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赣东北怀玉山地区,位于青白口纪登山群之下一套含火山质少复理石建造,火山碎屑岩建造及细碧-角斑岩建造。从沉积序列及岩性,岩相特征看,其与西邻赣北双桥山群不同,与东邻浙西北的双溪坞群更有明显区别,本文新创张村群以及其所属的韩源组和榔树底组,用以代表我省蓟县纪岛孤型沉积类型。 相似文献
4.
赣东北中生代晚期盆地特征及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建华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5,18(2):143-151
本文分析了赣东北中生代晚期盆地的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及岩性岩相特征,在此基础上,以岩性岩相特征为依据,论述了各类盆地的岩石地层划分。 相似文献
5.
赣东北早中侏罗世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上饶县清水乡林山组、罗坳组剖面出露完好、化石丰富、顶底齐全、地层连续,是赣东北新发现的一条下中侏罗统最佳剖面,有13个化石层位,划分成7个岩性段。野外进行了接触关系、沉积特征、古气候特征资料搜集,室内进行了植物、双壳与叶肢介化石详细鉴定,确认1—5段含Ptilo-phylum-Coniopteris植物组合、Pseudocardinia-Tutuela双壳组合的含煤地层为林山组,时代为早侏罗世中晚期,6—7段含自流井真叶肢介动物群的杂色砂页岩为罗坳组,时代为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6.
赣东北鹅湖岭组的再认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分析赣东北鹅湖岭组及有关地层的地质特征、地层划分现状及产生分岐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以岩性、岩相为划分依据,将鹅湖岭组与喷发相相对应,将其下界、上界分别置于沉积喷发相与喷发相、喷发相与喷发沉积相的相变界面上。从而将北京地质学院指定的打鼓顶组建组剖面上的"打鼓顶组"并入鹅湖岭组;将赣东北其它地区的鹅湖岭组下界由安山岩层顶界处上移至安山岩层之上灰绿色砂岩层的顶界处,将铅山一上饶一带鹅湖岭组上界下移至原鹅湖岭组上部的底界处。 相似文献
7.
8.
赣东北蛇绿岩作为华南少有的前寒武纪蛇绿岩长期都是华南大地构造研究中的热点。该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以方辉橄榄岩为主,稀土总量为0.83×10-6~2.62×10-6,远低于原始地幔的含量,而Mg O含量高于原始地幔。稀土元素表现为LREE相对富集,微量元素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高场强元素Nb明显亏损的特征,这表明赣东北地幔橄榄岩具有亏损地幔源区特征,同时也有不同程度的俯冲带流体的交代特征。HREE模拟的部分熔融程度为10%~30%;同时,赣东北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中同时包含Cr#60和Cr#60两种不同成因的铬尖晶石,说明其经历了MOR(mid-ocean ridge)和SSZ(supra-subduction zone)两种构造环境。结合前人资料,笔者推测赣东北蛇绿岩早先可能形成于洋中脊环境(约1060 Ma),随后在洋内俯冲作用下(约970 Ma),位于俯冲带上部的地幔橄榄岩受到了来自俯冲带的流体/熔体的交代,经历了SSZ环境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关于赣东北上墅组火山岩的再认识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对与我国南方板溪群相当的赣东北上墅组火 山岩进行了地 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定年研究。提出该火山岩应划分为形成时代不同、岩石特征各异 的两大类型:其一为红色陆相中、新元古代钙碱性中—高钾火山岩和碱性钾玄岩;其二为绿 色海相早、中古生代拉斑玄武质低—中钾火山岩。笔者认为,赣东北地区原定的板溪群(古 陆)应当解体,其中的红色陆相火山岩系为所谓的江南古陆的一部分,可与我国东南的板溪 群相当;绿色的海相火山岩系则不属于板溪群,应从江南古陆中分解出来。 相似文献
10.
11.
