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多毛类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蔡立哲  李复雪 《台湾海峡》1995,14(2):144-149
1987年12月至1988年11月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获得83种多毛类,隶属于35科67属。欧努菲虫(Onuphis eremita)、锥唇吻沙蚕(Glycera o-nomichiensis)、拟特须虫(Paralacydonia paradoxa)和滑指矶沙蚕(Eunice indica)等出现频率较高。马氏独毛虫(Tharyx marioni)、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多齿全刺沙蚕(Nectoneanthes multignatha)和梯额虫(Scalibregma inflatum)密集地分布于局部水域。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多毛类年平均生物量为1.13g/m^2,年平均密度为25个/m^2,均低于台湾海峡北部、东山湾湖下带和大亚湾等水域。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多毛类表现为低多样性特征。这些分布特征取决于底质类型,该海区沉积颗粒较粗,不利于多毛类繁衍。海流和水团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近海污损生物中的多毛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岩  严文侠 《海洋通报》1995,14(6):40-45
报道了南海北部近海污损生物中多毛类的组成及其分布。采集的多毛类种类共48种,隶属于17科36属,其中管栖多毛类11种,主要种类及华美盘管虫,内齿盘管虫,三崎旋鳃虫;游走多毛类37种,主要种类是多齿沙蚕,多齿全齿沙蚕、多疣拟海鳞虫。还讨论了污损生物多毛类的分布与污损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廖秀珍  林荣澄 《台湾海峡》2006,25(4):490-497
应用分子系统发育学的方法,以多毛类18S rDNA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Ⅰ(CO Ⅰ)基因序列片段为分子标记,结合形态学特征对它们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四索沙蚕-梯斑海毛虫分枝的遗传距离为0.044,(四索沙蚕-梯斑海毛虫)-小头虫分枝的遗传距离为0.072,四索沙蚕分枝与岩虫分枝的遗传距离比较大,为0.091.分析结果显示18S系统发育树将仙女虫科定位为矶沙蚕目的内群分类单元,100%的Bootstrap值进一步表明仙女虫科和索沙蚕科的姐妹群关系;分析结果还显示了小头虫目与矶沙蚕目的亲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于1987年4—5月在南沙群岛进行综合考察,采集环节动物多毛类样品,经鉴定表明,系多齿鳞虫科1新属,定为新多齿鳞虫属Neopolyodontes,模式种为秀丽新多齿鳞虫Neopolyodontes lepidus gen.sp.nov.,以及新斑鳞虫属Neopanthalis的1新种,命为刺须新斑鳞虫Neopanthalis muricatus sp.nov.。  相似文献   

5.
于1987年4-5月在南沙群岛进行综合考察,采集环节动物多毛类样品,经鉴定表明,系多齿鳞虫科1新属,定为新多齿鳞虫属Neopolyodontes,模式种为秀丽新多齿鳞虫Neopolyodontes lepidus gen.sp.nov.,以及新斑鳞虫属Neopanthalis的1新种,命为刺须新斑鳞虫Neopanthalis muricatus sp.nov.。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异稚虫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宝铃  陈木 《海洋与湖沼》1966,8(2):163-167
我们在整理中国海底栖多毛类环虫时,在黄海、东海和南海发现了稀见的异稚虫属(Heterospio)的一个新种。异稚虫科(Heterospionidae)是1965年 Hartman 建立的,目前只有一属两种。这一科的主要特征是体后区腹部的体节极长,几达前区胸部体节的数倍以至数十倍。迄今除南加利福尼亚及大西洋新英格兰外,尚未见到产于世界其他海域的报导,因此异稚虫在多毛类中被视为稀见的种类。第一个异稚虫 Heterospio longissima 是 Ehlers 于1875年在西爱尔兰发现的,因其口前叶与围口节间伸出一对粗大的腹面具沟的触角,故置于海稚虫科(Spionidae)内。1944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关于黄海多毛类环虫裂虫科、海女虫科、白毛虫科、仙女虫科和矶沙蚕科的报告,共计27种。本文与以前发表的三篇黄海多毛类环虫的报告,共记述了黄海多毛纲游走亚纲93种,以前学者所记载产于黄海的游走亚纲环虫仅有3种我们没有采到,截止目前为止黄海多毛纲游走亚纲的环虫已经发现有96种。本文所报告的5科中仅有1个新种——白毛钩裂虫 Ancistrosyllis pilargiformis sp. Nov.,在黄海首次发现的有17种,此外在潮间带呈最大聚集型的种有艳丽裂虫 Syllis decorus(Annenkova),岩虫 Marphysa sanguinea(Montagu),巢沙蚕 Diopatra neapolitana Delle Chiaje和躁索沙蚕 Lumbriconereis impatiens Claparede。 这5个科的种的组成是南方成分占主要地位,为数较多。属于热带的种有狭叶健足虫 Podarke angustifrons(Grube),小瘤犹帝虫 Eurythoe parvecarunculata Horst,含糊拟犹帝虫 Pseudeurythoe ambigua(Monro),岩虫 Marphysa sanguinea(Montagu),巢沙蚕 Diopatra neapolitana Delle Chiaje,异足索沙蚕 Lumbriconereis heteropoda Marenzeller,柔弱索沙蚕 Lumbr. debilis Grube,丝线沙蚕 Drilonereis filum(Claparede)和花索沙蚕 Arabella iricolor(Montagu)。北太平洋两岸种有异足索沙蚕 Lumbriconereis heteropoda Marenzeller,双唇索沙蚕 Lumbr. cruzensis(Hartman),圆头索沙蚕 Lumbr. inflata(Moore)和念珠窦维沙蚕 Dorvillea moniloceras(Moore)。与日本海大陆沿岸相同的种有17种,占总数的59%。  相似文献   

8.
寄生红藻是一大类比较特殊的藻类,其中又可分为两群,一群是与寄主关系密切或属于同科的种类,称作近缘寄生红藻(ade1phoparasites),另一群是与寄主不相关的种类,称作远缘寄生红藻(alloparasites)。 寄生红藻一名的提出始于H. Solms-Laubach(1877),在他以前,Reinsch(1874-1875)虽曾注意到一些红藻个体上的瘤状物,也称为寄生红藻,但他没有发现任何一种的囊果,因此,很难确定寄主和瘤状物之间的区别;而H. Solms-Laubach则第一次充分地描述一种具有特殊生殖器官的寄生红藻。 寄生红藻的起源问题,藻类学家间有几种假说,目前还存在着争论。我国迄今还没有寄生红藻的报道。本文首次记述了我国产的四种寄生红藻,全部属于近缘寄生红藻,内计松节藻科、凹顶藻亚科的菜花藻属(Janczewskia)一种和江蓠科的蓠生藻属(Gracilariophila)三种,这对研究寄生红藻的一些理论问题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于1987年11月在青岛附近的脱岛采到属于异触虫科的小型砂间多毛类数条。经研究表明,这些标本为异触虫属的新种——滑毛异触虫Pisione livisetosa。本文对该新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附有形态图。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1987~1991年在黄海进行小型多毛类调查时,采到的裂虫科小型种标本,经鉴定有18种,其中9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