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重点讨论了某些强震和中等地震前有代表性的地电阻率临震突变现象。研究了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的时空展布特征,并将这些现象与地震活动性、应变资料、地下水位及水温等资料作了对比。还讨论了地电阻率临震异常与震源机制解、发震断裂等的关系。阐明这些事实与地电阻率临震异常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在空间上的一致性,从而对地电阻率临震现象作了某些解释,认为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它们可能是构造应力场迅速变化及由应力变化而引起的地下水的组分和状态变化综合影响的结果。同时指出,由于强震前地电阻率临震异常分布的不均匀性,能记录到异常的台站仅仅是一部分,这就给捕捉临震异常增加了难度,必须建立一定密度的台网进行长时间连续的观测。至于中等强度地震的临震信息,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地震前,且在靠近震中的特定台站才可能记录到。  相似文献   

2.
本文引用地震活动度 S 对苏、鲁、皖、豫地区几次中等强度地震前 S 值进行时、空扫描。结果表明,该区大多数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 S 值等值线分布范围有扩展—收缩现象;主震前2~3年内,在震中区一定范围 S 值时序曲线出现升高—降低或升高—降低—回升发震的过程。上述 S 值的时、空变化反映了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地震活动的活化—寂静或活化—寂静—二次活化的发震过程。初步认为,适当选择 S 值的权系数进行其时间和空间扫描可给出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地震活动的异常信息,对本区地震的中期预报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地震情报公报》1979年第11卷5期刊登多伊尔(Hugh A.Doyle)撰写的题为《澳大利亚西部加杜克斯(Cadoux)附近1979年6月的地震》的文章,摘译如下:澳大利亚是南半球地震活动最为平静的一块陆地,因而,发生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也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1979年6月2日澳大利亚西部的小城镇加杜克斯因受到一次中等强度地震中的第2个地震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区中强与强烈地震电磁辐射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全喜  张明灿 《地震学报》1992,14(3):325-331
通过一年之内的地震电磁辐射前兆的连续观测,总结了中等强度地震电磁辐射前兆的统计对应率及信号与地震的关系.分析研究澜沧-耿马强震序列的电磁辐射特征,并与中等强度地震的前兆进行了比较.对该前兆作为地震短临预报的可行性及应继续深入研究的有关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孕震断层中锁固段的临界破坏-断裂力学与其蠕变过程联系,发现每个锁固段断裂点与加速应变能释放起点的累积Benioff应变之比,有着依赖于锁固段个数的指数律关系,指数函数的底数为1.48.在最后一个锁固段破坏以前,每一个锁固段的临界破坏-断裂过程表示一个中等强度或更大震级预震(preshock)的产生过程;在最后一个锁固段破坏之后,主震将发生.通过相当数量地震实例的回溯性预测分析,表明这一指数律能可靠地应用于中等强度预震和主震的预测.该方法能够在地震的中期、短期以及临震预报方面发挥作用.常数1.48很可能是表征中等强度或更大震级的预震和主震产生过程的普适常数.我们还对地震预报研究中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从理论和技术层面论证了本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2009年,吉林地区先后发生伊通ML4.7和靖宇县ML5.0两次中等地震,是吉林省有记录以来地震强度较大、频次较高的一年。从震区地质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表明未来一段时间东北地区有发生同等强度以及更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利用磁暴研究地震,特别是预测大地震的报道经常见诸公共媒体,引发诸多质疑。本研究以地震和磁暴(主相最低点)时刻的先后关系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窗、不同磁暴大小条件下,统计不同震级的地震与磁暴发生之间的时差及对应的地震比例,发现该比例随震前时间窗的增加或磁暴强度的减弱而不断增大,与起始震级基本无关。讨论磁暴对后续地震的"预兆"意义,发现对于中等强度以下的磁暴,在磁暴前后发生的地震比例基本相同,而在强磁暴及更高强度的磁暴后,地震发生概率显著增大,表明强磁暴对地震发生具有一定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震研究》2021,44(4)
鄂中盆地地处稳定的扬子克拉通内部,但近年来陆续有中等强度地震发生,其孕震机理和发震构造备受关注。通过高密度电法勘探和野外地表地质调查方法,研究了鄂中盆地远安断裂的新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远安断裂在第四纪早期构造变形强烈,运动方式以正断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尽管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度逐渐减弱,但仍具备发生中等强度地震的能力。应重视扬子克拉通内部NW或NNW向断裂作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其潜在地震危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利用华南地区十个GPS-TEC监测站的TEC数据,其中四个监测站位于Dobrovolsky公式计算的河源地震孕育区域内,研究华南低纬度电离层TEC扰动与河源两次中等强度地震的相关性。对电离层TEC时间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河源两次地震前15天内TEC出现了扰动,扰动包括负异常和正异常,表明中等强度的地震,也可能触发一定的电离层扰动。此外,十个站监测到的TEC扰动小于地震孕育区内的四个站监测到的TEC扰动,表明Dobrovolsky公式可以有效地评估地震孕育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近几年来国外利用地质构造资料和某些地球物理成果在评价地震危险性上取得的新进展。活断层各种参数与大地震之间的区域性关系式,为地震区划中未来地震的地点,强度和重复周期的确定提供了定量依据。重力、地热资料与地震在某些特定地区有一定的相关性,也有助于区划中未来地震发生地点和强度的确定。  相似文献   

