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航天局的凌星系外行星巡天望远镜(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Telescope,简称TESS)任务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领导。该望远镜于2018年4月18日发射升空,主要目标就是寻找太阳系外行星.  相似文献   

2.
行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科学家们正在从白矮星身上寻找证据。因其在已知生命演化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对于研究太阳系外行星来说,寻找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寻找其他行星上的水目前仍是一项进行中的挑战。近十年来,在行星被白矮星瓦解和吞噬的过程中,科学家对它们的成分进行了探测。由于重元素很快就会下沉到它们富含氢和氨的表面之下,在白矮星上探测到的任何金属(除了氢和氮之外的所有元素)都必定来自落到它之上的行星残骸。得益于这个过程,相比于地球内部的成分,天文学家对死亡太阳系外行星的内部有了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太阳系外行星作为研究恒星演化重要的天体和探索生命起源的基础,多年来一直是天文学前沿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已发展出近10种系外行星的探测方法.随着天文观测设备探测精度越来越高,自1992年至今,已发现4 000余颗系外行星.近几年天基天文观测手段日趋成熟,探测系外行星的精度与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并带动着更多地基系外行星探测...  相似文献   

4.
人们始终难以忍受孤独,在浩瀚的宇宙中哪里有与我们相似的具有高度智慧的生命。艺术家们编造出种种外星人的故事,而天文学家却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追求着目标——找到地外文明。 在太阳系内我们可以肯定没有高等生物存在。那么只能在太阳系外去寻找。而要有高等生物存在,它要有一定的环境,即合适的温度。在太阳一样的恒星上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目前太阳系外行星系统动力演化的研究现状。我们用数值模拟方法和并从分析的角度研究了GJ 876和HD 82 943。通过分析不同的共面和非共面构型 ,我们发现所有的稳定轨道都和2 :1共振有关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这两个系统内存在近星点共振—对应了两个行星的近星点经度之差在1 80 0或者 0 0附近秤动。这两种机制对维持行星系统的稳定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们一直在天空中搜寻围绕其他恒星公转的行星。但一直颗粒无收,直到1991年亚历山大·沃尔兹岑(Aleksander Wolszczan)和戴尔·弗雷尔(Dale Fral])在奇特的脉冲星PSR B1257+12周围发现了一个行星系统。4年后,米切尔·梅厄(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克洛茨(D1dler Queloz)则在一颗普通的恒星飞马51周围发现了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它每4.2天就会绕其宿主恒星转动一周。  相似文献   

7.
为对太阳系外行星的物理参数进行更精确估算,利用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威海市天文台的1 m反射望远镜,对7颗已知具有行星系统的恒星:TrES-1、TrES-3、XO-2、WASP-1、WASP-2、WASP-3、HAT-P-7,进行了凌星现象的观测研究.介绍观测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情况,给出凌星光变曲线结果及由之推算出的一些行星参数.在总结结果并加以分析的同时,展望下一步将进行的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据NASA2004年3月15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了太阳系里最遥远的天体,该天体是一个神秘的类行星天体,与地球的距离比冥王星远3倍。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加州理工大学Mlike Brown博士说,从它的位置看太阳,太阳只有一枚大头针的针尖那么大。这个以海洋  相似文献   

9.
《天文爱好者》2008,(10):14-14
天文学家们通过间接手段迄今已发现了近300颗太阳系外行星,不过,最近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天文学家利用莫纳克亚山“北双子座”(Gemini North)望远镜,直接拍摄到一颗太阳系外行星的照片。他们在9月15日对外公布了这项最新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0.
人类对于地外文明的探索始于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我们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相信在地球之外有和我们相同的世界,并渴求有朝一日通过星际旅行来拜访远在他乡的智慧生物。  相似文献   

