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FY-2D相当黑体亮度温度tnn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20—21日发生在陕西西南部的大暴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北涡南槽为大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形势场,暴雨是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的,暴雨区低层具有正压位涡〈0,为斜压位涡〉0的配置,高层湿位涡下传使得低层位势涡度增大,有利于低层气旋性涡度增长,使降水加强。叠加了相对湿度场的垂直环流的发展、变化特征能清楚地反映干侵入与强降水的关系,干侵入对中尺度对流云团起激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面实况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1°×1°),选取2016年、2010年及2011年发生在天津市的3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其天气形势及水汽条件,并应用湿位涡理论对3次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典型的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下,低空低涡是主要的影响系统之一。低涡的动力结构及水汽条件的差异对应不同的降水强度。正涡度区强度越强、维持时间越长,降水强度越大。2016年过程水汽通量散度明显强于另两次过程的,与其降水强度相匹配。湿位涡的时空演变可以很好地描述天津地区暴雨的发生发展。天津上空MPV_1负值区标志着不稳定能量的急剧增加,MPV_1负值区出现在降水发生前3 h至6 h,提前预示了天津地区暴雨天气的发生。MPV_1正值区对应强降水的区域。过程降水前MPV_2绝对值的激增,表明大气的斜压性增强,有利于气旋性涡度发展。MPV_2绝对值的激增基本同步于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韦英英 《气象科技》2018,46(2):343-351
以2009年7月17—18日一次山东特大暴雨为研究对象,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水汽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数字化卫星水汽图像与大气动力场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干侵入在本次暴雨过程中的特征及其对暴雨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层低涡切变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暴雨过程与干侵入密切相关,干侵入在对流层中高层随高度向东倾斜,强降水出现在干侵入前沿湿度梯度最大值处的湿区一侧。卫星水汽图像干侵入暗区与对应着350hPa位涡高值区、干冷区。与干侵入相伴随的高位涡下传,使低层气旋性涡度加强,气旋发展。高层干冷空气下传有利于干层的形成和维持,干层的存在加强了暴雨过程的对流不稳定,对暴雨的加强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7输出结果,对2005年8月16—17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做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暴雨产生过程中有干冷空气的入侵,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高层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低层中尺度气旋的发展,使暴雨过程得以维持和加强。  相似文献   

5.
一次台风远距离暴雨中的干侵入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李媛  赵宇  李婷  李敏  侯红运 《气象科学》2014,34(5):536-54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19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期间有来自中高层的干冷空气的侵入,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对流层顶附近向下的干空气侵入和对流层低层由西北向南的干空气侵入。干侵入存在于300~600 hPa之间,高层略微落后于低层,不利于对流不稳定的发展。但干冷空气侵入使得等相当位温面倾斜,有利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发展。干侵入使原来不饱和湿空气出现饱和,有利于降水增幅,雨区始终位于500 hPa干区前沿。高层正位涡扰动沿相当位温密集带向低层输送,500 hPa位涡高值区与降水有较好的同位相关系,对降水的发展和移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山东春季一次罕见暴雨天气的湿位涡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3年4月发生在山东境内的一次罕见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产生在925hPa以下θe线陡立密集区附近,θe线陡立密集区附近对流稳定度较小,有利于湿斜压涡度发展;湿位涡在这次暴雨过程前期700hPa上ξMPV1<0,ξMPV2>0的演变,综合反映了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及斜压不稳定的增强;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使降水增幅,也是低涡东移发展为气旋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滇中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29,自引:21,他引:29  
段旭  李英 《高原气象》2000,19(2):253-259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1998年6月滇中地区罕见的6场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θe面陡立且南侧暖湿气流活跃,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形成θe陡峭密集区,密集区内暴雨容易发生;湿空气对流活动层仅能达到500hPa至600hPa之间,若对流层低层MPV1〈0,同时MPV2〉0,易产生暴雨。  相似文献   

8.
影响山东的台风暴雨天气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宇  杨晓霞  孙兴池 《气象》2004,30(4):15-19
应用湿位涡理论 ,对发生在山东境内由台风和台风减弱的低压引发的两场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 :这两场暴雨都产生在θe 陡立密集区附近 ,θe 陡立密集区附近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 ;对流层中低层MPV1 <0 ,850hPa上MPV2 >0 ,综合反映了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的发展 ;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 ,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使降水增幅。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计算了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引发浙江沿海地区强降水过程的湿位涡(MPV)和假相当位温(θse),重点分析了正压项(MPV1)和斜压项(MPV2)的正负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通过判断大气对流不稳定处,θse陡立面密集区,能量锋较强区域,同时结合上升运动,可以作为判断强...  相似文献   

10.
一次北方春季罕见暴雨天气的湿位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湿位涡理论 ,对 2 0 0 3年 4月发生在山东境内的一次暴雨天气进行诊断。结果表明 :暴雨产生在θe 线陡立密集区附近 ,θe 线陡立密集区附近对流稳定度较小 ,有利于湿斜压涡度发展 ;湿位涡在 70 0hPa上具有MPV1 <0 ,MPV2 >0的特征 ,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也是低涡东移发展为气旋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一次江淮暴雨过程中干空气侵入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2003年7月4日20时至5日20时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并采用模式输出的具有较高分辨率和动力协调性的网格资料,就干空气侵入及其对暴雨过程的作用进行了诊断研冤。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有明显的干空气侵入,且干空气侵入对暴雨过程产生重要作用:干空气侵入将对流层高层高位涡带入低层,促进了对流层低层气旋及对流运动的发展,继而引起降水的增强。  相似文献   

