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勇  何旭涛  徐辉  周冰  王黎 《地理空间信息》2021,19(4):41-43,55
介绍了潮间带地形测量的一种新方法,探讨了RT K无人机免像控航测技术应用于潮间带测量的作业方法与处理流程.通过工程实践表明,该技术不仅完全满足大比例尺测图的要求,并且具有操作简单、可行性强及经济效益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许招华  方杰  江翠云 《北京测绘》2021,35(4):476-479
海岛地形测量是一项基础性海洋测绘工作.为了准确获得海岛地形地貌,采用了HY1200型号单频测深仪搭载Trimble SPS351接收机,根据自动验潮仪数据,获取测区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图和3D模型图.根据实际项目工作实践,介绍了海岛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的主要流程和...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DGPS水下地形测量较之传统方法的优势,分析了水下地形测量的各项误差来源,并提出减少误差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水下测量是测绘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水下测量技术可获取水下地形、河道纵横断面、水深等数据,保障水域施工、水下救援、河道疏浚等工作的正常开展.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水下测量手段,搭载声呐设备的无人船水下测量系统以其测量速度快、人工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精度高等特点迅速成为水下测量工作所使用的主流技术,并在很多项目中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5.
测深仪结合RTK或CORS定位是目前水下地形测量的常用方法,但当测量水域较大或通讯信号很差时,这两种方式无法建立数据链路进行差分,导致难以满足要求。通过开发相关软件实现将GNSS PPK解算的定位点结果以时间戳为准与单波束测深点进行自动匹配。经实地静态和动态测试,该方法的精度与RTK或CORS相当,可以满足大面积水下地形测量的需求,显著提高了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6.
水下地形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陆地一样,海洋与江河湖泊开发的前期基础性工作也是测图。不同的是,在水域是测量水下地形图或水深图。兴建港口;水上运输;海上采油;海底探矿;海洋捕捞,发展水产;海域划界,海战保障;监测海底运动,研究地球动力等任务都需要各种内容的水下地形测量。 水下地形测量主要包括定位和测深两大部分。定位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目前的水上定位手段有光学仪器定位、无线电定位、水声定位、卫星定位和组合定位。平面位置的控制基础主要是陆上已有的国家等级控制点,卫星定位如采用差分方式,其岸台亦多采用已知控制点,以求坐标系统的统一。如果大洋测量采用卫星单点定位方式,则应根据需要确定是否进行坐标换算。水声定位网通常在特殊的、较小的范围内使用,因为目前水声传播的距离,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足以满足人们要求的。 水上定位同时,测量水的深度是确定水下地形的重要内容。测深主要靠回声测深仪进行。利用水声换能器垂直向下发射声波并接收水底回波,根据回波时间和声速来确定被测点的水深,通过水深的变化就可以了解水下地形的情况。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侧扫声纳,可探测船一侧(或两侧)一定面积海域内的水下障碍物和水底地貌,可以取得类似于航摄效果的水底表面声学图像。20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了多波束测深系统,它能一次给出与航线垂直的平面内几十个甚至百余个海底被测点的水深值,形成一定宽度的全覆盖的水深条带,可以比较可靠地反映出水下地形的细微起伏,比单一测线的水深测量确定水下地形更真实。目前,多波速测深系统正向小型化发展,适用浅水海域和简易船只的新产品已经有售。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推出了高效率的机载激光测深系统,激光光束的高分辨率能获得海底传真图像,从而可以详细调查海底地貌和底质。美国国防制图局于1990年研制的ABS机载水深测量系统,除包括一台激光测深仪外,还有一台多光谱扫描仪和一台电磁剖面仪,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在飞机上利用激光、光谱和电磁测量几种方法互补快速测制沿海的水下地形图。这些手段一般可测深30~50 m,精度在±0.3 m左右。目前,还可以利用卫星上安装合成孔径雷达(SAR)等设备对海面遥感摄影,通过对照片处理确定水深。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水深测量得到的瞬时值存在着仪器、潮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在数据后处理中加入相关改正,并归算至统一的高程基准面。为了与陆上地形图实现拼接,水下地形图宜采用与陆地统一的高程基准。而为航海服务的海图通常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它和平均海面相差一个常数。国外少数国家,在水下工程施工前,还利用潜水器携带水下立体摄影机获取水下地形的立体相片,或者利用高分辨率声学系统采取全息摄影技术测量水下地形。在特殊地区还可利用水下经纬仪、水下激光测距仪、水下气压水准仪和水下液体比重水准仪、水下电视摄影系统测量水下地形。 目前,水下地形测量过程已逐步实现自动化,数字产品已多见。  相似文献   

7.
