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南陵古铜矿采冶遗址,位于长江南岸的沿江丘陵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铜的采掘地及冶炼地,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其采掘、冶炼规模都比较大(相对于古代而言)。南陵在周代为吴越之地(这从正在发掘的牯牛铺吴国  相似文献   

2.
地质雷达探测古矿坑遗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大心  祁明松 《地球科学》1992,17(6):719-726
铜录山古铜矿开采遗址存在于大理岩与花岗岩接触带中的风化土中。铜矿石的开采使原状土与回填土呈现明显的电性差异,这为应用地质雷达调查古采矿遗址提供了物性依据。铜录山矿Ⅶ号矿体Ⅰ、Ⅱ、Ⅲ号遗址调查结果表明,与钻探方法相比,应用地质雷达探测不规则古采矿巷道,不仅成本低、效率高,而且对巷道形态描述要细致得多。  相似文献   

3.
近四十年里,陕西已出土大批先秦时期青铜器皿,可是,至今未发现象样的古铜矿采冶遗址。本文根据史籍中有关商州红崖山及铜矿冶的有关记载,结合现代地质科研资料,分析了唐代红崖冶、宋代阜民监的位置,预测了红崖山古冶炼址及采矿址的地点,对北宋时代龙涡银场和锡定铅场的位置也做了预测。这对陕西考古和古代科技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受古矿冶启发,还对区内寻找铜、银、铅、锡矿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故教授潘别桐负责的、武汉钢铁学院、湖北省博物馆等十几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大冶钢录山古铜矿遗址原地保护与合理采矿方案论证报告”荣获 1993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铜录山古铜矿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连续生产时间最长、采选冶兼备、保存最完整的古矿冶遗址.确保遗址的安全和永久保存,已引起世人瞩目. 依据国务院《关于研究铜录山铜矿遗址保护问题的会议纪要》的精神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鄂办函要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故教授潘别桐、武汉钢铁学院李征夫教授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综合研究,并提出了“大冶钢录山古铜矿遗址原地保护与合理采矿方案论证报告”。该报告从社会历史、科学价值、古铜矿遗址的不可再生、不能替代及赋存的地质环境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对原地保护的巨大作用等方面,充分论证了古铜矿遗址原地保护的必要性和不可搬迁性。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古代矿业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古代矿业历史悠久,原始社会时期旧石器时代有繁昌县人类活动遗迹及和县猿人,新石器 时代肥东出土石斧及蒙城尉迟寺遗址;奴隶社会青铜器时期,合肥市出土商代陶器,铜陵市狮子山铜矿木 鱼山采铜遗址上溯到西周,凤凰山铜矿金井洞采铜场遗址始于春秋;封建社会进入铁器时代,战国银、金、 大理石开发利用,西汉丹阳铜闻名全国,并有金、石膏矿的开采,两汉时皆采冶铜陵铜矿及大别山砂铁矿, 东汉至南北朝矿业缓慢发展,隋、唐矿业繁荣,宋、元继续发展,明、清已出现资本主义矿业的萌芽。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巴东新城址环境工程地质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东县城新址是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城镇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较突出的场址之一, 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是古滑坡的失稳和库岸再造。在查清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 本文着重进行了黄土坡古滑坡、赵树岭古滑坡等古滑坡的稳定性预测, 并根据实测的有关参数, 采用图解法预测库岸再造宽度。在此基础上, 根据影响该区城市开发建设的主要的地质环境要素, 建立隶属函数,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及算法, 给出巴东县城新址区的城市开发建设的环境地质分区评价。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拥有悠久的矿业开发历史。建国后随着东川矿务局成立,拉开了东川铜矿大规模开发的序幕。东川的现代矿业在为新中国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加剧了矿山地质环境的恶化,地质灾害频发,泥石流、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等威胁矿区周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矿山采冶严重影响矿区周边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通过系统分析东川地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阐明了东川矿山环境的深层次原因是东川的矿山和铜矿长期开采历史,问题根源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矿业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治思路和措施,东川需要通过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等废弃地生态恢复的一系列措施,使区内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得到加强,自然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8.
柏坊铜矿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坊铜矿是一个以沉积为主,后经地下水淋滤改造的铜矿床。其成矿与白垩系及构造作用密切相关,层状矿体赋存在白垩系的长石石英砂岩中,古基底上隆部位、古岩溶及近东西向穿层断裂控制着扁豆状、囊状矿体的分布。且矿体赋存标高具有“东浅西深”的分布规律。在分析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对成矿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任卫波 《四川地质学报》2022,(4):690-694+722
本项目为历史遗址勘察工程,主要任务是利用专业物探设备对某古采石场遗址进行地质勘察,调查某古采石场采掘历史、矿业遗迹类型与分布,查明该古采石场遗址地质环境条件和地下采石坑、采石矿洞等空间分布、埋深及规模,为后期古采石场遗址的日常维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云南东川昆阳古裂谷型铜矿的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国泰  包昌良 《矿产与地质》2003,17(Z1):342-344
从东川铜矿区域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富集规律和控矿因素的角度入手,对东川昆阳古裂谷演变的整个过程作了简要的说明.形成和建立了一整套东川矿区铜矿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式;确定了东川铜矿区以寻找稀矿山式、东川式、桃园式和滥泥坪式铜矿为主要目标.同时根据东川矿区各类型铜矿的分布特点,预测了东川铜矿区新一轮找矿的方向及靶区位置,为东川铜矿区的找矿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井矿冶遗址冶炼产物的输出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井矿冶遗址是我国北方发现最早的一处古铜矿遗址。本文利用ICP方法,测试了该遗址的铜矿、炼渣和辽西地区出土的部分青铜器。结果显示,遗址的冶炼金属产品Ag、As、Sb、Bi、Co、Zn等元素含量偏高,Mo含量偏低。同时发现,这批辽西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样品微量元素特征明显不同于铜绿山和皖南的铜锭,而与大井铜矿很相似,其铜料来源很可能来自大井古铜矿或其周边铜矿。这一结论,对探讨大井古铜矿冶炼产品的使用范围和辽西地区的冶金历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条山区前寒武纪铜矿床地质历史演化及成矿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条山区铜矿床是在中条古裂谷地质构造环境中演化形成的。本文从涑水杂岩期-绛县期-中条期-西阳河期等不同时代地质历史演化,分别探讨了中条山区不同类型铜矿床时空分布和成因上的内在联系。它们早期形成的矿源层受不同时代的层位和岩性控制,但在后期的2000~2100Ma和1800~1900Ma较大规模的构造-热事件,对不同类型铜矿床进行了叠加和改造,使铜质进一步富集,最终形成工业矿床  相似文献   

