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者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北方为黄土和其它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的三趾马(N2)红土是一种性质特殊的区域性膨胀土,具有蒙脱石含量高膨胀性显着的特点,对本区的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是对内蒙古中部阿巴嘎地区三趾马红土的工程特性及其形成机理的宏观微观综合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彭璐  王晓芳 《湖南地质》2009,(11):66-67
常见花岗岩地貌有两大类型,花岗岩丘陵和峰林状花岗岩山地。花岗岩丘陵区的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均很强烈,形成很厚的红色风化壳,风化壳一般分三层,即上部红土层、中部网纹砂土层、下部碎石层。风化作用造成花岗岩呈层状剥蚀,等坡后退,其红土层每年蚀去厚度不超过2cm;另一种是球状剥落,形成"石蛋"。地质灾害问题最危险的是"石蛋"滑落,即滚石灾害;而崩岗、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除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外,一般规模都较小,且崩滑物质被暴雨冲刷掉,能量消减,不易聚集。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辽宁省岫岩地区地质灾害状况与危害、山地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主要灾害种类泥石流、崩(滑)塌灾害特征。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发育成因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原则、规划及措施。  相似文献   

4.
聂发运 《安徽地质》2023,(4):331-335
以“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1∶50 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区域红层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孕灾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红层地区崩、滑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区域红层地区地质灾害有崩塌及滑坡两种类型,以崩塌为主,约占地质灾害总数的77%。红层区崩塌以滑移式及倾倒式为主,成灾模式为滑移或倾倒+毁坏模式;滑坡主要为牵引式,成灾模式为蠕滑+拉裂模式。对红层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人工制备含铁红土样,分别考虑击实功、含水率和温度的影响,采用浸泡方法,测试分析了不同浸泡时间水溶液中铁离子的浓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水溶液中铁离子的浓度大小反映了红土中铁离子的迁移过程,击实功的影响最小,温度的影响最显著,含水率的影响居中。不同影响因素下,水溶液中铁离子的总浓度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击实功的减小、含水率的提高和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增大;其浓度变化随击实功的减小、含水率的提高和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减小。其结果可以为深入研究水环境条件下红土中铁离子的迁移特性和迁移机理以及红土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松潘黄龙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较为发育,是影响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也严重制约了该景区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该地区的生态地质调查,较全面系统的收集了地质灾害的详细资料,查明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对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进行了预测划分,圈定了地质灾害多发区,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治理措施和方案。  相似文献   

7.
凌源市马头山沟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凌源南部山区是辽宁省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之一,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发生在这一地区马头山沟“7.26”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特征,在分析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地质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因素基础上,再造了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针对该地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特征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8.
胡胜雄 《地学前缘》2005,12(4):479-480
红土型金矿是含金较高的地质体在红土化作用下,岩石和土壤中所含的金发生活化、迁移、沉淀、富集所形成的,它是产于红土风化壳剖面一定位置的表生矿床.该类金矿床具有品位低、规模大、易采、易选、回收率高、经济效益好等特点.粤东地区寻找红土型金矿具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何维基 《矿产与地质》1998,12(5):329-334
赣西红土层分布广泛,红土风化壳具有典型的红土剖面特征,红土型金矿主要形成于杂色粘土带中,分为蛇屋山式和大坊式两类。矿体呈线型—面型分布,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产状较平缓。矿石构造为土状、花斑状、角砾状,矿床规模小—中型。通过分析红土型金矿构造地貌条件与红土风化壳、含金矿源体、卡林型金矿的关系,认为在萍乐坳陷带中成矿条件较好,含金矿质来源丰富,构造相对稳定,地貌多低山丘陵,对成矿有利。并指出萍乐坳陷带中与卡林型金矿母岩风化有关形成的红土区是寻找红土型金矿最有利的地区,认为赣西红土型金矿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0.
红土化作用及红土的工程地质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符必昌  方丽萍 《云南地质》1997,16(2):197-206
根据有关红土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在红土地区大量的勘察试验资料及现场对红土特性的深刻认识,提出了红土化作用的基本形式,并对红士的定义及现有对红土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按红土化程度对红土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1.
该书依托“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示范”项目成果,在广泛收集国内外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借鉴了国内外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理论方法,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的进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易损性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过程与方法,拟定了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思路,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层次特点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同时选择了一个典型地区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实践。  相似文献   

