市、区)2006-2011年和2011-2016年2个阶段的乡村转型度,并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分析各类主体功能区乡村转型发展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受自然条件、区位因素、经济基础、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主体功能区乡村转型特征存在差异;重点开发区乡村转型主要是城镇带动型,城镇辐射力、市场推动力以及农户决策力作用突出,乡村转型度高、乡村转型速度快;农产品主产区乡村转型主要是现代农业推动型,资源支撑力、政策推动力以及文化根植力起主导作用,乡村转型度较高、乡村转型速度较快;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转型主要是政府推动型,受地形条件、经济基础以及资源环境约束,乡村转型度较低、转型速度较慢。各类主体功能区2011-2016年的乡村转型度相比于2006-2011年均有所提升。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村发展的差异性,但其主体功能区政策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以广东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650个乡村休闲旅游地为研究对象,借助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分析,探讨了广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广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整体表现为“两条轴带,多个增长极”的分布模式,且各邻域乡村休闲旅游地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2)整体乡村休闲旅游地特征空间尺度为118.36 km,各类型乡村休闲旅游地特征空间尺度表现出一定差异,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其中历史遗存类区位布局的空间范围最大;其次是民俗文化类和聚落建筑类,两者较为接近,但前者的集聚强度高于后者;自然景观类和产业融合类受自身数量及资源禀赋等因素制约,空间分布的范围相对较小。同时,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各类型乡村休闲旅游地集聚程度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景区辐射作为供给因素,是广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布局发展的基础;人口经济、客源市场作为需求因素,是影响布局的关键;政策支持、发展规划是管理因素,为布局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创新因素驱动乡村休闲旅游的转型与升级。供给、需求、管理、创新4个维度共同调节,影响乡村休闲旅游空间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利用湖南省29个站近40年(1960-1999年)伏旱期(7-9月份)的气温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分析气温空间变化特征,用气候趋势系数、累积距平和连续功率谱等方法分析气温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伏旱期气温的空间变化具有很好的主体一致性,而且依据空间异常类型可分为湘中区、湘北区、湘西南区、湘南区4个区;从时间演化特征来看,湘南区的江华站与其它3个区的代表性站点在气温变化上有较大差异,即在1989年出现了由冷到暖的突变,之后有比其它站点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有着准22 a的变化周期,与全球的增暖具有一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利用湖南省29个站近40年(1960-1999年)伏旱期(7-9月份)的气温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分析气温空间变化特征,用气候趋势系数、累积距平和连续功率谱等方法分析气温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伏旱期气温的空间变化具有很好的主体一致性,而且依据空间异常类型可分为湘中区、湘北区、湘西南区、湘南区4个区;从时间演化特征来看,湘南区的江华站与其它3个区的代表性站点在气温变化上有较大差异,即在1989年出现了由冷到暖的突变,之后有比其它站点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有着准22a的变化周期,与全球的增暖具有一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农户消费活动空间是乡村空间结构的一种表现和组成部分,在受到乡村已有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结构影响的同时,也不断塑造并形成新的乡村空间结构.在对湖北黄冈二程镇8个村100家农户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农户消费行为空间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构表明:10年来,农户消费的平均空间距离总体上有缩短趋势;农户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