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7 毫秒
1.
《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设》是由荷兰政府和中国政府联合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新疆、北京和山东三个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参加,  相似文献   

2.
10月27日,中荷两国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国土资源部和荷兰应用地学研究所暨荷兰地质调查局共同举办的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设项目总结及成果推广会。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环境容量初探——以济南泉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立亭  武强  徐军祥  周瑞 《地质通报》2009,28(1):124-129
分析了水环境容量的内涵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效应,探讨了地下水环境容量的概念,认为地下水环境容量是用来表征一定目标约束下,地下水系统对自然或人类活动影响所能承受能力的最大阙值,其评价指标可采用地下水临界水位、可持续开采量、TDS、水温、纳污能力等单项指标或多项综合指标。以济南泉域为例,采用地下水位与泉流量作为济南泉域岩溶地下水环境容量的阙值,论证了地下水环境容量的动态可变性。最后指出了地下水环境容量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张春伟 《贵州地质》2015,32(1):59-64
岩溶地下水系统的调蓄能力决定着系统中岩溶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能力。本文在分析影响地下水系统调蓄能力主要因子的基础上,建立了岩溶地下水系统调蓄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等级标准。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建立一种适合于勘察程度较低、缺乏观测资料的岩溶地下水系统调蓄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的模型。实例检验表明,该模型适用于岩溶区地下水系统。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永定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具备建设地下水库的基本条件。本文在确定永定河地下水库水资源人工补给方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各方式的入渗能力,提出了地下水库的人工补给方案,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的预测结果和有效储水率计算公式,首次研究了地下水库的储水能力,分析了永定河地下水库的水资源补给效果。结果表明,永定河地下水库水资源人工补给能力最大可达18.93m^3/s,回灌地表水2.42×108m^3的情况下地下水位最大回升32m,地下水储存量增加2.09×108m^3,回灌后1年和5年的有效蓄水率分别为78.6%和46.8%,北京永定河地下水库具有较好水资源回灌能力、储存能力,地下水人工调蓄能够起到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济南名泉断流多年,尚未根本治理。“泉城”外围地下水资源丰富,保泉供水不是不能解决,关键是条件不清,措施不力。其中最主要一个学术问题,就是泉水与东郊、西郊地下水的关系需要搞清。 过去对济南泉水的成因,大都是说“济南泉水来自南部石灰岩山区,受济南岩体阻挡而地下水溢出地表成泉”。作为一种概括的说法是无可非议的。近些  相似文献   

7.
商广宇  王建军  李森 《地下水》2002,24(3):143-146,150
根据多年勘测、试验、监测成果,认为济南泉城之外的济西地区地下水潜力巨大,有条件长期向济南市供水75万m^3/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恢复名泉正常喷涌和解决城市、工业供水的具体方案。在保泉的同时,泉城市民完全有条件长期饮用优质地下水。  相似文献   

