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洮河流域水文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文华 《水文》2004,24(5):54-57,61
介绍了洮河流域的基本概况,从降水、蒸发、径流、暴雨、洪水、泥沙、水质等方面分析了该流域的水文特性,概括地反映了洮河流域水文情势的基本特点和水文要素的地域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水旱灾害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水文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跃玲  陈文军 《水文》2000,20(5):58-61
介绍了陕西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状况,分析了降水、蒸发,径流,暴雨,洪水,洪峰,枯水,泥沙及其水质,水资源等重要项目的水文特性,概括地反映了陕西省水文情势的基本特点和水旱灾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并根据水文现象在地域上分布的特征,划分出全省水文分区。  相似文献   

3.
闽江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章新 《水文》2000,20(6):55-58
在统计在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闽江流域的降水、蒸发、径流、泥沙等年内年际变化及地区分布规律,以及暴雨洪水特性和大型水利工程对水文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党新成  李新贤  高建芳 《水文》2006,26(5):89-90,82
论述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自然地理、气候及河流概况,降雨、径流和泥沙的时空分布规律,从降水、径流、洪水、泥沙、水质等方面分析了该流域的水文与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5.
新疆塔城地区河流水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新疆塔城地区自然地理、气候、水系及河流概况,降雨和径流的时空分布特征,从降水、径流、洪水、泥沙、水质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河流的水文特性。  相似文献   

6.
洪泽湖水文特性初探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楚恩国 《水文》2001,21(5):56-59
分析了洪泽湖区自然地理概况及降水、蒸发、暴雨洪水、径流、水质等水文特性。  相似文献   

7.
谢源源  朱健 《水文》2011,31(6):92-96
介绍了开都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并且从该流域的水系分布重点分析了流域的降水分布和径流特性。在水利工程、蒸发、洪水等多个水利水文的相关方面系统分析了开都河的水文特性。同时在分析水文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相关的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水文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作为水系单独入海的区域,主要受梅雨和台风影响,具有不同于全国其他地区的水文特性.根据浙江省多年水文资料和不断刷新的水文极值,从降水、蒸发、径流、泥沙、水资源及水质等方面对区域水文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重点介绍了暴雨洪水、台风暴潮等水文要素.  相似文献   