11.
1993年震情     
冯浩 《地震》1994,(3):95-96
1.全球地震活动 发生7级以上地震8次,释放能量65×10~(15)焦耳,属地震活动中等偏弱之年。这些强震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而且西带活动水平稍强。最大的地震是8月8日马里亚纳南端关岛地震。这次地震和1月15日日本北海道地震皆属中源地震,但因强度大,皆造成损失。连同6月8日千岛群岛的中源地震,围绕欧亚板块发生3次中源强震是近年来少有的。1993年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的并不是7级以上强震,而是一些中等强度、发生在大陆内部的地震,例如9月30日发生在印度中部德干高原的6.4级地震使得数万人死亡,十多万人无家可归。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大陆及邻区4个Ⅰ级活动地块中1972—2003年全部地震资料的系统分析,认为强震中期阶段典型的地震活动演化图像是中等地震聚集活动,震前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密度和有效速率增高。文中用中等地震增长率来刻划强震孕育过程中中等地震活动的加速增长,结果表明:中等地震聚集活动密度的增长率能够较好地反映强震前中期异常变化特征,对各活动地块的分析表明华北地块中等地震增长率达到180%以上时,未来1~3a中等地震异常聚集区及其附近会发生强震;而西域、青藏和滇缅地块中等地震增长率达到250%以上时,应注意中等地震异常聚集区及其附近强震的发生。因此,中等地震增长率可以作为中期预报的定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岫岩5.4级地震前地形变观测异常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岫岩5.4级地震前锦州市地震台TJ—1A型体积式应变仪和CZB—1型竖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的异常变化情况,认为中等强度地震前短期或短临前兆信息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爆破与地震的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中等强度(2.5L<4.5)中等距离(100-500公里)工业爆破记录与地震记录的各种差异,为鉴别爆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大陆及邻区4个Ⅰ级活动地块中1972-2003年全部地震资料的系统分析,认为强震中期阶段典型的地震活动演化图像是中等地震聚集活动,震前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密度和有效速率增高.文中用中等地震增长率来刻划强震孕育过程中中等地震活动的加速增长,结果表明:中等地震聚集活动密度的增长率能够较好地反映强震前中期异常变化特征,对各活动地块的分析表明华北地块中等地震增长率达到180%以上时,未来1~3a中等地震异常聚集区及其附近会发生强震;而西域、青藏和滇缅地块中等地震增长率达到250%以上时,应注意中等地震异常聚集区及其附近强震的发生.因此,中等地震增长率可以作为中期预报的定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7年后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引人注目的地震。震前曾提出中期预报意见,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但预报时间偏长,地区偏大。震前还发现少量短期异常,但难以肯定其是否为前兆;临震微、宏观异常集中在1天至1小时,未能及时发现。据此分析认为,对于中等强度地震,中期预报的主要判据是地震活动性异常;并且只有在中期预报的基础上优化台网,努力扑捉短临信息;改善通讯条件,及时传送短临宏微观异常信息才有可能实现短临预报;中等强度地震的中、短期预报一般宜在地震系统内部进行。  相似文献   

17.
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较为完整的地震资料,分析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结果表明,公元1929年以后,研究区的6.0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河套地震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上,在北纬40°线及附近区域形成优势分布区域,1970年以来的中等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山西大同-河北张北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研究区2005年9月以来中等地震持续1 304天的平静现象被2009年3月山西原平4.2级地震打破,岱海断陷1997年11月以来至今中等地震持续平静,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和岱海断陷中等地震显著平静对研究区特别是河套地震带中强地震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为显著的震兆标志,多种迹象表明,晋冀蒙交界三角形区域和呼和浩特-包头断陷为有利发震区域,发震强度或为6.0级左右。  相似文献   

18.
利用十几年来山东地震台网资料,研究了山东内陆地区两次中等强度地震及其外围区几次强震前山东地区出现的地震活动性异常,得到如下认识:中、强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性异常区域要比其它地球物理(化学)前兆异常区域大;震前近、远场地震活动性异常存在差异:如近场出现地震空区,远场小地震分布不均匀度增加;近场出现低 b 值异常,而远场出现高 b 值异常等。同时指出远、近场异常识别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卢振恒  杨军 《地震学刊》1999,(B02):77-80
20世纪70年代,江苏溧阳在5年内发生两次中等强度的地震,其破坏之重、影响之大,前所未有。溧阳地震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震级不大,震害严重的有名震例,认真总结溧阳地震的经验教训,为全面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往的地震统计研究中,由于中小地震产生地表破裂的震例缺乏,多数研究者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地震震级M6时才会产生地表破裂。基于上述统计认识,古地震探槽中破裂的出现也认为更可能是由M 6以上地震造成的。收集了1950—2014年全球范围内有明确记录产生地表破裂的56个中小强度震例,发现伴有地表破裂地震的震级下限可能在5级左右,极端情况下震级可以低至3.6级。同时,从理论和经验的角度,探讨地表破裂的控制因素,发现震源深度较浅是中小强度地震产生地表破裂的1个重要原因,此外高热流值和拉张的构造环境、摩擦强度较弱的活动断裂也是低震级事件破裂达到地表的有利条件。因此,虽然中小震级地震产生地表破裂的概率较低,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古地震探槽解译时,也不能绝对地认为只要有破裂出现,就一定是6.5级以上地震所为,而忽视古地震探槽揭示中等震级地震事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