赣北前震旦系浅变质岩系一直是华南前震旦系地质研究的一个前缘阵地。多年来,在构造古地理研究方面有巨大进展,而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上则相对不足。双桥山群是一大套变形强烈、岩性单调、缺乏标志层的特殊岩类。对这套特殊岩类需抓住内部的原始的沉积构造组合特征的差异,才能进行有效划分与对比。采用综合地层学方法,可以丰富岩石地层单位的研究内容,为划分提供更多的天然标志。 相似文献
12.
对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及其外围地区的花岗岩地质与花岗岩地貌的科学价值作进一步讨论,认为:①三清山及其外围的怀玉山燕山期花岗岩区可划分为3型(扬子型、南岭型、沿海型)、4式(铜厂式、银山式、三清山式、灵山式),它们具有鲜明的成矿与造景的专属性。②三清山花岗岩原态保留较好,形成于燕山陆内造山末期,是南岭型花岗岩演化至最后阶段形成的超酸性碱长花岗岩的典型代表。③三清山式花岗岩地貌为典型的水蚀型幼年期到壮年期早期的峰林地貌,以山峰尖峭和石柱、石锥、石芽发育完美为标志。④三清山式花岗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是年青的超酸性岩石、岩体与围岩差异风化,节理发育,雨水丰沛,受控于仍在缓慢抬升的“三角形”“隆上隆”断块构造等诸因素最佳耦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江西德安—武宁一带双桥山群构造地层单位之初步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研究构造变形入手,结合岩性特征,将德安—武宁一带的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构造地层单位:横涌岩组、利安岩组、石城岩组,并论述了横涌岩组、利安岩组之间的隐蔽不整合接触界线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赣东北前寒武纪岩浆混合作用岩带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总结新近发现的赣北前寒武纪岩浆混合岩带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从地质学、岩相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角度,论证了发生于这一特殊地质时期和地质背景下的岩浆混合作用。文中将该作用形成的岩浆混合杂岩体有效地分解为:(1) 偏酸性端员的岩浆岩( 角闪石英正长岩、石英正长岩) ;(2) 基性端员岩浆岩( 玄武玢岩、玄武安山玢岩) 和(3) 岩浆混合岩,后者又可分为非均一岩浆混合岩和均一岩浆混合岩( 如石英二长闪长岩) 。阐明该岩浆混合作用是新元古期我国东南地区江南古洋向扬子古陆俯冲消减这一构造演化的重要物质表现;示踪该地区于中元古期(148 ~185 Ga) 经历了一次与全球范围一致的壳 幔分离事件和新元古期(085 Ga) 亏损地幔与大洋沉积物在源区混合的事件;确认该地区前寒武纪的岩浆混合作用和岩浆侵入作用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岩浆作用序列,并且两者受近南北向挤压的同一应力场条件所制约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gold analyses of 213 samples of the Shuangqiaoshan Group in an area of 225km^2 with the Yinshan polymetallic ore district as the center, a depleted zone of gold is recognized around the ore district, suggesting that the Shuangqiaoshan Group may be a source bed for gold .Discus-sions were given concerning the alteration-mineralization features of the Yinshan deposit, the ore-controlling mechanism of the NE-trending fault zone and promising targets for further ore pros-pecting. 相似文献
17.
昆阳群浅变质岩系作为扬子陆块西缘变质褶皱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及演化机制一直备受关注。以昆阳群代表性地层鹅头厂组变质岩为例,从岩石共生组合、岩相学标志、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对该套变质岩原岩类型、物源、沉积及构造环境背景进行约束。变质岩微古生物及同位素年龄显示,该套变质岩成岩时代属中元古代晚期,沉积相及岩相学表现为正常海相沉积原岩特征。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变质岩原岩为杂砂岩及亚杂砂岩类,兼有部分泥岩成分,形成于浅海-滨海相的氧化沉积环境。岩石整体经历过中等程度的风化淋滤作用,成熟度较低。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构造活动区,具有活动构造带单次循环沉积产物的特征,并经历过一定程度的壳内地化分异作用。沉积物源以大陆岛弧型低铝TTG系列火山岩为主,兼有部分上地壳陆源物质的介入。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还指示,该套变质岩原岩主要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很可能形成于昆阳海洋裂谷盆地闭合阶段后期的残留海盆。 相似文献
18.