12.
2012年7月27日陕北佳县特大暴雨天气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郭大梅  胡启元 《干旱气象》2014,(3):424-430,438
利用常规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地面逐小时降水、物理量、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对2012年7月27日发生在陕北佳县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前期副热带高压较强,当西风带的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时,触发对流产生;低层700 hPa西南气流、850 hPa东南气流为特大暴雨提供了比较充沛的水汽;大气低层存在大量不稳定能量;高空200 hPa陕西北部位于浅槽的前部、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存在正涡度平流,这一区域有强烈的辐散,提供了较强的上升运动,是特大暴雨产生的主要机制;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一个水平尺度为200~400km、云顶亮温最低为-60℃,生命史为14 h的中-α尺度对流云团。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23日发生在山东省日照市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切变及地面气旋是此次日照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为此次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条件;高空西南气流和低层偏东气流为大暴雨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潜在不稳定能量和强烈的垂直运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也是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卫星、自动站、加密雨量站等资料,对2009年7月5—6日山东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重点是分析其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副热带高压西侧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至暴雨区;高层强辐散与中低层强辐合以及强上升运动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对流云团发展到强盛时期,可用云顶亮温变化来监视云团发展;水汽通量的强辐合是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5.
陕西2002-06-08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2-06-08全省区域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过程的分析表明:有利的东高西低大尺度环境场以及低空急流对水汽的输送,造成了这次强降水过程;中低层存在着两支强的水汽输送通道,低空暖湿平流输送水汽时所带来的位势不稳定能量,为这次暴雨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地面上有锢闪锋生成,其缓慢的移速使得暴雨量级加大;特大暴雨区与地形及涡旋辐合中心有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资料,分析了2012年7月21—22日赤峰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的特征。结果表明:高空西伯利亚高压脊发展北伸,与前期的贝加尔湖冷涡持续稳定,不断有冷空气沿脊前偏北气流南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空气在赤峰地区交汇;地面配合华北地区有中尺度气旋北上,在赤峰南部低层形成暖湿切变线,致使赤峰地区南部出现了大范围暴雨部分地区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因此,高低空系统密切配合且持续稳定,近地面层的风场辐合作用是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采用空间定位、距平百分率、历史对比、极大值推算、灾害影响分析等多种方法对2008年7月20-23日湖北省出现的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强降水区主要位于湖北省北部、西部,即襄樊、恩施、宜昌、荆门、随州等地;全省76个气象台站中,共有13站过程雨量≥150.0 mm,35站次暴雨,10站次大暴雨,襄樊22日降水量达293.9 mm,为超过1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强降水造成较大范围的渍涝或洪涝,其中4县市为严重洪涝,7县市为较重洪涝,12县市为一般洪涝,9县市出现了渍涝;部分河流超警戒或汛限水位;最后给出了灾害损失、城市渍涝、山洪、地质灾害和雷击事件的统计数据及暴雨对农业、交通、江河湖库水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8年盛夏湖北一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T213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对2008年盛夏湖北省一次连续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卫星云图和降水回波演变特征以及物理成因作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中纬度长波槽发展并缓慢东移南压、不断分裂出小槽带动冷空气南下与稳定的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在长江中游交汇的结果;暴雨过程中,中低层辐合和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形成提供了充足水汽,而低层强暖平流、地面暖倒槽为暴雨形成提供了大量不稳定能量;随着降水系统向东发展,冷暖空气交汇加剧有利对流加强,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多个中尺度云团生成、发展、合并,多普勒雷达产品表现为由层状云降水回波为主发展转为混合性降水回波,同时伴随多个强对流回波单体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资料、卫星云图、大气监测自动站等资料,对2008年7月23-24日出现在山东中东部的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天气过程是副高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西南涡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造成的;副高在暴雨预报中非常关键,副高的强弱影响暴雨的落区;低空急流向暴雨区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为强对流的发展积累了不稳定能量;850 hPa θse的水平变化、能量锋区和6 h降水区分布关系密切,高层引导气流对低层的引导作用较大,加强对500 hPa形势场的维持和变化分析,有利于准确预报低层影响系统的发展和变化;本次过程降水存在明显的中尺度降水特征,地面辐合中心和辐合线为强降水发展提供了启动机制,强降雨中心位于地面辐合中心、辐合线附近.  相似文献   

20.
通过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云图和物理场,对2012年7月21—22日兴安盟地区的区域性暴雨进行分析,发现此次暴雨是在东高西低的环流背景下,贝加尔湖低涡底部小槽携带的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在兴安盟地区形成交汇,在850h Pa切变触发下形成的,而高低层湿度的配置不同导致了前后两种不同性质的降水;在各个降水条件满足的前提下,云系的"列车效应"是产生暴雨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