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海洋沉积物质14C测年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海洋沉积物质测年中的一些具体实例,结合国际上的研究动态,探讨了测年中表观年龄与储存效应及污染程度的关系。它从储存年龄的客观性角度强调了校正的必要性,并且对不同的海洋物质在测年中的可靠性做了探究,尤其就无机样品的误差形成原因及途径进行了分析,指出“死碳”的混入及碳酸盐物质缓慢的生长速率是主要的误差来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14)C真空玻璃系统的一些技术关键。并详细论述了应用这些技术关键对本实验室原有系统的改进方法。经实验证明改进后的系统性能良好,结构简单,操作使用方便,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真空玻璃系统。本改进方法对于其他炎似真空玻璃系统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14C测年数据可靠性及本底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C测年方法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中被认为是最精确的一种测年方法,但是影响年代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根据多年的实验测试经验,提出了本底校正的方法,以提高测年数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李粹中 《海洋学报》1990,12(3):340-346
根据4个箱式样的14C年龄-深度剖面,南海深海沉积物的14C地层分布具有两种模式,一种自沉积物顶面开始往下年龄逐渐递增,另一种在沉积物上部年龄几乎不变,由此向下年龄随深度递增.作者认为,前者由于含放射性物质的连续形成作用所致,后者由于含放射性物质的连续沉积作用和海底混合作用所致.所得14C年龄值未经混合作用等因素校正,故由此计算得出的沉积速率值仅代表真实沉积速率的上限,在本文中称为视沉积速率. 为了能较客观地讨论南海深海沉积物的近代沉积速率,在使用14C地层学资料时主要结合了氧同位素和碳酸盐旋回的定年资料.初步认为,南海深海沉积物的全新世沉积速率至少在千年厘米数量级内变动是无疑的.因受沉和环境的控制,沉积速率具有边缘海盆堆积速度高、横向变化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采用简单的热解方法分离黄土-古土壤不同有机组分进行14C测年的探索,通过加热使黄土-古土壤有机质发生裂解,选择400℃作为试验温度,对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剖面黄土-古土壤粉末样品在400℃下挥发出的Py-V组分和残留下的Py-R组分分别进行14C(AMS)测年,并结合该剖面同层位黄土地层与考古文化层接触关系,认为礼村剖面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地层中,Py-V组分年龄能代表真实年龄;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自然沉积地层中,Py-R组分年龄能代表真实年龄。  相似文献   

7.
14C测年是湖泊沉积物定年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对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深入研究,对于湖泊样品中的年代要求更高,而不同的测年物质的14C定年结果,会有不同的误差。通过对巴里坤湖部分样品,分别进行块状样有机质、陆生高等植物残体以及孢粉浓缩物定年比较,以探讨干旱区湖泊中14C定年的方法。测试结果表明:孢粉浓缩物与陆生高等植物残体的测年值极为接近,在西北干旱区湖泊测年过程中,孢粉浓缩物有望成为一种可靠的测年材料。在探讨湖泊沉积物年代的"碳库"效应时,孢粉浓缩物定年可能会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14C-六六六、14C-毒死蝉、14C-敌百虫和14C-久效磷在几种海洋动物中的积累和降解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农药在实验动物中被积累的能力由大至小顺序为:14C-六六六和14C-毒死蝉,14C-敌百虫,14C-久效磷。而实验动物对农药的积累能力由大至小顺序为:小弹涂鱼Periophthalmuscantonensis,实验贝类,褶痕相手蟹Sesarma(Parasearma)plicata。不同动物对毒死蜱的降解能力各不相同:弹涂鱼的降解能力最强,其主要降解产物为三氯代吡啶酚(TCP);毛蚶Scapharcasuberenata次之,主要降解产物为极性未知物;褶牡蛎AlectryonellaPlicatula和翡翠贻贝Pernaviridis的降解率也在30%以上,降解产物为TCP和极性未知物;波纹巴非蛤Pophia(Paphia)undulata和文蛤Meretrixmereitrix的降解能力较差。对14C-六六六和14C-毒死蜱在生物中的结合态比例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地球磁场强度变化的沉积记录是过去十几年内环境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归纳了适合于进行这种研究的沉积物应满足的若干条标准以及其沉积记录可靠性的检验标准,介绍了过去200ka地磁场强度相对变化的连续沉积记录,还评述了晚第四纪地球磁场强度变化对宇宙成因核素14C和10Be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闽北近海柱状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速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闽北近海柱状沉积物的粒度频率曲线、粒度参数、粒度组成和沉积速率变化等特征分析,探讨闽北近海现代沉积环境条件变化.结果显示,闽北近海沉积物类型单一,以粘土质粉砂为主,粒级变化不大,粒度组成相对集中,粉砂级占绝对优势.频率曲线主要以主次双峰型为主,Zk1、Zk2柱样局部层位为主次三峰形态.Zk1、Zk2、Zk3柱样分别在78、69、87 cm处有不太明显的分段特征,上段平均粒径均略大于下段.研究表明潮流作用是该海域主沉积动力,沉积物主要以陆源物质为主,研究海域的水深整体略有变浅.研究区现代平均沉积速率为1.18~1.23 cm/a,里山湾和台山列岛附近海域沉积物平均沉积速率较快,分别为1.23、1.20 cm/a,大于七星列岛附近海域的沉积速率1.18 cm/a.海水动力条件是主要的控制因素,百年以来里山湾和台山列岛附近海域的水动力大小逐渐减弱,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减小,台山列岛附近海域沉积速率减小幅度比较大;七星列岛附近海域水动力条件逐渐增强,沉积速率缓慢增加.  相似文献   