9.
水文模型系统在峨嵋河流域洪水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是采用水文模型系统(HMS)模拟峨嵋河流域暴雨水文过程,并为长江上游地区气候和水文响应研究提供可靠的信息。HMS是一种分布式水文模型可用于研究各种气候因子和地表覆盖变化而引起的水文过程响应,该系统(HMS)利用气象、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数字高程(DEM)和降雨径流等资料,研究气候、陆面、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机理。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CS Curve Number(CN)和Green-Ampt(GA)方法来计算径流过程,用GIS来数字化DEM、土壤、土地利用和陆地覆盖数据。通过用不同时间间隔的降雨和不同计算方法的水力参数模拟水文过程,来检验降雨的时间尺度效应和水力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对水文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HMS对峨嵋河流域暴雨洪水的模拟及预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尼洋河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雅鲁藏布江下游支流尼洋河流域自然地理、气候、水系、河流概况、降雨、径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径流系数和洪水特征等水文特性进行了分析,以找出在本流域频繁发生洪水(包括冰湖溃决洪水)灾害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安徽段2016年暴雨洪水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锦堂  李京兵  方泓  顾李华  史俊  朱琼  吴峥 《水文》2017,37(6):91-96
2016年6月18日7月21日,长江流域安徽段发生暴雨洪水,最大3d、7d雨量位居历史第一,重现期大于50年一遇,最大15d雨量位居历史第二,重现期接近50年一遇,至7月5日长江安徽段全线超警戒水位,给长江流域安徽段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收集、整理了本次暴雨洪水的资料,对暴雨的过程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历史特征年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强降雨、降雨的空间分布以及前期长江底水高是2016年洪水总体水平位居历史第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由实测暴雨推求设计洪水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世惠  柏绍光 《水文》2002,22(1):38-40
基于南方湿润地区洪水由暴雨形成的特点,可根据实测暴雨资料分析流域代表性产、汇流参数,将历年最大面暴雨系列转换为对应的洪水系列,并由该洪水系列作为样本来计算洪水统计参数。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与实测洪水计算结果相近,该方法不但克服了山区河流雨洪同频率的假定,而且还为研究暴雨形成洪水的产、汇流机制,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Flood frequency analysis based on simulated peak discharg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lood frequency approaches vary from statistical methods, directly applied on the observed annual maximum flood series, to adopting rainfall–runoff simulation models that transform design rainfalls to flood discharges. Reliance on statistical flood frequency analysis depends on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the selected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estimation of the function parameters, possible outliers, and length of the observed flood series. Through adopting the simulation approach in this paper, watershed-average rainfalls of various occurrence probabilities were transformed into the corresponding peak discharges using a calibrated hydrological model. A Monte Carlo scheme was employed to consider the uncertainties involved in rainfall spatial patterns and antecedent soil moisture condition (AMC). For any given rainfall depth, realizations of rainfall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AMC conditions were entered as inputs to the model. Then, floods of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 were simulated by transforming rainfall to runoff. The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Tangrah watershed in northeastern Iran. It was deduced that the spatial rainfall distribution and the AMCs exerted a varying influence on the peak discharge of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approach with those of the statistical frequenc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for a given return period, flood quantiles based on the observed series were great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simulated discharges. It is also worthy to note that existence of outliers and the selection of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has a major effect in increas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he two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4.
王雪梅  翟晓燕  郭良 《水文》2023,43(4):45-52
流域暴雨山洪过程时空异质性强,准确评估雨洪变化特性和洪水危险性对山洪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7个降雨特征指标和6个洪水特征指标刻画流域场次雨洪特性,采用中国山洪水文模型和洪水频率指标相结合,模拟和评估口前流域洪水过程及其危险性。结果表明:场次洪水洪峰模数、洪峰时间偏度、高脉冲历时占比、涨落洪速率与降雨总量、平均雨量、最大雨强、雨峰位置系数、基尼系数等降雨特征指标显著相关,三场致灾洪水过程的降雨均呈现量级大、强度大、历时短、暴雨中心偏中下游的特点;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平均径流深相对误差均在9%以内,平均洪峰流量相对误差均在11%以内,平均峰现时间误差均在1.7 h以内,平均Nash-Sutcliffe系数为0.80和0.76;各场次洪水有0.0%~93.3%的河段流量达到一般危险及以上等级,三场致灾洪水过程的危险性等级最高,分别有80.0%、35.0%和1.7%的小流域河段流量达到高危险及以上等级。研究可为山区小流域暴雨洪水危险性评估、灾害响应和复盘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红河流域水文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淑琴 《水文》2002,22(4):57-58
根据多年统计资料,对红河干流出境断面以上流域的气象、径流、洪水、泥沙等年内年际变化及地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城区近十几年汛期50场暴雨过程为样本,利用动态聚类分析和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对单站雨型和降雨整体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北京城区汛期最容易发生的雨型以及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城区汛期主要发生前单峰型雨,峰值集中且极值雨量大,容易造成内涝积水。发生双峰型雨的次数较少,且极值雨量较小,对内涝积水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二维运动波模型,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小流域场次降雨产汇流过程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典型小流域内不同区域(坡顶、坡中及坡底区域及距离流域出口的远近)种植植被时产流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了小流域内植被分布对产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分布及其特性对小流域场次降雨产流有较明显的影响;下游区域种植植被的减水效果和延滞洪峰作用优于上游区域,陡坡区域减水效果优于缓坡区域,且郁闭度越大,这种差别越明显;在该研究条件下,下游区的减水效果可达到上游区的3倍;30%郁闭度条件下减水效果可达10%和20%郁闭度条件下的3倍和1.4倍。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中小流域降雨径流过程精细化模拟, 合理估算水文模型参数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新版全球数字土壤制图系统(SoilGrids)构建栅格新安江模型(GXM)参数化方案, 对陕西省陈河流域2003—2012年16场洪水进行模拟, 与新安江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开展基于洪水过程划分的自由水蓄水容量敏感性及空间分布特征量化分析。结果表明: GXM模拟的峰现时间误差水平降低约0.31 h, 洪峰和洪量模拟精度较高, 模型能够对土壤水饱和度等水文要素的动态空间分布进行较合理的模拟; 自由水蓄水容量参数对洪峰和涨洪过程的确定性系数以及涨洪段的洪量相对误差影响较大, 对退水过程影响小; 自由水蓄水容量在陈河流域河谷和山脊附近较大, 坡段中部较小。  相似文献   

19.
地质灾害与不同尺度降雨时空分布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雨是地质灾害最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开展地质灾害与不同尺度降雨的时空分布研究,分析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规律,对于提升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水平和防灾减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6~2007年汛期地质灾害的实际发生情况为例,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区域地质灾害与年降雨量、月降雨量、月暴雨日数、典型降雨过程之间的时空分布关系开展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降雨是群发型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地质灾害的发育密度与年均雨量成正比,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最大的区域,其年均雨量最大;地质灾害分布与月降雨量、月暴雨日数的分布总体上具备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并不是完全对应的,主要受到典型强降雨过程的落区控制;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出现典型强降雨过程时,地质灾害群发。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城镇化发展程度与极端降雨变化之间的关系,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22个雨量站1973—2012年的小时降雨资料,利用空间分析、线性回归、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分析高度城镇化背景下珠三角地区极端降雨时空分布规律和变化特性,并解析暴雨雨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珠江三角洲高度城镇化地区极端降雨量上升了44.3 mm/(10 a),呈显著增加趋势,相邻其他地区则无明显变化,高度城镇化地区的前汛期极端降雨量显著增多是造成其年极端降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②珠三角地区暴雨雨型以单峰型为主,其中以雨峰在前的Ⅰ型暴雨占比最高,约为33.7%,高度城镇化地区Ⅰ型暴雨发生频率明显增加,易导致暴雨内涝事件增加,需加强高度城镇化地区防洪排涝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