8.
济南作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中心城市,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资源消耗,导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对济南市资源环境进行承载潜力评价尤为重要。笔者从地学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建立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的承载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和Arcgis10空间分析功能对济南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最后得出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济南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级绝大部分在中等以上,地质环境承载力整体较好,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整体不高,地下水资源紧缺;各区县矿产资源承载力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黄淮海平原灌溉农业对地下水依赖程度与保障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尤其黄淮海平原农业区,地下水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地下水超采状况与灌溉农业对其依赖程度和地下水保障能力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农业灌溉用水强度与降水量和农作物播种强度之间关系研究,以及灌溉农业用水对地下水依赖程度和对地下水超采影响特征研究,创建灌溉农业的地下水保障能力相应理念和评价理论方法,应用表明:(1)灌溉农业开采是黄淮海平原农业区地下水超采的主要因素,主要发生在小麦主灌期,且灌溉农业对地下水依赖程度愈高、灌溉前几个月份降水愈少农业超采愈严重;(2)农业超采区地下水位在主灌期呈"厘米"级(大于1.0 cm/d)下降、非灌溉期呈"毫米"级(小于1.0 cm/d)上升的"强降-弱升"规律;(3)采用灌溉农业用水对地下水依赖程度(A)、地下水对灌溉农业用水保障程度(B)和灌溉农业的地下水保障能力(C)的评价理论方法,能够客观阐明灌溉农业用水对地下水依赖状况、地下水保障能力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西北部灌溉农业的地下水保障能力较弱,尤其河北平原已处于"难以保障"或"无法保障"状态,黄河以南地区的地下水保障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定位和发展思路的初步意见根据部批准的我院“三定”方案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结构调整方案》关于我院业务结构调整的要求 ,考虑到我院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不同的改善程度 ,初步设计了我院发展的三种不同模式 (方案 ) :第一方案 (高方案 ) :将我院建设成为全国水工环地质工作中心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监测与信息中心、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区划、监测和预警预报中心。第二方案 (中方案 ) :将我院建设成为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监测、调查评价与信息中心 ,全国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监测和预警预报中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强调了能力建设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分别从研究队伍与资助单位,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观测台站网络,数据库建设,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海洋观测与信息系统等方面总结了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能力建设情况,分析了全球变化组织协调与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更新能力是近些年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定义目前尚未统一,评价指标也较多,其中较常用的有地下水更新周期、补给速率、年龄和滞留时间等。尽管这些参数间大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但由于它们代表的物理意义不同,所以得到的地下水更新能力的结论也会不同。以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为例验证了这种不同,并对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这两个存在密切数量关系的参数作为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 分别用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作为评价指标,得到的各地区(北京市平原区各区、县)之间地下水更新能力相对强弱的结论是不同的;② 与更新周期相比,由补给速率得到的评价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③ 在作为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指标时,补给速率比更新周期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奉义以宁南清水河断陷盆地为例,研究西北干旱区储水盆地水循环特征与苦咸水成因机制。通过环境同位素特征分析,水化学模拟计算以及水文地质控制因素分析,阐明研究区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形成,地表水难以形成持续性补给源;清水河平原地下水从形成上划分为:浅层现代水、深层古水、混合水。现状开采条件下,浅层现代水与深层占水的定量转化关系为山前洪积扇地下水7.6:2.4,平原下游地下水3,2:6.8,平原丰要开采区地下水5.2:4.8~6.6:3.4;山前洪积扇和冲积平原浅层地下水循环时间为7-28年,下游平原深层地下水循环时间为300年以上,上游冲积平原中深层地下水,总体上介于以上二者之间。各主要开采区,可更新能力在人工开采条件下明显增强,时间为60~75年;研究区苦咸水主要是地下水溶解了含水层介质中大昔的膏盐,矿化度增高所致。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07,(4)
王秉忱-国务院参事(城建与水资源组长),中国工程勘察大师、研究员、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地下水》杂志特邀技术顾问、水利部全国地下水信息网技术顾问、建设部科技委顾问,建设部建设环境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中电集团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顾问总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高级咨询专家、中国矿联地热开发管理专业委员会总顾问与矿泉水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科学顾问,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长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国际水文学家协会地下水水…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更新能力变化的动态均衡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市地下水更新能力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为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用地下水动态均衡法对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尤其是开采层地下水的补给量、更新周期、更新速率和补给速率等参数做了计算,进而对地下水更新能力及其时空变化做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地下水更新能力总体上自山前至平原区腹地由强变弱,但总体上更新能力较强;含水层接受外来水源补给的边界条件和赋水条件良好,降水量的多寡是影响地下水更新能力的瓶颈因素;2001-2008年的地下水平均补给速率(0.28 m/a)比1981-2000年减少了35.6%,更新能力明显减弱;近些年地下水开采强度连年大于其更新能力,导致与自然状态下相比地下水位埋深平均下降幅度已达19.73 m,含水层中地下水减少量达101×108 m3。以上证据表明,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北京市未来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供水问题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评价的前沿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是允许开采量发展的必然,与允许开采量不同,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突出了环境因素,同时强调了地下水资源的可更新和可持续利用性。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评价是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本文在综合调研基础上,探讨了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内涵与特点,分别从地下水更新能力、环境需水、动态性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评价的前沿问题及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输水干渠沿线分布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含水层组、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层组和岩浆岩变质岩类裂隙含水层组。前2个含水层组具有巨大的含水空间,可进行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蓄。沿线共划分出地下可调蓄区段9个,其中调蓄能力较强、调蓄条件较好应优先考虑的区段有济宁、东阿、莱龙蓬、烟台、牟平区段,调蓄能力较强但调蓄条件较差、需要辅助引水工程的区段为济南、淄博、潍坊、青岛区段。经估算,沿线地下可调蓄总量为20.4756×108m3。  相似文献   

18.
济南泉域地下水环境演化与保护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济南泉水为国内外水文地质界和社会所关注,保持泉水长期连续喷涌和泉域水环境良性循环是焦点之一。本文根据实际调查成果,分析了泉域岩溶地下水环境的演化特征,认为自然和人为双重作用导致了泉域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和水化学条件的改变,引发了泉水断流、地下水降落漏斗、地表水体污染和地下水质量下降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优化泉域内外地下水开采布局、人工调蓄补源、控制城区向直接补给区扩展等是保持泉水喷涌和保护水环境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并以其含沙量特大和下游的“地上悬河”而闻名于世。黄河上游的盐碱、沙害,中游的水土流失和下游悬河段的洪涝、干旱和断流等灾害使黄河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针对流域内缺水和水质问题,对流域水资源、城市工农业的供需水量平衡、地下水的开发潜力等进行了预测。通过基流分割计算和同位素技术的应用,研究了区内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规律及地下水对黄河的贡献。最后,对黄河流域地下水可更新能力及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济南泉域边界条件、水循环特征及水环境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斌  彭玉明 《中国岩溶》2014,33(3):272-279
济南泉域是市区泉水的汇流及蓄水范围,在其北部城区中心地带出露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和珍珠泉四大泉群。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济南泉域内岩溶地下水,文章对济南泉域的边界条件、岩溶主径流通道、地下水循环特征及水质变化几个敏感问题进行探讨。利用泉群流量相关分析、流场特征分析、回灌补源分析及自备井调查等手段,重新界定了济南泉域的东边界,将其北部透水段向东扩展至原边界以东约4 km。通过对钻孔岩溶分层统计及缓冲区分析,在山前地带沿党家庄-十六里河-千佛山断裂泉城公园方向地下埋深100~150 m发现一条补给四大泉群的岩溶地下水集中径流带。研究发现,五龙潭和珍珠泉以深循环为主,补给主要来自岩溶地下水,而趵突泉和黑虎泉同时受深循环和浅循环影响较大,趵突泉主要补给来自西部和南部岩溶地下水和地表水,除此以外黑虎泉在东南方向上还有一定量的岩溶地下水补给。目前岩溶水水质变差,南部岩溶裸露区,尤其水库河道周边地带,生态环境亟待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