13.
侯家窑遗址是旧石器中期重要的考古文化遗址, 然而对侯家窑古人类的生存年代及生存环境至今尚存争议。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测、地磁测量和电阻率测深等工作以及动植物研究资料分析, 对遗址区地质地貌环境, 尤其是与古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古河流发育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在侯家窑遗址区发育一条NNW-SSE向的古河流, 它形成于224ka B.P.前的泥河湾古湖泊大规模萎缩阶段, 直至被晚更新世冲洪积物掩埋后才结束发育历史。2)侯家窑遗址古人类文化遗存埋藏于古河流截弯取直遗留的牛轭湖沉积层及不整合覆于其上的壤化粘土层中, 时限为距今约224~161ka, 即侯家窑古人类在此地生活达6万年之久。3)牛轭湖区不仅适宜多种植物生长, 而且水流缓滞、清澈, 是各类动物优先选择食物和饮水的地方。古人类在这里使用石球围猎, 较之在其他地带成功率高。4)侯家窑古人类生存时期, 气候寒冷, 但这里的地形呈面向东南的宽阔圈椅状, 光照条件良好, 气候温和, 其间又有河流穿过, 生态环境相对优越, 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而且遗址附近优质石器原料遍布, 许多石料在河谷中即可寻到, 方便石器制作。因此, 对于旧石器时代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古人类来讲, 在寒冷的区域气候背景下, 选择生存环境较好的侯家窑遗址区倚河而居势成必然。  相似文献   

14.
侯龙海 《江苏地质》2003,27(1):12-18
以大平山铜矿、天台山黄铁矿矿为例,阐述了该区的矿区、矿床地质及火山机构特征,并从成矿时间、空间及成因三个方面论述了矿床成矿与古火山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翁金桃 《中国岩溶》1996,15(1):74-82
中国古喀斯特的形成受大地构造演化和古地理位置的控制,本文结合中国地壳运动的特点,概述中国各地质历史时期发育的古喀斯特。并根据古地磁资料所恢复的古地理位置及所保留的喀斯形态组合等,讨论了古环境。根据大地构造的演化,中国地质历史上发育的古喀斯特,可划分为5个主要时期,即元古代喀斯特发育时期,早古生代喀斯特发育时期,晚古生长喀斯特发育时期,中生代喀斯特发时期和第三纪喀斯特发育时期。根据古地磁资料所恢复的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境内古岩溶分布规律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研究,将古岩溶所赋存的介质分为前活动型古岩溶岩系、活动型古岩溶岩系、稳定型古岩溶岩系、再活动型古岩溶岩系,每一岩系按沉积旋回分为若干个岩组;将古岩溶期分为前活动期、活动期、稳定期、再活动期[1],每一期按构造运动[2]分为若干亚期.古岩溶分布特征(特别是相似性)的研究成果对于从事古岩溶相关领域(水文地质、石油地质、环境地质等)的研究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碳酸盐岩古岩溶型储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是世界级难题。古岩溶发育期次的确定一直都是古岩溶储层地质建模的技术难题。现有判别古岩溶发育期次的方法多以地表裸露古岩溶充填物特征为依据。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多期次古岩溶作用的叠加改造。本次利用古岩溶充填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研究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期次与古环境条件,揭示了4期古岩溶作用环境:加里东期古岩溶作用、海西晚期古岩溶作用、印支-燕山期古岩溶作用、喜马拉雅期古岩溶作用。该研究成果对后期岩溶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罗君烈 《云南地质》1998,17(1):27-30
对云南铜矿区域富集古构造环境的新认识罗君烈(云南省地质矿产厅)1云南铜矿区域富集的特点云南是有色金属、贵金属的富集省区,铜、铅锌、银、铂尤具特色。铜矿探明储量目前居江西、西藏之后,但资源远景排序可能更前。与江西、西藏不同,云南并不以斑岩型铜矿占绝对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薛关古遗址几个岩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粒度分析及X衍射光谱分析,讨论了薛关遗址的古植被和古气候环境,并以此为例,探讨了岩土样品的多项分析在环境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浙江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发掘出土的古水稻田沉积有机质开展了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从地球化学角度探讨了以田螺山遗址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稻作农业发展水平以及后期稻田废弃的原因。研究结果揭示,河姆渡文化时期,先民对稻田的开发管理仍处在初级阶段,以原始沼泽型为主。沉积有机质中非挺水水生植物输入指数、平均链长度和藻类输入指数显示,从河姆渡晚期至良渚晚期,田螺山先民耕作区域土壤有机质中藻类等水生生物输入增加,是一个水体逐渐加深的过程,推测生活区周边湖沼环境水体的加深可能是古水稻田废弃的直接原因,甚至有可能是导致整个遗址衰落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