11.
徐立  洪华生 《海洋科学》1991,15(1):44-47
本文采用聚四氟乙烯高压罐消化海洋沉积物。这种密闭的消化体系避免了硅的挥发损失和玷污,能达到对高含量硅沉积物的完全消化,并且消除了氢氟酸的干扰;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硅,简化了操作步骤,加快了测定速度。本法的精密度为0.8%,回收率为99—lOl%,测定水系沉积物标准样品的结果与推荐值的相对偏差小于O.5%。本法已应用于台湾海峡沉积物总硅的测定,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苯酚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苯酚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其在南海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实验中作者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苯酚在沉积物上吸附前后的浓度变化,从而可以根据平衡浓度(Ce)和吸附在沉积物上的量(Cs)的关系来推测苯酚在沉积物上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苯酚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可以同时很好地用Freundlich型、Langmuir型和线型三种吸附等温式来描述,这说明其吸附行为比较复杂。另外,通过改变吸附条件发现苯酚吸附行为受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介质的盐度、温度、酸度等因素的影响,并且饱和吸附量随着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介质盐度和酸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13.
海洋沉积物中硒的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海洋沉积物中硒的测定方法。样品用混合酸分解,加入Fe^3 消除干扰,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海洋沉积物中的硒,选择了仪器的最佳工艺条件,探讨了共存元素的干扰情况及其消除方法,方法简便,快速,有较好的精确度与准确度,对多种地质标准物质中的硒进行了测定,结果与推荐值十分接近,对海底沉积物标准物质(GBW07314)进行了11次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6.13%。  相似文献   

14.
沙漠黄土边界带湖相沉积糜地湾剖面红外释光测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糜地湾剖南红外释光测年结果与^14C测年结果(校正年代)比较,认为红外释光测年方法应用于沙漠黄土边界带湖相沉积物的年代测定可取得理想结果。 介绍了适合红外释光测年的粗颗粒钾长石矿物的分离,对粗颗粒钾长石红外释光信号的光晒退、残留信号和回授等性质作了初步研究,对测量等效剂量和附加剂量法和再生法进行了比较,同时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释光测年实验室从样品采集开始到年代值计算的整个测年实验流程。  相似文献   

15.
泥炭样品^14C年龄可靠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对泥炭中分离出的碱不溶物、胡敏酸、富里酸等有机组分样品及未经组分分离的泥炭原样的~(14)C年龄测定,探讨了泥炭样品~(14)C年龄可靠性问题。初步认为:低灰分、低分解的泥炭,同一层位的各组分样品的~(14)C年龄,具有较明显的一致性,低灰分泥炭碱不溶物的~(14)C年龄,大多偏老于其它组分,表明其年龄是可靠的,但高灰分泥炭的碱不溶物,其年龄往往偏年轻,而胡敏酸组分的年龄则具有相对的可靠性;富里酸是最年轻的不稳定的组分,其~(14)C年龄明显年轻而不可靠,是现代碳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一种海洋遥感图像中尺度涡的自动检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遥感图像涡区域检测边缘一般是由近似椭圆的分段圆弧曲线所构成的特点 ,提出一种“由粗到细”的海洋遥感图像中尺度涡计算机自动检测方法。首先对检测边缘利用曲线拟合和局部区域Hough变换的方法产生候选子区域 ,然后仅仅针对候选子区域利用局部区域图像灰度分割确定出涡的区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完成处于成熟期、形态特征比较明显的中尺度涡自动检测  相似文献   

17.
为查明冲绳海槽北部浮游有孔虫动物群的分布特征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对1992年6月和1999年6月两次采白冲绳海槽北部111个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进行了鉴定和统计,并利用Q型因子分析方法对其群落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北部浮游有孔虫主要有3个因子组合。以Globlobigerinita glutinata(Egger)为代表的主因子1主要分布在东南侧的黑潮主干和对马暖流控制区内,同时受西侧陆架冷水影响的部分站位也显示了较高的载荷值。G.glutinata的种群特征显示,黑潮主干和对马暖流控制区以大个体分子为主,而小个体分子主要集中在受冷水影响的陆架浅水区。因此,G.glutinata很可能是300N以北海域黑潮及其分支流系的优势种,而其小个体分子在陆架浅水的存在可能与东海冷涡沉积动力环境相关。以浅生种Globigerinoides ruber(d‘Orbigny)为代表的主因子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侧和北侧水深100—150m之间的陆架浅水区。以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d’Orbigny)和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Parker&Jones)为代表的主因子3,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的黑潮和对马暖流与陆架水的混合区内。因此,冲绳海槽北部浮游有孔虫动物群的分布受到海流、水团、水深等多种海洋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海水硬骨鱼白点病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光镜水平下研究了刺激隐核虫寄生黄鳍鲷和真鲷后引起宿主组织病理学的变化。该寄生虫可在宿主皮肤、鳃上皮和舌上皮的组织内寄生。与正常组织相比,被寄生的皮肤表皮层明显增厚、粗糙,其增厚部分主要是粘液细胞层、表皮层与真皮层间的联系被破坏。寄生囊内有较大的空隙。虫体内含有大量的宿主细胞残骸。由于寄生虫的感染,使得非寄生部位的脏器也出现某些病理变化:肝细胞萎缩,窦状隙增大;脾肾内都有颗粒性沉积。本研究结果还与淡水“白点”病引起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