11.
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和研究在过去十几年取得了重大进展,仅2007年就发现62颗太阳系外行星,随着行星物理学、天体生物学等学科的兴起,必将掀起对太阳系外行星研究的一次浪潮.简要回顾了太阳系外行星研究的发展历史,介绍了探测太阳系外行星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并对方法本身的特点展开分析论述,列出了各种方法应用的最新进展.对已发现的270多颗太阳系外行星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预见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赵佳  赵刚 《天文学进展》2012,30(1):48-63
自1995年第一颗类太阳恒星周围的系外行星发现以来,随着已发现的系外行星数目的增多,对系外行星性质的统计分析变得重要和有意义。截至2011年6月9日,共发现系外行星555颗。以这些系外行星的轨道参数为依据,对系外行星的性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同时简要介绍现有的行星形成与演化模型并依据得出的行星统计性质对其进行检验,这对于系外行星的进一步探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凯 《天文学报》2011,52(3):263-264
搜寻太阳系外行星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天文意义,而且与地外生命的探索紧密相连,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高分辨率阶梯光栅光谱仪是视向速度法最常用的探测仪器之一,随着探测精度的提高,这种仪器要求更加苛刻的工作环境和更加高昂的研制费用.1997年,David J.Erskine发明了一种视向速度法的改进技术—外部色散干涉技术(EDI).通过将固定延迟迈克尔逊干涉仪与中分辨率光谱仪组合使用,能够有效地提高视向速度的探测精度.大口径大视场LAMOST望远镜配备有16台可切换到  相似文献   

14.
王素 《天文学报》2011,52(4):355-356
自从Maryor和Queloz于1995年在51Pegb周围发现了第1颗主序恒星系统内的行星以来,人类已经利用越来越精密的探测方法获得了更多的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信息.截至2010年3月,人类已经探测到了431颗太阳系外行星,其中包含了45个多行星系统.从统计结果来看,系外行星系统的构型以及行星的特点与太阳系存在很多差异.研究这些系统的形成过程可以对太阳系的形成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将推进行星系统形成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炎 《天文爱好者》2013,(11):42-47
2013年4月12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下简称IAU)发布了一份《新闻公报(News Release)》IAU1301(以下简称(《公E1301》),标题是《行星命名权可以购买吗?——IAU对最近以来(太阳系外行星)名称的销售活动作出的回应》。IAU1301指出:  相似文献   

16.
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无疑是最近十几年间最热门的天文学领域之一。其实,早在三百年前,荷兰著名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就曾想到过,如果夜空中的繁星都是远方的太阳的话,那么它们周围也应该有行星存在。但惠更斯很快就意识到。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远远无法满足这一观测需求。一直到1992年,人类才通过射电望远镜发现了第一颗系外行星,而令人惊诧的是,  相似文献   

17.
从观测者的角度,当一颗行星穿越太阳表面时,这一现象就叫做“凌日”。对于探测系外行星来说,“凌日”现象称作”凌星”,这是发现系外行星的方法之一。行星出现“凌日”现象可稍微改变恒星的亮度,大约只有一万分之一的亮度变化,“凌星”现象大约可持续2~16个小时。如果“凌星”现象完全是由行星自然运行而导致的,那么这种运行变化将完全具有周期性。此外,相同行星产生的所有凌日现象都应当具有相同的亮度变化,持续相同的时间。因此,行星“凌星”探测方法具有较强的可重复性信号且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8.
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直接成像探测极具挑战性。在可见光短波段,行星信号主要来自恒星经由行星大气的反射光,两者对比度在10~(-10)量级,导致微弱的系外行星光被淹没。因此,有效抑制来自恒星的强光是实现类地行星探测的关键。提出了基于光瞳振幅调制和相位校正的技术方案,以实现全区域高对比度成像。针对上述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说明其可行性及潜在性能。数值模拟基于点扩散函数的能量分布,评价系统的目标成像对比度,并采用随机并行梯度下降迭代算法进行优化,最终成像对比度在360°全区域内达到10~(-10)量级。研究表明,该方案有望用于未来空间类地行星直接成像探测。  相似文献   

19.
《天文爱好者》2008,(12):15-15
天文学家们使用斯必泽空间望远镜审视5个距地球约400光年的年轻行星形成盘时,发现了其中有微小的二氧化硅晶体——方晶石和鳞石英。二氧化硅就是日常所见的玻璃的主要成份。当熔化和结晶后,可以形成石英。当加热到更高的温度,还可以形成常见于火山周围的水晶。正是石英晶体(尤其是方晶石和鳞石英)形成时的高温环境所发出的辐射,才让天文学家福里斯特和他的研究组得以找到这几个行星盘。  相似文献   

20.
天文学家又发现一颗褐矮星天文学家在昂星团里又发现了一颗揭矮星。质量小于0.08太阳质量的揭矮星不能积累维持核反应所需的中心温度和压力。但由它们的引力收缩(以及氖聚变的一个短暂阶段)释放的能量使它们发出的光和具有晚型M星光谱特征的暗天体相似。加那利岛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