赣东北前寒武纪港边杂岩体的岩浆混合(和)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赣东北地区沿江绍断裂北缘和江南造山带南侧有大量的前寒武纪火山侵入杂岩呈带状分布,主要由大面积的陆相火山岩和若干长英质镁铁质火成杂岩体组成,后者中出露面积最大的港边杂岩体在填图尺度上可划分为长英质岩、镁铁质岩和过渡性岩3大组成部分,长英质岩颗粒锆石U_Pb谐和不一致曲线上交点年龄为822±4Ma,代表杂岩体中岩浆混合作用发生的时间。港边岩体中长英质岩石的Nd模式年龄为1·49~1·68Ga,镁铁质岩中玄武质岩石为1·51~2·21Ga,辉长岩的Nd模式年龄与玄武质岩石基本相同,为1·54~2·13Ga,经计算的过渡性岩石的Nd模式年龄为1·58~1·90Ga,因此认为镁铁质岩石从源区分离的时间要远早于长英质岩石,而过渡性岩石含有前两个端员岩浆相互混合(和)的信息。长英质岩石的εNd(t=822Ma)值为-0·8~-4·4,87Sr/86Sr(822)比值为0·70368~0·70549;玄武质岩石的εNd(822)值为-2·6~+2·3,87Sr/86Sr(822)比值为0·70387~0·70527,这反映了镁铁质岩浆的源区接近总地球,长英质岩浆则来自具壳幔混合性质的EMⅠ型地幔的源区。可以推测,赣东北前寒武纪也曾发生过岩浆底侵作用。底侵作用对港边火成杂岩体岩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底侵于壳幔边界的玄武质岩浆使地壳熔融形成长英质岩浆并聚集于浅部岩浆房。随着长英质岩浆房降温,长英质岩浆的结晶度和粘度增加,其物理状态发生液态→(固+液)混合态→固态的变化;当玄武质岩浆穿透下地壳并不断进入物理状态变化的长英质岩浆房时,持续地发生两种岩浆的化学混合作用或两岩浆的机械混合作用或玄武质岩浆的侵入,其混合作用的时间以长英质岩锆石的U_Pb谐和不一致曲线上交点年龄822±4Ma界定。根据Nd模式年龄(tDM)和Nd富集系数(fSm/Nd)分布特征,可以确定中元古代江南造山带为太古宙扬子古陆核的横向增生体,而新元古代陆相火山侵入杂岩带则横向增生于江南造山带南缘。至此,扬子古陆横向增生作用结束,开始与华夏古陆拼贴,包括港边火成杂岩体在内的新元古代火山侵入杂岩带则成为两古陆连结的纽带。 相似文献
19.
20.
应用LA-ICP-MS U-Pb同位素原位微区定年方法及Hf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方法,对华夏地块北部赣东北地区1个云母石英片岩中48个碎屑锆石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些锆石大部分具特征的振荡环带,Th/U比值较高(>0.4),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左倾(富集HREE),具明显正Ce和负Eu异常,属于特征的岩浆锆石。年代学研究显示,华夏北部新元古代变沉积岩主要在-775 Ma出现峰值并在-840 Ma出现次高峰,说明在此时期有两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840 Ma的峰值锆石对应的εHf(t)值明显分为两个区间,既有正值,也有负值,而在-775 Ma的峰值锆石对应测定的εHf(t)值均为负值。结合前人的Hf同位素测试结果,说明华夏地块新元古代中期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古老陆壳物质的再循环。形成于古元古代-1770 Ma的一个次高峰的年龄数据非常一致,单一的Hf同位素成分和较好的锆石晶形表明它们最可能捕获于深部的一个古元古代基底岩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