肖杰 《测绘工程》2023,(1):63-70
阐述智能无人船搭载单波束测深系统在河湖库区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根据无人船单波束测深原理及水下地形测量技术流程,从测深水域范围确定、测线布设、测深数据处理与分析、水深数据精度检核、水下DEM生成等各个关键技术环节进行研究与分析。以山西省某水库为例,以较完善反映水底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兼顾测量效率和成本,确定最佳技术路线和方案,为从事水下测量作业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地形图的野外测量一直沿用平板仪作业方法。目前,数字化测图已广泛应用于各个测绘领域。其高度灵活、自动化程度等优点,是传统的作业方法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9.
潮间带地形测量对保护与利用滩涂具有基础作用,本文提出联合船载单波束回声测量与机载激光LiDAR综合系统。首先采用ODOM MKⅢ双频单波束测深仪同步采集并验证无人机机载LiDAR潮间带范围点云成果符合精度;然后针对潮间带复杂环境设计了无人机机载LiDAR低潮航摄关键指标;最后优化了高精度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制方法,该方法结合了低潮时机载LiDAR滩涂陆地地形和高潮时船载单波束测深滩涂水下地形方式的潮间带。实践表明:(1)选取的816个重合区域测点高程比对测量符合精度,99%的比对点高程差值在0.2 m内,说明机载激光LiDAR测量可满足沿海滩涂测量要求;(2)无人机进出测区应依次轮换,且采用平飞结合八字飞行以避免IMU误差累积,控制航线弯曲度不大于3%,保障点云数据精度及有效覆盖;(3)该测量系统在潮间带高精度大范围地形测量工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肖学年  曹建农 《测绘标准化》1997,13(4):24-26,32
从国内常用的几种数字测图系统出发,对地面数字地表测量的过程,特点,碎部测量以及数据格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力图由此提出了数字地形测量技术标准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1.
通过水下地形测量的实验,分析水下地形测量的方法,论述GPS相位差分、双频测深仪的参数设置、高程异常点的剔除和水下地形的成图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测图精灵以PDA为载体,主要应用于数字化测图的外业数据采集。它同步采集坐标、图形和属性数据,现场成图,实现了内外业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吴远忠 《东北测绘》2012,(8):216-218
CASS作为在CAD下开发的测绘软件,因其易学、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等特点受到广大测绘工作者的喜爱。但并非所有的命令都在其中,此时需要借助LISP二次开发工具量身定做所需的特殊功能,对于节省人力物力和经费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GPS-RTK技术在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应用GPS-RTK结合测深仪进行水下地形测量的基本方法、设计思路以及提高精度保证数据可靠性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GPS在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现有的测量模式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在堤防隐蔽工程测量中的实践,对水下测量技术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测量仪器和手段的选择是水下地形测量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在选择时既要考虑精度,又要兼顾其他各方面;GPS的RTK工作方式用于水下地形测量,可使岸上控制点的布设与水上测量同步进行,并使水位观测和水下地形点高程的测量变得可靠、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6.
RTK技术在沈阳市区图根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家民 《北京测绘》2003,(1):34-36,42
本文主要叙述了RTK技术在沈阳市图根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通过比较说明RTK的测量精度完全能够满足 1 :5 0 0地形测图图根控制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7.
遥感图像融合技术在潮间带地形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潮间带地形资料的缺乏和提取手段的贫乏,提出一种提取潮间带地形的新思路。利用同一潮汐周期不同时相的SAR与全色遥感图像,采用平移不变离散小波变换算法进行图像融合,并采用一种新的融合规则。图像的低频部分采用基于边缘提取的加权规则,高频部分采用绝对值最大原则。对比其他算法,融合结果既能突出潮间带形状,又能突出海岸线特征及近岸地形,更便于后续目视解译。对实际图像的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地形测量中两个常用公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地形测量中两个常用的公式进行了探讨,提高了它们的实用性及理论上的严密性,并对《城市测量规范》提出一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