12.
吴跃东  向钒  赵家厚 《安徽地质》2006,16(3):215-219
结合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调查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各种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发育规律、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等特征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了对该地区存在的各种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试论碳酸盐岩上覆红土的形成模式及演化趋势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符必昌  黄英 《地质科学》2003,38(1):128-136
据长期对岩溶及红土化作用等的研究成果,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碳酸盐岩上覆红土的形成及演化规律,提出了一个新的碳酸盐岩上覆红土的形成模式,进而深入阐明了碳酸盐岩上覆红土的演化规律及其在现代气候条件下的演化趋势等,在解决岩溶及红土学术界存在的碳酸盐岩上覆红土的形成、碳酸盐岩与上覆红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等一系列重大疑难问题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忻府区地处山西省中北部地区,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较为发育,对人民生命财产及重要设施造成严重损失。通过实际资料,详细论述了忻府区的地质灾害现状,初步分析了忻府区地质灾害的形成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该书依托"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示范"项目成果,在广泛收集国内外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借鉴了国内外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理论方法,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的进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易损性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过程与方法,拟定了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思路,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层次特点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同时选择了一个典型地区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实践。  相似文献   

16.
苏锡常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苏锡常地区由于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相继出现了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已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成为影响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在分析苏锡常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出本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条件等,并对人类活动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红土型铝土矿,简单来说,是一种形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地表面岩石经过强烈风化(红土化)形成的矿产。其成矿作用可以简单理解为地表含铝硅酸盐岩(一般为玄武岩等)在热带或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通过雨水淋滤,经深度化学风化去除岩石中钾、钠、钙、硅等易溶物而保留铁、铝等难溶物,并在有利的地形和水文条件下,铝土矿逐渐聚集沉淀,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矿床。由于矿化过程主要依靠地表岩石红土化作用,所以称该类矿床为红土型铝土矿。  相似文献   

18.
成都平原红土堆积的风成成因证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成都平原地区的红土剖面一般由3部分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成都粘土层、网纹红土层、河流相砂砾石层.文章对位于成都双流的胜利红土剖面样品的粒度、石英颗粒表面形态以及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研究结果与甘孜地区的典型黄土样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红土剖面中的成都粘土、网纹红土层是以具有风成特性的细颗粒物质为主,并且其粒度分布及粒度参数特征与甘孜地区典型风成黄土样品非常相似,而与该剖面中下伏的河流相样品有很大不同.成都粘土及网纹红土样品的石英颗粒与甘孜黄土及北方黄土一样,大多数都呈不规则的棱角状、次棱角状.红土堆积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甘孜黄土也非常相似.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成都平原红土剖面中的成都粘土及网纹红土层属于风成成因.本次分析结果结合以前的研究表明,第四纪中期整个长江流域的环境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冰期时植被覆盖率的大幅度降低,而青藏高原在此时期的快速隆升可能是形成该区环境变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枣庄市市中区是山东省地质灾害重点地区,主要地质灾害有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和崩塌,其形成主要受资源开发等人类经济活动影响。本文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利用袭扰系数法,划分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及不发育区;对地质灾害点进行了分级,最终确定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并对全区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具体规划和措施等。  相似文献   

20.
广西铝针铁矿的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世益 《广西地质》1997,10(2):21-24,36
文章论述了广西某些地区铝土矿及红土的针铁矿中铝的类质同象置换现象,并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测定其中的置换率。这种针铁矿称为铝针铁矿。文中指出,在地表氧化条件下形成的针铁矿中,这种置换现象工矿企业为普遍;置换率的高低反映其形成时的地质环境及物理化学条件;高置换率常数与高成熟度红土化作用特别是红土型铝土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